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词·1970》
军旅作家何亮新作,中国军队版“哈扎尔词典”,七十年代的军营习俗,独具一格的文化反思
国学网独家摘登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开本A5,25万字
稀拉,是邬班长最爱用的两个损我们新兵的词之一。另一个是黏糊。关于黏糊,后面我会写到,不在这里说了。 我们这批新兵在县城粮库集结的当天,邬班长就对谢爱民大叫道:“你已经是个兵了!不能再这么稀拉!”说这话之前谢爱民正把两只手插在裤兜里,肩和背靠在库房的墙上,心不在焉地听班长向我们吹牛,而且还不时地把两条腿其中的一条向后蜷起来,大头鞋底蹬在白墙上头,蹭出一团黑印。便引起了邬班长的一股愤怒之火。 那是我头一回听到稀拉这个词。不敢直接问班长是个啥意思,只是猜想它反正不是什么好词,可能是指谢爱民那种松松垮垮心不在焉的样子?但也许还有别的什么深意? 往后这个词对我来说可就不绝于耳了。不仅邬班长爱说,所有的新兵班长都会一天里冲他的新兵吼上一百遍以上,讲评的时候也会用它来批评某些新兵。当然,我们也就知道了这是指一种作风松懈不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或者指人的精神状态。它的对立面的词是紧张,或者严肃。有时邬班长会在骂某人稀拉之后紧跟着说一句 “严肃点儿”!或是“紧张起来”! 我觉得稀拉与否似乎跟人的性格有关,不仅仅是个要求和训练的问题。谢爱民就总也没改掉他的稀拉的毛病,至少在邬班长的眼里是这样的。邬班长对这个兵老大不满意,走正步时嫌他腿踢得不够高,脚面绷得不够直;整内务时怎么看谢爱民的被子怎么不像回事,没绷出线条,没压成方型;有时邬班长心情不那么坏时,会一边亲手帮着谢爱民整内务,捏被角,一边带着虽不无嘲讽但更多是关心的口吻说谢爱民:“你说说,你怎么就改不了这稀拉的毛病呢,你说你以后到了老连队咋办呢?”言下之意是谁还能像我这么容着你帮着你。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稀拉人有稀拉福,谢爱民这小子在业务学习上倒独有一套,学雷达原理弄电路图比谁都来得快,每次业务考核总是第一。 这里无非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谢爱民确实比别人更聪明更有天赋,只要想学和喜欢学的东西就比别人来得快;另一种则正是由于他有自己的个性和主见,并不在意别人怎么品评,因为不肯在整内务走队列这些事情上下太多工夫,也就能把腾出来的工夫用到喜欢做和自己以为更应该做的事情上去,于是便在业务上比较拔尖。当然也可能是两种情形兼而有之。不管怎么说,谢爱民后来是被气象室点名送出去到雷达学院上学,回来后当了新配发的测雨雷达的首任技师,因为保障和科研方面的成就突出,立过两次三等功。 邬班长新训刚结束就复员了。被他看好的几个特别听班长话严格按班长要求做的新兵,或者说他几乎从未骂过他们“稀拉”的兵,虽说作为兵来说都比较合格了,却最终没一个能提干留在部队,都相继复员回乡了。 写出这段往事和感想来,倒不是要贬低作风养成对于士兵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一支军队必须得有严格的作风养成,稀拉松垮的部队是打不得仗的。但是我们的带兵人也不能仅仅以表象取人,不能将对一些细枝末节的重视和推崇无限放大,以至将它与人的内在素质的估价和重视本末倒置。 几年后我先是进了基地业余篮球队、后又成为一名专业队员时,更体会到这种表象与实质的反差是多么普遍,以表面的细枝末节取人是多么容易失策。确有一些篮球队员平日生活中看起来有点松松垮垮,内务不整,边幅不修,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没个正形儿,若用邬班长的话说就是“要多稀拉有多稀拉”,可是这不妨碍他一上了球场就既玩儿命又管用,真可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一股气势如下山猛虎,完全看不出平日的稀拉。这也就称得上是好队员了吧。 当然,如果平日里很注意作风养成,细小事情上严肃认真,打球也是好样儿的,那是最好不过。 但这样的人虽不是没有,却实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