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书名出现时间、异称、分篇和分章考

谭宝刚

  摘 要:老子五千言名为《老子》,时间可上溯至战国中早期;《老子》一书,除开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许多异称;《老子》分为“道上德下”两篇形式在史迁之前就已出现,其外还有过三篇、十九篇形式;《老子》分章始于七十二章本《道德指归》,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河上公注》,后来还出现过多种分章形式。

  关键词:《老子》;五千言之异称;分篇;分章

 

一、《老子》作为书名应始于战国中早期

  《老子》属于子书。在其成书之初,老子本人(指与孔子同时而稍早的老聃)并未将其命名为《老子》,因“子”是他人对其之尊称,老子人名和书名,都是后世尊称之结果。余嘉锡先生云:“古书多无大题,后世乃以人名名其书。”[1](P.200)先秦典籍征引老子之语,或云“老聃曰”,或云“老聃有言曰”,或云“老子曰”,前二者明显是人名,但后者既可视为人名,也可视为书名。故《老子》作为书名始于何时向为学界所关注。马王堆帛书《老子》出土以后,此问题曾在学界引起一场争论。黄瑞云[2]和韩忍之[3]先后撰文认为,《老子》作为书名出现在韩非时,韩非作《解老》、《喻老》就是明证。

  然则韩非之前是否有《老子》这一书名?回答是肯定的。因《解老》、《喻老》确证韩非时已有《老子》书名,而韩非所见必有所本,难说是他个人之发明。下面予以考证韩非之前何时开始有《老子》这一书名。

  典籍所载最早征引老子之语者当属叔向,见于刘向《说苑·敬慎》。然叔向时《老子》尚未成书,学界一般认为,《老子》之成书从含有大量反礼思想言当在老子归隐之后。而老子归隐在王子朝叛乱即公元前516年后,[4](P.28)按此时间推断《老子》应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竹简《老子》,考古测定该书随墓下葬在战国中期偏晚。《老子》被摘抄随葬,说明当时《老子》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当时文化传播速度极为缓慢的条件下,一种典籍从编纂成书到广为流传再到被当成经典珍藏或随葬,无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则《老子》成书至少在战国早期。

  既已成书,则必有区别于他书之名。战国初期以降,《老子》被广泛征引。《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宣王见颜斶,颜斶 以“老子曰”引用了今本《老子》第三十九章:“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5](P.97)《尹文子·大道》则多次以“老子曰”引用了今本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和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惧之”。[6](P.2531─2538)《列子·黄帝》载“老子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7](P.4642)见于今本《老子》第四十一章。《太平御览》“兵部五十三”载:墨子曰:“……故老子曰: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见于今本《老子》第四章。有关《墨子》此条佚文,学界或谓后世好事者伪造。但出土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正作“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8](P. 95)从《墨子》所引之文与帛书《老子》乙本相应之文完全一致看(仅此二者完全一致,汉以后传世本《老子》皆不作此),《墨子》此条佚文真实无疑。关于《尹文子》,刘建国先生已仔细考察,证明其非伪而真,[9](P.302─313)是论确凿可据。顾颉刚先生标点宋濂之《诸子辨》载“《列子》八卷,凡二十篇,郑人列御寇撰。……《天瑞》、《黄帝》二篇,虽多设辞,而其‘离形去智,泊然虚无,飘然与大化游’,实道家之要言。”则《列子·黄帝》的真实性也应可信。《战国策》所记为先秦史料,其真实性已为学界公认,勿用赘述。如此,则以上引文可信。

  墨子、列子生活在战国早期,颜斶 、尹文子在战国中期,都远早于战国后期的韩非。墨子距老子最近,据钱穆考证墨子生于公元前480年,则其著书最早当在三十岁左右时,即公元前450年左右,上距老子为关尹著书(公元前516年左右)60年上下。如果老子著作不集结成书且不名为《老子》,而仅依靠口耳相传,那么秦王赢政在读同时人韩非著作[10](P.641)和汉武帝刘彻读同时人司马相如著作时尚且不知作者是谁,[10](P.907)可墨子等皆能明言时间距离60年上下所成之书为“老子曰”,且所引内容都见于今本而不误,如果不是老子著作已经名为《老子》,墨子、列子、颜斶、尹文子等何以清楚地知道是“老子曰”?墨子、列子、颜斶、尹文子既然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出自《老子》,则表明他们都必然见过被命名为《老子》之书。

二、《老子》书名之异称

  老聃“五千言”(此乃沿袭后世之习说,成书之时未必真有五千言)编纂成书到《老子》书名出现之前,其名称为何呢?按余嘉锡先生的研究,“古书多摘首句二字以题篇,书只一篇者,即以篇名为书名。”[1](P.198)现今所见传世本《老子》分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都是取该篇之首字以命篇名,二篇合为一书,即为《道德经》。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卷一中云:“老氏别道、德为上下篇,其本意也。若逐章之名,则为非矣。”此盖据史迁记载和通行本作的推测,如按马王堆帛书《老子》“德”前“道”后和郭店楚简《老子》分甲、乙、丙三篇而言则非矣。虽最初《老子》是否分为上下两篇或更多,则难以确证,但通行本以道、德名篇殆无疑义。然《老子》一书在后世流传中,典籍所载尚有其它异称,今考如下。

  《列子·天瑞》云:“《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所引内容见于今本《老子》第六章,且完全一致,然云引自《黄帝书》,盖《老子》一书在列子时或名为《黄帝书》。

  詹剑峰先生说:“《荀子·解蔽篇》载‘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盖《老子》五千言名《道德经》,而荀子引作《道经》,必古来有是书,而非荀子所改题者。或者‘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老子》原有是语。”[4](P.79)此是詹先生以《道经》为《老子》书名之例,但愚以为《道经》应是《老子》上篇之名而非《老子》全书名。牟子《理惑论》云“《老氏·道经》亦三十七篇。”[11](P.3661)此说《道经》即为《老子》上篇之名。此处“篇”字非为“章”字之讹,盖东汉早期尚以竹简抄写,故以篇计。唐贾公彦《周礼·师氏疏》也引《老子》:“《道经》云:道可道。”为今本《老子》上篇之内容。

  《汉书·扬雄传》载有桓谭语:“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12](P.1551)此为西汉末东汉初以《老子》旨意名其书者。

  东汉时期《道经》又称《道志》。张衡《灵宪》载:“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见于今本《老子》第二十五章。张衡称《道志》,可见当时是此篇名。

  自司马迁始,至于东汉魏晋以降,学者或称老子“五千言”为《老氏》。《史记·酷吏列传》载“《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10](P.939)见于今本《老子》第三十八章和第五十七章。班固《汉书·酷吏列传》沿袭之。[12](P.1581)上引牟子《理惑论》云“《老氏·道经》亦三十七篇。”又云“吾观《老氏》上下之篇。”[11](P.3659─3660)显然也是以《老氏》名书。《列子·仲尼》载“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东晋张湛注云“夏侯玄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强为之名’。”[13](P.41)可见张湛也以《老氏》为书名。

  《吕氏春秋·不二》载“关尹贵清”,高诱注云“老子到,喜悦之,请著《上至经》五千言而从之游也。”[14](P.213)马叙伦先生以为,《上至经》为《上下经》之讹,[15](P.15)甚是!盖高诱作注据自《史记·老子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10](P.639)又东汉后期《老子》称经已久,故高诱云《上下经》耳。

  三国后期、西晋之初,皇甫谧撰《高士传》则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经》。《高士传·安丘望之》篇云:“安丘望之者,京兆长陵人也,少治《老子经》,恬静不求进宦,号曰安丘丈人……著《老子章句》,故《老氏》有安丘之学。”《高士传·高恢》篇云:“高恢,字伯达,京兆人也,少治《老子经》,恬虚不营世务。”

  唐初成玄英疏《庄子》多云《老子》为《老经》。《大宗师》“若然者,其心志”,成疏“故《老经》云:强行者有志”,[16](P.104)成氏引言见今本《老子》第三十三章。又《天道》“尧曰:吾不敖无告”,成疏“故《老经》云:不善者吾亦善之”。[16](P.212)见于今本《老子》第四十九章。

  按以上所述,知《老子》除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众多异称。

三、关于《老子》的分篇

  熊铁基先生认为,“汉代和汉代以前的注老著作大多是德前道后,如韩非《解老》、《喻老》,帛书本、严遵本,仅河上公本例外。《老子》后来演变为道上德下,应该最早出于刘向编书之时。”[17](P.52—58)这是关于《老子》的分篇问题,但从现有材料看并非如此简单。《老子》分篇,除开上下两篇外还有其他形式存在。并且《老子》后来演变为道上德下,未必最早出自刘向。

  韩非子《解老》《喻老》和《淮南子·道应训》引文与今本《老子》相比,其顺序异常混乱,忽而《道经》内容,忽而《德经》内容,大概随意摘文,未必依底本顺序而注,因此实难据以判定当时《老子》的分篇情况。要考察《老子》的分篇顺序,还是要依其本经,而出土简帛《老子》和严遵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是重要的依据。另外还有一些典籍的明确记载。

  荆门郭店《老子》出土后,整理者根据竹简形制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18](P.111)这是现今所见最早的《老子》版本,其篇幅相当于今本的五分之二,目前学界的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它是一种节选本。这种节选本分为三组,那么它的底本也应该分为三组。综合形制的不同和三部分内容各有自己的主题看,简本《老子》及其底本应是分为三篇,这与《庄子》的内、外、杂三篇相似。可见,简本《老子》三篇完全不同于通行本《老子》上下两篇的形式。

  关于郭店《老子》分为三篇的问题,学界莫得其解。《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对道家文献的著录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旧唐志》子部道家类云“《道德经》三卷。”[19]《新唐志》也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李耳,又三卷。”[20](P.1514—1517)这是两条重要的资料,说《老子》本经“三卷”,它书不见,但新旧《唐志》二者所录必有依据。这种分三卷应与郭店《老子》分三篇有一定的关联,是否在分篇上与郭店《老子》一致的《老子》版本曾经流传到隋唐宋时期呢?这不是没有可能。以前学界就怀疑宋朝郭忠恕《汉简》、夏竦《古文四声韵》所引古文为伪造,但自郭店楚简出土后,人们方知二书所引《老子》古文多与之相同,足见当时人确曾见过类似郭店竹简的战国典籍。

  《老子》分上下两篇,典籍所载最早出自《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但出土文献表明,实际出现上下两篇的时间在秦汉之际,要早于司马迁时代。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二者都有明显的分篇痕迹,即在相当于今本“德经”第七十九章的“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后,两书都留有较长的空格,然后另起一行书写“道经”部分的内容,而“德经”和“道经”内部文句都是连续书写的。甲本各篇后无显示标题的字样,而乙本则分题“德三千四十一”和“道二千四百二十六”,根据古人作书标题于文尾看,这应该是书的篇名和字数的标志。[8]据高亨考证,甲本抄写于刘邦称帝以前,乙本抄于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称帝以前。[21]刘邦称帝于前202年,则甲本抄于此前,而其所据底本出现时间当更早。因此说《老子》分上下两篇在秦汉之际应无疑问。

  陆德明《庄子音义下》释“老聃”云“即老子也,为喜著书十九篇。”[22](P.404)马叙伦“疑十九者亦上下之讹”。[15](P.16)愚以为十九篇之数盖为陆氏所见之篇数。《老子》书在流传中其篇数的变化本有多种,《汉志》不是记载了“《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吗?[12](P.769)且楚简《老子》不也有三篇乎?新旧《唐志》不也著录《老子》三卷乎?《老子》三篇或三卷形式的出现,就是对帛书和传世本《老子》上下两篇说的有力挑战。如此看来,陆德明说“老子为喜著书十九篇”应予以慎重对待。陆氏治学严谨,说十九篇必有来由,未必是字形之误。在无充分证据下,还是维持“十九篇”之说为宜。惜乎陆氏所云“十九篇”与《汉志》所载“老子经传、经说”俱亡而不可考。

  通行本《老子》与帛书本《老子》一样也分上下两篇,不同的是:前者是道上德下,后者是德前道后。高亨认为,在战国期间《老子》就有这两种传本,前者是道家传本,后者是法家传本,两家俱以自己的不同需要来对待《老子》。[21]当时简本《老子》尚未出土,所以高氏观点是个合理的解释。现在有了简本《老子》,考察其传本就更复杂。

  熊先生说《老子》“道上德下”最早出于刘向,此事尚可商榷。为何?史迁在《史记》中就数言“道德”而非“德道”。《老子列传》云:“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论及庄子“散道德,放论”,又申子、韩子之学“皆原于道德之意”。[10](P.642)“著书上下篇”和“言道德之意”显然是一种对应关系。史迁作此明确记载,说明他所见《老子》本是“道上德下”本。史迁所见盖有两种来源:一是其父司马谈,此为家学渊源。司马谈习道论于黄子,必有是书。二是史迁任太史令时,得见皇家藏书。史迁早于刘向,故说《老子》道上德下的次序最早出自刘向似乎勉强。

  可见至迟在两汉时期就有《老子》“德前道后”和“道上德下”两种版本系统并行:西汉中期之前,帛书甲、乙是“德前道后”,史迁所见本是“道上德下”。西汉中期之后,严遵本《道德指归》为“德前道后”,河上公章句本为“道上德下”。此后《老子》版本都是向着“道上德下”发展,这大概是受史迁《老子列传》记载的影响,削足适履的结果。

五、关于《老子》的分章

  《老子》分章始于何时,典籍无明确记载,但据文献有迹可寻。

  简本《老子》文中标有墨钉,按墨钉位置而言,上下文有些与今本一致,有些区别很大,是否以此分章,尚需进一步研究。但简本文句顺序与通行本章序差异是存在的,整理者已做过这一方面的工作,[18](P.111)勿用烦述。

  帛书《老子》乙本不分章,但甲本某些段落前有圆点符号,这是否是分章的一种倾向性标志,值得注意。帛书《老子》甲、乙本抄写顺序除开分篇次序不同外,文句顺序与今本章序基本相同,然也有些微差别:在《德经》中,相当于通行本的第四十章抄写到了第四十一章和第四十二章之间,第八十章和第八十一章抄写到了第六十六章和第六十七章之间;在《道经》中,相当于通行本的第二十四章抄写到了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之间。

  旧云《老子》分章始于河上公,又说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书,此说难信。司马迁学识渊博,又有黄老家学渊源,且相当推崇道家学说,《汉书·扬雄传》载桓谭语,说司马迁好《老子》以为过于《五经》。[12](P.1551)若确有此事,他不会对如此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事件和政治事件毫无记载,东汉的班固也同样没有文字记载。则《河上公章句》盖是后世道教徒伪托以自重。

  西汉末年严遵《老子道德指归》开始分章。严遵确有其人,扬雄数称其德于人,其事屡见于《汉书·地理志》《王贡两龚鲍传》《叙传》。班固云:严遵“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12](P.1320)他研习老子、庄子而著《道德指归》,该书分章,上篇《德经》四十章,下篇《道经》三十二章,凡七十二章。

  八十一章本最早出自《老子河上公章句》,有学者考证,该书较王充《论衡》尚早,较严遵《道德指归》稍晚,大概成书于西汉末到东汉初之间。[23](P.237)此种版本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出现时间最迟也在东汉后期。重要而且可信的一条资料就是前引牟子《理惑论》云“《老氏·道经》亦三十七篇。”“篇”即今之“章”字义,说《道经》三十七篇,正与通行本章数相合。《理惑论》作于公元195──201年之间,[24](P.228—303)则八十一章本成于此前。

  再后魏王弼注本《老子道德经》注释1、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经古本篇》等皆为八十一章本。元代出现了吴澄《老子道德真经注》六十八章本,晚清魏源《老子本义》也分为六十八章。其外《老子》一书还有多种分章情况,此不赘言。

六、结论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清理一下本文的主要观点:老子“五千言”名为《老子》,其时间可上溯至尹文子、颜斶、列子、墨子的战国中早期,而非韩非时的战国晚期。《老子》一书除开其本名和《道德经》外,尚有《黄帝书》、《虚无之言》、《老氏》、《上下经》、《老子经》、《老经》等异名,其上篇《道经》又有《道志》之称。《老子》在其流传历史中,曾有郭店《老子》三篇本,帛书甲、乙德前道后的上下两篇本,陆德明所言十九篇本,和目前通行的道上德下的上下两篇本。《老子》明确分章始于西汉末年的《道德指归》,《老子》现存有七十二章本、八十一章本和六十八章本等,而以八十一章本为通行本。

参考文献:

注释1:魏源《老子本义》说“王弼旧本所分七十九章”,不知据自何本?

发布日期:2009-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