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伟
农历己丑年又到了,想起了几张以牛为题材的名画,颇值得回味一下。
韩滉《五牛图及局部》
想到的第一幅关于牛的画当然是1300年前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这也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画中五牛,形象各异,姿态迥然,或俯首或昂头,或行或驻,活灵活现,似乎触手可及。中间一牛完全画成表现难度极大的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画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术素养。画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刻画精准且不失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传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画者着重刻画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围的皱纹,还用尖细劲利的笔触细心描绘了五牛眼眶边缘的睫毛,通过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者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循着中国卷轴画从右到左的习惯展开观赏,五头牛列为一行,似乎缓步行走于田垄之上。右边的第一头牛,把路旁一丛小草咬了一口,正咀嚼得津津有味,它低侧着头得意地瞧着观者,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第二头牛则昂起头向前瞻望,并加快步伐往前赶,似乎是要追上前面的伙伴。第三头牛却端端正正地站在画卷的中央不动,它面向观众,张口“哞哞”地叫,好像在呼唤前后面的同伴,又像是对前面的路途和方向发出疑问。第四头牛正举步踟蹰,回首顾盼,它半伸着舌头舐着下嘴喘息着,犹豫着,眼里露出惊奇的神色。最后的第五头牛,穿上鼻环,带着缨络,神色异常严肃庄重,缓缓地向画外的天地走去。五头牛中每一头既可独立成图,而相互间又能首尾连贯,前呼后应,彼此顾盼,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幅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不愧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神品。
《五牛图》卷一经问世,便成为收藏的热点。按明朝时的著录,《五牛图》卷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但这些痕迹都因后人的挖割而不复存在了,只有“睿思东阁”、“绍兴”这些南宋宫廷的印记表明它南渡的身世。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巨宝,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到了明代,《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广召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但却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掠走。不久,外国掠夺者又将这件国宝卖与香港汇丰买办吴蘅孙。吴氏收藏一段时间后,由于经营不善,濒临破产,于1958年欲将此件珍宝拍卖,《五牛图》面临流失海外之险。这个消息正好被当时活动在香港的“文物秘密收购小组”得知,并及时报告了周恩来总理,根据周总理指示,经过多方斡旋,最后成功地以60000元港币购回了这件珍宝。至此,这件稀世之珍,辗转流传1300多年,最后又安全地回到了祖国怀抱,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绘画库里。
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蚀数百处。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经过淋洗脏污,画心洗、揭、刮、补、做局条、裁方、托心等步骤,接着补全了画心破洞处的颜色,再经镶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边装裱成卷。八个月后,验收的专家组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图卷在补配处全色及接笔不露丝毫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观,达到了较高的装裱修复水平。装裱修复完成的《五牛图》卷旧貌换新颜,名画重又焕发生机。
吴作人《牦牛图》
现代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的《牦牛图》也是一幅中国画精品,与《五牛图》有着完全不同的味道。吴作人先生走出了传统的套路,作品题材得以极大拓展,画中表现的不再是普通的耕牛,而是有雪域精灵之谓的高原牦牛,渗透着一股桀骜不驯的野性,却又不乏浓浓的人情味;韩滉采用工笔技法至真至微地描绘了朴实的五牛,而吴作人先生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塑造了牦牛的粗犷和野性。《牦牛图》与《五牛图》的相通之处是对画面背景的巧妙布局,《牦牛图》整幅画面除四只牦牛外,也是不着一墨,却给人以冰清玉洁的雪域美景的无限遐想,毫无空虚之感,真正是一幅有着深刻寓意的中国画作品。两人手法各异,却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为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牦牛图》题款“齐奋进”更直截了当地点明画旨,寄予了吴作人先生的理想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牦牛是吴作人先生常画的题材,他曾经说过:“那高原上成群的奔牦,把寂静的原野,翻腾得云雾迷蒙,使人看了心潮澎湃。奔牦表现出一种强劲的运动感,在它身上体现着奋勇和豪情。画中牦牛低头俯冲姿势,肩部肌肉拱起,前双腿向前伸,后双腿向后蹬,尤其牛尾向上撅起,到了中段竟折成锐角,以干净利落的大笔触,挥洒出几个大的墨色块面,来组成牛的形体,整头牦牛大致分为浓墨和淡墨两个层次,几乎都是黑色的“剪影”,视觉冲击力极强。《牦牛图》以书法性的笔墨与造型相结合,又将人格精神力量与质朴生活气息汇为一体,独创了清新简要、刚健遒劲的新风格。吴作人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画家,他的奔牦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格力量的赞美,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
李可染《水牛图》
说到牛画还不能漏了出自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笔下的《水牛图》。水牛是南方水田的棒劳力,勤劳朴实,把水牛入画,同样是李可染先生的独创之举,亘古鲜见,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清风。《水牛图》也是采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墨色淋漓,层次丰富,但笔触含蓄,笔法沉稳,契合了水牛的个性特征。《水牛图》最大的艺术特色还在于水牛形象的颠覆性表现,和《五牛图》、《牦牛图》中基本完整的牛的形象迥异,《水牛图》中的水牛只露出头部和少许的背部,其他均被处理成空白,好像水牛沉浸于碧水之中,令人想象无限,回味无穷,折服于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更被画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所感动。为牛传神,李可染先生把握了四要:一要诚、二要智、三要朴、四要纯。《牧牛图》一类作品,独立成为一个系列,前无古人。
李可染先生有两方常用印,一是“师牛堂”,另一是“孺子牛”,后来,他还又专门刻了一方“国兽”印章,关于这事儿,他曾回忆道:“当时我住在金刚坡下一位农民家里,住房紧临着牛棚。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吃草、喘气、啃蹄、蹭痒、喝水,我都听得清清楚楚,因此对牛有比较深的感情。李可染先生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他是把牛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画牛也便是给师友画肖像。
其实对水牛的尊重只是李可染先生绘画作品创新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具有潜心于研究传统绘画与绘画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李可染先生更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赋予古老的山水画艺术以新的生命。李可染先生的中国画作品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基于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美术报》2009年1月3日
发布日期:20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