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印度哲学史略
绪论
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一 黎俱吠陀之教
二 阿闼婆吠陀之教
第二章 梵书及奥义书
一 梵书之婆罗门教
二 奥义书之教理
附录 黎俱吠陀集选译
奥义书选译
第三章 释迦同时诸外道
附录 六师学说
顺世外道学说
第四章 耆那教与邪命外道
一 耆那教
二 邪命外道
第五章 佛教之发展
第六章 婆罗门教之变迁
第七章 数论
一 数论之变迁
二 数论之学说
附录 金七十论科判
第八章 瑜伽论
一 瑜伽论之历史
二 瑜伽行法
第九章 胜论
一 胜论之变迁
二 胜论之学说
第十章 正理论
一 正理论之原委
二 正理论之学说
第十一章 前弥曼差论
一 前弥曼差宗义
二 声常住说
第十二章 商羯罗之吠檀多论
一 吠檀多论之历史
二 商羯罗之学说
印度哲学讲义
第五章 元始佛教
第六章 印度佛教之发展
有关论文与提纲
印度哲学之起源
释迦时代之外道
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
南传《念安般经》译解
《胜宗十句义论》
中印文化的融合
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科
各派哲学名称含义
一 吠陀
二 顺世论
三 六师
四 数论
五 胜论
六 十六异论
七 其它
各派哲学综述
一 梵天、时、气、自然诸说
二 《梵动经》中六十二见
三 婆罗门的一些学说
四 二十种涅槃论
五 外道小乘四宗论
六 十四难义(中述常、无常等并有数论)
七 外(内)道各宗大概
八 大类外道六计提要
九 窥基所记六十二见
十 大自在天等八种外道
十一 十六异论
十二 《大毗婆沙论》中六十二见
十三 迦多衍尼子所述诸外道
十四 提婆论所传外道诸说
十五 唐一行所传外道诸计
十六 玄弉所记之外道
十七 外道原书
各派哲学思想分别阐述
一 吠陀
二 顺世论
三 耆那教
四 六师
五 数论
六 胜论
七 声论(前弥曼差派)
因果关系与因明学
一 因果关系
二 论因明
其他哲学思想
一 关于"我"的学说
二 关于"大种"、"极微"学说
三 "有""无"问题
四 世间生起的原因
五 关于意识
六 关于"时"的不同见解
七 关于"法"的不同见解
八 离自性、他性
九 人所为的原因三种
某些历史事实的记载
一 马鸣时代诸论师名称
二 罗摩延书与波罗他书
三 佛的不好弟子
四 外道所尊奉的"世尊"
五 外道论经
六 提婆达多学说
七 马鸣关于"受后有"学说
八 罗摩衍那书
九 提婆达多以及各种婆罗门的主张及行为
十 提婆达多事实及学说
编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