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祝总斌
序(二) 吴宗国
前言
上编
汉代外交制度
第一章 汉代外交决策制度
第一节 皇帝决策
一 御前会议决策
二 垂询决策
三 纳谏决策
四 卜筮决策
第二节 公卿百官集议决策
一 公卿集议决策
二 中外朝合议决策
三 有司决策
四 权臣专决
第二章 汉代外交专职机构
第一节 大鸿胪建置
一 大鸿胪沿革
二 大鸿胪属官
三 大鸿胪的一般职掌
四 典属国及其归并于大鸿胪
第二节 大鸿胪的外交职能
一 大鸿胪的外交职能
二 大鸿胪的任职条件
第三节 尚书主客曹及其外交职能
一 尚书及其分曹
二 尚书主客曹的外交职能
三 尚书主客曹与大鸿胪的关系
第三章 汉代外交关涉机构
第一节 中央外交关涉机构
第二节 地方行政与边防机构的外交职能
一 缘边州郡
二 边防关塞
第三节 边境镇抚机构的外交职能
一 西域都护
二 使匈奴中郎将
三 度辽将军
四 护乌桓校尉
中编
魏晋南北朝外交制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外交决策制度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外交决策
一 曹魏的外交决策
二 蜀汉的外交决策
三 孙吴的外交决策
第二节 两晋十六国时期的外交决策
一 两晋时期的外交决策
二 十六国时期的外交决策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的外交决策
一 南朝的外交决策
二 北朝的外交决策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外交专职机构
第一节 尚书主客曹及其外交职能
一 从客曹尚书到主客郎中
二 尚书主客曹的外交职能
三 尚书主客郎
第二节 鸿胪寺及其外交职能
一 从大鸿胪到鸿胪寺
二 鸿胪寺的外交职能
三 鸿胪寺官员任职条件及其地位变化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外交关涉机构
第一节 中央外交关涉机构
一 中书省
二 门下省
三 北魏南北部尚书
四 符节令与谒者台
第二节 地方行政机构的外交职能
一 缘边州郡
二 北朝行台
第三节 地方军事与边防机构的外交职能
一 都督
二 北周总管
三 十六国北朝军镇
四 边关
第四节 边境镇抚机构的外交职能
一 护乌桓校尉与护鲜卑校尉
二 护东夷校尉
三 西域长史
下编
唐代外交制度
第七章 唐代外交决策制度
第一节 御前决策
一 朝参决策
二 仗下决策
三 延英决策
四 谏诤奏议
第二节 宰相决策
第三节 百官大会决策
第八章 唐代外交专职机构
第一节 鸿胪寺及其外交职能
一 鸿胪寺的设置及其变迁
二 鸿胪寺的外交职能
三 鸿胪寺的外交场所职能
第二节 尚书主客司及其外交职能
一 尚书省、礼部与主客司
二 主客司的外交管理职能
第九章 唐代中央外交关涉机构
第一节 中书省的外交职能
一 中书省本部
二 四方馆与通事舍人
三 客省
四 史馆
第二节 门下省的外交职能
一 侍中
二 典仪与赞者
三 符宝郎
第三节 尚书省的外交职能
一 尚书都省
二 尚书各部
第四节 九寺、五监、诸省
第五节 唐后期外交管理体制的变化
第十章 唐代地方外交关涉机构
第一节 地方行政机构——道、州、县的外交职能
一 迎送外交使节
二 行使对外权力,执行对外交涉
三 接转对方外交事项
四 边境贸易管理
五 外交行政与事务管理
六 掌握、上报蕃情
第二节 军事与边防机构的外交职能
一 总管、都督与节度使
二 军、镇
三 关
第三节 边境镇抚机构——都护的外交职能
第四节 其他关涉机构的外交职能
一 押蕃使
二 市舶使与押蕃舶使
三 互市监
后论 汉唐外交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一 汉唐外交决策制度的演进及其特点
二 外交决策制度的特殊性
三 汉唐外交管理体制的演进及其特点
四 汉唐外交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后记
节 我们为什么关注文学创作中的历史精神? 第四节 开拓性视野中的方法论与文学的历史观
第二章 全球化中文学选择的历史悖论 第一节 全球化中文学批评的困惑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