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既往,嘉惠将来
——喜读《三国演义大辞典》

王枝忠
(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著名《三国》研究专家沈伯俊、谭良啸两位先生编著的《三国演义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2007年8月由权威的中华书局出版了。这不仅是《三国演义》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而且是古代小说专书辞典的一部优秀代表性著作。

  若让我用最简短的字眼谈谈我对这部辞典的粗浅感受,我想用“全、新、深”三个字来表达。

  先说“全”。

  作为一部辞典、工具书,要求其“全”,恐不能算苛求,倒勿宁说属于其题中应有之义。本书在这方面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全书由七大部分组成,即“渊源·人物·情节”、“历史常识”、“改编与再创作”、“名胜古迹”、“传说故事”、“成语俗语”和“研究情况”,堪称有关《三国演义》和三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众所周知,早在1989年,他们二人就合编了《三国演义辞典》(以下简称旧《辞典》),由巴蜀书社正式出版。但是限于当时的种种主客观条件,该书容量还比较受限制。从字数上说,仅有百万字;这次则大大扩充,达到一百五十万字,是原来的一倍半!旧《辞典》虽然就包含了上述七大部分内容,但只有4164条辞条;这次则有4632条,增加了近五百条。而且基本上是每个部分都有多少不等的增加,其中以下四部分增加较多:“名胜古迹”由230条增至355条;“传说故事”原来是329条,现在则为469条;“成语俗语”现在有421条,比原来增加了84条;“研究情况”也由164条扩充到264条。

  这是整体上的“全”。

  具体到各个部分,《大辞典》也明显比旧《辞典》齐全。如“渊源·人物·情节”中的“渊源”部份原来只有96条,现有101条,不但增补了旧《辞典》出版后新问世的校理本《三国演义》(1992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和叶逢春刊本《通俗演义三国志史传》(日本关西大学出版部1998年出版)的详细情况,而且增加了该有而原先没有的辞条,如陈寿、裴松之和整理本《三国演义》。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裴松之则是为此书作注者,按说都应该有专条加以介绍,原来都仅在“三国志(A)”条目中分别以“西晋陈寿撰”和“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的方式一笔带过,实在太过简略。现在则不但分别列出专条,而且都以二百多字的篇幅,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著述情况有较为详尽的介绍,还对《三国志》和裴注本身作了公允的评价。这二条的增加实在是完全应该的。同理,整理本《三国演义》本是“当代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早在1953年就已出版,此后“经过多次校订”,“成为近五十年来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自然应该给予应有的地位。旧《辞典》失收,实是一大憾事。大辞典》用四百字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使得这个缺憾不再存在。

  在某些条目的内容方面,《大辞典》也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增补。例如“人物”部分,虽然旧《辞典》中就已介绍了《三国演义》中的全部人物,只是有的人物介绍过于简单;这次则都有或多或少的补充,提供了最全面的人物资料,极便普通读者乃至专业研究者。如曹爽是魏国后期重要的股肱大臣,旧《辞典》该条仅有二百字,《大辞典》增加到二百三十字;尤其是一些内容十分重要,非有不可,如改“曹真之子”为“曹真长子”,增添“曾任城门校尉、武卫将军”、(司马懿发动政变,逼他交权)“他仓皇失措,拱手交权”诸处,都是重要的修订增补。

  顺便提一下,《大辞典》书末还附有迄今最全面的《〈三国演义〉研究论著索引》,它为专业研究者、教学工作者、研究生和广大《三国演义》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这部辞典更加完整,更加实用。

  再说“新”,它也是本辞典的一大特色。

  一是体例新。前面已经说过,全书系由七个部分组成,从而形成了有关《三国演义》的完整而严密的知识网络。尤其是其中的“改编与再创作”、“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部分,均为其他辞典所无。记得当年旧《辞典》出版后,这一点就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如丘振声先生曾称赞它“自创体例,别具一格”。这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有所改进。如“改编与再创作”部分,旧《辞典》只有“传奇杂剧”和“近、现代戏曲”二个细目,《大辞典》则分为“传奇杂剧”、“近、现代戏曲”和“其他形式”三个细目;而且“其他形式”部分许多条目都为旧《辞典》所未曾有,如“反三国演义“、“评书《三国演义》”等条都是,至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邮票”等条目的设立,更堪称神来之笔。

  二是内容新。《大辞典》十分注意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国内外关于《三国演义》研究的全貌,特别是旧《辞典》出版以来近二十年间的新动态。这一点最突出地体现在“研究情况”部分,它反映了《三国演义》研究的最新进展、最新成果。在旧《辞典》中,这一部分没有再分细目,而且只有164条,《大辞典》则细分为重要研究课题、重要论著、学术会议、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五项,总数也增加到264条。“重要研究课题”部分虽然只增加了“关于《三国演义》的数字化“一条,然而它却是近年来包括《三国演义》在内的古籍数字化方面最新、最全面的反映,所以字数多达二千五百字,不可谓不多。“重要论著”部分不论是“专著、专书”还是“论文”类,都有一半以上为旧《辞典》所无,主要是旧《辞典》出版以来的新作,最新的已经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了。

  最后说说“深”。从某种意义上说,辞典的编写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弄得不好就会吃力不讨好。作为辞典,一方面它是面向以普通爱好者为主体的广大读者,所以要通俗易懂;但同时又要具有学术深度,要让人一书在手,便能清楚了解这个领域现在的研究状况、编写者的学术水平。而也正是在这二个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此书不仅对《三国演义》和有关知识的介绍准确(这是辞典的基本要求),而且有深度,不做泛泛之论,没有“媚俗”。这种情况在“人物”、“情节”、“研究情况”等部分表现尤其突出。例如“人物”部分,新加了600多条按语,或是指出小说形象与其历史原型的差异,或是考辬作品中的某些错误,如蔡瑁、蔡阳、曹德、郝昭、蒋干、刘岱、乌桓触、孙夫人、杨大将等等。这些按语,都是作者自己长期沉浸于《三国演义》研究的心血结晶,也是广泛吸收学术界有价值成果的反映,具有很高的水平,极具学术价值。不论是对一般爱好者还是专业研究者,都不仅只是让其增长知识,而是提供了一种研究的眼光,某种学术视角。在“情节”部分,编写者也不是进行纯客观的情节介绍,而且几乎对每一个情节都予以了考辬,自然也就也具有了学术价值。

  总之,《三国演义大辞典》的出版,可以视为《三国演义》学界的一件大事,它是一块新的里程碑!

(原刊《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