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节、华夏文明的融合
人是由动物分化而来,人类初期是散居的。这些散居的人类在不断撞击、融合、发展着。“动物”是一个一个地变成人,也是一群一群地变成人。当人自我认识到自己而把自然界当作客体时,人就成其为人了。同样,中国人是一个一个地走到世上,也是一群一群地走到世上,当中国人自我认识到自己而把自然界当作客体时,就成其为中国人了。
中国人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从生产力水平来划分,他们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从血缘关系来划分,他们都经历了“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这是当代人类学的方式。在古代,它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承着。
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已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所见的最早的中国人,距今约170万年。举世闻名的北京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就现有的中国疆土而言,在远古时期,处处有着生命的繁衍。在云南、河北、山西、河南、湖北、贵州等地都已有中国猿人遗迹的发现。他们繁衍、迁徒,不同部落之间的冲突、交流、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社会。
人类文明是一个过程,中国的文明也是一个过程。中国人的早期祖先不可能用文字给他们的后人记录下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但他们用他们的化石、用品、以及他们后代的形态、思维、生活习惯记录了他们的文明,也记录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我们中华文明,它是一脉相传,我们从我们自身的文化、我们已知的历史、我们的思维方式推论、恢复、重塑我们的过去,认识我们自身,发展我们自身。
每个民族都会寻找自己的根,“我们从何而来?”在中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盘古成为中华人类的祖先。但这只是神话传说,天不是人开的,是先有天,后有人。中国人是很务实的,这可能是中华文明质的一个方面,很快用活生生的确实存在过的人--炎帝和黄帝作为自己的祖先。
在炎帝和黄帝之前还有伏羲、女娲,伏羲和女娲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女娲造人,伏羲教民结网,进行渔猎和畜牧,并创造八卦。八卦应是当时生活生产布局,它的功能是共同生活,狩猎、守望相助等,它布局中的辩证思想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经不断添加、修正最终成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奠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基础。就历史功绩而言,还有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有巢氏发明巢居,教民构木为巢,四季遮风避雨,居住树上,以避野兽侵袭。燧人氏发明火,他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与动物完全脱离开来。神农氏发明种养殖业,告别采集、渔猎方式而定居生活。神农氏应是牛图腾的炎帝族。但是,功绩最大的莫过于黄帝,黄帝族和炎帝族融合,并把早期各氏族统一、融合为炎黄族,开创了中华文明。因此,中国人把炎帝和黄帝作为自己的祖先。
中国人的根在这里,它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并规定了中国文明的方向。
为什么会形成以炎黄族为主体的族系同化呢?由于中国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由于炎黄族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在各人类群体(部落)的同化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的文明发展得最迅速,因此也最文明,最强大。中国地理位置使人种发展有着内聚力,华夏文明的炎黄族的文明强大成为内聚核,他吸附、同化他周围的其它民族,同时他也发展壮大着他的民族。这使得:
中国社会有一个最显箸的特点:就是以炎黄族为主体的族系繁衍社会。尽管历史上各民族互相冲突,涿鹿之战,阪泉之战,五代十国,蒙满统治,最终结果都被炎黄族为主体的族系同化,认同炎黄是其祖先,似乎现在的各民族是炎黄族的不同分支。我们都自称是炎皇子孙,把炎帝和黄帝尊为民族始祖,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人类群体遗传实验室主任杜若甫教授发现现在大部分汉人不是汉族。
我们完全可以设想,远古时代,在中国领域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祖先的氏族和部落,它们彼此间不断撞击、融合、同化、发展着。
中国的远古居民,以华夏文明为中心,居住在东方的人被称为“夷族”,太皞是其中一族的著名酋长。太皡姓风,神话里说他人头蛇身(一说龙身),可能是以蛇(或龙)为图腾的一族。夷人以制造弓矢出名,“夷”字的写法,就表示一个背着弓的人。
居住在北方、西方的人被称为“狄族”、“戎族”。其中“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薰鬻族(即秦汉时匈奴的祖先)是北方强族,相传与黄帝族曾发生过冲突。
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
炎帝族居住在中部地区。炎帝姓姜,神话裹说他牛头人身,大概农业文明程度较高,是牛图腾的氏族。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游牧先入中部,与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的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统率以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各族打败炎帝族,黄帝族势力进入中部地区。
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据传说,黄帝曾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湾裹,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後来打败九黎族和炎帝族,逐渐在中部地区定居下来。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显然,黄帝族的农耕文明不如炎帝族,他虽然打败了炎帝族,但炎帝族的农耕文明却同化了黄帝族,使炎帝族和黄帝族融合,被战败的炎帝仍然被尊为中国人的祖先。
华夏文明的优势:华夏文明的优势我们从考古和传说中是能够看到的。“古书中有关黄帝的传说特别多,如用玉(坚石)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黄帝正妻)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有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即古代学者承认黄帝为华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
(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 我们可以看出,“染五色衣裳”已有人伦之别,“嫘祖养蚕”、“大挠作干支”农耕文明已比较发达,“仓颉造文字”、“伶伦制乐器”文化已有相当发展程度。而在同时期的相邻其它文明却没有达到如此程度。“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礼记·王制》)因此,华夏文明在各民族同化中的主流地位以及黄帝的贡献,是中国人认同炎黄族的主要原因。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问题:文明的起源不可能是一元的,进化到人的动物是一种“类”,他们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他们是以部落--“族”的形式存在,这些不同的“族动物”过渡到人是在不同地区发生着的。自然,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炎族和黄帝族只是许许多多的“族”中的一族,就是这一族都可能是许多族融合而来的。不过,炎族和黄帝族融合了,由于他们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他们在文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与其他族的融合同化中,他们处于主导地位,同化着其他族,而形成新的炎黄族。而其后在发展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继续同化着他周边的其他族,这又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元性。文明的起源是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