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轮到要写后记了,此刻心情颇为复杂。几年辛苦终有结果,为之欣然,同时,又卸去一个包袱,亦轻松不少。1998年初涉北朝乡村社会研究,兴趣高涨,2002年底课题结项时则已是兴致索然。原计划结项后再做些修改、补充,特别是能与西欧中世纪乡村情况做些对比。为此也收集了不少西文著作,甚至也读了一些,同时也想为本书写个像样的前言,但终因已“移情别恋”,难以集中精力于此,只好作罢。两年中所做的只是在旧稿基础上正误补缺,面貌没有大变。
自己感觉做研究常常是虎头蛇尾,捕捉到一个新问题,热情很高,恨不能全力以赴,尽快将问题搞清楚,可一旦问题基本弄清,准备写出来时就已经兴趣不大了,这时可能又找到了新的问题,因此往往是草草收兵。这种学无定准的情况是得是失,亦未可知。
至于本书,有必要对其背景再交代几句。书稿的基础是2002年底完成的199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朝乡村社会研究”的结项报告,陈爽曾参加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本书只收录了我完成的内容。其中部分内容曾作为论文先行发表(当然本书出版时,部分篇目的标题有所改动,文字也略有调整):
《北朝村落考》,《庆祝何兹全先生九十岁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汉魏六朝父系意识的成长与“宗族”问题——从北朝百姓的聚居状况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3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北朝“三长制”四题》,《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4 期。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兼论研究中国古史的方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
《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国家认同与国家观念——北朝村里社会研究之一》,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北朝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安鹿交村的个案研究》,《史林》2005年第1 期。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乡”与“乡吏”》,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吴简研究》第一辑,湖北崇文书局,2004年。
《评谷川道雄著〈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唐研究》第9卷,2003年。
书中多数部分粗成时曾在历史所“中古史研讨会”上做过讨论,得到同仁的诸多指教,使我受益非浅。许多学界友人也予以我各种帮助。社科基金的评审专家与书稿的评阅人亦提出不少意见与建议,谨此一并表示感谢。
2001年—2002年受哈佛燕京学社邀请就此课题赴哈佛大学进修一年,此间结识许多中外学者,他们对我的研究给予许多刺激与启发,亦向他们表示感谢。
最后,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的资助与历史所科研处的大力支持。商务印书馆谢仲礼先生悉心的工作减少了许多错误,深表感谢。
侯旭东
2005年2月16 日于京北安宁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