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成绩斐然的其他慢词作家
宋仁宗朝以后,柳永慢词的影响逐渐显示出来,凡涉足词坛的文人,多数都有以慢词的形式来填写歌词。慢词形式渐渐得到文人们的认可,形成创作风气。这里集中介绍几位慢词创作成绩斐然的作家。
一、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扬州、鄞县、舒州、常州、饶州等处地方州县官达十余年之久。因政绩卓著,颇有声名。他目睹时弊,立志改革,嘉祐三年(1058),入京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于仁宗,提出变法主张,未被采纳。神宗即位,王安石以知制诰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积极赞助神宗变革主张。熙宁二年(1069),他先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颁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相。他力图通过财政、军政两方面的重大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抑制兼并的目的。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新党内部的纷争,王安石曾一度被迫辞职,新法的推行也受到严重阻挠和破坏,效果不甚显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再度被迫辞职,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神宗去世后,哲宗以幼龄登基,太皇太后高氏执政,全面起用司马光等旧党,明令废除新法。王安石在痛苦中辞世。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不仅是北宋伟大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诗歌都有相当的成就,为后人推崇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集》100卷。他的散文和诗歌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长于说理,目光敏锐,辨析精到,富于洞察力,充分显示出一位政治家的风采。但多刻露而少含蓄,往往形象不足,情韵兼胜的作品并不多见。王安石并不以词名世,有《临川先生歌曲》流传至今。《全宋词》共辑录29首。其中多意理与形神兼胜之佳作,最负盛名的是《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作者用托古喻今的艺术手法,隐曲地指出北宋王朝潜伏着的现实危机。然而,面对这一现实,统治集团却仍在寻欢逐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词人为此深深地忧虑。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关怀,以及作为一个进步的政治家所应保持的那种清醒的头脑。这与词人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精神是相一致的。
上片写金陵的深秋景色,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充溢于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宏大。首三句写季节与登眺。词人“登临送目”,又值“晚秋”肃爽时节,眼界开阔,放眼千里,襟怀豁朗,古今同慨。以这样的气局和心胸怀古,才装得下历史的兴亡盛衰。“故国”二字,从漫长的历史着笔,金陵曾是六朝的故都,登临眺望,自然无限感慨。
“晚秋”则兼及当前,立足于现实。这二者拍合在一起,吊古伤今与借古喻今的情感与主题便被暗中托出了。“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是“送目”之所得,见出金陵河山之胜景与地势之险要,确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气象。长江雄伟壮美,给词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征帆”二句将目光转向近处:长江里“征帆去棹”,人来人往,依然是如此繁忙喧闹,历史的脚步就是在这样匆匆的忙碌中过去。江边酒楼中的眺望者冷眼旁观,便对历史与现实多了一层感悟。这里突出“征帆”、“酒旗”的形象,而以“西风”、“斜阳”为衬,舟中人的奔波与楼中人的闲逸形成对照。“彩舟”三句目光再度转向远方,以“彩舟”、“白鹭”为主,“云淡”、“星河”为宾,歇拍以“画图难足”总赞一句,略作收束,长江景色美不胜收,很自然地引出了下片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下片集中写吊古伤今之感叹。换头以一个“念”字振起,直贯篇终。所“念”的是“往昔”如同今日,也是如此“繁华竞逐”,但转眼间就被“门外楼头”的家国破灭之悲剧所替代。杜牧《台城曲》有“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之句,一方面是隋朝大将韩擒虎已经兵临城下,另一方面陈后主依然与宠妃张丽华在楼上寻欢作乐,两相对照,亡国的原因不言自明。这是六朝小王国一个接一个覆灭的根本原因,所谓“悲恨相续”,这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词人沉重的“叹”息,充分流露出对现实的隐忧。就是这种忧患意识,敦促词人以大无畏的气概投身到变法革新的运动中去。“千古凭高”二句,写后人徒叹兴亡,对历史和现实都无可奈何。这是词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深自惋惜,胸中磊落不平之气喷薄欲出。“六朝旧事”二句从怀古中跳回,人世全非,故国依旧,眼前惟有“寒烟芳草”。窦巩《南游感兴》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长江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词人用其诗意而略加变化,寄慨遥深。末三句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诗意,向醉生梦死的政治集团再度鸣响警钟。
这首词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北宋词坛正侧重于描写男女恋情与伤离念远这一类题材之际,王安石把国家兴亡这一重大题材带进词的创作领域,同时还以他那骨肃风清的格调而独树一帜。这对词的发展无疑是健康而有益的。正因为如此,这首《桂枝香》才被誉为登临之绝唱。不仅如此,从艺术上看,这首词,境界阔大深沉,景物雄浑壮丽,音节高亢响亮,词语精警,用典妥贴,抒情与写景相互映衬对照,怀古与鉴今密切结合,充分显示出王安石词作的艺术特点。《历代诗余》卷一百一十四引《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这首词在当时就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与《桂枝香》题材相近的作品还有一首《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词是晚年退居金陵所写。词的基调跟前首《桂枝香》一样,也是怀古慨今的。前首讲“六朝旧事随流水”,这首说“四百年来成一梦”。总而言之,六朝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都象面前的长江一样滚滚东流,去而不返。“往事”,主要指作者一生的遭遇,其中包括作者的变法与实行新政,这一切也都梦境一般地消失了。表面看,这首词与《桂枝香》比较,似乎较为消极,其实,词中包含许多难言之痛,包含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心情也因之难以平静。这些,都是两首词相通的地方。不同的是,前首主要吊古伤今,讽谕现实;而后一首则主要思古兴悲,慨叹自己事业无成。王安石强烈的政治家怀抱被带入词中,在慢词与小令中都时有表现。
综观王安石词,积极用世,反映现实的作品虽然很少,但在北宋词坛上却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值得指出的是,王安石传世的词作,相当多数是发议论、谈佛理的。这一类词不仅缺少词的意境和诗的韵味,而且语言乏味,难以卒读。这实际上是王安石诗歌中的缺欠在词里的反映。此外,王安石现存词中,只有《桂枝香》一首慢词,其余都是小令,惟独也只有《桂枝香》的艺术成就最高,远远在其它作品之上。可见到王安石之北宋中期,慢词形式已经被人们所熟练掌握。王安石词的艺术水平很不平衡,他依然是以漫不经心的游戏态度来对待词的写作,情感澎湃、感慨深沉时偶有《桂枝香》之类的佳作。所以,李清照在《词论》中批评他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这一批评是比较中肯的。
二、王观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一作如皋(今属江苏)人,为胡瑗门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元丰二年(1079)任大理寺丞。坐知扬州江都县枉法受财,除名永州编管。后累官翰林学士。相传元祐年间王观曾应制作《清平乐》,有“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等句,高太后以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世人称他为“王逐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王观最推崇柳永,并有意向柳永学习,因此把自己的词集称为《冠柳集》。这是北宋少有的公开标榜喜爱柳永词风的。词集已散佚,存词仅16首。
王观与柳永最为近似的作品是《庆清朝慢·踏青》: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餖飣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这是一首春天的赞歌。作者通过“踏青”这一活动,把春天的景色、春天的气氛与人的青春活力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词中跳动着春天的旋律,同当时常见的伤春伤别的题材有明显的不同。作者成功地运用柳永开创的铺叙手法,多侧面地描绘新春的景象。开篇三句写春雨、春水:春雨如酥,冰雪消融,一派春回大地、滋润旺盛的景象。次二句写春暖之“点破残寒”,春意逐渐降临人间,残冬的寒意在消失。再二句点题:“结伴踏青去好”,这一切春天美好的景色都是“踏青”时所见,融融的春意也是“踏青”时的感受。“平头鞋子小双鸾”,这是女子的装饰打扮,“结伴”者无疑是有着春天一般美好年华的青春女子。原来词人所描绘的是春天里所见到的一幅“仕女踏青游春图”。末二句写郊外春色,化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意。换头四句写初春天气的阴晴不定,变化多端,这是季节性的特征。就在这阴晴不定的变化中,滋润着大地,万物欣欣向荣地生长出来。接二句写初春万物中最具春天象征意义之花枝柳条,红绿相间,分外妖娆,所以踏青女子“争要先看”。一时间,人面桃花,争相辉映。再二句写踏青的兴致极高,竟不顾“香泥”浸湿“吴绫绣袜”。踏青女子的欢欣、活泼、可爱,与生机勃勃的春色溶为一体,成为春天里的又一景观。结尾三句点明春风“尽收翠绿,吹在眉山”。春风所舒展的是踏青游女的“眉山”,也是旁观者词人的“眉山”,给所有的游人带来无限的宽慰与愉悦。词人对生活有着浓郁的兴趣,充满着热爱,这一切通过层层的铺叙,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王观另一首慢词《天香》,多用俗语,同样深受柳永词影响。词曰:
霜瓦鸳鸯,风帘翡翠,今年早是寒少。矮钉明窗,侧开朱户,断莫乱教人到。重阴未解,云共雪、商量不了。青帐垂毡要密,红炉收围宜小。
呵梅弄妆试巧,绣罗衣、瑞云芝草。伴我语时同语,笑时同笑。已被金尊劝倒,又唱个新词故相恼。尽道穷冬,元来恁好。
与意中人守岁过“穷冬”,屋外虽然是“重阴”、“云雪”,室中依然暖意融融,“语时同语,笑时同笑”,趣味盎然。从作品来看,王观真是一位乐观豁达的词人,无论是穷冬还是初春,他都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更加口语化的作品是《红芍药》,词曰:
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 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新来、有酒如渑,结千秋歌笑。
词中及时行乐的颓放口吻,也与柳永极其相似。《全宋词》只辑录《红芍药》一首,可能还是王观的自度曲。王观又有《高阳台》写闺妇“一半悲秋,一半伤春”的思别情怀,从题材、语言风格到写作方式,都明显受到柳永影响。
王观还有一首小令《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江》,在当时广为传诵,词曰: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春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春天里送别友人之作。词有两点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构思别致。作者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二是比喻新颖。作者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二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对友人的留恋。这比之一般的惜别与祝愿更加深刻、形象而又美好,为千里远行增添了乐观情调。这首词以抒情见长,在北宋词坛上是不可多见的佳作。
小令之佳作还有《菩萨蛮·归思》:
《单于》吹落山头月,漫漫江上沙如雪。谁唱《缕金衣》?水寒船舫稀。 芦花枫叶浦,忆抱琵琶语。身未发长沙,梦魂先到家。
情思凄切,语意惨淡,高古浑成,有唐诗意境。王灼称赞说:“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卷二)上述的每一首词都显示出这种特征。王观是一位学习柳永词风而颇有成就的优秀词人。
三、王雱
王雱(1044-1076),字元泽,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子。天资敏慧,未成年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进士,调旌德尉,累官至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迁龙图阁直学士。王雱才高志远,助父变法,惜英年早逝,卒时仅33岁。陈善《扪虱新话》卷下称王雱一生不作小词,或有人笑之,“遂作《倦寻芳慢》一首,时服其工。”“此词甚佳,今人多能诵之,然元泽自此亦不复作。”词云: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这首词虽写暮春时节伤春伤别之情,但有自己的深刻感受,有完整的艺术构思,有情景相副、色彩清丽的具体画面,还有感受的直接抒写。上片写春去之惋惜。首三句是晚春渐趋落寞萧条的环境,以及自身独处“小院”整日孤寂无聊的苦闷。“翠径”二句写落英缤纷,春日无多。于是,“倚危墙,登高楼”,眺望春色,以寄托情思。然“海棠经雨”红透,一切都在告诉一个残酷的事实:“韶华”“因循过了”,春光转眼既逝。下片交代伤春皆因伤别引起。其实,即使有“好景良辰”,也同样因无人“携手”共游而更觉得痛苦伤感。忆及分别时刻,也是这般“落花流水”的景象,物是人非的感触难以遏制。结尾“这情怀”三句总束全篇,余味无穷。词人将伤离意绪缓缓说出,层层揭示,沉挚感人。王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文人,只是过早去世,又对填词不太用心,他的才能在词的创作上未得充分发挥。
四、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宝元元年(1038)进士,签判武成军,累迁大理寺丞、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神宗初,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求去。后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元祐初拜相,主持全面废除新法。在相位八个月而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80卷。存词三首,均写艳情,与其诗文以及平日做人时的严肃面孔大相径庭。其中,以慢词《锦堂春》最为出色。词曰:
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蝶尚不知春去,谩绕幽砌寻花。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词写暮春伤离意绪。上片叹息春光将逝。词人面对“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消磨了一整天无聊的时光。春日里的一切景色都是秀丽宜人的,即使是晚霞笼罩的“烟景”,也“彩笔难状”。蝴蝶还在自得其乐,“绕幽砌寻花”。身处其中的词人,却没有感到半丝的慰藉。因为他不似“蝶”一样无知,他已经预感到“猛风过后”,“残红”飘零,春日无多。“飞向谁家”的诘问,是情感与前景的双重迷惘。下片感伤时光流逝,更感伤与情人离别,解释了上片伤春情绪的真实原因。从春光易逝,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岁月匆匆,过片为此致以深深的叹息:“青鬓无价”。然而,词人却身不由己,宦海浮沉,“飘零官路,荏苒年华”,依然在浪费着剩余的不多的时光。因此,词人转向“笙歌丛里”寻找安慰,不意又勾引出“同是天涯沦落人”之伤感。“席上青衫”二句,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伤离意绪中或许牵涉到一位曾经钟情过的青楼女子。在伤春、伤别、思念旧日情人诸多愁绪的侵扰下,自然“教人易老”。那无休尽的“离愁”,也终将伴随词人“散在天涯”。词中有艳情,同时又深致“身世”感慨。全词情景相融,闲雅含蓄,已经显示出慢词“雅化”的强劲势头。反而是司马光的小令语言较浅俗,接近柳永,如《西江月》说:“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五、曾布
曾布(1035-1107),字子宣,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二年(1057)与兄曾巩同登进士第,任宣州司户参军、怀仁令。神宗时,除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进翰林学士、三司使,帮助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属新党中坚分子。元祐年间遭排斥,出任地方官,历知真定、河阳及青、瀛二州。哲宗亲政,招回朝廷,为知枢密院事。徽宗继位,以定策功拜相。后与蔡京不合,遭陷害责授舒州司户。卒谥文肃。《全宋词》存其词八首。
曾布所存词中,有七首是组曲《水调歌头》,咏唐代冯燕之事,语意慷慨激昂,如云:“魏豪有冯燕,年少客幽并。击球斗鸡为戏,游侠久知名。”“僚吏惊呼呵叱,狂辞不变如初,投身属吏,慷慨吐丹诚。”言及冯燕艳事时,或旖旎动人,如云:“绿杨下,人初静,烟淡夕阳明。窈窕佳人,独立瑶阶,掷果潘郎,瞥见红颜。横波盼,不胜娇软倚银屏。”或凄愁欲绝,如云:“凤凰钗,宝玉凋零。惨然怅,娇魂怨,饮泣吞声。还被凌波呼唤,相将金谷同游。想见逢迎处,揶揄羞面,妆脸泪盈盈。”这一组曲叙事成分浓,抒情成分淡。以组曲咏历史题材,在当时比较罕见,曾布词因此显得别具一格。说明当时慢词形式已经比较熟练地被文人士大夫所掌握和运用。
六、张耒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苏门四学士”之一。熙宁六年(1073)进士及第,授临淮主簿。元祐初召试学士院,授秘书省正字,累迁起居舍人。绍圣初谪监黄州酒税,再贬竟陵郡酒税。徽宗即位,起为黄州通判,历知兖州、颍州、汝州。崇宁初入元祐党籍,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存词最少,只有六首。张耒为贺铸《东山词》作序时盛称贺铸“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的风格,自己作词却掩抑吞吐,缠绵悱恻,其作风则近似秦观。其中《风流子》最为人称道:
亭皋木叶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苹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这首词写伤秋伤别之情。依据词中所叙述及其语调,应该作于词人失意之晚年。上片写悲秋。将近重阳,秋色已深,落叶萧萧。词人老而有病,即使强打精神,“簪黄菊”赏秋,容颜的衰颓、心情的萧条依然与此极不相衬。词人已经没有了赏花的兴致,然却转折一层表达,说“花也应羞”。无奈中词人眺望远景,水边“白苹”“红蓼”相映,应该还是一片诱人的景色。词人则由此再度牵引出对心上人的思恋之情。上片结尾处“芳草有情,夕阳无语”四句不仅融情入景,状景如画,同时还兼用拟人手法,衬托出词人胸中细腻的感受,自有迷人之处。而上片所叙种种,原来都是“人倚西楼”时的所见所闻。词人借落叶、重阳烘托晚秋气氛,借庾肠、潘鬓,叹年华已逝,进入衰年而一事无成。“芳草”四句又转现生机,托出一线乐观景象。失意困顿之时最容易回味当年的美好时光,对离人的思念就包含着往日的一段旖旎风光,一经牵动,就不可遏制。下片因此转为抒发对“玉容”的思恋之情。分手以后总是牵肠挂肚,只能靠“香笺共锦字”传递“两处悠悠”的恋情。然“青鸟沉浮”,时时音信无凭,叫人更难寄托愁思。况且情深“不堪言”,只得“分付东流”,滔滔不绝的河水带去悠悠不断的思念。这首词抒情细腻深婉,清人万树对此格外赏识,说:“此词抑扬尽致,不板不滞,用字流转,可法真名手也。”(《词律》卷二)
张耒小令也是这种风貌,《秋蕊香》说: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载:“张文潜初官许州,喜官妓刘淑奴。……其后去任,又为《秋蕊香》寓意。”写欢场风情,情意绵绵,曲折反复致意,构思、用语、抒情方式,都与柳永、秦观相似。
七、阮逸女
这一阶段女子创作的慢词也颇为可观,以阮逸女为代表。阮逸,字天隐,建阳(今属福建)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进士。景祐初,典乐事。皇祐中,为兵部员外郎。阮逸女留存《花心动》一首,词曰:
仙苑春浓,小桃开,枝枝已堪攀折。乍雨乍晴,轻暖轻寒,渐近赏花时节。柳摇台榭东风软,帘栊静、幽禽调舌。断魂远、闲寻翠径,顿成愁结。
此恨无人共说。还立尽黄昏,寸心空切。强整绣衾,独掩朱扉,簟枕为谁铺设?夜长更漏传声远,纱窗映、银缸明灭。梦回处,梅梢半笼淡月。
这首词写春日到来之后所引发的内心幽隐婉曲的情感。词人对自然界的变化感触体验深入细微,叙述内心的愁绪又极隐约朦胧,大约是一种不可明白诉说的思春之情。上片写春来愁亦来。首三句以桃花枝枝盛开点春意浓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词人是在告诉读者春意堪怜,同时又有一种隐隐的自我怜惜之情。“乍雨乍晴”三句写季节气候,阴晴变化,冷暖不定,催绽花卉,也摧残花卉。“柳摇台榭”三句不写“渐近赏花时节”的喧闹,反写出一片寂静世界,已经显示出词人与环境的十分不协调。她不能呼朋唤侣,踏青游赏,而是躲在静静的“帘栊”后面,听着“幽禽”的“调舌”声响。所以,“断魂远”三句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揭明。原来,这种不协调的伤感是因为思念远行的“断魂”所引起,春日里的种种景色都归结到“顿成愁结”。下片诉说“此恨”。过片沿“顿成愁结”,欲说“此恨”,然终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而“立尽黄昏,寸心空切”。“强整绣衾”三句,写躲避户外春色,回到房中,欲在睡梦中忘却,岂知对着“簟枕”又发出“为谁铺设”的痛苦一问。这一问同时也确定了所思念的对象只能是曾与她同床共眠的心上人。在这样的愁绪折磨之下,今夜无疑是一个不眠之夜。失眠的人愈益感觉到“夜长”难熬,只是在数落着清晰的“漏”声远远传来,看着昏暗的“银缸明灭”。难得朦胧睡去,却又好梦苦短,很快惊醒,惟见“梅梢半笼淡月”。作为女词人,感触是这样的细腻,表达又是如此的委婉。同样是将词之“要眇宜修”的文体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语言之婉丽典雅,则与柳词有明显的不同,而与北宋后期的大晟词人近似。
北宋仁宗朝后期以来,慢词形式已经被词人普遍接受,而且,填写时越来越得心应手。杰出的作家,往往是慢词与小令并重。这一阶段的慢词,从题材到手法大都笼罩在柳永的影响之下,都以层层铺叙手法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趋雅”的发展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