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洁
摘要:明清俗曲代表性曲牌【茉莉花】,有着丰富的音乐形态和完整的发展历史。它从清初开始流传,被人们代代传唱,至今仍活跃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本文以【茉莉花】曲牌为个案,对其在数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受各地方言、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出不同的风格和体裁的【茉莉花】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其流变规律。
关键词:茉莉花;曲牌;流变
一、茉莉花曲牌的由来
【茉莉花】的曲谱,最早见于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刊刻的《小慧集》一书中。该书卷十二“小调新谱”部分收录了一首【鲜花调】,全曲共两段唱词。由于第一段唱词开始两句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故名鲜花调。这首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采用斜行工尺“蓑衣谱”式记写。[1]8
【鲜花调】歌词最早出现于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其中的第六集卷一《花鼓》一剧的“花鼓曲”九曲的前两曲中,唱的是张生戏莺莺的故事。
1.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
2.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塞不过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看花的骂。
由于开头两句词:“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重叠一次,又叫做【双叠翠】、【双叠词】或【双叠词】,
清代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张椿刊印之《张鞠田琴谱》里收录的一首【四季鲜花】。全曲分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段,歌词根据不同季节,分别唱了四季的鲜花,另外,还唱道张生和莺莺的,以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由于歌词的叙述性内容,旋律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取出骨干音进行分析后明显看出这首【四季鲜花】其实就是前面【鲜花调】的旋律加花而成。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国学者约翰·巴罗(John Barrow)用五线谱记录的《Moo-Lee-Wha》(为“茉莉花”的音译),收录在《中国游记》(Travels in China)第六章“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艺和医药”中。
Hau ye-to fien wba,
Yeu tcbau yeu jie lo tfai go kia go pun tai,
Poo tcboo mun twee tcbo fien wba ul lo.
Hau ye to Moo-lee wba,
Man yuen wba kai foy poo quee ta go pun tai tfai ye ta tai you kung kan wba jin ma.
Literal Tranflation[2]316-317
巴罗在《中国游记》中说,这首《茉莉花》是他随英国驻华使团回英国,途经广州时记录下来的。由于当时并没有录音设备,使团听事官伊登勒(Johann Christian Hüttner,1765-1847)根据他的演唱记录下来的谱子。在使团返国后,即被改编成各种形式在伦敦出版。贝罗这本书出版以后,在欧洲影响很大,许多西方人对此旋律极为感兴趣。尤其被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采用后,更广泛流传于欧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与日本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交流,明清音乐也逐渐流传到日本。大量的明清俗曲流传到以后,结合日本文化背景,发展为一种日本传统音乐乐种——日本清乐。《茉莉花》曲牌以原貌或者变体大量的出现在日本清乐里。
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编的《学校唱歌集》有一首没有歌词的进行曲,就是用了《茉莉花》的曲调。该曲把《茉莉花》的第5-8小节放在前面,第1-4小节放在后面,从旧曲翻成了新调后来,沈心工把这首旧曲翻新的进行曲填上了题作《蝶与燕》和《剪辫》的歌词,收入了《民国唱歌集》。《蝶与燕》和《剪辫》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先后出现了《蝶与燕》、《剪辫》、《上课》、《退课》等四首歌曲。1930年革命烈士欧阳立安所作的《劳动童子团歌》和30年代东北抗日联军的革命歌曲《冲锋号》,都是《蝶与燕》和《剪辫》的填词歌曲。后来,张秀山编的《最新中等音乐教科书》《红梅》采用了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劳动童子军歌》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冲锋号》,也都是同一曲调的填词歌曲。根据《茉莉花》的变体进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影响远出学堂之外,被社会广泛接受。
新中国成立后,何仿到江苏省六合县金牛山地区,拜访了一位绰号“小和尚”的民间艺人,伴随着胡琴,“小和尚”自拉自唱起已经传唱百年的【鲜花调】。何仿当时就记录了下来。1957年,从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回来的何仿,在一次演出任务中,对【鲜花调】做了“大手术”。把原词中的“奴”改为“我”;把三段歌词“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统一为“茉莉花”。
【鲜花调】的歌词:
1.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2.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3.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茉莉花】的歌词:
1.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
2.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3.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改动的歌词在茉莉花上做足了文章,把少女们爱花、爱美、惜花、怜花、羞怯、腼腆的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曲子保持了原来的基调,但前后作了增补,特别是结尾加了拖腔,使其更为明朗、欢快、热忱。【鲜花调】改变为《茉莉花》,在北京汇报演出时大获成功,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成为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曲目。在当年的奥地利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女声小合唱《茉莉花》征服世界,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传唱至今。1965年春天,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上,中国前线歌舞团带去的女声小组唱《茉莉花》取得巨大成功。此后,在中国各种重要的场所,几乎都能听到《茉莉花》的旋律。
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加强中,《茉莉花》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中国民歌”的代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和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中国军乐队演奏的是《茉莉花》;2001年上海APEC会议,拉开文艺晚会序幕的是百名儿童演唱的《茉莉花》;几年前,美国发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寻找星外生命的宇宙飞船,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球礼物送给外空生命,中国入选的乐曲就是这首《茉莉花》。 张艺谋在它导执的申奥、申博宣传片中,都用《茉莉花》作背景音乐。2008年奥运会徵——“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隆重揭晓时,管弦乐又响起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时此刻我们所听到的《茉莉花》的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相信《茉莉花》的芳香,将飘得更远更广。
二、【茉莉花】在不同地域的流变
同样一首歌,流传到不同的地点,便会与当地的风俗、饮食、方言等结合,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民歌小调流传的社会阶层多,地域广,且历史久远,和政局、军事、交通、文化、经济、移民、民俗等均有关联,针对中国民间音乐传播的非单线性、多维性、扩散性,对民歌的“流”的梳理分析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从全国各地几十首《茉莉花》中,挑选出有代表的几首,进行一番比较和分析,看看一首【茉莉花】是如何衍变成各种不同的版本,形成一个庞大的“茉莉花”家族。
江苏的《茉莉花》是“茉莉花”这个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它采用五声音阶,bB徵调式,旋律婉转流畅,节奏稳重富于变化,音符的结合由于同吟诵歌词的节奏基本一致,歌词与【鲜花调】一样,多为一拍一字或半拍一字,因此琅琅上口:
好 一朵 茉 莉 ︱ 花 ~ 好 一朵 茉 莉 ︱ 花 ~
X XX X X ︱ X - X XX X X ︱ X -
旋律以曲折的级进为主,小跳进很少,有典型的南方色彩特点,主要传唱流域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也是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河北南皮的《茉莉花》[3]167是一首河北的典型曲调,A徴调式,清乐音阶,偏音变宫(7)和清角(4)的使用虽不多但使旋律具有特殊的韵味。五声音阶级进进行,曲中三次出现A-﹟G,D-﹟C的下方小二度,滑腔柔媚、细腻,给旋律注入一种新鲜的色彩感。该曲机构几乎将原【鲜花调】结构扩充了一倍,前半部分为16小节,后半部分为14小节,尾部拖腔长达6小节;速度放慢,语气衬词的运用,歌唱中的顿音与下滑音等均增添了北方小调的叙述风格。情绪比较欢快愉悦,旋法起伏较大,音乐跳进比较多,由于字调引起的装饰较多且强调顿音。每句句后都有加腔,每段后有较长的拖腔。这吸取吕剧中“四平腔”里常用的拖腔。与流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不同,南皮民歌【茉莉花】在后面运用了甩腔方式,同时加以板胡、唢呐和笛子的演奏,既有江南风情,又赋予了其南皮地方特色。它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独立的【茉莉花】舞蹈,有民间吹歌艺人的吹歌演奏,还有民间艺人或者专业演员在各种演出场合的演唱,伴随南皮落子“文落子”的演出等。河北南皮【茉莉花】叙述性很强,曲调高亢,带有戏曲味道,节奏则具有舞蹈性,它表现出北方女子爽朗热情的性格。曾有“南有江苏茉莉花,北有南皮茉莉花”的说法。
山西闻喜县的《茉莉花》[3]501同【鲜花调】的比较来看,这首《茉莉花》只有14小节,而【鲜花调】共有30小节。相同的节拍,但节奏紧缩了一倍。原因是:音乐流传到山西后的有较大变化,开始第一句两首的旋律基本相同,第二句和第三句变化较大,譬如出现了【鲜花调】中没有的下行六度大跳。但除此之外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歌词与【鲜花调】基本一样,但是从歌词中明显看出苏北的地域特征。总之,这两首乐曲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但是山西的《茉莉花》比较《小慧集》的【鲜花调】成熟了很多,旋律更加紧凑工整、流畅清新,但又不像江苏的《茉莉花》那么婉转,较为朴素。
黑龙江齐齐哈尔民歌《茉莉花》[3]233与之前谱例列举到的众《茉莉花》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曲调变化很大,但从骨干音上,我们仍能够看到它的母体【鲜花调】的旋律。节拍变成4/4拍,几乎每句之后都有拖腔,最后一句带有很长的衬词拖腔。歌词除第一段基本不变外,其余四段都加进了叙事的功能,讲述了《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它的旋律相对节奏较为自由,经常乐句停顿在非强拍上,还出现了较多的切分的节奏特征,旋法运用不太工整,多个大跳的音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豪放、不拘束的性格特征。
最后,我们来看山东邹平的《茉莉花》[3]530。这首《茉莉花》更是另具特色,首先调式变为bB六声徴调式,加变宫;其次,第一句不像其它《茉莉花》是由两个相同的叠句组成,歌词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旋律有所不同;再有,旋律中多处为直线进行,也就是同音的反复,音乐较为直率明朗,表现了山东人民勤劳朴实又不失诙谐幽默的性格特征。
通过以上我们对不同地区的有代表性《茉莉花》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以及特殊强调等因素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它的流传过程中,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千姿百态的,当一首【茉莉花】流传到其他地区后,大都能够“入乡随俗”,很自然的与当地的民俗、方言等相结合,并受不同地区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如江苏的婉转流畅、河北的幽默风趣、东北的刚健有力、山西的抒情纯朴的特点等。他们既有同根同族的血缘关系,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均是由【鲜花调】这一“母体”演变派生出来的“子体”民歌群落,可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茉莉花】“家族”。
三、【茉莉花】在不同曲种、剧种中的流变
【茉莉花】作为明清俗曲的一个曲牌,不仅是被广为传唱的民歌小曲,它还被说唱艺术吸收,形成了同名曲牌。如湖北小曲的【鲜花调】、四川清音的【鲜花调】,还产生了许多变异的形态,演变为其他曲牌,如陕西曲子中的【一点油】,陕北二人台中的【张生戏莺莺】,陕南花鼓中的【花鼓调】。
湖北小曲中的《鲜花调》[4] 59-60旋律与【鲜花调】不尽相同,只有开始与【鲜花调】一样,开头两句歌词、旋律都有重复,但之后无论是旋律的音调还是唱腔的呼吸及乐句的起始均同【鲜花调】大有不同。节拍也由2/4拍变为4/4拍,节奏型并不复杂,气息相对较长。唱腔有曲艺音乐的特点:“说唱化”和“地方化”相融合,使之更适合曲艺音乐表现的需要。
四川清音中的《鲜花调》[4]69从体裁上看属于单曲体,同江苏民歌《茉莉花》比较来看框架基本相似,但节拍由2/4拍变成了4/4拍,字位节奏拉宽,音调的组合松紧不一。旋律变化较多,首先,这里运用了七声清乐音阶,而且偏音运用的较频繁,使音乐的色彩引起了变异;其次,节奏变化较大,已经很难直接找到与江苏《茉莉花》相同的旋律片断。但是谱例中旋律的走向清晰可辨,却能找到发展过来的痕迹。此曲中的间奏音调,是清音常用的特征性乐汇,最能显示清音的风格。结尾的虚字衬腔,其旋律颇能体现清音的特有韵味。
广西文场中的《鲜花调》[4]40-43此共两段,不同的唱词,第二段音乐是第一段完全的反复,第一段才是传统的《茉莉花》的唱词:“好一朵茉莉花……”。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统一起来,是广西文场非常讲究的艺术原则。在这首《鲜花调》每一句中都能看出有民歌《茉莉花》旋律原型的出现,但是唱腔中加入了很多装饰性滑音、倚音,同最初的【鲜花调】比较看,音调更加委婉流畅,抒情优美,而且富于性格化。
【茉莉花】作为一个曲牌,不仅可以在曲艺音乐中可以找到丰富的同名及异名同曲的曲牌,在戏曲中,也有众多同名或异名曲牌。京剧曲牌【花鼓调】中的【鲜花调】保存在小戏《打花鼓》一剧中。
【花鼓调】中的【鲜花调】也是五声徵调式,同民歌和曲艺中的曲调一样是四句体。第一句很有《茉莉花》的风格,尤其表现在节奏上,前半句相似的成分更多一些,后半句变化较大。前面举到的例子中后半句不是重复,就是旋律走向为向上高扬,但是这里的后半句变为下降的音调,而且第一句结束在了宫音上而不是通常的主音-徴音;第二句则相反,前半句变化较大而后半句又回到《茉莉花》第二句这一位置的音调上;后面第三、第四句除节奏明显不同于以前外,还是听得出基本的旋律特征来的。京剧【鲜花调】吸收了俗曲【鲜花调】的旋律,又具京剧独有的腔调。
【茉莉花】除了在戏曲、曲艺音乐中流变以外,近年来,其主题旋律还被改为笛子独奏曲、钢琴独奏曲、民乐合奏曲等。
四、【茉莉花】曲牌的审美特征
【茉莉花】是明清俗曲一支优秀的代表性曲牌,【茉莉花】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融入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虽距今有六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以独特的艺术生命力,依然鲜活的流传在人们口中,活跃在舞台艺术上、流变于其他艺术品种中,飘香于四海内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魅力何在?
钱仁康在《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中说:
在中国浩瀚的民歌海洋中,《茉莉花》能在海内外广泛传唱,绝非偶然。《茉莉花》是最早流传到西方的中国民歌。《茉莉花》之所以能广泛的流传,并得到西方人的喜爱,是因为《茉莉花》具有能被世界人民认可的“国际语汇”。首先,五声调式具有浓厚的“东方风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其次,他的曲式结构符合西方审美的匀称、有规则的周期性反复;最后,他的旋律优美、流畅,中国音乐中线性思维包含着同时能被东方人和西方人接受的优越性。[5]22正是这些因素,使《茉莉花》能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明清俗曲曲牌【茉莉花】,在中国的传统音乐发展中,犹如一条长河,从久远的过去流淌到今天,生生不息。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一是有前代丰富的积累;二是靠社会各个方面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即保留了传统音乐的精髓,又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反映各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新变体,为传统的音乐注入新的元素、增添新的内容,使它根深叶茂、与时俱进,保持兴旺繁盛,永远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贮香主人輯,《小慧集》(道光元年序刊本),卷12.
[2](英)约翰·巴罗:《中国游记》.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Z].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4]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Z].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5]钱亦平编. 钱仁康音乐文选(上、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原刊《鲁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0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