岩中花树

——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

赵柏田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5139
   出版日期:2007年5月
   定价:33.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人物,从王阳明、袁中道、张岱、黄宗羲、张苍水、万斯同到全祖望、章学诚、汪辉祖,大致生活于明中叶至清康乾时期的二百余年间。这二百余年,是中国历史由衰致乱、而乱而治的充满着剧烈变动的世代。社会的激变给思想学术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和无数个可能,也使得以文章学术为业的文人的个人遭际如风中转蓬流转无定,呈现出各各不同的生活面貌和精神肖像。他们是贫瘠时代的山岩中长出的一树树好花——精神之花,也是人格之花。而选取这些人物为个案,正是试图从时代和个人生活的铺陈中,呈现出16至18世纪江南文人思想、学术的嬗变轨迹和各自的精神肖像。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代代江南文人之间精神与思想的传承,也会看到他们或以身殉道,或在书籍与学术中销磨终生,或在现实世界的失败中寄情于感官世界的声色,或在人生的中途低徊于内心世界的成长与衰败,无一不在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纠缠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作者简介
  赵柏田,小说和随笔作家。1969年8月出生于浙江余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各大期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入选多种选刊、选本及年度排行榜,部分作品译介到国外。曾获“十月”散文奖、2000年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全国大红鹰文学奖等。主要作品有《我们居住的年代》、《站在屋顶上吹风》、《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等。近年致力于思想史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
本书目录
自序
岩中花树——王阳明自画像
 第一章 正德四年十一月,贵州·龙场驿
 第二章 嘉靖元年三月,绍兴
 第三章 嘉靖五年十二月,绍兴
 第四章 嘉靖七年十一月,江西·青龙铺
 附录1 书信录
 附录2 向内的把握与重建

感官世界——晚明士人的物质生活
 1.芳香的年代
 2.舌头的传奇
 3.一本叫《长物志》的书
 4.纸上园林
 5.袁氏兄弟

道德剧——走出神话的张苍水
 1.没有悬念的开场
 2.虚假的高潮
 3.不是结局的结局
 4.甲辰年间那出戏的回声

从雪交亭到续钞堂——黄宗羲在1649年后
 1.逃跑
 2.复仇
 3.黄竹浦
 4.隐与显
 5.为书籍的一生
 6.死之仪式

双城记——在路上的全祖望
 1.北京
 2.扬州

失败之书——章学诚与他的时代和敌人
 1.心是一张团皱了的宣纸飘过十八世纪的门廊
 2.寄读国子监
 3.两只刺猬
 4.书院讲席
 5.漫游与著述
 6.一个道德保守主义者的愤怒

江湖寥落尔安归——汪辉祖的游幕生涯
 1.夜航船
 2.一代名幕的草根年代
 3.走县过府白了头
 4.“莽知县”
 5.叙述意味着生命

本书部分人物事件系年
参考征引文献
相关评论

明清知识分子的形象谱系

张念 中华读书报

  有扎实丰富的史料文献,但不是历史研究;有精妙的细节与情景,但不是小说;有节制的想象,但不是虚构;有人物形象,但不是传记……人物、场景、事件、历史、文化、精神、传统、学理等等,都纳入到一种沉思之中;在现代汉语的内部,以老祖母般的耐心,拾掇那些散乱的资料线头,编织出一种对象素材都无法预设的文体。我们只能说出这样的文体不是什么,却难以说出它是什么,这就是赵柏田先生的近作《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

  称之为“形象谱系”,理由是:作者试图淡化宋明新儒学以来的学理逻辑,在概念的背后,去辨识两百年间,王阳明、袁中道、张岱、黄宗羲等个体生命的标记。他们的游历、讲学、授业、交友、从政、带兵、婚姻、疾病、感官享乐乃至性生活,以及其中那些微小的胜利、病理性的激情、荒野中的孤独感、感悟生死的肉体证词、那些令我们惊诧的儒学传承之中的异教徒气质,让历史面具的裂缝呈现为具有质感的时间纹理,在美与罪之间,编织出有关传统的神秘与复杂。

  宋明新儒学精神遗产的物质符号,正集中散落在南中国江淮一代的乡村之中,比如宗祠、比如贞洁牌坊。道德其实从来没有停止过她的言说。不同的是,先贤们当时语重心长,却无法揣度他们的子孙将会得到什么,并将要失去什么。现代汉语自身的发展与运用,已经把思维脐带剪断,道德生态发生了巨变。沦丧是某种软弱的托辞,沦丧说既无助于继承,更无利于批判。先搁置非此即彼的二难动作,赵柏田的写作,提供了这样一种向度:在现代汉语的崎岖小径上,携裹着90年代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向人们提供的现代主义气质,忘掉古与今,忘掉中与西,在一些有关生命的恒久而平常的接点上,带着生与死的问题、爱与恨的问题、情与理的问题、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问题,去激活沉寂的古典文献,去翻阅说着古汉语的全集、家书、诗词,甚至是一幅遗墨,去和古人交谈,和王阳明说话,和张岱说话,或者,试图去证明,王阳明的话是说给当代人听的,这些忙于挣钱,大谈全球化,生老病死已经在药物、饮食、气候以及生态的干扰中无法自然展开的当代人呐。要更多地去倾听,防止精神的动乱与不稳定,而不是穿上汉服,举行表面化的膜拜活动。

  据王阳明弟子记述的《传习录》中说,一次,王阳明与人同游,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答:“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之心外。”《岩中花树》的开篇写的是王阳明,并援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听着王阳明操持着现代汉语喃喃自语,借阳明先生的句式:便知传统,不在尔心之外。向内走,灵魂附体,现代汉语的“我”便有了新的内容。这个“我”,这个个人,这个名唤王阳明的明代知识分子,这个阔论“心性”、具有非凡意志力的学术明星,这位道德实践的推动者,坚定的行动主义者,让人可亲的地方在于,他青绿色的结核病人的脸色,燃烧着坎坷的激情;他大部分时间奔走在南中国的土地上,传授知识,知行合一,让梦想在每一次咳嗽、每一次讲学、每一次受挫贬谪中艰难生长。

  赵柏田所叙述的明清知识分子形象谱系,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读者会看到一代代江南文人之间精神、思想的传承,他们相互间的认同、质疑、批判、辩驳”,因此,形象谱系展示的实际上是精神矩阵,这些知识分子内部的对话本身,也构成了活的历史,活的传统。尽管宋明儒学是否建立起了中国人的精神秩序,学者们争论不休,但当代文化危机已成事实。文化危机实质上是创造力的危机,是当代人面对传统的束手无策——还没有找到一种恰当的路径,去和古人对话。是否有种最具体切近的目光投向传统?赵柏田的《岩中花树》作为一种尝试,摆在了读者面前。这目光就是朝内看,朝下看,投向生命和肉体,甚至是味觉、消化系统,比如书中第二篇《感官世界——晚明士人的物质生活》;朝向神经系统,王阳明的疾病,有着小说家式的象征隐喻,理学的病理特征不言而喻。

  有多少进入历史的路径,就有多少真正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向当代人走来。这是现代汉语的大冒险,同时也是唯一的生存之道。面对研究资料,言说对象,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沉思生活,而不是故作审慎、中立与客观。这项工作已经从不同方面展开了,比如余英时先生的韦伯范式,当代新历史学派的“情境化写作”,法国历史年鉴学派的“物质生活史”,尼采、福柯的谱系学。正如意大利人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方法论如果是光,将会照亮“岩中花树”,同时照亮传统,找到生命延续、文化创造的坚实根据。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