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的古典文学研究

张伯伟

  先师程千帆先生生前曾说:“大师应该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他本身研究的对象博大精深,超过同辈人。另一个是更基本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他能开一代学术风气,以他的人格、品德、学问,来启发整个一代人。”而程千帆先生正是这样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师。

  先师幼秉家学,在“有恒斋”中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进入大学,又亲承黄季刚、胡小石、吴瞿安等大师的教诲,并受到现代科学思想的洗礼,转益多师,推陈出新,终于卓然成家。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尽管他在生活道路上历经坎坷,但凭着对祖国学术文化的热爱与忠诚,仍然著述斐然。《程千帆全集》收录了作者的论著、创作及回忆录共15卷,计427万字。《校雠广义》是对校学主要内容(版本、校勘、目录、典藏)的第一次全面著述,范围古今、体例严整。《史通笺记》和《文论十笺》是用传统的笺注方式展示作者学术见解的著作,显示了作者文史兼通之功。《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融合了作者的文史修养,又出之以精悍之笔,在不大的篇幅中解决了重要的问题。《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杜诗镜诠批抄》、《古诗今选》、《读宋诗随笔》将文艺学与文献学作高度结合,是作者研究方法的精髓所在。《程氏汉语文学通史》和《两宋文学史》体现了作者的学术通识。《闲堂诗文合钞》和《新诗少作》为创作集,是作者知能并擅、沟通古今之学术精神的体现。

  先师治学从目录学入手,文史兼通,并进而达到专门。诗歌是先师的家学,也是他用力最久的领域,因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但又不是程式化的研究方法。先师生前多次谈到,他是通过阅读、欣赏、批评、考证等一系列方法进行探索的,而中心环节就是作品。就作品研究而言,由于存在着时代背景、文献真伪、语言习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障碍,因此,毫无疑问会使用历史学、文献学、语言学、社会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知识,以求得对作品的理解。但这些手段只能是面对人的感情世界,因而文学研究也就不完全是纯粹的理智性活动。先师十分强调文学研究过程中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他善于捕捉诗人心灵的火花,善于比较艺术作品之间微妙的差异。朱自清先生曾评论道:“千帆释诗诸作,剖析入微,心细如发。”就文学理论的研究而言,先师也同样强调以作品为中心。他提出从理论角度研究古代文学的“两条腿走路”的主张,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后者就是研究作品,并从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先师的这些意见,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正日益广泛地显示其影响。

  先师既是卓越的学者,也是“铸人”的良师。80年代以来,他先后培养了十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其心目中,对学生的培育远胜过于自己的著述。先师在遗嘱中写道:“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先师门庭广大,有教无类,春风化雨,树蕙滋兰。其遗德后学,将影响一代又一代学人。

《光明日报》2002年5月15日

发布日期:200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