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

吕嘉戈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7-5633-5937-0
  出版日期:2006年3月
  定价:28.00 元
内容提要

  这本书用大量资料展现了中医在当今的尴尬处境,并从中梳理出造成这处境的文化原因和体制原因。作者追根溯源,从百年来对中医的文化态度背后,揭出了一个隐藏极深的资本阴谋。进而探究了这资本阴谋是如何作用于人群的观念领域,再通过观念的习惯性运作而演变为一个又一个连环套似的制度陷阱的。中医在这布满陷阱的路途上,步履维艰。本书对中医现行管理制度的批评远多于其它方面的批评。这是中医文化思考的一种现实延伸。

作者简介

  这本书用大量资料展现了中医在当今的尴尬处境,并从中梳理出造成这处境的文化原因和体制原因。作者追根溯源,从百年来对中医的文化态度背后,揭出了一个隐藏极深的资本阴谋。进而探究了这资本阴谋是如何作用于人群的观念领域,再通过观念的习惯性运作而演变为一个又一个连环套似的制度陷阱的。中医在这布满陷阱的路途上,步履维艰。本书对中医现行管理制度的批评远多于其它方面的批评。这是中医文化思考的一种现实延伸。

本书目录

导 读 从资本阴谋到制度陷阱(001)

第一辑 洛克菲勒的资本阴谋及其药品帝国真相
     洛克菲勒药品帝国的真相:《药品史话》节录(021)

第二辑 余云岫现象
     余云岫关于处理旧医的提案(053)
     余云岫观点的真伪辩(059)
     近代杰出的医学家余云岫医师(1879~1954)(069)
     中医科学必须彻底告别“余云岫现象”(075)


第三辑 建国后的中医政策与波澜(上)
     中医问题资料(第一辑)(081)

第四辑 建国后的中医政策与波澜(下)
     检查我在卫生工作中的错误思想(135)
     《健康报》批判王斌在中医问题上的错误思想(143)
     批判贺诚同志在对待中医的政策上的错误(148)
     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光辉历程(1949~1994)(157)


第五辑 中国中医业现状一瞥
     我国中医从业人员建国55年零增长令人忧(185)
     面对药价虚高,还要发多少“空弹”(187)
     中医院校西医课程教改取得成果(195)
     2004年5万余无证行医户被取缔(197)
     全国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198)
     健全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不容忽视(200)
     百余居民为“游医”求情说明什么?(202)


第六辑 呼吁与反思
     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问题(205)
     不能用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223)
     谈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226)
     加强中医药学的继承、整理与研究工作(238)
     致彭真、谭震林、崔月犁等同志的信(241)
     中医亟待抢救(245)
     挽救中医,刻不容缓(250)
     致温家宝总理信(259)
     关于中药在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的遐想(260)
     从毛泽东的“针灸外交”谈当今“中医药国际化”(281)

相关评论

《挽救中医》编馀手记

龙子仲 文汇读书周报 2006年4月

  大约两年前,在北京见到吕嘉戈先生,聊起中医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话题,在座者心里都有些忿忿。当时我曾约他,应该把这些问题编成一本书。否则,我们外行人光觉得中医现状存在着大问题,只从文化上去思考原因,说一些漫无边际的话,却不知道问题具体出在什么地方。——我一向觉得,宴谈文化本身其实是一件挺虚的事情,因为在文化观念实施成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过程中,已经没有纯文化的东西了。是各种权和利的杂质,左右着这个过程……

  到今年元旦,收到吕先生的来信,说书编出来了,让我去北京取。我即去了一趟北京。取回来一看,可谓编得颇详实,而我也看得渐渐地有些义愤了。

  过年耽搁了半个月,过完年发排,拿到校样,又更仔细地看了一遍,这才觉得它其实是一本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有启发的书。

  这里面展示的中医与资本、与观念、与制度、与科学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可以视为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一种传统如何在“现代性”的挤压下披枷戴锁、气喘吁吁、灵魂出窍的个案。这样观察起来,是很有趣的。

  比如说资本阴谋吧,其实由马列主义武装过的我们对它并不陌生。马克思毕生所做的工作,可以说就是揭露这种阴谋。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它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那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也是资本制造出来的,或者说,资本最大的制造其实就是文化。而且这种制造,还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它会使资本的吞噬变得更隐蔽、更文雅。我觉得,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来探讨的一个主要命题其实就是这个。

  资本的文化制造成功之后,历史就开始变得吊诡了。

  这种吊诡体现在中医遭受的两次制度性的打击上。第一次发生在1929年初,民国政府通过“废止旧医案”。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后来也有点不了了之。这里面有意思的是,它还有过一个跟语言有关的细节,那就是“旧医”这个名称的确立。当时对中医究竟该称为“国医”还是“旧医”,有过讨论。国粹派主张称“国医”;科学派主张称“旧医”。结果科学派占了上风。这一字之差,透出了很深的历史意味。——“旧”意味着它是不新的、过时的。因此也就是应该被否定的。把“过时”跟“否定”等同起来,这是20世纪中国观念中的一种基本迷信。这种基本迷信跟“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迷信只是在时间矢度上有所区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其实都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但是迷信泛滥开来,就一发不可收,发展到后来,就是极端化的所谓“破四旧”运动了(某种意义上,我认为“破四旧”在信仰力上终是一件挺豪迈的事儿),它们是一脉相连的。这种一脉相连,甚至超越了政权更替所带来的历史清算。

  于是,第二次打击就发生了。这是1951年,新中国的第一届卫生会议。那次会议的重要成果,就是完成了一套对中医的管理制度。今天回过头来仔细分析那套制度,可以看出,那样实施下去,中医是必死无疑的。因为那套管理制度一个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消灭“人”。——消灭什么人呢?就是要消灭以“中医”作为生存身份的人。这一手其实是非常高明的,因为在一手那么去做的时候,嘴巴里还可以高呼“要保护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一点也不得罪人的样子。……可是,人没了,遗产搁哪儿呢?保护,其实是一种权力。有权力才会去保护。人没了,遗产没有了具体的产权归属者,那么实际的结果就是,没有人会去保护它。所以人的问题很重要。 孔子 当年就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在说完兴灭继绝之后,还专门加了一句“举逸民”。我看,中医最后恐怕也得弄到“举逸民”的地步不可。这事儿也挺吊诡的。

  中医混到这步田地,剩下的,也只好是一副花架子了。

  这就是这个个案给我的某种启发。

  我觉得这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对中医教育的问题涉及太少了。这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它恰好涉及到“人的问题”。如果说,今天的大学教育大多在生产来料组装的产品的话,那么中医教育生产的也许就可以称作组装的伪劣产品。说它“伪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学习模式出了问题,而它的学习内容本身也已经变味儿了。许多中医学院的教授自己就说:中医学院在培养中医的掘墓人。——这些资料我也是在这本书里看见的,可惜内容还是不多。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