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元骊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学术的新发展和新进步,端赖新材料和新方法。学人常常引用的陈寅恪先生的名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1]来说明材料和问题的重要性,不过新材料和新问题又绝离不开新手段的应用,“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的过程就是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过程。可以说,没有新手段的应用,新材料和新问题就得不得恰当的梳理和总结、分析。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水准提升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学术研究呈现了新的面貌——人文社会科学也不例外——计算机和互联网同样在大显身手。而人文学科的一个极小分支——古籍整理与研究也随之全面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应该说,古籍数字化正在逐步迈向独立的学科建置。回顾古籍数字化30年所走过的历程,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古籍数字化的真正价值,内中学术意义不言自明。
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古籍数字化方面论文大约有800余篇,按年图示如下。如果以10%-20%的遗漏率计算,则内地发表的相关文章将近1000篇,再约略估计海外、日本、欧美等国有关论文数与之相同,则全部论著数量或可超过2000篇之数,已是蔚为大观。下面笔者综合所见论著(多数为内地用中文发表),并参考其他学者的分析,简单回顾和讨论古籍数字化30年来所走过的学术发展之路,以整理材料,俟之高明。
一、起步、探索、介绍阶段(1979-1994)
古籍数字化在早期亦多称电子化或者计算机化,与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密不可分。1979年,力一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了苏联学者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人文科学,其中特别提到已经取得了成果的领域就包括历史学:“对史料、考古学资料及民族志资料的信息加工”[2],这应该说是在国内最早关于可以在古籍方面使用计算机的介绍。1980年,江小平介绍了法国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使用电子计算机的情况。[3] 也许是在这2篇文章的启发下,到1981年,就有学者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史料中记载陨石陨落周期,[4]张叔媛和于志钧可能是内地使用计算机来统计史料的第一人。另外,该文预言:“今后利用电子计算机开发我国古史料的科研工作必将蓬勃发展”,将近30年后,我们很高兴的看到预言成真。
1983年召开的全国语言学学科规划会议上,邀请了中文信息电子化的专家与会,专门介绍了电子计算机在语言学上的应用,同时确立在《论衡》、《朱子语类》、《儿女英雄传》三部汉语史专书中用计算机编制引得。[5]彭昆仑先生尝试用电子计算机来分析统计《红楼梦》中的时间进程和人物年龄问题。1984年,栾贵明、李秦尝试从理论上阐释古文献数字化:“随着微型机数量的增加、功能发展以及分布的扩大,其信息的贮存量会愈来愈多,并在一定范围,从一个地区到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组成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所有信息资源便可共享。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几千年来汗牛充栋而又星罗棋布的古文典籍,可尽行收入方寸之地,召之即来。使用微型机对这些古籍进行版本研究、文句校勘、文字订正、字义诠释、篇章会注、作品编年、古语今译,乃至标点、分段等等都将成为现实。”[6]
1987年,深圳大学组织人力,在输入《红楼梦》全文并建成多功能检索系统之后,[7]把全唐诗输入了电脑。这是古籍数字化工作是比较早的。[8]大约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栾贵明先生的带领下,也从《全唐诗》入手,陆续建成汉字库、全唐诗歌数据库、诸子集成数据库等。[9] 到1988年,更有条理和系统化的分析由曹书杰先生做出,他首先提出了“机整”的概念,并从整理研究对象的确定;各项功能指标和古籍文献研究、标识工作方案的形成;程序设计和文献标识;文献信息库和必要辅助知识库的建立;综合运行等五个方面讨论了“机整”工作的方法与步骤。[10] 武汉大学在陈光祚教授带领下,也开始从事地方志全文检索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11] 1987年6月,哈尔滨师范大学李波等建成《史记全文检索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建成了中国年历日历谱微机检索数据库。[12] 而李岩的目光不仅仅局限于古籍的电子化,他提出了计算机在古籍整理工作各个方面的应用前景。[13]
这一时期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特色主要是建立了若干文本的索引,很多初涉此道的专家学者都谈了这方面的体会,感受到了计算机索引的巨大威力。于曼玲等认为,计算机索引简便、快速、可靠。[14]而这也是诸多人文学研究者的共同感受。张普在1989年指出“一个计算机与古籍整理相结合的新局面正在形成,更大规模的更加完善的古籍资料库和数据库正在筹划”,因而“从总体上规划建立计算机存储介质上的汉语古典文献库,建立各种检索系统,筹划资源共享、联机检索等问题已经应该提上国家有关机构的议事日程了”。[]1993年召开了“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技术研讨会”,台湾学者演示了二十四史语料库,十三经语料库,红楼梦多媒体系统,大陆学者演示了大汉字中文平台等。诸多学者认为,计算机整理古籍的理论和技术尚未完善。[16]
这一时期还起步了古籍书目的数字化工作,有学者指出:中国古籍著录可以采用国际文献著录标准和方法,并应该在其基础上编制机读目录;为编辑联合目录并合条目所需的条件,不能仅是提供行格字数,应该建立一套每种书的版式描述、版本特征记载、序跋的标题、撰人和撰写年代、确定版本的具体依据等的版本档案,构成《版本志》;计算机有宽广的检索与组合功能,贮入的资料可随时调整、修正,陆续积累。[17]1993年柯单介绍了中美两国联合编制中文古籍善本书机读目录的进展情况。[18]何小清在列举90年代中期以前完成的《史记索引》等工作后,认为:“机编索引将逐渐主导索引编纂领域,“家庭手工业”模式将一去不复返了”[19]。
从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1979-1994年间,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工作均已展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更要看到,这个期间,每年的文章数目均为个位数,13年间累计发文30多篇,内地发表20多篇。公允的说,古籍数字化研究工作仍然是处于介绍、起步和探索阶段。
二、提高、建设、初步发展阶段(1995-2001)
1995年以后,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始高速发展起来。当年7月召开的“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起到了极大的号角作用。本次会议由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等联合主办,一百多位学者出席,共发文35篇。内容涉及大汉字集平台、古汉语语料库、古典文学CAI教学、古籍自动照排、多媒体和估计出版、古籍OCR技术、全文检索、辅助校勘等诸多方面,[20] 这是古籍数字化工作的一次重大集中讨论。
姚松指出,当前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一个古籍整理计算机通用平台,以便解决字符集、字型、输入、输出问题;同时还要解决输入方法问题,建设大字符集的扫描识别,辅之文本校对系统;还要做好通用软件,也就是随机工具的研究和制作工作。[21]这也受限于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水准的提高。这些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姚俊元认为,缺乏支持古籍整理研究的中文平台,特别是字库问题,是当前的突出问题。因此他建议尽快确定大汉字库标准。同时建设语料库和汉字属性字典。[22] 与此同时,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始流行,王涵撰文指出windows和mac系统能较好地解决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中的多元混合作业问题。特别以mac机所附带的Hyer Card多媒体软件为例说明,这种软件可以把多种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贴合起来,微机可以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古籍研究整理的多方面工作。作者特意指出即将来临的windows时代会淘汰很多已经有的工作,所以建议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23]
1996年,一项庞大的电子典籍工程提上了日程,就是大藏经电子文库的制作。当年4月在国家宗教局的主持下,发起了新修《大藏经》的工作。与会的电脑技术专家和文献研究专家认为,大藏经的电脑化可以提供一个文献整理的全新的视野,在录入、校对、断句、出版等工作中提供一个广泛参与的机会和最现代化、最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典籍文献的查询检索速度,提高资料使用效率,简化资料收藏保管工作。[24]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计划,同时拟定了《关于制作大藏经电子文库的工程技术方案》和《关于制作大藏经电子文库的技术经济背景概述》等详细说明文件。[25]
这一阶段,古籍书目的数据库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这方面主要是图书情报界的学者和图书馆实务界的专家在进行研究。刘刚认为,古籍书目数据应该纳入到统一综合书目数据库中,在机读格式上则应使用北京图书馆提出的CNMARC格式,在著录标准上应采用GB3792.7《古籍著录规则》,数据库应该使用繁体。[26]周秦指出,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八年来一直未见有影响的数据库的问世。作者认为,古籍书目数据库应该与普通图书合库处理,同时更要做好建设与利用、维护工作。数据的规范控制,主要是主题规范,特别是主题词表仍有待于开发。[27] 朱岩从信息处理角度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数据作出了分析,以便于检索的角度对数据进行切分,使之单元化,使之能成为信息系统数据结构设计的依据。[28] 秦淑贞认为,规范化的古籍书目数据库,是指在各种编目软件支持下做出的在格式、内容、标引依据以及字体等方面都按国家标准作出的一致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应该在机读目录格式、著录规则、分类法、主题标引依据,字库、普通图书库等方面完全统一。[29]李荣慧也认为,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仍存在没有统一完善的古籍分类法,著录标准欠妥善、未普及,主题词标引难实施,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权威组织协调机构等问题。[30]陈美亚在自建古籍书目数据库还是以后套录古籍书目数据库、本馆所建书目数据库是否能达到规范化要求、古籍丛书子目怎么建库等方面进行了思考。[31]
关于古籍数字化的一些基础数据工作也得到了关注。胡海帆等根据拓片元数据的著录对象、著录单位、关系等要素特点,把元数据从结构上分为描述性、管理性、地理信息等类。[32]郭小武讨论了简体和繁体的电子文本转换工作。[33]
在这一时期,古籍全文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上海图书馆启动古籍善本全文光盘工程,1996年底初步建成“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主要提供全文影像,少部分提供全文检索。[34] 辽宁省图书馆利用IBM的TDI数字相机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加工,形成了古籍精选、历史存照等内容。[35] 1998年启动的国家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其中数字方志资源库、石刻拓片资源库、甲骨文献资源库、馆藏各类文献书目数据库、永乐大典资源库等六个子项目均是古籍项目。[36]其他的古籍全文类项目估计约有20余项,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电子版光盘、中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管理系统、续资治通鉴长编全文检索系统、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等。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古籍全文软件当属迪志公司开发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和两种《古今图书集成》,尤其是前者,在文史研究学者,国学爱好者当中的影响和作用极为广大,特别是由于广泛传播所造成的“普及”直接使广大普通人得以享用饕餮盛宴,当然这对迪志公司相当不公平。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也标志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实用化有了重大的突破。使用了unicode编码下的大文字平台,通过超大数量和种类繁多的特定人手写文字光学识别,联机无纸快速准确的校队软件技术,形成了跨平台和跨语境全球版产品制作技术、全文检索技术、词典工具书挂接等高新技术。作为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的张轴材在《电子出版》连续4期发表文章,分析了项目的开发技术。[37] 刘博认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综合地运用着古籍数字化技术的前沿成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新的技术的开发,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该产品的面世,标志着我国古籍数字化处理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大规模的古籍数字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项目也是建设大规模中文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尝试。”[38]
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也是这一时期出版的较为重要的古籍数字化成果。[39]该系统请曾经编制《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的广西师大林仲湘教授重新编制了电子版数据库索引。在充分把握原著分类特点和电子检索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了36个数据库索引,有36万条记录,共约1200万字。索引与正文联通,可直接调用相应的正文。特意标注了纸本页码,便于查找。较为可惜的是,由于建立的windows98平台上,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快速更新,已经非常不便于利用,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
这一时期,有更多的文史学者加入了古籍数字化的应用行列,也发表了一些关于应用古籍数字化成果的论述。如罗凤珠曾讨论过红楼梦网络数据中心如何对红学发展产生了影响。[40]郁默介绍了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全文资料库”的主要构成和使用办法,[41] 诸如古籍电子化、数据库对于文学、古汉语、十三经、古代史等方面的影响都有学者进行表述和介绍。[42]而史睿试图从理论上阐释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的关系,认为古籍数字化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而古籍数字化的理论比技术更为重要,提出了古籍数字化的解决方案。[43] 另外,在很多具体学科门类也出现了应用成果。楼宇烈介绍了日本、韩国、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的电子佛典建设工作,并对内地电子佛典建设提出了建议。[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明清档案整理、编目、编研、流通、信息发布的自动化和网络化面向外界招标,清华紫光中标。[45] 裴丽则探讨了医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若干原则。[46]
总的看来,古籍数字化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在这一时期发表的150余篇文章中,已经涉及到古籍数字化的各个方面。说明古籍数字化的理论和实践正在逐步成熟,特别是以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为代表的一批全文数字化成果至今仍然在广泛使用,对学术研究仍然发挥着无比巨大的影响力。
三、基本完善、商业应用、网络化阶段(2002- )
2002年以后,古籍数字化工作突飞猛进,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后出现了多种总结和综述。作为著名的古文献专家,祝尚书分析了古籍整理研究数字化、信息化的现状,并指出版权、重复劳动、盗版、市场化、数字化图书馆和专业古籍出版社如何结合等是困扰当时古籍数字化的主要问题。[47]李弘毅把古籍数字化划分为准备阶段、自动化实施的过渡阶段、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48]陈立新认为,古籍数字化的当前问题是缺乏统一的古籍机读目录,汉字平台,古籍文献规范文档,影像处理标准,适合古籍的Metadata。[49] 岳占伟介绍了多种古籍数字化产品后认为,特殊古籍的检索系统需要开发特定的原字检索技术,针对特殊古籍的新录入技术,特殊古籍的文字环境一并录入,电子出版物与数字化图书馆等是古籍数字化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50] 陈力的总结则视角更广,也更系统。他认为,古籍数字化关注焦点过于集中于少数常用特别是丛书类的古籍,而一些学术界需要的古籍鲜有顾及。数据库封闭,在技术上很难与其它数据库融为一体,造成知识体系的割裂。不少机构并不采用通行的工业标准,而是自行设定相关的数字化加工与组织标准。不过这些仍然是表面现象,古籍数字化如何定位,特点如何才是深层次问题。陈力指出,古籍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开放的。古籍数字化应该根据古籍的特点来进行,数字化的过程是一个信息重组并上升为知识的过程。图书馆、读者、同行,用户都应该是古籍数字化的参与者。[51]吴家驹把古籍数字化的成果进行了初步的统计。[52]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关于古籍数字化理论和学科建设的深入讨论,逐步完善,成熟起来。李明杰认为,古籍数字化最主要的就是实现知识关联的全文检索,是实现了语义关联和知识重组的数字化信息的过程。并讨论了什么样的古籍适合数字化,由谁来实现数字化,并介绍了如何实现数字化的四方面关键点。[53] 毛建军在2006年指出,古籍数字化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古籍数字化研究中存在着古籍整理学界参与少,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特点。构建古籍数字化系统理论可以为古籍数字化出版提供基础理论,开拓古籍整理和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新视野,为文史研究者提供新思维和新工具。[54] 博客如舸斋指出,传统文献学是数码文献学的基础,数码文献学是传统文献学的延伸;传统文献学是治学门径,数码文献学是治学利器;传统文献学是求真的学问,数码文献学是有效的工具。[55]而代表了学科成熟度的教科书出现,说明古籍数字化理论已经较为成熟。毛建军主编的教科书在分析了学术诸多关于古籍数字化的定义之后认为:古籍数字化就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电子索引、古籍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解释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56] 教科书的出现,说明古籍数字化工作开始了系统化的梳理,理论建构初步成熟,学科体制已经形成,这是古籍数字化方向的重要成果。
马少平等介绍了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几种类型:完全图像、目录文本和正文图像、全文本、全文图文对照,并设计了古籍数字化的系统流程图和识别子系统流程图,对于大型中文古籍的数字化系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57] 古籍数字化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建设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国家层面上提出了建设《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并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联合发起于2002年启动了相关工作,得到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资助。主要针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制定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战略与标准规范框架,制定数字图书馆核心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开放建设与开放应用机制。项目一期从2002年10月开始,到2005年9月结束。二期从2006年开始。其中设定了子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专门数字对象的元数据标准进行研究,同时针对中文数字资源的特点,选取不同类型的资源对象,以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献资料类型(如古籍、拓片、舆图等),通过试验研究,最终确定揭示和描述这些对象内容及其特性要采用的元数据标准,建立元数据格式及其扩展和互操作规则等,并提出初步的操作规范与应用指南。其中制定了古籍数字化方面需要遵循的22项数据规范或著录规则。[58]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也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建设内容,徐清回顾了1995年到2006年间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工作,认为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以建库的标准化、规范化为重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成果。虽然在具体的问题上尚存在诸多分歧,甚至可以说还处于起步和实验阶段。但在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问题上,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编制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是进一步保存保护和开发利用古籍文献的基础,它对于学术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置需在统筹规划、合作协调的基础上,借助于科学的可操作的统一规范来完成。[59] 毛建军对古籍书目数据库加以定义,认为其是指在统一的机读目录格式下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加工而成,并最终以计算机网络系统形式向用户提供相关古籍数据资源检索的大型目录数据库。并列表统计了海外、港台的古籍目录库。[60] 熊伟华介绍了国内古籍书目检索网点的总体状况,并进行了列表统计。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网络较差,古籍书目检索时有时无;缺乏对本馆古籍资源情况的介绍和对检索方法的说明;大多数合库者对古籍书目数据库并入综合书目数据库都未作说明,不便利用;缺乏主题标引,各检索系统在机读目录字段设置、繁简字使用和分类法使用上也极不统一。[61]
古籍数字化的专题工作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农业古籍、民族古籍、中医古籍、敦煌学等方面表现突出。南京农业大学是农业古籍数字化研究的最优秀者,有多部博士论文论文涉及农业古籍的数字化问题,[62]并由侯汉清主持,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2008年的资助项目《文化典籍整理与开发的智能技术研究》。2005年,常春讨论了农业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建设意义,并应用竞争情报的SWOT分析法,分析了农业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发展策略。[63] 盛玲玉指出,建立农业古籍书目数据库,并建立图文版的农业古籍库,是最适合的数字化方式。[64] 2004年批准由农业信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业古籍珍藏及全文数字化研究与建设”项目,于2006年12月23日通过验收。该项目重点完成了基于图像的数字化农业古籍全文检索技术研究;国家农业图书馆古籍数字馆藏质量控制研究;农业古籍全文数字化检索技术研究和用户服务系统完善等。建成适合农业古籍特点、数据内容完备、著录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古籍书目数据库,总计12,767种,13,044册,其中重要农书、史书可与一次文献连接,数字化全文总量达6000余册,80余万页,Tif 格式原图文件700余G,部分为彩色图像。实现古籍文献目录、全文图像、检索工具的“一站式”查询检索门户体系建设,为国家农业图书馆古籍网络化、数字化资源共享,搭建了良好的基础平台;设计出“Web农业古汉语电子词典”(试用版),作为帮助读者在线阅读农业古籍的工具,方便用户利用。[65] 在中医古籍、数字敦煌、民族古籍方面也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文章,极大的推动了数字化技术在相关方向的应用。
2002年以来,古籍全文数字化最大的一项工程是《中国基本古籍库》,由刘俊文总策划、编纂、监制。北京爱如生公司研发制作,2005年全部完成。共计500张光盘,总字数20亿,图像2000万页。收录了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典籍1万余种,均提供一个通行版本的全文信息和1-2个重要版本的图像信息。并根据中国古籍分类法,创设了自己的分类办法,4个子库,20个大类,100个细目。检索方便快速,具有良好的阅读编辑功能。这是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极大成就,是古籍数字化建设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不过由于其高昂的价格,只有少部分财力雄厚的大学、研究机构得以购置,使用较为不便,限制了其先进功能和技术能力为学术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可能性。如何在防止盗版和推进学术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
2002年以来,先后出现了多部较为集中讨论古籍数字化的专书。2002年,国家图书馆的内部刊物《文津流觞》第8期,建设了“数字化专辑”,集中刊布了24篇文章,讨论了古籍数字化的各个方面,是图书情报界一次大规模集中的讨论,对古籍数字化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66] 本年出版的《西夏文字数字化方法及其应用》在系统介绍和讨论了古籍数字化、电子化的一些基本理论之后,系统介绍了非汉字古籍数字化的方法,讨论了西夏字库的建立和编码及版面识别等问题,这是第一本系统讨论古籍数字化及实现技术的专著,有着极其重要的代表性。[67] 2004年,在台北召开的“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第三次研讨会”集中讨论了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工作。2007年出版的《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及信息组织》研究了农业文献索引和电子图书编纂以及文献数据库建设等问题。[68] 而前述2009年出版的毛建军先生所主编《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实践》,虽然尚存诸多不完善之处,却仍是古籍数字化理论表述的集大成者。毛建军2008年完成的南京大学博士毕业论文《古籍数字化理论研究》从古典文献学和古籍整理学角度系统提出了古籍数字化的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古籍电子索引、古籍书目数据库以及古籍全文数据库的概念,对古籍数据库的规范提出了评价标准。
在文史学者应用当中,陈爽的几篇文章,再一次普及了古籍数字化知识。[69]吴宣德从使用者角度认为古籍数字化选题内容重复,文件格式繁多,阅读和资料提取麻烦。项目规划单调,产品开发缺乏连续性,得到了广泛的共鸣。[70] 王兆鹏介绍了电子古籍文献检索资源,[71]刘伟归纳总结了《史记》的相关电子资源,[72]杨琳介绍了数字化的古典文献。[73]郑永晓认为,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计算机当作一个检索工具。应当适应并利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古籍数字化的基础上将古代文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更高境界。计算机人工智能首先在古籍整理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也有其契合点。同时对版本意识淡薄、字库设计不规范以及缺乏合适的程序设计语言等古籍电子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了探讨。[74]
可以说,大部分古籍数字化建设项目都是在2002年左右开始启动的,有些项目已经建设完成,2002年是古籍数字化建设的一道重要分水岭。从2002年开始,古籍数字化的理论表述逐步成型,各类数据库建设基本完善,大规模投入了商业应用,更多采用了网络化建设手段。若干大型学术会议的召开,特别是《文津流觞·数字化专辑》、《西夏文字数字化方法及其应用》、2004年起陆续推出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实践》等论文集、专著、国家标准的出版和发布,基本奠定了古籍数字化的学科体系。CADAL和读秀则提供了绝大部分图像格式的古籍数字化产品。读秀是由超星公司建设的商业化数字化网络图书馆,可以咨询部分页面,由读秀(超星)制作的大量古籍数字化产品,成为学者的案头必备。CADAL是公益项目,列入了“十五”期间“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一起,共同构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框架。CADAL采用全文浏览方式,以便让尽可能更多人看到原汁原味的古籍。也较好地解决了通用性问题,它不像“超星”与“书生之家”等系统,需要安装相应的浏览器才可阅读,用户仅需在IE浏览器上安装一小插件,便可浏览任一CADAL项目中制作的E-BOOK。[75]
随着国学的普及化,更多的民间网站也投入了古籍数字化的行列。当然,这些民间网站在学术上尚未成熟,但是朝气蓬勃,人气也极为旺盛,而一些专业化网站门庭冷落。虽然网站高下不能以人气衡量,但是完全失去了人气的网站总是生命力不强的。这类网站多数以bbs形式展现,2003-2004年成熟,活跃在2005-2006年的有读书中文网,后期由于站长精力及其他因素导致关站,2008年以后转型成为非常小众化的网站。2005年左右建立的有国学数典网站(http://bbs.gxsd.com.cn/index.php),是目前同类网站中制度最完善,规模最大,会员最多的一家。2008年建立的龙腾国学网站(http://bbs.ltgx.net/index.php)有充足的空间,完善的架构体系,也是寻找诸W多古籍的优秀平台。另外一些有电子资源存在的网站如儒藏网、爱如生等开闭不时,在网络中影响较小。总体看来,这些网站的古籍数字化来源较为单一,偶尔有网友扫描的个别图书。另外,行走在版权边缘的巨大风险,也是民间古籍数字化网站头上的不可抗因素。
四、古籍数字化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30年来,古籍数字化研究走过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成果丰富,效益显著。对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文史研究水平在古籍数字化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提高。总的看来,30年来的古籍数字化研究呈现加速度发展的态势,与计算机软硬件、互联网技术发展是同步的。
回顾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1978年到1994年是网络初期:1978年, TCP/IP协议建立;1985年,“.com”和“.edu”域被分配出来;1986年,NSFNet建成,掀起与Internet连接高潮;1987年,在德国和中国间建立E-mail连接,钱天白教授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1990年,Internet开始建设。1995到2001年是网络就绪、影响期:1995年, WWW与搜索引擎成为最热门技术,;1996年,搜索引擎、JAVA、网络电话成为最热门技术,同时出现网络计算机等新技术;1997年,推送、多址广播成为最热门技术,同时出现流媒体等新技术;1998年,电子商务、网络拍卖、网络门户网站发展得如火如荼,电子贸易、XML、入侵检测等成为最新被关注的技术。全球电信、IT、互联网产业,基于同一个基础平台进行整合,产业边界模糊,产业链缠绕,标准趋于融合,最终形成.NET和J2EE两大阵营,激起了产业链中的创新变革和横向融合,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向应用服务转化。2002年至今是网络效益期: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几乎每个行业都开始享用数字化的饕餮盛宴。
从所述的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古籍数字化历程没有脱离这个基本的发展轨迹,1979-1995是古籍数字化的起步阶段,成果少,功能不完善,几乎大部分最终产品都已经淘汰,甚至绝大部分的原始数据也被更完善更准确的数据取代。1995年-2001年,古籍数字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图书情报界、文史界、电子工程界、网络技术界都在参与古籍数字化工作,今天看来,很多工作启动比较匆促,成果不尽如人意。这一时期的最重要代表性工作就是由迪志公司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其影响力至今尚未消歇,已经成为文史学者的装机必备。2002年以来,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为代表的大型系统成熟,国家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战略与标准规范框架的建立,促使数字图书馆中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得到了规范。
据笔者搜集的研究成果论著统计,在古籍数字化发展的30年历程上,有这样几个标志性的成果,理论表述方面:2002年的《文津流觞》第8期数字化专辑和《西夏文字数字化方法及其应用》,2006、2007、2008年完成的4部博士论文,2009年出版的《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方面:1995年召开的“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2004年召开的“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2007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其中的较为重要者;单机或网络文史软件方面:1999年完成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1999年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2002年完成的《永川二十五史检索系统》,2005年完成的开放式中华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国学宝典》,2005年建成的《中国基本古籍库》等是为翘楚;在古籍书目库和基本标准建设方面:《古籍著录规则》(GB3792·7-87),《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古籍文献书目总库,上海图书馆家谱书目数据库,海内外图书馆合作编制收藏中文古籍书目资料45万条的“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2004年开始发布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等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
总体上看,1995年召开的“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是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总结,1999年完成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古籍数字化成果,2002年的出版的《文津流觞》第8期和《西夏文字数字化方法及其应用》是古籍数字化研究的系统梳理,2004年召开的“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对于古籍书目数据库的编目工作推动极大,2005年完成的的中国基本古籍库是数量最大,系统较为完善的全文数字化成果,《国学宝典》则在普及国学数字化方面贡献甚大,2007年“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9年出版的《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实践》则标志着学科体系的初步建成。
展望未来,古籍数字化仍有极大发展空间,学术成长的道路还有极多工作需要开展。特别是在智能化检索的探索,联机字典的大力完善,以及学科体系建设,并形成个人本地数据库等方面有着广阔的未来!
注释:
[1]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66页。
[2] 力一:《苏联学者谈电子计算机用于人文科学》,《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第1期。
[3] 江小平:《法国〈世界报〉谈电子计算机进入人文科学问题》,《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
[4] 佚名:《电子计算机开发我国古代科学史料》,《中国科技史杂志》1982年第2期。该文转载自《北京晚报》1982年5月5日。文中提到该成果1981年曾在东京的国际陨石学术会议上发布。1975年,四川大学曾利用电子计算机来从事甲骨碎片缀合的工作,但这还不是文献史料的数字化工作。见童恩正:《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步报告》,《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年第2期。
[5] 语言学学科规划小组:《全国语言学学科规划会议纪要》,《语文研究》1983年第8期。
[6] 栾贵明、李秦:《微电脑与古文献研究》,《古籍整理与出版情况简报》第127期,1984年8月20日。
[7] 张普:《计算机在中国古籍整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综述)》,《语文研究》1989年第4期。
[8] 共月:《〈全唐诗〉在我校输入电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9] 田奕:《古籍整理与研究的电脑化》,《中国文化》1994年第1期。
[10] 曹书杰:《古籍整理与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1期。
[11] 刘宁:《汉字全文检索系统的分析、设计--从湖北省地方志全文检索系统的研制谈系统功能及设计方法》,《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988年第2期。
[12] 张普:《计算机在中国古籍整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综述)》,《语文研究》1989年第4期。。
[13] 李岩:《古籍整理研究技术手段现代化刍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4期。
[14] 于曼玲:《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古籍索引的体会》,《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15] 张普:《计算机在中国古籍整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综述)》。
[16] 师文:《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技术研讨会在京举行》,《语文建设》1993年第12期。
[17] 佚名:《一次编制中国古籍善本书机读联合目录的试验》,《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25期,1990年5月1日。
[18] 柯单:《美中联合编制中文古籍善本书机读目录进展情况》,《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67期,1993年2月。
[19] 何小清:《我国古籍索引的新发展》,《辞书研究》1994年第4期。
[20] 会议论文集未见出版。会前发布了通知。见佚名:《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将在北京举行》,《出版参考》1994年第14期。会后简单综述见弓长:《首届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由于资料缺乏,笔者未能搜集到这35篇文章全文,其文章题目见附录。
[21] 姚松:《计算机用于古籍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2期。
[22] 姚俊元:《计算机辅助古籍整理研究的现状与思考》,《图书情报论坛》1995年第3期。
[23] 王涵:《近年来微机操作系统的革命与古籍整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
[24] 本刊通讯员:《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座谈会纪要》,《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25] 方广錩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特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26] 刘刚:《浅谈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若干问题》,《国家图书馆学刊》1996年第1期。
[27] 周秦:《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浅议》,《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7年第2期。
[28] 朱岩:《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分析》,《国家图书馆学刊》1999年第2期。
[29] 秦淑贞:《如何建立规范化的古籍书目数据库》,《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9年第2期。
[30] 李荣慧:《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图书与情报》2000年第1期。
[31] 陈美亚:《对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的思考》,《江西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3期。
[32] 胡海帆等:《北京大学古籍数字图书馆拓片元数据标准的设计及其结构》,《图书馆杂志》2001年第8期。
[33] 郭小武:《电子文本的简繁转换——关于简体古籍逆向工程的实验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4期。
[34] 陈秉仁:《古籍善本数字化的尝试——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述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8年第1期。
[35] 乔红霞《关于古籍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4期。
[36]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指导小组:《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2003-2005年规划)》,http://ich.cass.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78。
[37] 张轴材:《〈四库全书〉电子出版工程与中文信息技术》,《电子出版》1999年第2、3、4、5期。
[38] 刘博:《基于〈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分析我国古籍数字化问题与对策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
[39] 唐建设:《古今合璧〈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中国电子出版》1999年第4期。
[40] 罗凤珠:《以“互动观念”建立“红楼梦网络数据中心”对红学发展之影响》,《红楼梦学刊》1997年增刊。
[41] 郁默:《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全文资料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3期。
[42] 薛亚军:《古籍电子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陈海波:《关于数据库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3期;甘锐:《〈十三经词语索引〉系统的设计和建立》,《辞书研究》2000年第6期;袁林:《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12期;张奇:《中国家谱上网现状与思考》,《图书馆杂志》2000年第5期;范子烨:《古籍电子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近年来若干古籍电子化工程及有关专业网站扫描》,“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上海,复旦大学,2000年4月。
[43] 史睿:《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汉字的应用与传播'99汉字应用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第368页。
[44] 施言:《楼宇烈教授谈电子世界的佛典》,《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第1期。
[45] 邓小军:《一史馆招标清华紫光中标明清档案管理将实现现代化》,《中国档案》2001年第4期。
[46] 裴丽:《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探讨》,《图书馆学研究》2001年第6期。
[47] 祝尚书:《试论古籍整理研究数字化、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第193页。
[48] 李弘毅:《浅论古籍数字化的发展阶段》,《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2002年第2期。
[49] 陈立新:《古籍数字化的进展与问题》,《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3年第2期。
[50] 岳占伟:《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殷都学刊》2004年第4期。
[51] 陈力:《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4年第4期。
[52] 吴家驹:《中文古籍数字化进展与主要成果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3] 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图书馆论坛》2005年第5期。
[54] 毛建军:《关于古籍数字化理论建构的思考》,《高校社科动态》2006年第4期。
[55] 如舸斋:《数码文献学与传统文献学》,http://blog.sina.com.cn/s/blog_42990e1901008vyh.html。
[56] 毛建军主编:《古籍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5页。
[57] 马少平等:《大型中文古籍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第八届全国汉字识别学术会议,北京,2002年。
[58] 该项目设有专门网站,http://cdls.nstl.gov.cn/,2009年8月6日检索,大部分标准已无法下载。
[59] 徐清:《近十年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概述》,《图书情报知识》2006年第5期。
[60] 毛建军:《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的调查与分析》,《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5期。
[61] 熊伟华:《古籍书目检索网站述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年第9期。
[62] 曹玲:《农业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2006年博士毕业论文;常娥:《古籍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农业古籍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何琳:《古农学本体的半自动构建及检索研究》,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007年博士毕业论文。
[63] 常春:《农业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建设意义和SWOT分析》,《情报杂志》2005年第11期。
[64] 盛玲玉:《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古籍数据化的探讨与实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年第12期。
[65] 农业信息研究所:《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农业古籍珍藏及全文数字化研究与建设”项目通过验收》,http://www.caas.net.cn/caas/showarticle.aspid=3845。
[66] 《文津流觞》,第8期,http://www.nlc.gov.cn/old/old/wjls/html/8mulu.htm。
[67] 马希荣、王行愚:《西夏文字数字化方法及其应用》,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
[68] 王雅戈:《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及信息组织》,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年。
[69] 陈爽:《网络文史资料库一览》,《文史知识》2002年第6期;《网络文史信息的检索、浏览与存储》,《文史知识》2002年第1期。
[70] 吴宣德:《古籍数字化:现状、问题与趋势——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看》,澳门:“汉文化联盟”第二届汉文化资料库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
[71] 王兆鹏:《电子古籍文献检索资源概述》,《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
[72] 刘伟:《〈史记〉电子资源述评》,《史学月刊》2003年第.10期。
[73] 杨琳:《数字化古典文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4期。
[74] 郑永晓:《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未来》,《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75] 肖卓:《CADAL项目与古籍整理》,《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4期。
附录:中国古籍数字化研究论著目录1979-2009
说明:
1、按发表时间先后为序。多数为内地以中文发表的文章。
2、部分会议论文未能取得原文,只能据会议综述转述大概。
3、报纸文章由于检索甚难,只找到了部分文章。网络文章只选取了少部分确有代表性的文章。
4、各级各类学术研究项目肯定也包括了很多古籍数字化方面内容,由于查找不易,只简单列举了国家社科基金和少部分其他项目,未能全盘查阅。
中国古籍数字化研究论著目录1979-2009
1 | 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步报告 | 童恩正 |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75.2 |
2 | 电子计算机开发我国古代科学史料 | 中国科技史杂志 | 1982.02 | |
3 | 关于《红楼梦》时间进程和人物年龄问题的探讨——兼论电子计算机在红学研究中的初步运用 | 彭昆仑 | 红楼梦学刊 | 1984.2 |
4 | 微电脑与古文献研究 | 栾贵明 李 秦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27期 | 1984.8 |
5 | 美国学者计划建立宋史史料信息库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46期 | 1985.9 | |
6 | 红楼梦电脑检索系统评介 | 曲一曰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1986.4 |
7 | 《全唐诗》在我校输入电脑 | 共 月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01 |
8 | 论汉字内码与汉字数据类型 | 张轴材 | 中文信息学报 | 1987.4 |
9 | 探一探文史数据自动化的路 | 罗凤珠 | 《国文天地》第3卷第3期 | 1987.8 |
10 | 古籍整理与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思考 | 曹书杰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1988.01 |
11 | 汉字全文检索系统的分析、设计——从湖北省地方志全文检索系统的研制谈系统功能及设计方法 | 刘 宁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1988.02 |
12 | 古陶瓷文物属性的计算机鉴定 | 金国樵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88.03 |
13 | 古籍整理研究技术手段现代化刍议 | 李 岩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1988.04 |
14 | 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古籍索引的体会 | 于曼玲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04 |
15 | 计算机在中国古籍整理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综述) | 张 普 | 语文研究 | 1989.4 |
16 | 利用计算机实现古诗的逐字索引 | 姚兆炜 | 语文建设 | 1989.4 |
17 | “湖北省地方志全文检索系统”通过鉴定 | 加 贝 | 图书情报知识 | 1990.04 |
18 | 闯入神奇的知识王国——“电脑红学”研究的甘苦谈 | 彭昆仑 | 国文天地 | 1990.2 |
19 | 电脑摇身古籍一变——访“中研院”谈古籍全文检索系统 | 叶晓珍 | 国文天地5卷9期 | 1990.2 |
20 | 让古籍插上电脑之翼高飞——从“带领《红楼梦》进入电脑”说起 | 张卫东 | 国文天地5卷9期 | 1990.2 |
21 | 一次编制中国古籍善本书机读联合目录的试验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25期 | 1990.5 | |
22 | 湖北省地方志全文检索系统(上) | 陈 睿 | 情报理论与实践 | 1991.02 |
23 | 文献书目微机处理研究报告——利用计算机整理及检索现存古籍书目 | 刘乾先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1991.02 |
24 | 湖北省地方志全文检索系统(续) | 陈 睿 | 情报理论与实践 | 1991.03 |
25 | 微机古籍辅助整理系统 | 彭 立 |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1.1 |
26 | 计算机与红学研究综论 | 贾洪卫 | 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 1991.1 |
27 | 电脑书同文的内涵与关键 | 张轴材 | 汉字文化 | 1991.2 |
28 | 古陶瓷研究领域中计算机应用及其数学方法在中国的进展 | 高力明 | 中国陶瓷 | 1992.2 |
29 | 海峡两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现代化技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师 文 | 语文建设 | 1993.12 |
30 | 美中联合编制中文古籍善本书机读目录进展情况 | 柯 单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67期 | 1993.2 |
31 | 古籍电子化之意义 | 陈昭珍 | 《当代图书馆事业论集庆祝王振教授七秩荣庆论文集》正中书局 | 1994 |
32 | 南宋主要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 94BTQ 002 | 刘坤太 | 河南大学(国家社科项目) | 1994 |
33 | 研究编制《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及建立其数据库94BTQ 004 | 乌林西拉 |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国家社科项目) | 1994 |
34 | 古籍整理与研究的电脑化 | 田 奕 | 中国文化第9期 | 1994.1 |
35 | 我国古籍索引的新发展 | 何小清 | 辞书研究 | 1994.4 |
36 | 适用于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的CJK新表形码汉字处理系统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
37 | 形声字偏旁部首变异系统的建立与古籍整理研究的现代化 | 吕永进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38 | 计算机辅助古籍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 姚俊元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39 | 唯物汉字编码与中国古籍整理 | 黄金富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0 | 古籍整理研究所使用的汉字字体字形问题 | 周双利 邵文利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1 | 古藉整理研究用的汉字字形与字体 | 曹乃木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2 | 论古籍整理用计算机字库中的字形处理 | 林仲湘 李义琳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3 | 多媒体技术在整理、赏析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应用——《古诗风韵》制作管见 | 王 铨 李多繁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4 | IDX(汉字索引编纂排版)系统 | 沈治宏 吴洪泽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5 | 古籍校读工具(中文文献处理系统)的设计 | 谢清俊 庄德明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6 | 内容赏析资料库初探 | 王梅玲 张翠玲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7 | 高效开发利用旧志信息资源的构想——计算机在旧志检索中的应用 | 吕志毅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8 | 关于《红楼梦》和《全唐诗》电脑检索系统 | 钱学烈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49 | DIY唐宋词多媒体纲路系统 | 罗凤珠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0 | 《郑码》用于电脑整理古籍的一次实践 | 郑 珑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1 | 中文“古籍”整理实用汉字库系统的理论与实践 | 盛玉麒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2 | 出版类汉字古籍的计算机技术 | 刘连芳 顾 林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3 | 《说文解字》计算机研究系统与各类属性的测查 | 王 宁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4 | 古籍电脑化研究计划概述——以《淮南子》的建库工作为例 | 何志华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5 | 计算机在碑刻研究中的应用开发介绍 | 赵志伟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6 | 古诗研究的计算机支持环境的实现 | 刘岩斌 孙钦善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7 | 上海博物馆古籍电脑化研究 | 祝敬国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8 | 建立古籍多版本超文件之探讨——以文心雕龙为例 | 陈昭珍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59 | 中央研究院(台北)古籍全文资料库的发展概要 | 谢清俊 林 晰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0 | 从《剑南诗稿》的录入看倚天字库——兼谈建立古籍字库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 孙钦善 于博文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1 | (先秦)汉语语料库 | 陈郁夫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2 | 古籍文件影像系统之设计 | 吴哲帆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3 | 古籍文本自动录入系统 | 郭宝兰 张彩录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4 | 建立古典文献信息库的设想及实践 | 迟 铎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5 | 续资治通鉴长编史料库建立及有关问题 | 郭宝兰 李新福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6 | 古籍的人性化检索 | 尤礼慧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7 | 信息处理篆字库的理论与实践 | 盛玉麒 王 历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8 | 沟通古人、今人、外国人的语言文化桥梁——《古、今、外对照超级注释系列光盘读物》设计要点 | 黄建平 | 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会议 | 1995 |
69 | 计算机辅助古籍整理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 姚俊元 | 图书情报论坛 | 1995.03 |
70 | 近年来微机操作系统的革命与古籍整理 | 王 涵 | 中国典籍与文化 | 1995.03 |
71 | 首届中国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弓 长 | 语言文字应用 | 1995.04 |
72 | 古籍整理与计算机联姻 | 迟 辑 | 图书馆学刊 | 1995.06 |
73 | 计算机用于古籍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姚 松 | 中国典籍与文化 | 1995.2 |
74 | 计算机模式识别在古白瓷研究中应用 | 李 镭 | 中国陶瓷 | 1995.3 |
75 | 携手同行古籍自动化的路:不废江河万古流——D.I.Y.唐诗多媒体网络系统架构设计 | 罗凤珠 | 国文天地第11期 | 1995.6 |
76 | 中央研究院古籍全文资料库的发展概要 | 谢清俊 林 晰 |
计算中心通讯 | 1995.7 |
77 | 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座谈会纪要 | 文 博 | 佛学研究 | 1996.00 |
78 | 论缩微影像技术与明清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 黄亚非 | 档案学研究 | 1996.S1 |
79 | 用电脑整理中文古籍 | 郑 珑 | 中文信息 | 1996.01 |
80 | 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座谈会纪要 | 世界宗教研究 | 1996.02 | |
81 | 跨世纪文化工程在谋划中──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座谈会发言纪要 | 赵建政 | 中国宗教 | 1996.02 |
82 | 如何解决古籍整理用计算机字库中的异体字问题 | 林仲湘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2 |
83 | 利用计算机整理古籍必须重视简繁字的处理 | 林 亦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2 |
84 | 古籍整理用字中的“新旧字形”问题──兼论“新旧字形”在古籍整理用计算机字库中的处理 | 李义琳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2 |
85 | 论古籍整理用计算机字库中的字形处理 | 林仲湘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02 |
86 | 论机读《全清诗》的编纂──兼谈编纂古典诗歌电子读物的有关问题 | 朱则杰 | 艺术科技 | 1996.03 |
87 | 《续资治通鉴长编》全文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熊孟英 | 微机发展 | 1996.05 |
88 | 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研讨会发言摘要 | 《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特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 1996.08 | |
89 | 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研讨纪要 | 《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特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 1996.08 | |
90 | 大藏经及其光电版编纂刍议 | 方广錩 | 《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特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 1996.08 |
91 | 电脑化大藏经工程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 王志远 | 《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特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 1996.08 |
92 | 关于制作大藏经电子文库的工程技术方案 |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古籍电子化课题组 | 《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特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 1996.08 |
93 | 关于制作大藏经电子文库的技术经济背景概述? |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古籍电子化课题组 | 《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特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 1996.08 |
94 | 海外大藏经编辑及光电版大藏经的情况? | 方广錩 | 《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大藏经编纂及电脑化特辑》宗教文化出版社 | 1996.08 |
95 | 浅谈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若干问题 | 刘 刚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1996.1 |
96 | 汉语古籍全文检索的试验与探讨 | 黄水清 | 中文信息 | 1996.1 |
97 | 计算机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 | 王全玉 | 硅酸盐通报 | 1996.2 |
98 | 珍藏文献数位化之发展现况与展望 | 薛理桂 | “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4卷1期 | 1996.9 |
99 | 古籍自动录入及电子版本的形成 | 张彩录 | 情报学报 | 1997.S1 |
100 | 以“互动观念”建立“红楼梦网络数据中心”对红学发展之影响 | 罗凤珠 | 《红楼梦学刊》1997年增刊总第75期 | 1997 |
101 |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浅议 | 周 秦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 1997.02 |
102 | 上海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初步尝试 | 刘 炜 | 图书馆杂志 | 1997.04 |
103 | 关于古籍索引工作的若干思考 | 陈东辉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1997.1 |
104 | 在因特网建立汉学研究环境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就中国文学而论 | 罗凤珠 | 汉学研究通讯第16卷第1期 | 1997.2 |
105 | 古籍文献资讯化之现况与检讨 | 黄沛荣 | “国家图书馆”馆刊 | 1997.6 |
106 | 古籍善本数字化的尝试——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述略 | 陈秉仁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1998.01 |
107 | 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全文资料库 | 郁 默 | 中国典籍与文化 | 1998.03 |
108 | 中国古典文献电脑助读的尝试 | 桂罗敏 | 图书馆论坛 | 1998.03 |
109 |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刍议 | 刘 劼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1998.04 |
110 | 中国古籍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 陈洪澜 | 中国典籍与文化 | 1998.04 |
111 | 四库全书电子版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 张轴材 | 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报告 | 1998.11 |
112 | 二十世纪古籍索引编制概述 | 陈东辉 | 文献 | 1998.2 |
113 | 光盘版大藏经时不我待 | 新 江 吴 军 |
世界宗教文化 | 1998.4 |
114 | 利用国际互联网络进行《二十五史》资料检索 | 陈 爽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1998.8 |
115 | 台湾地区图书馆中国古籍整理电脑化论述 | 卢锦堂 | 21世纪中文图书馆学术会议(香港中文大学) | 1999 |
116 | 《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及其对古籍工作的影响 | 任瑞娟 崔广社 |
第二届海峡两岸科技资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机情报管理学术研讨会 | 1999 |
117 | 地方文献电子化问题探讨 | 陈昭珍 | 第二届海峡两岸科技资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机情报管理学术研讨会 | 1999 |
118 | 古籍机读目录格式设计 | 林兴国 | 四川图书馆学报 | 1999.02 |
119 | 论中国古籍的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 | 史 睿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1999.02 |
120 | 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分析 | 朱 岩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1999.02 |
121 | 中国古籍电子出版物制作技术浅探 | 董 焱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1999.03 |
122 | 多媒体电子古籍字画的制作 | 顾伟全 |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9.04 |
123 | 古今合璧《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 | 唐建设 | 中国电子出版 | 1999.04 |
124 | 中华古籍的数字化──《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 孙建越 | 中国电子出版 | 1999.04 |
125 | 古籍电子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 | 薛亚军 |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 1999.05 |
126 | 略谈计算机古籍资料库建设 | 于 亭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1999.06 |
127 | 国学大师饶宗颐谈四库全书电子版普及文化意义 | 弘 文 | 出版参考 | 1999.16 |
128 | 香港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 程 之 | 出版参考 | 1999.16 |
129 | 关于善本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 王运堂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1999.2 |
130 | 论古籍书目数据库规范化 | 秦淑贞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1999.2 |
131 | 如何建立规范化的古籍书目数据库 | 秦淑贞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1999.2 |
132 | 《四库全书》电子出版工程与中文信息技术1 | 张轴材 | 电子出版 | 1999.2 |
133 | 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 郑 辉 | 信息窗 | 1999.3 |
134 | 《四库全书》电子版工程与中文信息技术2 | 张轴材 | 电子出版 | 1999.3 |
135 | 《四库全书》电子版工程与中文信息技术3 | 张轴材 | 电子出版 | 1999.4 |
136 | 《四库全书》电子版工程与中文信息技术4 | 张轴材 | 电子出版 | 1999.5 |
137 | 《齐民要术》的中文信息数据化处理与研究 | 杨九龙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硕士论文 | 2000 |
138 | 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 | 史 睿 | 《汉字的应用与传播'99汉字应用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 | 2000 |
139 | 试论引用信息科技作为诗学研究辅助工具的发展方向与建构方法 | 罗凤珠 | 中央研究院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 | 2000 |
140 | 关于历史文献数字图像图书馆的思考 | 余日泰 | 2000-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学术研讨会 |
2000 |
141 | 谈古籍电子版的保真原则和整理原则 | 李运富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00.01 |
142 | 新世纪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几个问题 | 宫爱东 | 图书馆学刊 | 2000.01 |
143 | 《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及其对古籍工作的影响 | 任瑞娟 | 图书情报工作 | 2000.02 |
144 | 大型中文古籍《四库全书》自动版面分析系统 | 姜 哲 马少平 夏 莹 |
中文信息学 | 2000.02 |
145 | 论古籍的数字化 | 彭江岸 | 河南图书馆学刊 | 2000.02 |
146 | 文渊阁四库全书(图像标题检索版) | 中国电子出版 | 2000.02 | |
147 | 武英殿《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出版问世 | 太 和 | 出版参考 | 2000.02 |
148 | 关于数据库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应用 | 陈海波 | 古汉语研究 | 2000.03 |
149 | 古籍数字化之趋势 | 杜 鹃 | 济宁师专学报 | 2000.03 |
150 | 古籍数字化之趋势 | 王 纯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0.03 |
151 | 计算机与古籍整理研究手段现代化 | 于 亭 | 古汉语研究 | 2000.03 |
152 | 《古今图书集成》原文电子版及其对图书馆古籍工作的影响 | 张学军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04 |
153 | 电子文本的简繁转换——关于简体古籍逆向工程的实验报告 | 郭小武 | 语言文字应用 | 2000.04 |
154 | 我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展望 | 王桂平 | 图书情报知识 | 2000.04 |
155 | “信息时代的文明与古籍数字化系列讲座”在北大举行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0.05 | |
156 | 古籍索引的一个范例——介绍《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的索引数据库 | 张琪玉 | 图书馆杂志 | 2000.05 |
157 | 古籍整理与现代科技的成功结合——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及其索引 | 梁 文 | 出版广角 | 2000.05 |
158 | 浅议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 刘曼丽 | 情报杂志 | 2000.05 |
159 | “《十三经词语索引》系统”的设计和建立 | 甘 锐 | 辞书研究 | 2000.06 |
160 | 关于古籍善本的数字化问题 | 孙继林 | 图书馆杂志 | 2000.07 |
161 |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李荣慧 | 图书与情报 | 2000.1 |
162 | 楼宇烈教授谈电子世界的佛典 | 施 言 | 世界宗教文化 | 2000.1 |
163 | 台湾地区中国古籍文献资料数字化的过程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 罗凤珠 | 《五十年来台湾人文学术研究丛书——文献学与图书信息学》学生书局 | 2000.11 |
164 | 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 | 袁 林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2000.12 |
165 | 古籍电子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近年来若干古籍电子化工程及有关专业网站扫描 | 范子烨 | 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 | 2000.4 |
166 | 汉文佛典目录暨全文之数字化作业与规范 | 杜正民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0.4 |
167 | 古籍整理与古籍的数字化 | 郑永晓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 2000.5 |
168 | 关于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的构建 | 李致忠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2000.5 |
169 | 中国家谱上网现状与思考 | 张 奇 | 图书馆杂志 | 2000.5 |
170 | 古籍数字化的思考 | 王继如 | 《训诂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 2001 |
171 | 试论古籍数字化 | 刘 阳 | 《图苑众人谈》陶善耕主编中国致公出版社 | 2001 |
172 | 中山大学图书馆善本古籍保护构想 | 李庆涛 | 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 | 2001 |
173 | 近代历史文献的电子技术处理和应用研究01ETQ002 | 陆发春 | 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国家社科项目) | 2001 |
174 | 论古籍善本数据库在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 游战洪 | 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01.02 |
175 | 古籍数字化述略 | 任敬党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1.04 |
176 | 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 刘 艺 | 图书情报论坛 | 2001.04 |
177 | 试论古籍电子化的理想模式 | 张尚英 | 中国典籍与文化 | 2001.04 |
178 | 谈用现代技术整理研究古文献 | 李秀琴 | 北方论丛 | 2001.04 |
179 | 一史馆招标清华紫光中标明清档案管理将实现现代化 | 邓小军 | 中国档案 | 2001.04 |
180 | 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探讨 | 裴 丽 | 图书馆学研究 | 2001.06 |
181 | 北京大学古籍数字图书馆拓片元数据标准的设计及其结构 | 胡海帆 | 图书馆杂志 | 2001.08 |
182 | 新印古籍图书机读目录数据制作中的问题探讨 | 卢慕瑱 | 图书情报工作 | 2001.09 |
183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实现数字化管理 | 伊 布 | 中国档案报 | 2001.03.12 |
184 | 古籍书目数据库题名著录的技巧 | 陈 军 | 江苏图书馆学报 | 2001.2 |
185 | 对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的思考 | 陈美亚 | 江西图书馆学刊 | 2001.3 |
186 | 中国传统文献与研究的现代转换 | 蒋宗福 |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1.3 |
187 | 关于古籍全文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思考 | 乔红霞 | 河南图书馆学刊 | 2001.4 |
188 | 唐宋诗之计算机辅助深层研究 | 胡俊峰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5 |
189 | 台湾地区中国古籍数位化的现况与展望 | 罗凤珠 | 书目季刊35期 | 2001.6 |
190 | 大型中文古籍数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马少平等 | 绍兴:第八届全国汉字识别学术会议 | 2002 |
191 | 俄罗斯东方研究院中文藏品的数字化 | F.Popova | 《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2002 |
192 | 古籍普本数字化的障碍与措施 | 沈秀琼 |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02. |
193 | 加快历史文献数字化的步伐尽快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 宫爱东 | 《中文善本古籍保存保护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2002 |
194 | 数字图书馆与古籍数字化 | 陈立新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2002.S1 |
195 | 四部丛刊电子版的设计与实现 | 汪雷东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硕士论文 | 2002 |
196 | 西夏文字数字化方法及其应用 | 马希荣 王行愚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2002 |
197 | 中文古籍数字化体系与工具系统 | 姜 哲 马少平等 |
《第八届全国汉字识别学术会议论文集》 | 2002 |
198 | 试论古籍整理研究数字化、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 祝尚书 | 2002 - 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2 |
199 | 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刍议 | 周玉奇 夏 青 |
2002 -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 | 2002 |
200 | 电子文献与传统文献的比较研究 | 夏叶冰 | 高校图书馆工作 | 2002.01 |
201 | 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对策 | 厉 莉 | 江西图书馆学刊 | 2002.01 |
202 | 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 | 李国新 | 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02.01 |
203 | 地方文献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 石含芳 | 图书与情报 | 2002.02 |
204 | 古籍电子化问题探析 | 张尚英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02 |
205 | 基于数据库的古玺文研究 | 朱 疆 | 中文自学指导 | 2002.02 |
206 | 浅论古籍数字化的发展阶段 | 李弘毅 |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 2002.02 |
207 | 中医古籍数字化初探 | 尚馥芬 | 图书馆学刊 | 2002.02 |
208 | 电子版中医古籍的文献学考察 | 沈澍农 | 中医文献杂志 | 2002.03 |
209 | 古籍数字化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 张雪梅 |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 2002.03 |
210 | 关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 | 李为实 | 四川图书馆学报 | 2002.03 |
211 | 关于使用丹诚软件编制中文古籍机读目录的几个问题 | 杨光辉 |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 2002.03 |
212 | 关于大规模中文数字遗产数字化的实践与思考 | 张轴材 | EVA2002 Beijing (清华大学)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 | 2002.03 |
213 | 中美合作研制敦煌数字图像档案 | WilliamG·Bowen | 敦煌研究 | 2002.04 |
214 | 中国古籍数字化资源调查与分析 | 李明杰 | 图书馆杂志 | 2002.05 |
215 | 中文古籍检索及其数字化趋势 | 许 磊 |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05 |
216 | 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中医药珍善本古籍档案与多媒体管理系统 | 刘国正 | 中医药管理杂志 | 2002.05 |
217 | 网络文史资料库一览 | 陈 爽 | 文史知识 | 2002.06 |
218 | 中国古籍数字化进程和展望 | 潘德利 | 图书情报工作 | 2002.07 |
219 | 古籍书目数据的特点与回溯建库的准备 | 陈玉红 | 图书馆学研究 | 2002.08 |
220 | 谁将成为中国古籍电子出版的最大赢家 | 李肇翔 | 电子出版 | 2002.09 |
221 | 关于古籍电子化产品的全局化整合 | 李肇翔 | 中国出版 | 2002.10 |
222 | 汉语文古籍书目数据的四个统一 | 鞠福琴 | 图书馆学研究 | 2002.10 |
223 | 网络时代的文史研究 | 陈 爽 | 文史知识 | 2002.1 |
224 | 古籍机读目录的文献连接技术及其应用 | 鲍国强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2002.11 |
225 | 古籍普本数字化的障碍与措施 | 沈秀琼 |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 | 2002.12 |
226 | 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之建设 | 石春耘 | 图书馆建设 | 2002.2 |
227 | 浅谈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前期准备 | 魏书菊 |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 2002.2 |
228 | 谈古籍书目数据库有关年谱的著录 | 李淑文 | 晋图学刊 | 2002.2 |
229 | 谈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的人员配置 | 李淑文 | 图书馆学研究 | 2002.2 |
230 | 网络文史信息的检索、浏览与存储 | 陈 爽 | 文史知识 | 2002.2 |
231 | 古籍数字化:彩声不断完善缺钱 | 张志雄 李文科 |
中华读书报 | 2002.02.20 |
232 | 古籍网络资源述略 | 李明杰 | 图书馆建设 | 2002.3 |
233 | 古陶片年龄与烧结温度测定中的计算机模拟 | 谢建忠 |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 2002.3 |
234 |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 姚秀敏 | 江西图书馆学刊 | 2002.4 |
235 | 网络古籍全文检索系统简介 | 陈 爽 | 文史知识 | 2002.4 |
236 | 古籍机读目录建设 | 张太平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2.6 |
237 | 古籍书目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 褚玉茹 | 河北科技图苑 | 2002.6 |
238 |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中的用字问题 | 范瑞娥 | 河北科技图苑 | 2002.6 |
239 | 《测绘制图资料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编写说明 | 苏品红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0 | 《国图名人手稿数据库》与手稿的保护利用 | 李小文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1 | 《中国古代著者规范数据库》编制概况 | 唱春莲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2 | 《中国国家图书馆外文善本书目》和国家图书馆外文善本书目数据库内容简介 | 顾 犇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3 | 《中文拓片影像数据库》的建设 | 冀亚平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4 | 2000-2002年古籍数字化论文篇目索引 | 李小文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5 | 古籍、特藏书目数据库及数字化调查统计表 | 郑贤兰 薛文辉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6 | 古籍书目数据库整改工作构想 | 鲍国强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7 | 古籍数字化简述 | 黎知谨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8 | 古籍数字化联合目录的客观著录问题 | 杨晏平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49 | 古籍数字化实践 | 朱 岩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0 | 国家图书馆古籍信息整理与开发的思考 | 富 平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1 | 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工作综述 | 董馥荣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2 | 基于古文献特藏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肖 珑 冯 英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3 | 甲骨及甲骨拓片影像数据库的设计和实验 | 贾双喜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4 | 建立国际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目录数据库的背景和设计 | 申晓亭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5 | 数字化条件下古籍整理的基本问题(论纲) | 史 睿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6 | 数字图书馆金石拓片资源库建设 | 龙 伟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7 | 数字网络中古籍分类的作用和趋势 | 鲍国强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8 | 网上主要中文古籍数据库调查统计表 | 金 靖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59 | 中国地方志(旧方志)资源库的设计与展望 | 王 荟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60 | 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与国际敦煌学项目 | 孙利平 林世田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61 | 中文拓片MARC格式中191字段的修订说明 | 史百艳 | 文津流觞第8期 | 2002.7 |
262 | 古籍数字化:现状、问题与趋势——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看 | 吴宣德 | “汉文化联盟”第二届汉文化资料库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2.9 |
263 | 中文拓片数据库的建设 | 冀亚平 | 第三次中文文献共建共享合作会议 | 2002.9 |
264 | 从数字和出版看古籍资源的利用 | 翟淑华 | 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 | 2003. |
265 | 中国历史文献网络应用研究 | 胡芬芬 |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2003 |
266 | 关于建立《民国史研究数字化图书馆》的设想 | 于 川 | 2003-纪念汪长炳、钱亚新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南京图书馆新世纪首届学术年会 | 2003 |
267 | 《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探微 | 张 磊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 2003.01 |
268 | 古籍元数据标准的设计及其系统实现 | 姚伯岳 | 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03.01 |
269 | 关于古籍文献数字化的几个问题 | 张艳红 | 图书情报知识 | 2003.01 |
270 | IDP项目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文献数字化 | 林世田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2003.01 |
271 | 古典文献数字化:选择与契机 | 陈 诚 | 新世纪图书馆 | 2003.02 |
272 | 古籍数字化的进展与问题 | 陈立新 |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 2003.02 |
273 | 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一些探讨 | 余述淳 |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 2003.02 |
274 | 机读目录中古籍丛书的特殊字段 | 闫瑞君 | 津图学刊 | 2003.02 |
275 | 浅谈中医药古籍馆藏与现代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 林万莲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3.02 |
276 | 用ILAS编制古籍文献机读目录的实践 | 孙红强 | 河南图书馆学刊 | 2003.02 |
277 | 中国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浅议 | 康尔琴 | 图书馆界 | 2003.02 |
278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综述 | 冯培红 | 敦煌学辑刊 | 2003.02 |
279 | 古典文献检索的一件利器——评光盘版《〈古今图书集成〉索引》 | 孙金花 | 图书馆建设 | 2003.03 |
280 | 古籍电子化中生僻汉字的处理 | 闫凡蕾 |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03 |
281 | 建设“数字方志”传承华夏文明 | 刘 刚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2003.03 |
282 | 我国古籍机读目录著录问题探讨 | 董爱辉 | 高校图书馆工作 | 2003.03 |
283 | 古代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 | 潘云鹤 | 系统仿真学报 | 2003.03 |
284 | 第二届中国古典小说数字化研讨会暨第二届《三国演义》版本研讨会综述 | 孟 彦 | 明清小说研究 | 2003.04 |
285 | 电子古籍文献检索资源概述 | 王兆鹏 | 古典文学知识 | 2003.04 |
286 |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探讨 | 包和平 | 图书馆建设 | 2003.04 |
287 | 机读目录中古籍丛书的特殊字段 | 闫瑞君 | 现代情报 | 2003.04 |
288 | 让古籍数字化成为可能——古籍数字化处理技术 | 包 铮 | 数字与缩微影像 | 2003.04 |
289 | 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果与存在问题 | 陈 阳 | 出版科学 | 2003.04 |
290 | 网络时代史学研究手段的革新——试论学术性数据库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 | 罗 宣 | 史学集刊 | 2003.04 |
291 | 残损文献的文字图像处理及识别技术 | 陆发春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2003.04 |
292 | 敦煌壁画的数字化 | 刘 刚 | 敦煌研究 | 2003.04 |
293 | 怎样利用数字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 | 王文涛 | 历史教学 | 2003.05 |
294 | 古籍整理的时代特色 | 吴永萍 | 图书与情报 | 2003.06 |
295 | 浅谈中国古籍的电子出版 | 王立清 | 出版发行研究 | 2003.06 |
296 | 浅议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 范俊红 | 图书馆学刊 | 2003.06 |
297 | 彩色扫描图形数字化处理技术的研究——气象历史档案拯救技术探索之一 | 王伯民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3.06 |
298 | 北京大学“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 | 周 婧 | 电子出版 | 2003.08 |
299 | 港台地区古籍数字化资源述略 | 杨 虎 | 电子出版 | 2003.08 |
300 | 古籍数字化发展状况概述 | 陈 阳 | 电子出版 | 2003.08 |
301 | 关于民族古籍数字化的思考 | 王 兰 | 图书馆学研究 | 2003.08 |
302 | 古籍文献缩微品机读目录的几个特殊著录 | 范志毅 | 情报杂志 | 2003.09 |
303 | 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果与存在问题 | 陈 阳 | 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 | 2003.09 |
304 | 《史记》电子资源述评 | 刘 伟 | 史学月刊 | 2003.10 |
305 | 互联网上古籍文献信息资源查询——Word下快速链接站点的方法 | 陈 燕 | 现代情报 | 2003.1 |
306 | ISO/IEC JTC1/SC2第12次全会和SC2/WG2第43次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 | 张轴材 | 语言文字应用 | 2003.1 |
307 | 关于制作古籍数据库的几点想法 | 许逸民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 2003.11 |
308 | 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发展概况及其剖析 | 张春景 | 现代情报 | 2003.12 |
309 | 古籍中消渴专题的数字化研究 | 章红英 刘 宁 |
第七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 | 2003.12 |
310 | 古籍电子出版物市场亟待开拓 | 何 为 | 中国图书商报 | 2003.08.15 |
311 | 中美数字图书馆工程即将启动 | 冯 姣 | 浙江日报 | 2003.02.21 |
312 | 古籍书目数据库中繁简字的使用 | 阎瑞君 | 图书与情报 | 2003.3 |
313 | 网络资源在医史文献学研究中的应用 | 梁永宣 | 中华医史杂志 | 2003.4 |
314 | 武汉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数据库的建设与知识型数据库的实现 | 陈 琦 | 图书馆论丛 | 2003.4 |
315 | 略谈网路古籍的版本校勘问题 | 管锡华 |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2003.5 |
316 | 也谈古籍电子化应用 | 尚佐文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 2003.5 |
317 | 中国古籍的数字化生存 | 范 军 | 电脑报 | 2003.3.20 |
318 | 中医古籍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 裴 丽 | 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第二届理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 | 2003.6 |
319 |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2003-2005年规划) |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指导小组 |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 | 2003.7 |
320 | 古籍和电子化漫谈 | 杨成凯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 2003.9 |
321 | 《敦煌遗书机读目录》数据库(题目不详) | 方广錩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 2003.9 |
322 | 敦煌遗书修复档案与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 | 杜伟生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 2003.9 |
323 | 敦煌学数据库 | 高奕睿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 2003.9 |
324 | 敦煌学汉字数据库设想 | 高奕睿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 2003.9 |
325 | 汉字字体资料画像数据库 | 石爆晴通 池口正寿 白井纯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 2003.9 |
326 |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数据库》管理系统(题目不详) | 邰惠莉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 2003.9 |
327 | 敦煌写本的文献学研究和科学分析的接点 | 石缘晴通 加藤雅人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 2003.9 |
328 | 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开发敦煌学专题文献数据库 | 卢秀文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 | 2003.9 |
329 |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籍善本的全文影像数据库”的建构 | 江川和子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 | 2004 |
330 | “高校中文系教学改革与古籍电子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 陈丽芳 |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1辑 | 2004 |
331 | “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典藏数位化的现况与展望 | 顾力仁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 | 2004 |
332 | Digitization of the Dunhuang Colle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d ,RAS 东方研究院敦煌典藏之数字化 | Popova | 台办: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 | 2004 |
333 | 北美洲的东亚图书馆网站内容探讨兼谈网站内容的地域性趋势 | 居 蜜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 | 2004 |
334 | 古籍电子化的新成果——国内最大的文学专题数据库完成研制 | 董 姣 |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1辑 | 2004.00 |
335 | 韩国汉学资源机构之数字化成就 | 曹炯镇 | 台办: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 | 2004 |
336 | 汉达文库:中国古代传世及出土文学一体化网络数据库之建构 | 何志华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 | 2004 |
337 | 汉学研究资源的“再发现”:“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珍藏历史文物数位典藏计划 | 吴政上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4 |
338 | 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编目及数字化概况 | 王清原 | 台北: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第三次研讨会 | 2004 |
339 | 论古典文献数字化 | 陈 诚 | 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 2004 |
340 | 南京图书馆藏古籍编目和数字化工作情况简介 | 马 宁 | 台北: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第三次研讨会 | 2004 |
341 | 全文检索数据库使用之局限与突破 | 黄沛荣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 | 2004 |
342 | 人文学研究者古籍全文数据库使用之研究 | 吴明德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4 |
343 | 山东省图书馆古籍建库情况 | 李西宁 | 台北: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第三次研讨会 | 2004 |
344 | 台湾地区档案资源数位化现况与资源共享机制 | 薛理桂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4 |
345 | 台湾史研究资料数位化的回顾与展望以契约文书为中心 | 李文良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 | 2004 |
346 | 寻根:台湾族谱信息网的设计与建立 | 陈昭珍 | 台北:数字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 | 2004 |
347 | 现代信息技术在古籍整理出版中的应用 | 尹小林 | 《古籍整理出版漫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4 |
348 | 论电子文献的发展对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影响 | 张三夕 | 2004 -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4 |
349 | 浅谈宜昌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 | 李晓萍 | 2004年湖北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工作和数字图书馆工作学术研讨会 | 2004 |
350 | 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 | 柳长华 | 2004 - 第七届全国中医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04 |
351 | 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尝试——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大型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工作简介 | 韩 朴 | 2004年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4 |
352 | 地方文献数字化浅说 | 杨志垣 | 2004年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4 |
353 | 甲骨文图文资料库 | 韩江苏 | 安阳师范学院(国家社科项目) | 2004 |
354 | 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国家控制与管理 | 王立清 |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国家社科项目) | 2004 |
355 | 陕西古树名木图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创建构想 | 王建阳 | 陕西林业科技 | 2004.01 |
356 | 古籍善本的电子化探索 | 李德胜 | 晋图学刊 | 2004.01 |
357 | “敦煌写本研究、遗书修复及数字化国际研讨会”综述 | 无 垠 | 敦煌研究 | 2004.01 |
358 | 《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简介 | 金 辛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4.02 |
359 | 《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通过鉴定 | 金 辛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4.02 |
360 | 古籍电子化与中国古代文史研究——以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为中心 | 范子烨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2 |
361 | 古籍数字化的回顾与展望 | 段泽勇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4.02 |
362 | 基于GIS技术建立明清时期山西省人口耕地资料数据库 | 初建朋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4.02 |
363 | 陕西古树名木图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创建构想 | 王建阳 | 陕西林业 | 2004.02 |
364 | 敦煌学文献数字化刍议 | 韩春平 | 图书与情报 | 2004.02 |
365 | 中文古籍数字化的进展与主要成果述评 | 吴家驹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4.03 |
366 | 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问题探讨 | 吉 聪 |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 2004.03 |
367 | 敦煌莫高窟三维数字化重建和沉浸感互动漫游 | 中国文化遗产 | 2004.03 | |
368 | 古籍善本的电子化探索 | 李富林 | 沧桑 | 2004.04 |
369 | 数字化古典文献综述 | 杨 琳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2004.04 |
370 | 中文古籍数字化的成就与挑战 | 岳占伟 | 殷都学刊 | 2004.04 |
371 | 历史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基础 | 裴燕生 | 档案学通讯 | 2004.05 |
372 | 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 | 符永驰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04.06 |
373 | 中美专家引入数字技术保护敦煌遗产 | 艺术市场 | 2004.06 | |
374 | 略谈网络环境下地方志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版权保护问题 | 蓝凌云 | 中国地方志 | 2004.07 |
375 | 数学古籍数字化资源著录保存工具的研究和实现 | 张 蓓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2004.08 |
376 | 书同文古籍数字化的经验教训 | 张轴材 | 2004’中文电脑汉文史研究第三届汉文史资料库香山研讨会 | 2004.08 |
377 | 我国近年古籍数字化的新进展 | 杨向明 石太生 |
《21世纪图书馆发展大视野》西安地图出版社 | 2004.09 |
378 |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 | 张志清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79 |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编目和数字化工作报告 | 姚伯岳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0 | 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目录数据库建设进展 | 戴吾三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1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古籍目录处理现况 | 李晓亚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2 | 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数字典藏系统之发展现况 | 林妙桦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3 | 故宫善本古籍影像与后设数据系统建置现况 | 吴璧雍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4 | 台湾大学图书馆古文书数据库简介 | 邱婉容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5 | 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数字化作业及系统简介 | 宋慧芹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6 | 以OAI建立两岸古籍联合目录之刍议 | 陈昭珍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7 | 天津图书馆的古籍整理、编目与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 孔方恩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8 | 山东省图书馆古籍建库情况 | 李西宁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89 | 南京图书馆藏古籍编目和数字化工作情况简介 | 许建业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90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回顾与展望 | 顾力仁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91 | 澳门中央图书馆古籍目录处理现况 | 邓美莲 | 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合作建置研讨会 | 2004.09 |
392 | 古籍数字化及其利用 | 刘晓多 | 《人文述林第7辑》山东大学出版社 | 2004.10 |
393 | 国外和港台地区的中国古籍索引编制概述 | 陈东辉 | 中国索引 | 2004.1 |
394 | 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古籍中的应用 | 张红萍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4.10 |
395 | 从引得到全文检索——谈文渊阁四库全书 | 刘 蔷 | 中国索引 | 2004.1 |
396 | 学者共商古籍数字化发展 | 中华读书报 | 2004.09.01 | |
397 | 古籍全文数据库建设的技术与实践 | 李 璐 | 图书馆学研究 | 2004.11 |
398 | 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 | 柳长华 | 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 2004.11 |
399 | 古籍联合目录资料库回顾与展望 | 顾力仁 | 第四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 | 2004.11 |
400 | 中文石刻拓片资源库建设 | 张志清 | 第四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 | 2004.11 |
401 | 台湾中文拓片数位化现况报告 | 黄宽重 | 第四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 | 2004.11 |
402 | 《西北地区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构想 | 易雪梅 | 第四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 | 2004.11 |
403 | 日本庆应大学印刷善本数码化大型计划·日本流传中国古籍之大概 | 高桥智 | 第四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 | 2004.11 |
404 | 古籍数字化与现代化服务 | 康尔琴 | 《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2004.12 |
405 | 浅谈我国古籍数字化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 | 托 雅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2004.16 |
406 | 数据库技术简化古籍文献编纂 | 郑永晓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2004.09.14 |
407 | 中文古籍数字化进展与主要成果述评 | 吴家驹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4.3 |
408 | 中小型图书馆如何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 | 熊伟华 | 图书馆论坛 | 2004.3 |
409 | 全国最大的古代文学作品数据库完成研制 | 中华读书报 | 2004.09.22 | |
410 | 基于知识元的中医古籍计算机知识表示方法 | 柳长华 | 中国中医药报 | 2004.11.22 |
411 | 数据库与古代文学研究 | 吴夏平 | 光明日报 | 2004.09.29 |
412 | 中国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展望 | 陈 力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 2004.4 |
413 | 历史文献识别中图像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 李晓辉 | 微机发展 | 2004.5 |
414 | 数字化不会造成敦煌知识产权流失 | 王艳明 | 瞭望 | 2004.52 |
415 | 古籍书目检索网站述略 | 熊伟华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2004.9 |
416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舆图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17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舆图描述元数据规范(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18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拓片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19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拓片描述元数据规范(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20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家谱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21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家谱描述元数据规范(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22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古籍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23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古籍描述元数据规范(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24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地方志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25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地方志描述元数据规范(2004年06月07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4.6.7 | |
426 | 数字化中医古籍的理想模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 罗忠毅 |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 | 2005 |
427 | 中文古籍数字化成果与展望 | 王冠中 |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论文 | 2005 |
428 | 中医药古文献检索系统研究 | 李 鹏 |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 2005 |
429 | 柏孜克里克壁画的数字化保护 | 冈田至弘 坂本昭二 |
2005-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会议 | 2005 |
430 |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的创立与前景 | 高奕睿 林世田 |
2005-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会议 | 2005 |
431 | 从吐鲁番文书的编目和数字化到IDP数据库——德藏吐鲁番文书整理工作新进展 | 拉施曼 | 2005-国际敦煌项目第六次会议 | 2005 |
432 | 中医古籍数字化研究是中医古籍整理的新思路 | 张玉萍 张应文 |
《中医杂志》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会暨全国中医药发展高级论坛 | 2005 |
433 | 地方文献数字图书馆构想 | 王 荟 肖 禹 |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年年会 | 2005 |
434 | 《古今图书集成》数据库面世 | 周 讯 | 图书馆论坛 | 2005.02 |
435 | 中国方志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构想 | 钱茂伟 | 中国地方志 | 2005.02 |
436 | 数字敦煌泽被学林——纪念国际敦煌项目(IDP)成立十周年 | 魏 泓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2005.02 |
437 | 对于古籍数字化的思考 | 朱开忠 | 数字与缩微影像 | 2005.03 |
438 | 汉语文古籍文献目录资源的共建共享——CALIS古籍联合目录系统 | 喻爽爽 | 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05.03 |
439 | 基于本体的历史年代知识元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以《三国志》历史年代知识元的抽取、存储和表示为例 | 肖怀志 | 图书情报知识 | 2005.03 |
440 | 略论我国古籍数字化的选题 | 王立清 | 图书情报工作 | 2005.03 |
441 | 网络环境下古籍文献的保护 | 石 岩 | 黑河学刊 | 2005.03 |
442 | 再论《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使用中的问题 | 张 磊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 2005.03 |
443 | 中文古籍数字化方法之检讨 | 陈 力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2005.03 |
444 | 中医古籍智能化信息系统研究 | 裴 丽 | 中医药信息 | 2005.03 |
445 | 敦煌莫高窟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研究 | 刘 刚 | 敦煌研究 | 2005.04 |
446 | 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未来 | 郑永晓 | 文学遗产 | 2005.05 |
447 | 论地方文献机读目录的质量控制 | 金文坚 | 图书馆论坛 | 2005.05 |
448 | 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 | 李明杰 | 图书馆论坛 | 2005.05 |
449 | 敦煌石窟壁画大型数字展示技术选择 | 刘 刚 | 敦煌研究 | 2005.05 |
450 | 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王会丽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5.06 |
451 | 基于图像的数字化农业古籍全文检索方案 | 常 春 | 情报杂志 | 2005.06 |
452 | 我国古籍数字化之探析 | 王 敏 | 四川图书馆学报 | 2005.06 |
453 | 基于PHP/MySQL的古汉语语料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郭小雪 | 茂名学院学报 | 2005.06 |
454 | 关于敦煌学数字图书馆 | 江志学 | 敦煌研究 | 2005.06 |
455 | 《四库全书》的集合性价值及其借助现代技术的提升 | 李伟国 | 文汇报 | 2005.04.03 |
456 | 舆图描述元数据规范设计与案例分析 | 姚伯岳 | 图书情报工作 | 2005.08 |
457 | 消渴古籍数字化研究势在必行 | 章红英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5.09 |
458 | 从我馆古籍数字化谈方正德赛(DESI)软件的应用和问题 | 陈秀云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5.10 |
459 | 古籍数字化需要树立整理的观念 | 由明智 | 中国出版 | 2005.10 |
460 | 关于古代文献信息化工程与古典文学研究之间互动关系的对话 | 李 铎 王 毅 |
文学遗产 | 2005.1 |
461 | 农业古籍全文数字化加工技术 | 金 晨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5.10 |
462 | 欧美汉学界在中国古籍索引编制领域的成就 | 陈东辉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 2005.1 |
463 | 基于TRS的古籍数据库建设 | 王丽华 | 2005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05.10 |
464 | 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学术研究的影响 | 林华瑜 | 光明日报 | 2005.02.08 |
465 | 农业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建设意义和SWOT分析 | 常 春 | 情报杂志 | 2005.11 |
466 | 数字方志建设与思考 | 王 荟 | 中国地方志 | 2005.11 |
467 | 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 华 林 | 中国档案 | 2005.11 |
468 | 古维吾尔文(察合台文)文献数字化整理系统中多文种混合处理的实现 | 地力木拉提·吐尔逊 | 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 | 2005.11 |
469 | 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古籍数据化的探讨与实现 | 盛玲玉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5.12 |
470 | 农业古籍数字化刍议 | 杨 坚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5.12 |
471 | 我国近年古籍数字化的新进展(原发21世纪图书馆发展大视野)现代化图书馆钩沉 | 杨向明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2005.12 |
472 | 古籍数字化的又一次革命——《说文解字》图书及网络版数据库正式发布 | 戴 苗 | 出版参考 | 2005.15 |
473 |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国学研究 | 张 岩 | 光明日报 | 2005.03.15 |
474 | 国家清史工程子项目《清代图像人物数据库》的建设 | 唐金华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5.19 |
475 | 学术研究和古籍数据库 | 林 夕 | 光明日报 | 2005.01.18 |
476 | 我与“e书库”文献检索服务系统 | 汤勤福 | 象牙塔网络首发 | 2005.2 |
477 | 全宋诗分析系统通过教育部技术鉴定 | 张 剑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 2005.2 |
478 | 一个具有特色的古籍数据库——龙语瀚堂 | 王 绯 | 中国索引 | 2005.3 |
479 | 试谈数字化古籍软件中的联机字典 | 侯体键 | 光明日报 | 2005.03.29 |
480 | CADAL项目与古籍整理 | 肖 卓 | 图书与情报 | 2005.4 |
481 | 北美地区中文古籍文献整辑工作近况举要 | 沈 津 | 汉学研究通讯 | 2005.4 |
482 | 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 李淑芬 | 图书馆学刊 | 2005.4 |
483 | 古文献数字语料库的异形字处理 | 王东海 | 语言文字应用 | 2005.4 |
484 | 基于PHP/MySQL的古汉语语料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郭小雪 | 茂名学院学报 | 2005.6 |
485 | 中医古籍系统抢救整理研究的探讨 | 符永驰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05.7 |
486 | 试谈数字化古籍软件中的联机字典 | 侯体键 | 光明日报 | 2005.4.4 |
487 | 宁夏社科院开发系统 西夏文可用电脑录入 | 人民日报 | 2005.8.19 | |
488 | 基于《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分析的我国古籍数字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 刘 博 |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 2006 |
489 |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数字化《说文》学基础资源构 | 胡佳佳 | 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论文 | 2006 |
490 | 论电子文献的发展对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影响 | 张三夕 |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 | 2006 |
491 | 农业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 | 曹 玲 | 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论文 | 2006 |
492 | 农业古籍文献数字化研究与建设 | 潘淑春等 | 《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发展》第6章香港中国中外新闻出版社 | 2006 |
493 | 中医古籍信息利用障碍与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 | 裴 丽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6 |
494 | 典藏藉数字化嘉惠学林 汉字又在手机展现异彩 | 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中文信息处理重大成果汇报展资料汇编》 | 2006 |
495 | 古代维吾尔文献数字化浅谈 | 阿依克孜·卡德尔 | 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 2006 |
496 | 中文石刻拓片资源库报告 | 中国国家图书馆 | 第六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 | 2006 |
497 | 西北地方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项目进展汇报 | 甘肃省图书馆 | 第六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 | 2006 |
498 | 汉语古籍电子文献书目提要 | 张三夕 盛 莉 |
2006年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国际学术会议 | 2006 |
499 | 论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 | 王华北 | 2006-第九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 | 2006 |
500 | 论湘西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 谷遇春 朱长菊 |
2006-第九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 | 2006 |
501 | 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对策研究 | 于洪志 杨崇清 |
2006-第九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 | 2006 |
502 | 古代维吾尔文献数字化浅谈 | 阿依克孜·卡德尔 | 2006-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 | 2006 |
503 | 中医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 王凤兰 | 2006-首届中医药信息发展大会 | 2006 |
504 | 数字化前的中医古籍整理方法探讨 | 王淑民 | 2006-首届中医药信息发展大会 | 2006 |
505 | 数字化资源与古文献参考咨询 | 李 凡 | 2006-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 2006 |
506 | 中国人口地理数据库(1368-2000年) | 侯杨方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国家社科项目) | 2006 |
507 | 敦煌学数字化问题研究06XTQ003 | 韩春平 |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国家社科项目) | 2006 |
508 | 适用于古天文研究的计算机软件 | 宁晓玉 | 时间频率学报 | 2006.01 |
509 | 对我国古籍数字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 牛惠萍 | 当代图书馆 | 2006.01 |
510 | 论数字化古籍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 邱 筇 | 江西图书馆学刊 | 2006.01 |
511 | 农史研究的新工具——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 曹 玲 常 娥 薛春香 |
中国农史 | 2006.01 |
512 | 我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 刘安琴 | 当代图书馆 | 2006.01 |
513 | 中国古典戏曲小说文献专题多媒体WEB数据库建设 | 李 珍 | 四川图书馆学报 | 2006.01 |
514 | 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再思考 | 陈 力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2006.02 |
515 | 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技术保护 | 华 林 | 档案学研究 | 2006.02 |
516 | 古籍数字化的几点思考 | 王发社 | 图书馆论坛 | 2006.03 |
517 | 国内数字方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探析 | 毛建军 | 山东图书馆季刊 | 2006.03 |
518 | 国内数字方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探析 | 毛建军 | 广西地方志 | 2006.03 |
519 | 海峡两岸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交流情况概述 | 毛建军 | 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6.03 |
520 | 我馆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制作 | 陈 进 | 医学情报工作 | 2006.03 |
521 | 东北地区馆藏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及其意义 | 毛建军 | 图书馆学刊 | 2006.04 |
522 | 古籍电子化产品的用字问题 | 班吉庆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4 |
523 | 古籍电子化问题探析 | 张尚英 | 《宋代文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06.04 |
524 | 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及其发展方向 | 郑永晓 |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 2006.04 |
525 | 古籍索引的电子化实践 | 毛建军 | 中国索引 | 2006.04 |
526 | 关于古籍数字化理论建构的思考 | 毛建军 | 高校社科动态 | 2006.04 |
527 | 国外中文古籍数字化资源概述 | 毛建军 | 当代图书馆 | 2006.04 |
528 | 清史纂修工程与清史图录数据库建设 | 吴利薇 | 图书馆学刊 | 2006.04 |
529 |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书目数字化及其国际合作化前景 | 包和平 | 情报资料工作 | 2006.04 |
530 | 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 | 龚娅君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04 |
531 | 历史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之路 | 王海欧 | 数字与缩微影像 | 2006.04 |
532 | 历史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技术策略初步分析 | 兰 平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6.04 |
533 | 四字节汉字处理技术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以龙语翰堂典籍数据库为例 | 肖永红 | 数字图书馆论坛 | 2006.04 |
534 | CALIS中文古籍联机合作编目的缘起与进展 | 杨 健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6.05 |
535 | 大规模古籍数字化之汉字编码选择 | 刘 博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6.05 |
536 | 古代史料数字化的两种解决方案及其实施 | 王志轩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6.05 |
537 | 江苏省馆藏古籍数字化的建设与意义 | 毛建军 | 新世纪图书馆 | 2006.05 |
538 | 从书院文化数据库建设看古籍文献数字化 | 郑章飞 | 图书馆 | 2006.06 |
539 | 古籍数字化中的汉字录入与显示 | 徐 健 | 图书与情报 | 2006.06 |
540 | 敦煌壁画数字图像的三维信息恢复 | 柯长青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06 |
541 | 2001-2005年我国中文古籍数字化研究综述 | 徐 清 | 图书情报工作 | 2006.08 |
542 | 港台地区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及启示 | 王立清 | 图书情报工作 | 2006.08 |
543 | 古籍数字化的障碍及解决方案 | 王明慧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6.08 |
544 | 国内农业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初探 | 毛建军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6.09 |
545 | 国家农业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图像馆建设的研究 | 牛离平 |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5》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6.10 |
546 | 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古籍数字化的探讨与实现 | 盛玲玉 |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5》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6.10 |
547 | 农业古籍全文数字化加工技术 | 金 晨等 |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5》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6.10 |
548 | 农业古籍数字化项目的建设意义和SWOT分析 | 常春等 | 《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2005》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6.10 |
549 | 数字化古籍与传统古籍的比较 | 郑淑玉 | 科技信息(学术版) | 2006.10 |
550 | 全国明清档案目录数据采集工作会议在浙江召开 | 浙江档案 | 2006.11 | |
551 | “数字敦煌”建设方案设计 | 王 平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 2006.11 |
552 | 古籍数字资源的知识库建设解析 | 程佳羽 史 睿 |
数字图书馆论坛 | 2006.12 |
553 | 文献编目新理念对古籍数字化的影响 | 鲍国强 | 数字图书馆论坛 | 2006.12 |
554 | 全国明清档案目录数据采集工作会议在丹东举行 | 王中明 | 兰台世界 | 2006.12 |
555 | “文化遗产日”话题:地方文献数字化 | 殷燕召 | 光明日报 | 2006.06.10 |
556 | 汉语古籍语料库的建立原则 | 杨建军 | 辞书研究 | 2006.2 |
557 | 中文典籍数字化走向之蠡测 | 张轴材 | 两岸四地中文数字化合作论坛会议 | 2006.2 |
558 | 古籍数字化概念的形成过程探析 | 毛建军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6.22 |
559 | 古籍全文数据库的理想实现模式 | 程佳羽 | 图书馆建设 | 2006.3 |
560 | 迈向“书同文、语同音”时代 | 潘国霖 | 中国教育报 | 2006.03.30 |
561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古文献系列-资源分析报告(舆图、古籍、拓片)(2006年11月22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6.11.22 | |
562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家谱资源分析报告(2006年11月22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6.11.22 | |
563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古籍元数据规范(2006年11月22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6.11.22 | |
564 | 古籍数字化与图书馆古籍采集工作的新变化 | 毛建军 | 深图通讯 | 2006.4 |
565 | 近十年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研究概述 | 徐 清 | 图书情报知识 | 2006.5 |
566 | 数字化的史料整理 | 杨秀红 陈长英 |
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 | 2006.7 |
567 | 古代小说数字化 | 尹小林 | 第五届中国古代小说及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大东文化大学) | 2006.7 |
568 | 《三国演义》数字化研究 | 周文业 | 第五届中国古代小说及文献与数字化研讨会(大东文化大学) | 2006.7 |
569 | 含有冷僻古汉字的字符串的计算机处理 | 高文利 |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 2006.9 |
570 | 《古今图书集成》的文献整理研究 | 潘 勇 | 中南民族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论文 | 2007 |
571 | OCR技术在简牍图像数字化中的应用 | 刘 瑛 | 成都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论文 | 2007 |
572 | 古籍智能处理技术研究--农业古籍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的研究 | 常 娥 | 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论文 | 2007 |
573 | 古农学本体的半自动构建及检索研究 | 何 琳 | 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论文 | 2007 |
574 | 国家农业图书馆农业古籍数字化的探讨与实现 | 盛玲玉 | 《农业信息科技进展与前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5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7 |
575 | 浅议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 | 董馥荣 | 《图书馆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2007 |
576 | 书同文公司《四部丛刊》电子版对我国今后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启示 | 全 没 |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2007 |
577 | 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研究——以古籍数字化建设为例 | 张承华 | 山东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论文 | 2007 |
578 | 宋词字-音转换研究及系统实现 | 赖兴邦 周昌乐 |
《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 | 2007 |
579 | 藏文古籍保护技术的元数据检索技术研究 | 单广荣 于洪志等 |
《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7 |
580 | 藏文古籍保护技术的体系结构与元数据方案建设 | 单广荣 于洪志等 |
《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7 |
581 | 《元朝秘史》相似人名考? | 周学文 郑玉玲 |
《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7 |
582 | 《突厥语大词典》语言资源库的设计与实现 | 如合沙热·热西提 | 《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7 |
583 | 中国土遗址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 颉耀文 史建尧 |
2007-第五届全国数字博物馆与文化自然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 | 2007 |
584 | 小篆文本的在线编辑技术 | 高玉军 刘慧杰 |
2007-第五届全国数字博物馆与文化自然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 | 2007 |
585 | 古维吾尔文(察合台文)文献数字化整理系统中转写技术研究 | 瓦依提·阿不力孜 | 2007-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 | 2007 |
586 | 《营造法原》的数字化研究 | 刘肖健 孙守迁 |
2007 - 第五届全国数字博物馆与文化自然遗产数字化及保护研讨会 | 2007 |
587 | 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数字化研究现状述评 | 黄维真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 |
588 | 蒙古文古籍版本数据库07XMZ005 | 斯 琴 |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国家社科项目) | 2007 |
589 | 两大中文古籍数据库比较研究 | 孙 琴 | 新世纪图书馆 | 2007.01 |
590 | 浅议古籍机读目录数据的著录 | 肖 玲 | 江西图书馆学刊 | 2007.01 |
591 | 中国古籍网络出版概述 | 毛建军 | 河北科技图苑 | 2007.01 |
592 | 中国家谱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 毛建军 | 档案与建设 | 2007.01 |
593 | 农业古籍自动编纂的设计和研究 | 常 娥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1 |
594 | 《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提要对机读目录的启示 | 李书玮 | 河南图书馆学刊 | 2007.02 |
595 | 国内科研院所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 毛建军 | 图书馆建设 | 2007.02 |
596 | 基于实践层面的古籍数字化开发层次的再认识 | 毛建军 | 数字与缩微影像 | 2007.02 |
597 | 浅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 | 赵 霞 | 江西图书馆学刊 | 2007.02 |
598 | 试析计算机技术在古典文献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 车光哲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02 |
599 | 网络史料的优势及应用方式 | 陈 述 | 河北学刊 | 2007.02 |
600 | 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王海欧 | 数字与缩微影像 | 2007.02 |
601 | 浅谈历史档案数字化管理 | 张 苗 | 兰台内外 | 2007.02 |
602 | 古籍自动校勘的研究和实现 | 常 娥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7.02 |
603 | 电子古籍的异体字处理研究——以电子《广韵》为例 | 尉迟治平 | 语言研究 | 2007.03 |
604 | 古籍数字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苏文珠 | 河北科技图苑 | 2007.03 |
605 | 古籍数字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毛建军 | 国家图书馆学刊 | 2007.03 |
606 | 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 徐 清 | 图书情报工作 | 2007.03 |
607 | 历史人物图像数据库资源网站推介 | 毛建军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07.03 |
608 | 数字化趋势下的回族古籍整理与研究 | 雷晓静 | 回族研究 | 2007.03 |
609 | 台湾地区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及其特点 | 毛建军 | 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7.03 |
610 | 台湾地区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及其特点 | 毛建军 | 重庆图情研究 | 2007.03 |
611 |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前处理工作研究 | 赵 云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7.03 |
612 | CALIS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重复数据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 杨 健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 2007.04 |
613 | 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 | 毛建军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7.04 |
614 | 试论古籍插图的数字化 | 杨之峰 | 江西图书馆学刊 | 2007.04 |
615 | 台湾与海外地区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 毛建军 | 图书馆学刊 | 2007.04 |
616 | 影印《四库全书》系列书目数据库的规范控制 | 王 阁 | 图书馆论坛 | 2007.04 |
617 | 敦煌学数字化的探索与问题 | 杨学勇 | 山东图书馆季刊 | 2007.04 |
618 | 从学术资源保障看敦煌学的数字化道路——敦煌学数字化背景问题探讨 | 韩春平 | 情报资料工作 | 2007.04 |
619 | 古代农业专题资料自动编纂的设计和研究 | 常 娥 | 中国索引 | 2007.04 |
620 | 古代农业专题资料自动编纂的设计和研究 | 常 娥 | 中国索引 | 2007.04 |
621 | 电子古籍——古籍整理的新领域 | 王 应 | 北京观察 | 2007.05 |
622 | 古籍索引研究20年回顾及其电子化趋势 | 毛建军 | 辞书研究 | 2007.05 |
623 | 浅谈地方图书馆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 | 郑淑玉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7.05 |
624 | 中文古籍书目数据库的调查与分析 | 毛建军 | 图书馆论坛 | 2007.05 |
625 | CALIS汉语文古籍联机编目系统 | 王 燕 | 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07.06 |
626 | XML著录古籍元数据初探 | 山 川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 2007.06 |
627 | 古籍数字化与学术研究 | 吴夏平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7.06 |
628 | 古籍文献数字化浅析 | 赵晓星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7.06 |
629 | 江苏公共图书馆馆藏古籍数字化的思考 | 蔡晓川 | 河南图书馆学刊 | 2007.06 |
630 | 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郝丽艺 | 高校社科动态 | 2007.06 |
631 | 计算机应用于古籍整理研究概况 | 林尔正 | 情报探索 | 2007.06 |
632 | “高校古文献资源库”的构建 | 姚伯岳 | 大学图书馆学报 | 2007.06 |
633 | 古籍数字化的发展概述 | 郝淑东 | 情报探索 | 2007.07 |
634 | 基于TWAIN的民族古籍数字化图像采集方法研究 | 张留杰 | 科学技术与工程 | 2007.07 |
635 | (典籍数字化与搜索:源与流,深与浅)第一届古籍数字化国际会议发言 | 张轴材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08 |
636 | 浅谈古籍文献数字化 | 孙爱玲 | 情报探索 | 2007.09 |
637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暨第六届中国古代小说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 文史知识 | 2007.10 | |
638 |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研究项目“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的整理与电子版保存”日前通过专家组验收 | 现代交际 | 2007.10 | |
639 | 民族古籍数字化保护系统中ORACL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研究 | 李 勇 | 计算机时代 | 2007.10 |
640 | 浅谈我国典籍类光盘的出版 | 郑淑玉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7.10 |
641 | 古农书本体的构建及其可视化 | 何 琳 | 图书馆杂志 | 2007.10 |
642 | 结合数字化技术挖掘、整理、抢救近代地震史料 | 付桂华 | 中国档案 | 2007.12 |
643 | 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及信息组织 | 王雅戈 | 中国三峡出版社 | 2007.12 |
644 | 编辑需要全面认识和应用数字化古籍 | 李 宁 | 出版参考 | 2007.15 |
645 | 中国古典文献管理迈上数字化平台 | 王豫斯 | 光明日报 | 2007.07.09 |
646 | 民族古籍数字化,研究起步成熟尚难 | 李 寅 孙文振 |
中国民族报 | 2007.04.13 |
647 | 公共图书馆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 | 毛建军 | 中小学图书与情报世界 | 2007.2 |
648 | 国内公共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与思考 | 毛建军 | 深图通讯 | 2007.2 |
649 | 西南地区馆藏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意义 | 毛建军 | 云南图书馆 | 2007.2 |
650 | 整合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必要与可能 | 唐 磊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2007.10.11 |
651 | 国图宏富古籍馆藏化身千百服务学术 | 光明日报 | 2007.12.11 | |
652 | 甲骨文有了“电子数据库” | 陈熙涵 | 文汇报 | 2007.04.20 |
653 | 基于ERWIN的民族古籍数字化保护系统数据模型研究 | 达哇彭措 |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7.25 |
654 | 三大功能:对未来数字化古籍的期待 | 王兆鹏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2007.09.18 |
655 | 古籍数字化的使命与应用 | 尹小林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2007.09.18 |
656 | 古籍数字化与文献利用 | 吴夏平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2007.09.18 |
657 | 三大功能:对未来数字化古籍的期待 | 王兆鹏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2007.09.18 |
658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古籍著录规则(2007年1月19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7.1.19 | |
659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家谱元数据规范(2007年1月19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7.1.19 | |
660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家谱著录规则(2007年1月19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7.1.19 | |
661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拓片元数据规范(2007年1月19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7.1.19 | |
662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拓片著录规则(2007年1月19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7.1.19 | |
663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舆图元数据规范(2007年1月19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7.1.19 | |
664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舆图著录规则(2007年1月19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7.1.19 | |
665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地方志元数据规范(2007年1月19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7.1.19 | |
666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地方志著录规则(2007年1月19日) |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CDLS),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一期2002.10-2005.9,二期2006-) | 2007.1.19 | |
667 | “全文数字化清代档案文献数据库”第一期建设成果通过验收 | 王光越 | 中国档案报 | 2007.11.19 |
668 | 汉王OCR助推中国典籍数字化 | 何 婕 | 中国档案报 | 2007.07.23 |
669 | 五大数字工程为文化发展“添翼” | 王 莹 | 中国新闻出版报 | 2007.12.20 |
670 | 契约原件的史料价值与数字化框架 | 杜海华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7.33 |
671 | 影印《四库全书》与数字出版 | 孙晓晖 | 光明日报 | 2007.10.23 |
672 | 国家四大数字出版工程项目开始论证 | 王玉梅 | 中国新闻出版报 | 2007.09.24 |
673 | 古籍数字化需要规范和引导 | 王小宁 | 人民政协报 | 2007.08.27 |
674 | 数字化古籍软件的成就及面临问题 | 康 琳 | 科技创新导报 | 2007.36 |
675 | 我国古籍数字化水平已超过海外 | 李 静 | 中国文化报 | 2007.08.29 |
676 | 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大型出版工程运作的探索与启示 | 卢仁龙 | 中国图书商报 | 2007.12.28 |
677 | 古籍数字化的使命与前景 | 尹小林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78 | 大陆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杨 琳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79 | 古籍用汉字库的要求 | 李先耕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0 | 关于古籍数字化的一些思考 | 彭国忠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1 | 古籍电子化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 | 李见勇 徐祝林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2 | 古籍数字资料的搜集与应用 | 王文涛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3 | 历史水旱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张伟兵 苏志诚 吕 娟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4 | 借助电脑排序功能对中国古代小说中诗赋的研究例举 | 刘 耳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5 | 澳门大学图书馆古籍电子化计划简述 | 邓骏捷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6 | 对古籍数字化建设及其学术应用的若干思考 | 唐 磊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7 | 古籍数字化与文献利用 | 吴夏平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8 | 用全新理念和现代技术再造四库全书 | 卢仁龙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89 | 理想的汉字形码 | 王春杰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90 | 三大功能:对未来数字化古籍的期待 | 王兆鹏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91 | 我使用数字化古籍的几点感受和改进意见 | 薛天纬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92 | 古籍数字化与文化共享——一个使用者的梦想 | 刘明华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93 | 汉唐史地书与中古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 王志刚 |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7.8 |
694 | 学者研讨古籍数字化 | 光明日报 | 2007.8.16 | |
695 | 基于CRF的古籍地名自动识别研究 | 王 铮 |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 2008 |
696 | 怒志文献整理研究及相关古籍医案数据库的构建 | 王小平 |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 | 2008 |
697 | 数字技术在古籍整理中的运用初编 | 陈国庆 | 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 2008 |
698 | 古籍数字化理论研究 | 毛建军 | 南京大学博士论文 | 2008 |
699 | 中医古籍图像文献的自由标引方法研究 | 张伟娜 | 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论文 | 2008 |
700 | 寻根问祖话家谱——家谱全文数字化技术及其网站系统 | 包 铮 | 2008年文献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 2008 |
701 | 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新安医籍的设想 | 陆 翔 李锋刚 郜 峦 |
2008 - 2008年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 | 2008 |
702 | 文化典籍整理与开发的智能技术研究 | 侯汉清 |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国家社科项目) | 2008 |
703 | 藏文古籍元数据著录标准化研究 | 木雅·公布 | 中国民族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国家社科项目) | 2008 |
704 | 土族学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建设08XTQ006 | 张 青 | 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国家社科项目) | 2008 |
705 | CALIS古籍联机合作编目的特点 | 雷顺利 | 山东图书馆季刊 | 2008.01 |
706 | 古籍数字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 孟 忻 | 中国索引 | 2008.01 |
707 | 民族古籍缩微胶片数字化图像分割方法选取研究 | 张留杰 | 福建电脑 | 2008.01 |
708 | 欧美地区中文古籍数字化概述 | 毛建军 | 数字与缩微影像 | 2008.01 |
709 | 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数字化资源服务——古籍保护效果的一个实例 | 黄显功 | 图书馆学刊 | 2008.01 |
710 | 数字化古籍软件的成就及面临问题 | 康 琳 | 科技资讯 | 2008.01 |
711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文数字化清代档案文献数据库”建设成果《大清历朝实录》、《大清五部会典》 | 王光越 | 历史档案 | 2008.01 |
712 | 中文古籍数字化浅析 | 何贤英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8.01 |
713 | 基于Hibernate的民族古籍数字化系统数据持久层应用 | 李 勇 |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02 |
714 | 中文古籍全文数据库的类型与规范 | 毛建军 | 中国索引 | 2008.02 |
715 | 中文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 | 刘春金 | 江西图书馆学刊 | 2008.02 |
716 | 中医古籍电子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 符永驰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08.02 |
717 | CALIS古籍联机合作编目与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 | 郑晓霞 | 高校图书馆工作 | 2008.03 |
718 | 地方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初探 | 王 频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03 |
719 | 对我国图书馆古籍管理数字化的三点认识 | 陈 微 | 图书馆论坛 | 2008.03 |
720 | 两种《古今图书集成》电子版的比较——兼谈古籍电子索引的标准与规范 | 毛建军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8.03 |
721 | 农业科学数据平台古籍知识揭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 潘淑春 | 农业网络信息 | 2008.03 |
722 | 四川高校古籍数字化建设之思考 | 范 佳 | 四川图书馆学报 | 2008.03 |
723 | 用方正德赛平台构建馆藏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 | 李文林 | 医学信息学杂志 | 2008.03 |
724 | 搞好巴蜀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服务 | 江蓉星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8.04 |
725 | 古籍文献数字化中的图书馆人文精神 | 涂湘波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2008.04 |
726 | 南京大学图书馆和元智大学的古籍数字化比较研究 | 陈书梅 | 河北科技图苑 | 2008.04 |
727 | 试谈网络环境下的古籍数字化 | 王华伟 |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8.04 |
728 | 谈图书馆古籍文献数字化 | 张宛艳 | 当代图书馆 | 2008.04 |
729 | 中国古籍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 秦长江 | 兰台世界 | 2008.04 |
730 | 农业古籍断句标点模式研究 | 黄建年 | 中文信息学报 | 2008.04 |
731 | 《四库全书研究资源数据库》建设的若干问题述要 | 陈淑霞 | 图书与情报 | 2008.05 |
732 | 数字化语境中的我国古典文论 | 黄鸣奋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05 |
733 | 彝文古籍数字化刍议 | 禄玉萍 | 毕节学院学报 | 2008.05 |
734 | 中医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概述 | 杨继红 | 现代情报 | 2008.05 |
735 | 《康熙字典》修订版发布暨古籍数字化研讨会召开 | 中国地方志 | 2008.06 | |
736 | 古籍数字化与文化共享 | 刘明华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06 |
737 | 农业古籍数字化研究——以构建《齐民要术》研究知识库为例 | 周广西 | 兰台世界 | 2008.06 |
738 | 浅谈贵州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 | 罗丽丽 | 理论与当代 | 2008.06 |
739 | 关于建立徽州文书信息数据库的思考 | 杨恺娣 |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 2008.06 |
740 | 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项目中的图片存储及呈现 | 梁 弼 | 电脑知识与技术 | 2008.07 |
741 | 浅谈古籍图书机读目录的著录方法 | 沈 娟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2008.07 |
742 | 史籍分析平台与知识服务——以资治通鉴为例 | 李 铎 | 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 | 2008.07 |
743 | 中国历代人物传记数据库:内容、作用与将来 | 包弼德 | 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 | 2008.07 |
744 | 《文渊阁四库全书》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 杨志芹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2008.08 |
745 | 面向数字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模型构建 | 李玉海 | 图书馆学研究 | 2008.08 |
746 | 地方志引书挖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白振田 | 图书馆杂志 | 2008.08 |
747 | 民国书刊走向“数字化” | 侯露露 | 人民日报 | 2008.01.08 |
748 | 徽州文书的整理及数字化构想 | 金再华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8.10 |
749 | 探讨古汉字使用IVS 编码的可行性 | 陆 勤 | 第五届两岸四地中文数字化论坛(CDF安徽大学) | 2008.10 |
750 | 秦系简帛文字国际编码的初步设想 | 沙宗元 | 第五届两岸四地中文数字化论坛(CDF安徽大学) | 2008.10 |
751 | 谈简繁转换的几个关键问题 | 王晓明 魏林梅 |
第五届两岸四地中文数字化论坛(CDF安徽大学) | 2008.10 |
752 | 古籍善本电子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肖爱斌 | 图书情报工作 | 2008.11 |
753 |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龚娅君 | 现代情报 | 2008.12 |
754 | 西藏藏文古籍保护将步入“数字化”时代 | 边巴次仁德吉 | 西藏日报 | 2008.11.01 |
755 | 测绘遥感技术给敦煌文物穿上“数字外衣”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2008.12 | |
756 | 抢救濒危文献民国书刊走向“数字化” | 侯露露 | 中国改革报 | 2008.01.12 |
757 | 康熙字典走向数字化 | 钟 华 | 科学时报 | 2008.05.08 |
758 | 略谈中文古典文献数字化与国学研究 | 陈爱志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2008.15 |
759 | 对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几点建议 | 蓝 永 | 兰台世界 | 2008.16 |
760 | 古籍电子版本实现新突破 | 人民政协报 | 2008.12.08 | |
761 | 古籍数字化又有新进展 | 光明日报 | 2008.12.08 | |
762 | 方志类古籍引书挖掘及其引书分析研究 | 衡中青 | 中国索引 | 2008.2 |
763 | 古籍数字化及面临的问题 | 陈 翔 | 人民政协报 | 2008.11.10 |
764 | 台湾古籍数字化略析 | 许红健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2008.22 |
765 | 文化遗产,如何走进“数字时代” | 李 舫 | 人民日报 | 2008.12.10 |
766 |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契机 | 王婧姝 | 中国民族报 | 2008.12.12 |
767 |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数字化“双刃剑” | 应 妮 | 人民政协报 | 2008.12.13 |
768 | 我国着力用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 | 郭曼桐 | 中国税务报 | 2008.12.17 |
769 | 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 | 黄 鑫 | 中国文化报 | 2008.12.17 |
770 | 数字技术规模化介入文化遗产保护 | 张 楠 | 工人日报 | 2008.12.19 |
771 | 数字化为古籍整理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 何 馨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2008.04.29 |
772 | 开启回族古籍数字化的天窗 | 铭 古 | 中国民族报 | 2008.05.30 |
773 | 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电子资源学术搜索引擎 | 赵京桥 |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 2008.09.30 |
774 | 开宗明义:什么是数码文献学? | 如舸斋 | 数码文献学/电子文献学 | 2008.3.18 |
775 | 古籍数字化后带来新问题 | 彭国忠 | 中国文化报 | 2008.3.2 |
776 | 数码文献学与传统文献学 | 如舸斋 | 数码文献学/电子文献学 | 2008.3.23 |
777 | 古籍数字化的历程和数码文献学的成立 | 如舸斋 | 数码文献学/电子文献学 | 2008.3.24 |
778 | 古籍数字化出版更要重视质量 | 晋雅芬 | 中国新闻出版报 | 2008.4.24 |
779 | 水利古籍数字化与弘扬水文化 | 朱晓光 |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 | 2008.9 |
780 | 古代汉语工具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简介——古代汉语类课程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 肖 瑜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s1 |
781 | 上海图书馆馆藏古旧图书(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又添万余种 | 朱伟芬 余传诗 |
中华读书报 | 2008.9.10 |
782 | 20世纪唐五代文学研究论著目录检索系统与定量分析 | 王兆鹏 | 武汉大学文学院(国家社科项目) | 2009 |
783 | 四库全书研究资源数据库建设 | 李芬林 | 甘肃图书馆(国家社科项目) | 2009 |
784 | CALIS古籍编目与文献资源共享 | 吴永萍 | 图书馆界 | 2009.01 |
785 | 古籍文献机读目录格式问题探微 | 张 亮 | 情报探索 | 2009.01 |
786 | 汉字电子录入与古籍整理 | 朱腾云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 2009.01 |
787 | 黄冈地方古籍的数字化方案与措施 | 魏 蔚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9.01 |
788 | 中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龚娅君 |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 2009.01 |
789 | 知识管理背景下历史档案数字化策略研究——从历史文献学视角出发 | 杨 珩 | 档案学通讯 | 2009.01 |
790 | 建设方志资料数据库提高档案服务层次 | 宋 冰 | 兰台内外 | 2009.01 |
791 | 学科门户智能搜索引擎的设计与构建——农业史门户搜索引擎的实验 | 刘 竟 | 情报学报 | 2009.01 |
792 | 古籍电子版有了统一体例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9.02 | |
793 | 古籍索引电子化与古籍图谱数据库的建设 | 毛建军 | 档案与建设 | 2009.02 |
794 | 从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看中医古籍数字化 | 李 兵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09.03 |
795 | 日本中文古籍数字资源的建设 | 毛建军 | 图书馆建设 | 2009.03 |
796 | 数字化古籍及其对方志研究的影响 | 王宪洪 | 中国地方志 | 2009.04 |
797 | 古籍整理过程中对免费网络资源的利用 | 沈 蕙 | 图书馆建设 | 2009.05 |
798 | 省图书馆推进古籍数字化保护 | 孙 伟 | 云南日报 | 2009.03.02 |
799 | 古籍书目数据库的标准与评价研究 | 毛建军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9.06 |
800 | 农史专题资料自动编纂系统的构建与测试 | 常 娥 | 图书馆学研究 | 2009.06 |
801 |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加强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 | 刘汉强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 2009.07 |
802 | 中文古籍数字化中应注意的几个文化融合问题 | 蓝 永 | 兰台世界 | 2009.10 |
803 | 中文古籍数字化资源概览 | 孙 安 | 科技资讯 | 2009.16 |
804 | 古籍电子版有了统一体例 | 池玉玺 | 中国文化报 | 2009.01.18 |
805 | 古籍数字化理论与实践 | 毛建军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2009.4 |
806 | 专家研讨古籍整理与学科建设 | 王承略 | 光明日报 | 2009.4.20 |
807 | 计算机扫描技术对利用古文字字形注释古籍提供的便利(题目不详) | 周 尧 | 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 | 2009.3.30 |
808 | 韩国经学与朱子学资料数字化的情况(题目不详) | 李昤昊 柳浚弼 金庆浩 |
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 | 2009.3.30 |
809 | 全汉字简易排序对推进古籍数字化的意义(题目不详) | 秦彦士 | 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 | 2009.3.30 |
发布日期:20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