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第7版登载本书书评
苏文熟 吃羊肉
《三苏全书》熟透出炉
洪 顺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巴蜀文化研究成果《三苏全书》出版了。
在历史上震耀一时的文化巨星"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文化昌盛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三父子一齐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观。
自北宋以来,效仿、评论和研究"三苏"的文章史不绝篇,形成了气势不凡的"苏学"现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古今的研究多集中在苏轼身上,对"老苏"、"小苏"则研究者甚少,而对苏轼的研究,又仅集中在文学成就上,对其学术思想多付诸阙如。现在的"三苏"文献,只整理出版了他们的文学著作(文集),对"三苏"自负颇高的学术著作均未着点墨。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完整地研究"三苏"各方面成就,也不能对"三苏"历史地位作出真正全面的评估,更不利于准确地吸收其优秀成就和学术精华。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面的、总结性的学术研究已成学术时尚,对"三苏"的研究也呈现出向深层次、多角度推进的趋势,为给这一趋势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料,全面地收集和系统整理"三苏"各类文献就势在必行了。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四川大学古籍所曾枣庄、舒大刚两位教授主编、十余位从事古籍整理研究的的专业学者参加编纂而成的《三苏全书》,恰于此时应运而生。
《三苏全书》是一套全面系统整理、研究和出版的"三苏"文献汇编。"著录齐全"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全书》收集整理"三苏"著作和作品为现行出版物所最全。"三苏"父子学问渊博,成就多面,义理词章,无不精通,经史子集,皆有著述。
就苏洵而论,仅在其《嘉佑集》中,《六经论》、《洪范论》、《太玄论》、《谥法》、《衡论》、《权书》以及政论、杂诗诸作,即已包容三才,涵盖四部;苏洵还著有《易论》百篇,惜未成而卒;主纂《太常因革礼》,以定一代明王之制。继而苏轼、苏辙兄弟,更在洋洋数百卷的《东坡集》、《栾城集》之外,撰有《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以上苏轼撰),《颖滨诗集传》、《颖滨春秋集解》、《古史》、《龙川略志》、《龙川别志》(以上苏辙撰)等学术专著。
这些学术专著,上探"往圣"之秘要,旁纠千古之谬识,下开一代之风气,是形成宋代"蜀学"体系的学术躯干。在历史上,广为学人重视,转相引录称道不绝于书,这些学术著作也多次得到重版。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由于学人普遍只对"三苏"文学成就感受兴趣,只将他们的文体和笔记进行整理和出版,却对他们的学术著作近乎置若罔闻。自清末以来迄于今日,几乎无人整理,更遑论出版了。这种重文轻质的行为,无异于买椟还珠,舍本逐末,《三苏全书》的编者一扫此风,独具慧眼,大规模地收集和整理了"三苏"经、史、子、集各类著述。由于四川大学古籍所近20年来一直从事宋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占有大量宋代文献资料,对收录和辑佚"三苏"各类作品都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三苏全书》在收录"三苏"散佚诗文方面,是目前其他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该丛书是目前集录"三苏"文献最为齐全的真正"全书"。
"三苏"生时已誉满天下,"三苏"文章人争传诵,当时即有"苏文熟,吃羊肉"之谚。迄至清末,"景苏"、"范苏"、"注苏"、"评苏"之风仍然炽盛,出现"千家注苏,万人评说"的独特景象。"三苏"作品广传边裔,远播重洋,在当时的辽邦、金国,乃至朝鲜半岛、日本群岛都产生过"典范"式的影响。近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三苏"(特别是苏轼)的作品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欧洲获得了不少"知音"。
《三苏全书》的编者特别注意"三苏"作品的辨伪工作。这一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订误入"三苏"文集的他人作品,还著作权于真正作者。比如,误入《东坡集》的《飓风赋》、《思子台赋》本为苏轼幼子苏过所作,时下的《苏轼文集》仍然作为苏轼作品收入,本丛书编者根据史书和苏过《斜川集》的记载,还著作权于苏过,于《全书》苏轼文中删文存目,出校说明。
此外,从南宋以来,书坊流行有不少冒牌的"苏氏"著述,如冒名苏洵的《苏评孟子》,冒名苏轼的《历代地理指掌图》、《物类相感志》、《调谑篇》、《格物粗谈》、《杂纂二续》、《渔樵闲话》、《东坡问答录》,和冒名苏轼的《游仙记》等等,鱼龙混杂,淆乱视听。《三苏全书》的编者,通过认真谨慎的考辨,有理有据的辨证了这些伪书的不可靠性,以正视听。同时,为给读者提供反面的研究借鉴,仍将这些伪托之作予以整理,作为"别录"附于《全书》之末。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又有一些真正的"三苏"著作,如《艾子杂说》之类,却被披上了"疑伪"的外衣。本书编者在吸取今人(如王水照)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认真考证,将其作为苏轼真品整理编辑录,为学人们增加了可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