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林黛玉?

曾婕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高鹗所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中,贾母变心,王熙凤献上“金蝉调包”的毒计,导致了一边是洞房花烛、歌舞升平,一边是凄风苦雨、血泪焚书。由此。多数读者很容易将林黛玉之死与贾母、王熙凤和薛宝钗联系起来。但是,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林黛玉之死其实另有所本。

一、三人本“无辜”

  贾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谁都知道在贾府中这位老太君处于绝对的核心地位。林黛玉进贾府之初,贾母就对其表现出了特别的爱怜和疼惜,直搂着她心肝宝贝的叫。当奶娘问黛玉之房舍,贾母便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里,把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以致很长一段时间里,宝玉同黛玉都和贾母同居一处,这样特殊的关照连作为亲孙女的三春姐妹都尚尤不及。在前八十回中,贾母对于黛玉的这般怜爱始终都无丝毫改变。林如海身染重病,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定要贾琏送她去,仍叫带回来”。放烟火时,“林黛玉气禀虚弱,不禁砰之声,贾母便搂入怀中”。凡此种种,均可见贾母对黛玉的怜爱之心自始至终都未曾改变,甚至是与日俱增的。再从薛、林和贾母的关系上来说,薛宝钗只是儿媳妇的侄外甥女,而林是贾母的亲外孙女,再加上女儿早逝,将爱女之心灌注于自己的外孙女身上也是人之常情。由此看来,贾母心中的天平早就已经偏向黛玉这边了。再者,贾母对于宝、黛的关系实际上是早已默认的。贾母因宝、黛二人生气闹事而着急落泪,报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业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头,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泪下”。“不是冤家不聚头”,贾母的态度在情急之中无意流露出来,很明显,两个“冤家”一个是自己的孙子,一个是外孙女。两个人结合,亲上加亲,正好称了贾母的心意。

  既然贾府的核心人物态度已经明了,那么其他诸人,出于尊重不敢违逆也罢,出于阿谀奉承也罢,她们对于宝黛的关系也多少心知肚明以至默认了。凤姐向来都是维护宝黛的,作为贾母的心腹,精明伶俐的她对于宝黛关系及贾母的态度早已是了然于胸。凤姐送了茶叶给黛玉,便暗用“下茶”的意思问黛玉:“你吃了我们的茶,为什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薛姨妈在探望黛玉时也说了:“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生得又那样,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心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这时婆子们也笑道:“姨太太竟作媒保成这门亲事,是千妥万妥的”。就连贾琏手下的小厮兴儿也说了:“只是他(宝玉)已有了,只未露原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言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若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由此可见,贾府上至贾母,下至奴仆丫头,对于宝黛关系态度都是明确的,贾母变心之说以及凤姐“金蝉调包”是没有根据的,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还有人说宝钗是杀死黛玉的元凶之一,笔者认为这也是不对的。在我眼中宝钗是一个为封建道德传统毒害的温柔贤淑的贵族女性。就封建道德审美标准来看她是无可挑剔的,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她为金钏之死安慰王夫人“只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罢了”,明明听到红玉说的话,却说“颦儿我看你往哪躲”,借黛玉开脱。因此诸多人将她定位在虚伪造作上。但我以为,以上种种只不过是她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浸染毒害太深所致。暂且放下她对宝玉究竟有无爱情、会不会同黛玉争夺不论,至少她对于黛玉及诸娣妹是真诚的。她心胸开朗,能容人,对黛玉的尖刻奚落不予计效,就连黛玉后来也承认:“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是你心里藏奸……”。她们后来推心置腹,以姐妹相待。而且宝钗并不似凤姐那般心狠手辣、无所不为,不可能有害黛玉之心。况且对于自己的婚姻,她同样是无能为力的。她作不了任何主,嫁与宝玉,愿也好不愿也好,她能做的,只是永远做一个封建道德虔诚的信仰者和执行者。曹雪芹把宝钗也归入“薄命司”之中,同黛玉一样,她同样也是封建婚姻制定的牺牲品。

二、究竟是谁杀死了林黛玉?

  那么杀死黛玉的元凶究竟是谁呢?笔者以为,杀死黛玉的最首要的凶手实际上是她自己,也说是黛玉系“自杀”。在客观上来说,元凶有三:贾元春、贾政(赵姨娘)和王夫人。

  (1)性格悲剧:黛玉之死系“自杀”

  林黛玉并不是敢爱敢恨的人,都说她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然而她又始终无法摆脱自小耳濡目染的封建习气,因此和封建制度的条条框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说她的病。虽是寄人篱下,但贾府之中,她是老太太的外孙女,再加上她的才华横溢,有谁敢取笑她?然而她偏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切只不过是自顾自怜、自寻烦恼。生性敏感,于是愈加苦闷,如此恶性循环,自己将自己锁入心狱,用王太医的话说是她“本身肝气受损,心气不足的结果”。因此黛玉之病是她自己的性情所致。黛玉进贾府之初便告诉众人一个癞头和尚所说:“既舍不得他(让黛玉出家),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然而前文已有绛珠仙子眼泪报恩之说。可见曹雪芹早已埋下了伏笔,前八十回中,这位绛珠仙子有几天是安安稳稳过的,几乎没有几天是不见哭声的。喜也好,悲也好,恨也好,怨也好,她的表达方式就是泪水。因此,宝玉倾吐衷肠她喜极而泣;众人“嘲笑”她是戏子,她生气落泪;宝玉挨打,她“两个眼睛肿的像桃儿一般,满面泪光”;看到潇湘院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她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的“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白露冷冷”而叹佳人薄命,等等。她是以泪还情,以命殉情,诚可悲哉!人之所谓凄美之极,大概莫过如此了吧?就连她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些天泪方渐渐地少了”,泪枯之时方是香消玉殒之时。花落水流红亦象征自己的命运,“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自己将自己的情以至于生命亦埋入香冢之中。

  再者,她并未能把握住自己的幸福,不够勇敢,或者说仍然被封建礼教羁绊,也就是她并非如人们所说是一个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充其量也只是有些带有叛逆思想的苗头而已。在本根上,她还是承认封建道德伦理标准的,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叛逆者。她批评宝玉看《西厢记》,宝玉同她玩笑,她却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而更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行酒令一时性急用了《牡丹亭》、《西厢记》,宝钗“审”她,“黛玉方想起来,昨日失于检点,不觉红了脸”,她央求宝钗道:“好姐姐,你别说与人知道,我以后再也不说了。”而后宝钗又“教训”了一通,“一夕话,说得黛玉垂下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她对宝钗的“教训”是羞愧而并没有一点不服,在这样严峻的意识形态交锋的关键时刻,林黛玉并没有反抗。再看元妃省亲时黛玉所作的《世外仙源》,虽被贵妃称赞“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但“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不过和宝钗的“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一样,都是歌功颂德之作,黛玉的反抗性何在?如果说宝钗是封建制度的奴隶,那么难道黛玉不是吗?而可悲之处在于她不是一个真正的叛逆者,无法真正地超脱,但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封建奴隶,以至于在听了“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不觉心动神摇。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更是如痴如醉。她渴望同自己的心上人永结连理,甚至在心上人面前有意无意地流露这样的想法和愿望,但迫于封建教条的束缚,碍于众人的眼光,她退缩了。对自己爱情的追求同封建伦理婚姻观念,两者激烈的矛盾冲突羁绊了她的行动,造成了其行为的延宕。一方面她真心希望和自己的意中人结合,另一方面又惟恐为此而作的任何努力会招人耳目而损害自己的名誉。她不愿谈论她的将来,甚至在她的待女,她最好的朋友紫娟面前也不愿谈起,紫娟劝她“趁早儿老太太还硬朗的时候,作定了大事要紧”,而她却说道:“这个丫头今儿可疯了!怎么去了几日,忽然变了一个人?……”,“口内虽如此说,心内未尝不伤感,待他睡了,便直泣了一夜”。她所谓的反抗只不过是“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自恋自怜和无尽的怨恨罢了。要么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叛逆者,死得也轰轰烈烈,要么像宝钗一样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封建主义的顶礼膜拜者,大概也不至于死得这样凄惨吧。她的反抗只不过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又始终被动,以至英年早逝、香消玉殒,着实是最可怜、最悲情的人物了。

  (2)客观因素:元春、贾政、王夫人难辞其咎

  就客观上来看,杀死黛玉的元凶首推贾元春。从一开始元春似乎就不喜黛玉而更满意宝钗。在赏赐东西时宝钗的比黛玉的多,这一点连宝玉都奇怪,问是不是给送错了。而且宝钗心思细腻,善于察言观色,在元春省亲命作诗之时提醒宝玉道:“他因不喜欢‘红香绿玉’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味和他争驰了?”而此时黛玉正“未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况且元春久居深宫之中,对家中之事并无知晓,和钗、黛的接触交流大概仅此一次而已。而仅此一次的机会,黛玉未把握住,城府很深的宝钗大概正是凭此让贵妃对其产生了偏爱之情。再者在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之下,元春自是位高权重,宝玉的婚配问题甚至只是她一句话的事,因此杀死黛玉的元凶当然首推贾元春。

  再说贾政。贾政对府内之事自然是不甚了解,但问题出在赵姨娘和贾环身上,贾政原本素不喜欢宝玉,而赵姨娘和贾环谋害宝玉之心自不必细说。将滚烫的蜡油泼在宝玉脸上,很大程度上导致宝玉遭贾政毒打都系贾环所为。而能向贾政进谗言的最“重量级”人物当然是赵姨娘和贾环。再设身处地地想想,宝黛二人有“不寸之事”,大概在当时没有什么更能触怒封建思想毒染如此之深的贾政了吧。“男女授受不亲”,最令其深恶痛绝宝玉之事莫过于此了。黛玉看见宝玉左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说他:“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里,又有大家不干净惹气。”黛玉说的“大家不干净”自是包括自己和宝玉在内的。至于是否特指她和宝玉,在此不罔作推测。但这已说明她心里非常清楚有人正等着拿她和宝二爷说事。而为什么矛头偏指向赵姨娘呢?贾府上下对于宝黛的关系都是默认的,但避讳的似乎唯有赵姨娘。第五十二回,赵姨娘顺路探望黛玉,“黛玉忙命倒茶,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可见二人对赵姨娘之防备。赵姨娘和贾环的谗言导致了贾政对宝、黛关系的反感,而贾政是宝玉的封建家长,仅次于元春,他是宝玉婚姻问题的决定者。

  至于王夫人,她自当从夫,虽然她也能向贾政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同贾母之于黛玉一样,宝钗是自己的侄外甥女,感情上来说首先更深一层。再则宝钗较之黛玉温柔贤淑、识大体顾大局,不但最符合同属封建伦理道德忠实膜拜者贾政心中最理想儿媳妇的标准,当然也更得王夫人之心。而且前八十回中,虽然未见王夫人对黛玉之嫌恶,亦并未找出王夫人对于黛玉特殊呵护之类的情节。而能向元春提供宝玉婚姻问题意见的只有贾政和王夫人(清规定只许本生父母入宫,其余外戚一概不许入宫)。因此说,贾元春、贾政、王夫人,这三个和宝玉至亲之人葬送了宝黛的爱情,也就是杀死了黛玉。

三、结语

  如前文所述,笔者以为,贾母、凤姐和宝钗并非杀死黛玉之真正凶手。就前八十回来看,贾母之于黛玉是一个慈爱有加的外祖母,加之亲情之血浓于水,何况黛玉是那样一个优雅娇弱的可人儿,父母早逝,令其爱怜尚犹不及,何谈变心?凤姐对于宝黛关系的态度不排除有阿谀奉承老祖宗之嫌,但就前八十回来看,凤姐向来是有些“庇护”黛玉的,从黛玉一进贾府之初就对她表现出了偏爱,送茶之事虽是其玩笑之言,但不难看出,她打心眼里是承认也是乐意这个如此让人爱怜的妹妹成为贾家的孙媳妇的。至于宝钗,同为“薄命司”之中悲情人物,她没有能力也没有这个心去谋杀宝黛爱情,她也是“无辜”的。而真正杀死黛玉的人是贾元春、贾政和王夫人,出于对事实本真面目的不甚了解也好,被他人的谗言鼓惑也罢,总之这三个宝玉至亲的人有意无意杀死了宝黛爱情,也杀死了黛玉。满心为了他人的幸福,到头来却让所有的人都失掉了幸福。整部《红楼梦》,繁华富丽也好,凄风苦雨也好,所有的故事,所有人物都是那么地可悲可叹,也无怪曹雪芹说“一把辛酸泪”。然而外部环境总是次要的,无论外部环境怎样的艰险恶劣,只要自我强大,依然可以很坚强地活下去。而黛玉,既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精神上她同样是那样的孱弱。宝玉是她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她孤独无力地单单凭借自己的愿望和爱情死死支撑着,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而永远活在理想之中,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一旦这个支柱被他人无情地截断了,她便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一切都是黛玉性格的悲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黛玉死因问题的推测和探究向来众说纷芸。说不清,道不明,各抒已见,这也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笔者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期待批评指正的声音。

发布日期:2009-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