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前期府兵制与兵募新探

陈嘉礼

  唐代的武功强盛,府兵制是重要的因素,唐代衰微之时,其原因亦是府兵制度的松弛。一众治史的前辈对唐代兵制已有不同方面和层次的研究与探讨。[1]然而,不少教科书对府兵制度的解释却混淆不清,有说府兵兵力强盛,乃对外武功之主力。但考府兵制的原则,乃宿卫京师为主,加上府兵有寓兵于农的特性,战斗力有多大能打胜对外战争?本文欲考府兵制在传统说法上的问题,并论证唐初对外战争与府兵及兵募的关系。

  府兵制度,乃指西魏、北周、隋、唐的一种兵制,在隋代灭亡时,府兵组织也随之解体。李渊、李世民据太原一带时,虽然控制部份地区的军府,但起兵时就临时召募一万人,进军途中又招降和收编不少军队,共达二十万。[2]李渊得国后,初置十二军,乃承袭隋制。《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载高祖武德二年云:

  秋七月,初置十二军,分关内道诸府以隶焉。皆取天星为名(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井铖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豳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范游军、泾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以车骑府统之。每军将、副各一人,取威名素重者为之,督以耕战之务。由是士马精强,所向无敌。[3]

  十二军是唐代最基本的军队,也是唐室基本禁卫的部队。及至唐太宗登位,需要进一步中央集权,政权的巩固有赖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府兵制进入全盛时期。太宗于贞观十年(636年),确定军府专名为折冲府,分布于全国各地,军人不脱离乡土及其本业和家庭生活。[4]府兵制的卫士基本是农民,平时务农,遇有战事出征,这似乎是传统教科书上的说法。府兵出外征伐,朝廷临时命将帅指挥,任务完成将领还朝,府兵归府,[5]照理上府兵是兵农合一。

  学术界对府兵制是否兵农合一,说法不一。以《邺侯家传》、《资治通鉴》、《新唐书》为资料的,认为府兵为兵农合一制。[6]以《北史》者为资料的,则认为府兵乃兵农分离制。但至少可以肯定,唐代时的府兵制,是兵农合一的。唐代户籍中有以下资料:[7]

  1.户主郭玄昉年五十六岁,白丁,下下户,课户见输

  2.妻李年五十岁,丁妻

  3.男思宗年二十二岁,卫士

  4.男思楚年一十七岁,中男

  5.女伏力年一十九岁,中女

  6.女无上年九岁,小女

  7.女小小年一十四岁,小女

  8.女娘娘,年九岁,小女

  9.廿亩永业

  10.二十亩永业已受

  11.合应受田二顷一亩

  12.一顷八十一亩未受

  从上可知,户主郭玄昉之子思宗身为卫士,即府兵;而此户应受田二顷一亩,即二百一亩。再考《新唐书·食货志》的授田制度:

  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8]

  此户户主郭玄昉五十六岁,白丁,即丁男,其子思宗当府兵时二十二岁,亦是丁男,两位丁男应受田二百亩,郭思宗本身又可受田一百亩,证明唐代府兵是兵农合一之制。[9]再举一例说明:[10]

  1.户主杨法子年三十八岁,卫士,下下户,课户见不输

  2.母,王年七十三岁,寡

  3.一十四亩永业

  4.一十五亩已受

  5.合应受田一顷三十一亩,一亩居住园宅

  杨法子本身是卫士,也是丁男,即属府兵,应受田一百亩。其母寡应受田三十亩,园宅一亩,总计就是一百三十一亩。府兵本质是兵农合一,但实行时如何做到所谓的「寓兵于农」?丁男一身兼兵及农二业,假设没有战事,一年四季就只有在农闲之时,亦当在农历十月中,集中于折冲府进行军事战争训练,至翌年正月,农家再度修整田亩,则返回本乡。府兵只有集中在冬季时的三个月进行训练,府兵的军事能力可以有多强?三个月府兵之间相聚于折冲府,卫士彼此能有多大的团结?

  府兵制本身的任务是如何?主要是宿卫和出征作战。《新唐书·兵志》对府兵制有以下的描述:

  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11]

  府兵制度的特点是内重外轻,没有战事的时候在田野耕作。轮番上值的,亦只是宿卫京师,四方有事才出征,这说明了府兵制主要是宿卫京师,出征并非主要任务。盖关中一带,文化较高,人民体质不及边疆强壮,故府兵以防御为主。[12]折冲都尉和果毅都无调兵之权,只负责练兵。出外征战时,由朝廷命统帅指挥,任务完毕将归于朝,兵归于府,府兵就只能对国家效忠,不会长期受将军控制,更不会有私人军队的情况出现。府兵既要宿卫,又要作战,作用会有多大呢?

  府兵制兵额是有限,能够用于出征的数量不会太多。府兵从二十一岁到五十九岁,都在兵籍上,本身免除租庸调和杂徭。府兵数量过多的话,就会影响政府收入。「若次男以上,并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13]」因此,府兵的兵额必须控制。[14]对外战争和防边,往往还得用临时性募行的兵募。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征高丽一役,所用的兵种就包括了兵募:

  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15]

  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坏。[16]

  是役唐太宗说是接受了隋炀帝的教训,但更重要的是,府兵在的兵额根本不足。《资治通鉴》有记载了尉迟敬德的上疏云:

  陛下亲征辽东,太子在定州,长安、洛阳心腹空虚,恐有玄感之变。[17]

  长安、洛阳的守兵显得不足,可见府兵数量与实际需要有很大距离,更令唐室需要兵募来满足当时的战争。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再出征高丽,主力仍是兵募。《册府元龟》有以下的记载:

  遣陕州刺史孙伏伽召募勇敢之士。[18]

  《旧唐书》则以房玄龄反对这次战争的疏文中可得证明:

  罢应募之士。[19]

  高宗朝的对外战争,包括百济、高丽仍有兵募的情况。高宗显庆五年(660年)《旧唐书·刘仁轨传》云:

  显庆五年,破百济勋,及向平壤苦战勋,当时军将号令,并言与高官厚赏,百方购募,无种不道。洎到西岸,唯闻枷锁推禁,夺赐破勋。[20]

  唐灭百济之后,再图进攻朝鲜。《旧唐书·高宗本纪》载显庆六年(661年)正月乙卯:

  于河南、河北、淮南六十七州,募得四万四千六百四十六人,往平坏带方道行营。[21]

  由此可见,唐代前期的军事战争,府兵固然是其中一部份,但兵募亦有其作用。唐代每逢对外战争,都必须征兵,[22]对外作战就不可能只是府兵。历来对府兵为唐代军事战斗立下功劳的说法,恐怕过誉。

  唐代为何要实行兵募?如前所述,府兵是以宿卫为主,其次才是出征,兵募与府兵不同在于兵募不需要宿卫,它的责任只是应付临时性的征行。突然性的战争和大规模化令朝廷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动员兵员应付。府兵在数额有限及宿卫为主的原因上,临时的兵募就可以满足对外战争的兵员需求。[23]府兵是一种制度,兵募则是临时召募之兵,平时没有固定的兵员和编制,有事征募。兵募是自愿性质,应募者少,就采用强制手段征发。[24]兵募的选取原则,在《唐六典》卷五的〈兵部郎中〉中写得十分清楚:

  凡天下诸州差兵募,取户殷丁多,人才骁勇,选前资官、勋官部分强明堪统摄者,节级权补主帅以领之。其义生者,别为行伍,不入募人之营。[25]

  很明显,「户殷、丁多、人才骁勇」者是选取原则的关键。富户首先当兵、多丁,都是为了照顾单丁户在唯一男丁当兵募的情况下,离乡别井会影响农业生产。身材强壮的去当兵,自然更可理解了。兵募是取「天下诸州」,说明了兵募的范围比府兵要广,[26]府兵亦不是全国性征兵,由于府兵不会离开乡里,是地着的兵,只是每年上番,才往京师。在府兵制普遍推行下,设府甚多的的道,许多八等、九等的户,也需要被征发;江南折冲府却寥若晨星。[27]相反,兵募的征发,实际上包括了唐境所有州府,并就近征发,例如西州戍兵来自陇右道,西南府兵出自剑南道,又或者在特定地区征发,如水军来自江淮,对抗吐蕃入侵,则在关内道、河东道、河南道、河北道征发。[28]这种征发灵活,可视需要而定,而唐代边防重点在西北、东北两面,征募也就此原则就地选取「人才骁勇」之士,盖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陇右道位处边陲,当地人口众多,以所募之士多是胡人,有尚武传统。[29]事实上,唐初战争,尤其是胜利之役,都有胡人,如征高丽、回纥、突厥等。[30]战突厥时,曾就有数万回纥兵及十万铁勒兵。[31]由于兵募不同于府兵,其服役方式,是征行与镇防。一般情况下,兵募需要直接为某次军事行动而出击,战还即罢,但亦有战争结束后不立即遣还,而由行军转为留镇的;镇防则以防秋为主,是指每年秋季派兵镇守要塞,以防西北少数民族兵马侵犯。[32]

  唐代的军事兵制史研究中,学者大多集中府兵而忽略兵募,人们甚至认为唐前期的兵制只有府兵一种,始作俑者的是李繁的《邺侯家传》。《资治通鉴》、《新唐书》等书,往往把唐代前期的「兵募」改写成「兵」,以致不能与其他兵员来源区别,甚至夸大府兵作用,忽略了兵募。[33]总结全文,我们发现府兵的任务当以宿卫为主;而府兵短时期的军事训练可以创造出唐代前期的军事成就一说,是应受到质疑的;兵募从中参与战争,得出战争实府兵与兵募二者结合。我们把唐代前期的对外战争成就纯粹归功府兵是对兵募的不公平,愚竟以为应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之上,重新审视唐代初期对外战争上府兵的功劳与兵募的重要性。

  附记:本文是在业师谭劲勤先生的鼓励下完成的。去年(2008),谭师要我研究唐初对外战争所用府兵的数量,以此证明府兵与对外战争没太大关系,打破传统说法。我本身不是从事军事兵制史的研究,深知自己才疏学浅,论文漏洞百出,但在谭师的支持和引领下,我竟不识浅陋,抛砖引玉。在今年(2009)年初,初稿完成后,谭师在多方面作出指点与修正,但因锁事繁多,无瑕整理,至年中才定稿完成。事实上,本文仍有很多发挥空间,特别是府兵制与均田制的关系,但始终学力尚浅,只待来日再作有关讨论。

  按:本文承蒙谭师劲勤指导及修正,仅此致谢。当然文责自负。

注释:

道名 关内 河东 河南 河北 陇右 山南 剑南 淮南 岭南 江南 合计
军府数 288 164 74 46 37 14 13 10 6 5 657
占军府总数的百分比 43.9 24.9 11.2 7 5.6 2.13 1.98 1.52 0.91 0.76 100

发布日期:200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