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王廷信

国学网站--戏曲研究--中国戏曲论坛  

 

注目地方戏剧种、剧团生态

——新世纪第二届全国地方戏剧种
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朱飞跃



 

  2003年11月12日至14日,新世纪第二届全国地方戏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河南省周口市召开。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戏曲研究所、河南省文化厅及周口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艺术研究院主办,河南省越调剧团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曲润海、院纪委书记王干甫、戏研所副所长刘祯、副所长刘文峰、文化部教科司社科处处长陈迎宪、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文建、省剧协副主席郭光宇等出席并主持了研讨会。

  参加新世纪第二届全国地方戏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的与会代表六十多人,分别来自北京、福建、海南、江苏、湖北、安徽、陕西、山东等十多个省份,其中有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有从事戏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有从事戏曲创作的编导、戏曲院团的演员和民间职业剧团的经理人。三天的研讨会期间,有二十七位同志作了专题演讲,大家就目前地方戏剧种面临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本次与会代表们的专题发言显示出一个突出的特征,即重视对戏曲剧种、剧团的现状调查,从一系列实地考察得来的数据中总结剧种剧团的生存规律,探讨未来的发展途径。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吴亚明在《河南地方戏现状研究报告》的发言中,概括了现阶段河南戏曲在演出、生产、表演团体、人才队伍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名团、大团的生存状态和环境相对较好,这些剧团因有较强的实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而被观众喜爱,演出市场以城市为主;大部分地市剧团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其演出市场多在农村,主要是为庙会、节日庆典等演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部分县级剧团则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在生产状况上,当前河南每年新排上演剧目数在逐年攀升,政府投入的经费也逐年加大,但一些剧团新剧目生产红红火火但却靠演老剧目“吃饭”,吴亚明认为这是当前河南戏曲艺术生产存在的一个怪圈。

  “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课题组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副所长刘文峰研究员就闽南地区戏曲剧种剧团的现状向与会代表作了专题报告,他说闽南有多种多样的剧种品类,有古老的剧种如莆仙戏、梨园戏、掌中木偶;有新兴剧种如歌仔戏;还有稀有剧种如打城戏和流传广泛、深受农民喜爱的高甲戏。他认为复杂化和多元化是闽南地区戏曲生存的现实特征,蕴藏其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也都存在,具有典型性。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闽南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推进戏曲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不同的文化政策、措施,对当地剧种采用“抓住重点,其他放开”的做法,但由于包袱重、离退休人员多,即使是重点扶持和保护的剧种剧团,政府所拨的财政经费仅能应付发工资,无法抽出多余的资金对团址、排练厅等基础设施进行修葺,更无法保证整理传统剧目、录音等抢救遗产方面的工作顺利进行。演职人员待遇低、人才流失是闽南地区剧团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课题组在调查中了解到,民间职业剧团的人员待遇相对较好,国有剧团的现状非常艰难。如莆仙戏的三个国有剧团均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开支缺口只有靠到农村演出贴补,演出条件极为艰苦,工资待遇极低,因此演员们难安其业,或下海经商,或出国做工,甚至连获得“梅花奖”的演员都想调离剧团。刘文峰在发言中还谈到闽南地区的国有剧团基本是在农村演出,而他们很多获得大奖的剧目在民间却不受欢迎。一是得奖剧目的故事情节农民不喜欢,二是条件有限,农村的庙台无法搬演调演剧目。剧团汇演与下乡演出的矛盾加剧了地方剧团的生存困难。

  常州市文化局艺研所韩斌生研究员在发言中则介绍了常州锡剧的现状。他谈到锡剧折射着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在江南农村仍有市场,戏台的现场交流方式与仪式感,对于广大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魅力依旧。但观众局限于老年农村观众,青年观众的大量流失意味着锡剧将失去未来。就总体而言,锡剧困境犹存,不容忽视。

  在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对稀有剧种和少数民族戏曲的现状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南阳师范学院的冯建志副教授认为在全国戏曲剧种不景气的全局下,河南成为濒灭剧种的重灾区。他在发言中举例说:流行南阳地区和陕西、湖北一带,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宛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由于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大潮和多媒体等多元文化的冲击,生存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内乡县宛梆剧团是该剧种唯一的一个剧团。
阜阳师范学院的刘宏教授在“天下独一戏——安徽省阜南嗨剧调研报告” 中,从历史源流、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论述了嗨剧的艺术特征,认为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的衰落,是在“客观的和人为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山东柳子剧团的程雨强团长在介绍柳子戏状况时说,目前全国演出柳子戏的专业剧团仅剩我们山东一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团”,但这个第一当得有多少心酸和无奈!曾与昆曲并行的“东柳”——柳子戏的从业人员更是少得可怜,现在只有八十人,是昆曲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它更应该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保护这一艺术界的濒危物种,迫在眉睫。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何玉人博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南木特戏的历史与现状,南木特戏是藏戏的一种,创建于甘肃省夏河县的拉不楞寺。她在实地考察发现,由于甘南地区草场退化、牧民迁徙,经费无着落,寺内生活清贫,没有能力和条件演出,所以南木特戏这几年基本上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

  探讨地方戏的发展途径,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针对目前地方戏所处的时代环境,代表们提出了不少建议。河南艺术研究院吴亚明代表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表演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其生存之道其一是要依靠政府资助、同时积极进行市场运作;其二实行精兵简政,优胜劣汰、削减剧团数量、构建合理的文艺布局。另外,成立“专家评审团”,对即将投入排练的新剧目进行论证,待论证通过,才准许该剧目进入实际的艺术生产,以此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同时建立“艺术发展基金”来支持重点剧目的生产。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曾学文副研究员在发言中直言,要让传统戏曲有更大的生存空间,首先必须解决戏曲的生态平衡问题,在一个城市里,剧团的数量和观众的数量要成正比,一旦比例失调,就会造成平衡的破坏。我们的剧团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剧团体制一直还沿袭着过去的模式,势必引起生态的紊乱。这样的剧团体制,也许过去是合理的,但现在还有多少合理性?他认为目前剧团人数与观众人口存在着逆差,因此国家没有必要养那么多剧团。

  刘文峰研究员认为由于每个剧种、剧团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每个剧种、剧团存在的问题不同,地方政府在制定戏曲政策、方针时,不同的剧种、不同的剧团应该定性定类分别管理。他还建议为戏曲剧种、剧团生存发展立法,明确制定戏曲发展政策,依据法律对古老剧种、稀有剧种进行扶持和有效管理。

  山东淄博市艺研所巩武威研究员在发言中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说由于戏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目前情况下,尽管戏曲的演出市场总体上不景气,但要想让一些剧种在短期内自然消亡比要它存活更难。他呼吁应参照我国文物保护分级的作法,各地文化主管单位对其本地特有剧种在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估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分别管理,分别对待。

  不少代表还就某一个剧团、剧种的经营方式进行个例分析,总结其生存发展经验以供借鉴。如江苏省宜兴市文化局朱抗美在《江苏省宜兴市锡剧团经营情况调查》中谈到,宜兴市锡剧团是差额拨款的县级集体事业单位,与其他兄弟剧团一样,一度曾陷入困境。但剧团制定了四大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一是实施演出场所大转移,斥资数万元建造一副拆卸式的流动舞台,将戏送到村头、厂矿、露天演出。二是瞄准乡镇企业家这一特定阶层,请他们大力支持,出资包场。三是实行经营责任大分解,每个职工每年必须完成数场戏的联系任务,多者奖励。四是拉开档次,进行分配方式的大改革,按照演出中各人担任的角色和在装拆台、装卸车中付出的劳动强度,予以不同的报酬。

  河南省越调剧团人事科长江南结合本团产业化运作的成功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剧团产业化运作就是剧团走向市场,一个剧团首先必须拥有一批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其次必须有自己的精品剧目,再者就是要拓展产业化演出渠道,营造产业化发展机制。

  与国营剧团的困境相反,现阶段不少民间职业剧团在艺术生产上呈现繁荣的局面。研讨会上,代表们就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研。海南省琼剧院编剧谢成驹根据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民营剧团的情况,作了《大致坡“琼剧现象”透析》的研究报告。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大致坡镇报告提出,自1992年有民营剧团进驻之后,大致坡填这一有三万多人口的小镇,现已成为琼剧演出联络点的“集散地”,凡是需“订戏”或专事联络演出的经纪人,都纷纷前来物色剧团,这些剧团经过激烈的竞争,或被兼并,或解体。至2003年4月,常年驻扎该镇的民营剧团有十家,另有十家在此设立演出联络点。常驻剧团均为个体经济,每个团年均演出二百余场,各团年收入一般有四十余万元,最高者可达七十万元。谢成驹在发言中总结了当地民营剧团的繁荣原因:一是当地政府支持,如减免税费、在剧团租用、子女上学等方面予以关照等,剧团因此获得宽松的生存环境,二是剧团实行“班主”管理,用人方式为双向选择,在分配方面按劳分配,按质论价,一般说,男一号主角年薪为六至七万元,最高者可达八万多元;女一号主角年薪为三至五万元;而跑龙套者年薪仅三千多元,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相差十几二十倍。高薪制吸引了原各县市专业剧团的主要演员加入到民营剧团行列。三是明确剧目生产直接面对农村观众,农民不喜欢和看不懂的戏绝对不排,演出及价格视市场需要而随行就市。

  谢成驹认为“大致坡”琼剧团“唯观众是从”的纯商业作法也存在着弊端,剧团之间的无序竞争埋下了发展的隐患,它给人们带来了反思:如何建立并完善民营剧团的行业管理?琼剧如何才能健康地走向市场,达到生存发展或繁荣辉煌的目的?

  福建连江县艺昌闽剧团王文其团长以民间职业剧团的经营者的身份现身说法,王团长说,他们所在的福州辖区,持有演出许可证的民间闽剧团有一百多个,演出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他向代表们介绍了自己经营剧团的几点经验:一抓演出质量,既要内容健康,又要可看性强。为增强剧团演员阵容,他们重金聘用高级人才,如聘用一生一旦演员(夫妇),签约三年,薪金共五十一万元。二抓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奖惩兑现,团长既是老板,又不同于旧班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三抓市场调查。什么样的戏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戏观众不喜欢,以适应市场变化,满足观众需求。他们经过多年的拼搏,已创出了品牌。现在他们团每年演出均超过四百五十场,年演出收入达一百八十万元左右。要聘请他们团演出需提前半年或一年预定。

  关于地方戏如何在艺术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中存活和健康成长的问题,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的石磊研究员在《台湾豫剧艺术团队的剧目生产和演出模式引起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中提出了新思路,他说,豫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远离赖以生存的母体,在艺术生态极其恶劣的台湾省,存活了半个多世纪,这与其拥有素质高的艺术管理者和先进、科学的艺术院团管理体制有直接的关系。他谈到台湾豫剧团的建制方面,有一个特别引起他注意的地方,即是由以本团最精英的人才组成研究推广科。这个部门在艺术生产中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剧目的宣传和推广、预约售票等事务。以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它相当于一个大企业中负责产品外包装和联络产品销售的重要业务部门,该科的设立,直接关系着本团的经济效益。石磊认为大陆的演出单位应效仿此法。

  研讨会上,代表们还就戏曲艺术的宣传普及和后续人才的培养问题交换了看法。
14日下午,研讨会举行了闭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祯研究员作了总结性的发言,他指出,在国家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背景下,我们召开这次研讨会有其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研讨涉及剧种考察、剧团现状、继承与保护、改革发展、市场运作、戏曲历史、戏曲音乐,戏曲表导演等诸多内容。对于当前剧种剧团的发展,应更多理性、理论的思考,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对戏曲发展有忧虑,但也充满信心。中国有丰富的戏曲文化、戏曲剧种资源,中国戏曲文化、戏曲剧种的生存和保护应有四种形态:一、精品性。这样的作品是戏剧作为当代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标志,是戏剧创作、剧种发展的基本形态,强调文学性、艺术性,鼓励创新,以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为目标。二、市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与戏曲剧种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戏剧,没有戏曲剧种。市场化不仅是为戏曲生存找观众,也是按艺术规律行动。市场化对戏剧发展更具普遍性。三、文化性。戏剧、戏曲剧种来自民间,扎根民间,戏剧演出与民间习俗、风情、信仰、宗教相伴而生,相伴而存,是它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剔除戏曲的文化属性,对民间戏剧而言也就是剥离了它生存与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四、文物性。有的剧种没有市场生存能力,没有观众,但它曾经辉煌过。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剧种,当它濒危时,政府与各级文化部门不应任其消亡,而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加以保护,发挥其历史、文物乃至旅游资源的价值。

  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五十八篇,通过会议学术组的认真评议,确定中国艺术研究院“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课题组谢雍君执笔的《闽南地区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福建省台湾艺术研究所曾学文的《戏曲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与对策》、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吴亚明的《河南地方戏现状研究报告》、海南省琼剧院谢成驹的《大致坡“琼剧现象”透析》、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刘宏的《天下独一戏——安徽省阜南嗨剧调研报告》、苏州市艺术研究所顾聆森的《论昆曲的市民性》等十篇论文为本次研讨会的十佳论文。

  研讨会期间,代表们还观看了河南省越调剧团演出的《诸葛亮吊孝》和河南南阳市曲剧团、内乡县宛梆剧团、陕西安康汉调二簧剧团、山东省柳子戏剧团、淄博市五音剧院、江苏省柳琴戏剧团、西安易俗社等单位联合演出的戏曲晚会,通过观摩,强化了对不同剧种艺术形态差异的感性认识。

载于《戏曲研究》第65辑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