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九讲

傅佩荣 郭齐勇 孔祥林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8年4月
   定价:22.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傅佩荣、郭齐勇、孔祥林先生在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所作的《孔子九讲》演讲的集结,分为孔子的一生、孔子的为官之道、孔子的为师之道、孔子的孝亲之道、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的贫富观、孔子的修养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公私观九讲,并将讲述孔子和孔子后裔历史地位的 “天下第一家”一讲附于书后,读者从中可了解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故里的名胜概貌。本书作者凭借着对经典的深刻认知,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娓娓道来的风格,将读者带入宛如与孔子直接对话的情景之中,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中感受到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力量。

作者简介

  傅佩荣,祖籍上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著作达九十余部。于深化推广哲学研究、探讨当代重大议题、促进两岸思想交流,贡献甚多。近年来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出版《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解读著作多种,对于经典的当代诠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郭齐勇,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儒学与儒学史新论》、《传统道德与当代人生》等。

  孔祥林,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主要从事孔子思想、孔氏家族、世界孔庙研究。主要著作有《大哉孔子》、《图说孔子》等。

本书目录

认识孔子(代序)……………傅佩荣

第一讲 孔子的一生…………傅佩荣

第二讲 孔子的为官之道……傅佩荣

第三讲 孔子的为师之道……傅佩荣

第四讲 孔子的孝亲之道……傅佩荣

第五讲 孔子的交友之道……傅佩荣

第六讲 孔子的贫富观………傅佩荣

第七讲 孔子的修养之道……傅佩荣

第八讲 孔子的中庸之道……郭齐勇

第九讲 孔子的公私观………郭齐勇

附 讲 天下第一家…………孔祥林

相关评论

认识孔子(代序)

  孔子的一生,验证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过程。

  三岁丧父,由母亲带回娘家养大,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这是孔子的青少年阶段,再平凡也不过如此。但是,他从十五岁开始,在别的孩子接受命运摆布、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之际,他立志求学,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间接影响了往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

  孔子的秘诀是:好学、深思与力行。

  好学使他精通五经、娴熟六艺,掌握了传统所集结的智慧与能力。他由此“温故而知新”,觉察礼坏乐崩之后,需要重新界定道德的基础。于是提出“仁”的理想,作为一个人由真诚所引发的动力,依此要求自己去行善。

  孔子的志业可以用“承礼启仁”一词来描述。他的深思构建了儒家的哲理。“仁”之一字,包含三个层次: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这是“吾道一以贯之”的简单说明。“善”的定义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唯其如此,孔子的志向才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亦即他想以一人之力来改善整个天下。

  只要明白孔子思想,就会接受类似的观点,体认天下一家、天下一人的亲切关怀,进而也会效法孔子,愿意为天下人服务了。

  他的力行不仅体现于个人的修德与讲学上,也促使他在中年之后从政做官,为鲁国百姓谋福利。孔子为官,政绩卓越,但最后依然无力回天。于是在别人考虑退休之时,他反而周游各国,斗志昂扬,传播自己的理想。有人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性格,有人称许他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他则淡然地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能做到这样的“三忘”——忘食、忘忧、忘老,人生必有深刻的乐趣。

  孔子是一位哲学家。一方面,他要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由此找出人生的应行之道,让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另一方面,他在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中,必须体验快乐的境界。哲学如果不能让人觉得快乐,我们又何苦去费心钻研?孔子本人不论穷困或通达,都能表现“安贫乐道”的情怀。他的杰出弟子颜回也有同样的表现。其他众多弟子在同一条人生之道上,亦步亦趋,分别走出各自的精彩人生。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读书人学习儒家,由此获得安身立命的慰藉。他们的学习材料,首推《论语》一书,几乎到了“人人手边有《论语》”、“人人心中有孔子”的盛况。不过,书本只是文字资料,要靠每一代的读书人去“好学、深思、力行”,才可能使孔子的言行记载得到新的生命,展现新的力量,带来新的启示。

  我们今天处在类似的情况,也想经由《论语》来认识孔子的思想。这是双重的挑战:首先,要充分了解经典,求其融会贯通;其次,要使经典与经验结合,让孔子在21世纪还能栩栩如生,为我们提供生动活泼的教诲。为了回应此一艰巨挑战,传播媒体责无旁贷,学者更是努力配合,由此形成了风起云涌的国学热。这是值得乐观期待的大趋势。

  学习孔子思想,不是为了增广见闻或附庸风雅,而是为了安顿自己的身心,接上自己的传统,使自己在天地之间可以站得稳、行得正。学者们各尽其能,揭示孔子思想的某一侧面,希望引起共鸣,形成基本共识,重新肯定炎黄子孙独到的智慧,在纷纭的世事中找到一处心灵的乐土。任何这方面的工作都是一个开始。电视中的讲述、书本上的介绍,都是在扮演桥梁的角色,希望读者进而阅读经典,直接与孔子对话。

  本书原是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的演讲记录,经三位演讲者修订而成,再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希望得到大家的喜爱。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