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
舜徽早倾严荫,自少困学。年十有七,即离别乡井,负笈以求贤人长者,请质疑义。始至长沙,继游北京,博访通人,咸从奉手。而湘中诸老,惠我尤多,以为孺子可教,相与奖掖而诲导之。迨年事稍长,抗颜为师,犹赖诸老先匡我不逮,俾不至于陨坠。缅想前情,不能忘也。因叙述往事,撰成湘贤亲炙录,依相识先后,一一记之。至于海内通人,相识尤广,当谋别述,兹不复及云。
余嘉锡先生,字季豫,常德人。舜徽第四姑夫也。其父嵩庆,字子瀓,光绪丙子进士。以户部主事出为河南知县,官至湖北候补知府。与先祖太仆公为昆弟交,后乃申之以婚姻。先生自幼聪颖好学,年十九,中试光绪壬寅科举人,文名大噪。未几,清廷罢科举,兴学校,先生应常德官市中学及西路师范学堂之聘,任文学教习;时吾父任算学教习,与共讲席数年,以进德修业相砥砺。先生讲授之馀,博览群籍,以考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十以前,年少气盛,少所许可。独与吾父交最笃,论学谈艺,相得也。民国初建,谭延闿督湘,以与先生为乡试同年,钦其才学,函电交驰,敦请先生出山,共济时艰,先生谢之。因自号狷庵,以明己志有所不为也。沅江旧属常德府治,轮船半日可达,两家往还无虚岁。先生常以岁时至吾家,必流连多日乃返。吾父亦时因事至郡城,或逾兼旬始归。舜徽年十四五,渐知奋厉于学,吾父尝举先生治学之勤以教舜徽曰:“汝姑父尽心力以从事于《四库提要》一书,反复读之数过,有所疑,辄笔之书眉,而从容考订之,异日必当以此名世也。”舜徽自悲失怙,即出游长沙,寻师访友。复录所作《尔雅义疏跋》及《切韵增加字略例》,邮呈先生旧都,乞其诲正。先生赐书奖许,谦言“钦其宝莫名其器”。盖先生尝自言平生于经学所得不深,尤未究心于小学音韵,故谦言及之。顾情意殷挚,招舜徽北游。谓“旧都人文荟萃,得风气之先。坊市刻一新书,郡国出一古器,皆得先睹为快。又况通人辈出,可以请益;裨广见闻,愈于在湘远矣”,翌年,舜徽北游,住先生家。饮食教诲,恩礼有加。由是自朝达暮,赴北海图书馆读书,日有定程。时先生任辅仁大学教授,又以目录学施教于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各校。日有名流、学者登庐谈叙,舜徽因先生之介,多识通人。其时以专门名家者,经学则有吴承仕;文字训诂则有沈兼士;音韵则有钱玄同;史学则有陈垣、邓之诚:诸子则有孙人和;金石则有马衡;文辞则有高步瀛,皆一时显学,有声黉序间。舜徽咸从奉手,有所受焉。而吾湘前辈若杨树达、黎锦熙、骆鸿凯诸先生,咸任教各大学,舜徽以同乡后进,时往请教,往来尤密。左右采获,为益无方。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盖无逾于此时。诸老先咸必孺子可教而不屏弃之者,皆先生揄扬绍介之力也。其后舜徽还湘,为中学师。先生尝手书阎灒邱所集陶贞白、皇甫士安二语:“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装为楹帖,而系以长跋。远贻舜徽,教之以务其大者远者,而不可狃于细物。舜徽虽谨识之不敢忘,而志焉莫逮,有负先生之期望多矣。舜徽三十后,始任教于各大学,先生闻之而喜,时颁书奖励之。而先生著述日益宏富,《四库提要辨证》亦已印布于世,蜚声海内外。先生学问极博,于史、子两部,用力尤勤。尝自谓宋以前书,未见者少。数十年间,手不释卷。熟于历代官制、地理,故考史之业为最精。每有论述,必穷源竟委,取证确当,论者咸服其通核。观《四库提要辨证》,即可见其功力之深,自非清代目录学家之专治版本、校勘者所能及也。清人如黄丕烈之流,以读人间未见书相标榜。先生意不谓然,自名其室曰读已见书斋,盖欲以矫舍本逐末之弊耳。舜徽治学蹊径,与先生不能尽同。小子狂简,好弄柔翰。年甫三十,即属草为《广校雠略》一百篇,评骘古今,畅抒己见。与先生平日论学之旨,时有不合。先生论及校雠,不甚喜郑樵、章学诚,谓其考证粗疏,殊不足取。舜徽服膺两家,独推其识见之卓。先生贻书舜徽,谓所论可以并存,不以为侮也。其于学术,廓然大公,不强人以从己,皆此类已。先生晚年多病,力不从心,著述之事,自视欿然,犹未克偿其素愿也。犹忆一九五四年秋,舜徽因事入京,谒见先生于朗润园寓庐,时先生已寝疾。舜徽肃立榻前,先生张目谓舜徽曰:“《四库提要辨证》乃未完之书;小学、经学,尤多阙略;汝其为我补之。”舜徽虽谨受命,而自顾疏浅,抑何足以补先生之书哉!翌年春节,而先生遽捐馆舍,年七十二。(先生生于光绪十年甲申正月十三)。其已出版之书,尚有《目录学发微》及《论学杂著》。其他如《世说新语笺疏》、《汉书艺文志索隐》诸种,犹待刊布。(《世说新语笺疏》已于一九八三年出版,舜徽补记)。
孙文昱先生,字季虞,湘潭人。其兄文昺,后改名虨,深于经史,清季尝讲学于京师大学堂,著有《宋书考论》;兄子鼎宜,自经史朴学外,尤精医理,著有《孙氏医学丛书》八种;从兄楷,清季举人,著有《秦会要》;故湘潭孙氏之学,索为湘人所推重。先生沉研经史,根柢深厚,于文字、声韵之学,尤为专精。自清季讲授于湖南高等学堂文科后,又任湖南大学教授,皆以小学为教。因门人请问者多,不胜其烦,乃撰述《小学初告》六卷以答之。首揭文字、声音、训诂纲领;次依六书分类以录许书常见之字;次采清代通人之论,而以己之所得于声韵者殿焉。舜徽初至长沙,即从先生受声韵学,师事之唯谨。先生精于辨声,推尊江氏《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古韵标准》诸书。又自为《四声切韵类表》,刻之以布于世。番禺陈澧作《切韵考》,寻其切语上字系联之,得清声二十一类,浊声十九类,共四十类。先生则谓细寻《广韵》,其一等二等韵及四等中之齐、荠、霁、先、铣、霰、?、萧、筱、啸、青、迥、径、锡、添、忝、?、帖十八韵,所用切语上字,与馀韵不同。虽间有参错,而大较不混,此必非无故而然,实当分为五十一类。其切语上字之转相切者,亦本多不系联,陈氏皆据《广韵》“又音”而系联之,非也。因取《广韵》切语上字四百五十一字,分为五十一类,注其清浊,仍以三十六字母系之,以著《广韵》之声类,载其说于《小学初告》卷六。其后曾星笠先生亦言《广韵》切语当为五十一类,不知其尝参考先生之说否也。舜徽年十八时,尝依陈氏四十声类以读《广韵》,成《广韵谱》;后又从而条理之,成《切韵增加字略例》。质之先生,先生嘉许之。未几,舜徽北游,还乡后为中学师,每值休暇,辄往请益。先生诲人不倦,口虽微吃,而讲论自如。湘中诸老,论及经学、小学,咸推尊为老师祭酒。一星期中,惟赴岳麓山授课二日;馀则税驾长沙市内察院坡孔道学校。室中四壁皆书,惟雇一童以供炊爨,所居卑湿,不顾也。先生又深通天文算法,有所撰述。舜徽得寓目者,惟《圜理括囊释术》而已,有自刻本。其于小学,闻尚有《文字声音叙谱》一稿,今不知所在矣。
席启駉先生,字鲁思,东安人。席氏在东安为望族,至其伯父宝田,以诸生从戎,同治间积军功官至布歧使,赠太子少保。家益丰赡,藏书尤富。父业,字梦禅,亦名诸生,优于文史,有志用世,清季官至江西候补知府。先生自幼聪颖异常,读书过目成诵,不假师授,博习经史。甫十馀岁,即论说古今,擅长词翰,有成人之度。既而其父宦游北京,任国会议员,先生随家北上,居京师数载,益购取所欲读之书而尽究之。复获交当叫名流学者,上下其议论,以博雅为友朋所称。其时京中学者若陈垣、杨树达、吴承仕、高步瀛、尹炎武、孙人和等方成立思辨社,以为讨论学术之地,先生与焉。时年二十六,在社中为最少。其后随家南归,过汉小留,以吴承仕之介,见黄侃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与谈竟日,黄大惊服,即面请先生留武昌主高师讲席,先生谢之;又致函以申前请,终以举室同行,不愿独留,即趋车还湘。居未久,应船山大学之聘,讲学数年;旋至长沙,任教湖南大学中文系,且十载。迨抗日战争起,始离长沙,讲学国立师范学院,不久辞去。后乃税驾武昌,任武汉大学教授历二十年。先生治学,以经史植其基,而博览及于四部,不屑从事于一字一名一事一物之考证,主于讲明大义,考镜原流。尤精熟历代史实,服膺涑水《通鉴》,读之数过。尝以清儒于群经皆有新疏,惟《礼记》独阙,有意钩稽众家之义,成《礼记新疏》,终以他事间之,不能专心力理此繁难之大经,未及属稿而罢。舜徽年甫十七,始见先生于长沙,读先生所为文,叹其高雅,即执贽称弟子,相从以问文章为事。多蒙启牖,饫闻绪论。先生论文,主于自铸伟词,单复并施。自少素精《选》理,于李兆洛所纂《骈体文钞》,推重尤至。天才既卓,益以汲古之功,故下笔之顷,辄能典雅绝俗,无一闲字。论者多谓湘绮馀响,惟先生其仿佛之,非过誉也。顾一生不喜轻率著书,平日应人之求,所为碑传、墓志、序跋之文,皆不留稿;教书数十年,即所编讲义,亦不使一字流布;以高文硕学而无著述永传于后,故论者尤惜之。年七十卒。
李白华先生,以字行,耒阳人。沉研宋明义理之学,深造有得,而谨饬躬行,足以副之。师事马一浮、熊十力甚谨,称道师说不衰。舜徽始游长沙,闻诸故老,言及会垣治义理之学者,咸推先生,因往谒焉。相从请益,诲我良多。先生接后进以礼,恒言为学不可为古人奴隶,尤不可为今人奴隶,要在读书积理,有以自主。先生待人以诚,而责己甚严,言行不苟,卓然为人师。尝宴客,适其兄自家乡至,布衣草鞵,固僻壤老农也,先生尊事之,煦煦道家常不倦。及将入座,揖他客皆就宾位,而先生偕其兄并居主位。或谓其兄年最长,宜改就宾位。先生则曰:“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举座为之动容,益敬重焉。舜徽时亦在座,深服先生躬行实践如此,乃所谓真理学也。先生后乃离长沙赴杭州,赁居灵隐寺侧,日就马一浮考德问业。时马翁方创立复性书院,以为讲学之所;印布书籍多种,畀及门诵习之。先生购取《四书纂疏》、《朱子读书法》诸编,寄贻舜徽读之。未几而抗战军兴,各自转徙,遂绝音问。近岁始从贵州友人处,闻知先生尝避难入黔,以教书自靖,任贵阳师范学院教授以终。
徐桢立先生,字绍周,长沙人。家世以科第阀阅名于晚清。祖父棻,字芸渠,道光翰林,为岳麓书院山长逾二十年;伯父树铭,字寿蘅,亦道光翰林,官至尚书;父树钧,字叔鸿,咸丰举人,光绪初,官户部,旋侍御史,外放为广西、安徽道台,署理江南布政使。有子七人,先生行六,故人皆称之为徐六先生。徐氏累叶清贵,而子弟无纨绔气,循循规矩,文行俱佳,在湖湘世家华胄中,实所罕见。先生尤聪颖绝伦,多才多艺。虽以书画名于时,顾好聚书,精鉴赏,善为诗词骈散文,旁逮篆刻,无不精能。以宋儒之学律己,谨言慎行。与其兄直庵、戊舟,弟季含同居无间,怡怡如也,至老不衰,不尤叹为难能。其父官京师日,与先祖太仆公往来甚密。舜徽初至长沙,以通家后进谒先生于吉庆街寓庐。先生长身玉立,貌清而癯,终日对客而无倦容,待人轻重有节,不卑不亢,故人皆乐亲附之。其后舜徽北游还湘,为中学师,休暇日辄造先生庐,论文品艺,受益不浅,又时时与文酒之会。每出纸求书画,应之无吝色。自篆隶行楷书、人物山水画,前后赐与甚多。后值乱离,转徙四方,十之八九,皆散失矣。论者或称颂先生文章尔雅,艺事精能,此八字足以尽之。而不知先生躬行醇笃,学养湛深,恬淡寡欲,无忤于物,堪为人伦表仪,矜式多士。文艺之美,特其馀事耳。先生尝自号曰馀习,亦所以自明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之志也。先生尝应湖南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讲授辞章、理学,多士翕然宗之。舜徽后亦离长沙施教于各大学,往来南北,复移砚入陇。与先生书问往还,蒙其奖许策励独多,至可感也。回忆昔日抠谒时,雅谈必高,清气扑人,宾朋满座,应对如流,皆各得其所欲闻以去。身处市廛,一尘不染,在当时名士中最为清雅,今安得有其人哉!
罗焌先生,字庶丹,长沙人。家世寒微,刻苦力学,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举于乡。自少能为辞章,后乃折节读书。始治群经,欲撰述《群经字诂》、《尔雅郝疏补》、《孝经郑注疏》、《诗三家辑说》、《周易郑注疏》,而皆未成。后以餬口至粤,居广州八年,博涉群书。归而携书十馀箧返家,盗疑为金货,夜往劫之,先生起拒盗,盗伤其胁。乃徙家会垣,以教书自靖。初出任教商校,后乃以诸子之学讲授于湖南大学。首造《讲疏》数卷,拟分三编:上编,总论;中编,各论;下编,结论。结论即《周秦学说平议》,未成稿而先生谢世,年仅五十有八。后数年,其友朋始取上编、中编之已成者,题为《诸子学述》,交商务印书馆刊之以行世。其他未出版之书尚多,而以《吕览集释》十卷、《孙子注集证》三十卷为最著,今亦不知所在矣。舜徽早岁,因孙季虞先生之介,见先生于长沙。先生好饮,恒手一杯,对客论学不倦。言及周秦诸子流别及是非得失,洞达靡遗。舜徽叹服其博览强记,非常人所能逮,甚敬重之。趋谈仅二三次,而先生已卧病不起。迨《诸子学述》刊成,舜徽得而读之,益钦其元元本本,根柢深厚,惜乎禀命不融,未能大其所学也。先生与李肖聃先生,居同里而友善,相知为最深。先生殁后,李翁为撰《事述》及《诸子学述序》以传之。
杨树达先生,字遇夫,长沙人。早岁游学日本,归而以别国方言施教中学,后乃北上任教北京师范大学。始治文法,著有《高等国文典》、《马氏文通刊误》诸书。读《汉书》至精熟,讲诵如流,不复持本,成《汉书补注补正》。又裒集历年所为学术论文为《积微居文录》;复纂录《老子古义》、《周易古义》诸书,著述骎骎盛矣。旋以梁启超之介,任清华大学教授。先生固梁氏讲学湖南南学会时及门弟子也。讲授之馀,述造不倦,誉望日隆,一时称为显学。舜徽北游时,以乡后进礼谒见先生于旧刑部街寓庐。时先生方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日有定程。知舜徽亦有志从事于此,每有新悟,辄为舜徽言之,津津乐道,不以舜徽年犹未冠而轻易之。老辈遗规,令人感慕。迨舜徽南归,常通书问,凡有质疑,未尝不答也。其后抗日战事既起,先生乃挈眷还湘,讲学湖南大学。不久又随学校西迁辰溪,时舜徽任教国立师范学院,居安化蓝田;旋自蓝田徙至宁乡陶家湾,主讲民国大学。先生移书招舜徽至辰溪任教,时方以妇病子幼,家累繁重,竟谢弗往。先生复以书相敦促曰:“达一生无他长,惟乐与贤己者处,达可以进学耳。”老辈谦抑之诚,至于如此,非舜徽所敢受也。及抗战胜利,湖南大学迁回岳麓,舜徽乃邀请先生及李肖聃、刘寅先、陈天倪诸老辈至陶家湾讲学,居留月馀,朝夕聚谈,极一时之乐,未几而舜徽已入陇矣。先生治学勤谨,老而弥笃。晚岁治金文甲骨,所获尤多。既裒集所为考证文字成《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从》,后又出版《小学述林》以及《甲文说》、《金文说》之属,日益宏富。而所著《词诠》、《汉书窥管》、《文言修辞学》诸书,沾溉尤广云。一九五六年春,卒于长沙,年七十二。
骆鸿凯先生,字绍宾,长沙靖港人。早岁毕业于北京大学,从黄侃受文字、声韵之学,得其指授,奉为本师。一生恪遵师说,以文字、声韵施教于各大学。复博览攻辞章,尝著《文选学》一书,交中华书局出版。后乃专理小学,复寻绎群经注疏。年未四十,遽归乡邦,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尝以馀杭章氏《文始》授诸生,复为《文始笺》以发明之。舜徽早岁北游,即识先生于旧都;后同居长沙,往来尤密。舜徽以后进礼常从请箍,而先生引为忘年交,论学析疑,谈辄移晷。先生平易近人,无所矜饰;复冲虚抑退,不耻下问。于书传偶有遗忘,辄询之舜徽。盛德谦光,令人感慕。迨《文始笺》成,复命舜徽序之,自惟疏陋,未敢辞也。值抗日军兴,先生乃离长沙,应国立师范学院之聘,移讲席以至安化蓝田。复招舜徽任教其间,余因徙家蓝田,得与先生朝夕相见。先生为防敌机空袭,不欲居近市廛,乃别赁屋于三甲,距学校稍远。每到校授课毕,辄诣吾家畅谈,或值风雨,便留宿焉。先生畏雷,闻隆隆之声,即掩被而卧。随身携一布袋,凡常读之书悉纳其中。昧爽即起,取书诵览不倦。舜徽偶取视之,皆石印小字本《说文》、《广韵》、《毛诗注疏》也。尝欲撰述《群经传注语法录》,又循声求义,欲成《语原》以总会之,皆未完稿,论者惜焉。一九五四年卒于长沙,年六十二。
黎锦熙先生,字劭西,湘潭人。早岁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校,为中学师。后乃徙家北京,任教师范大学为最久。年少时,体孱弱善病,常读宋明理学书以治心养性,于京城西南隅买地数亩,筑室以居,环植花木,亦以为习静养病之所。后乃体气转健,读书涉猎极博,不乐循常守旧。致力国语运动,提倡注音字母,于近世民智之启迪,裨益不小。与钱玄同交最密,钱氏兼擅书法,每有题字,先生辄为之注音。讲课馀暇,两人常相约至公园畅谈、小饮,至晚乃归。情投意合,称莫逆焉。舜徽早岁北游,以湘中后进,见先生于烟筒胡同寓庐。先生知舜徽素治训诂之学,即与言联绵字义例。盖其时先生方谋编纂大辞典,故谈论及之。先生对客从容和易,有江浙士人风调,殊不类湖南人之简重伉直也。人亦以此乐亲附之,故先生平日友朋过从为最多。迨抗日军兴,先生避地西北,初在城固,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后徙院至兰州。及抗战胜利结束,于一九四六年秋,辞去西北师院职务,举易价以自代。旋回长沙小住。时舜徽任教公私大学已数年矣,适应兰州大学之聘,将移砚入陇。先生闻知,即函告易价,请余兼任西北师范学院教授。易价,湘乡人,与余素不相识;及余莅院授课,而优礼有加,盖从先生函中有以知余也。其后先生仍定居北京,舜徽每因事入京,必造先生庐畅谈竟日。后又以所刊《廿年纪事诗存》见寄,知先生馀事为诗,亦复清缜可诵。先生六十后,即闭门谢事,专意养静,寿逾九十而终。在湘中诸老辈中,享年最高云。
曹典球先生,字耔穀,长沙人。少时以词章名于乡里。江标典学湖南,录为生员。并取其所为《小学赋》、《汉志儒家载孙卿子三十二篇赋》、《文选学赋》、《广学海堂记》、《祝秋海棠文》诸篇,刊入《沅湘通艺录》。非特词藻典丽,抑亦深明学术原流,知先生早岁寝馈于古学者至厚也。后乃从事朴学,专治舆地。清季初立学校,即以是施教长沙各校,由是而益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声誉大起,出任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弟子称盛,成就甚众。五十岁后,又转而从政,骎骎跻通显矣,顾衣食起居,不改其旧,望之固犹一介寒儒也。家无私财,创办文艺中学于长沙浏阳门外,自营造校舍,礼聘师儒,皆自出俸入或取贷友朋以济之,举债累累,不之顾也。一九三二年秋,舜徽自北京还湘,先生即罗致之为文史教师。时舜徽年才二十一,而先生年且六十,谦恭下士,优礼有加。时先生方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后又兼任湖南大学校长,政务綦繁,尚在文艺中学兼授一班国文课。其时各中学国文课程,自讲授外,每星期命题作文,由教师批改。先生虽事繁冗,犹自批改学生作文,从不假手于人。一日,余偶因事诣先生书斋,见其方奋笔涂窜文卷不休,因仓卒请曰:“公尚有此闲工夫乎?”先生答谓:“亦聊以此赎罪耳。”每值风雨,先生入校授课,手持雨伞,足着钉鞋,如寒素书生本色,尤为人所叹慕。先生尝欲为高中毕业班学生讲授《国学概论》,而无暇自编讲稿,托舜徽代撰述之。及稿成,质之先生,赞赏之不容口,且揄扬于士林。其弘奖人才,诱掖后进,皆此类也。时舜徽亦兼授兑泽、雅礼诸中学课,迨抗日战事起,文艺迁校至湘乡杨家滩,余随兑泽西迁临澧,沿澧水而上,止于大庸。未几,先生驰书相招,乃徙家至杨家滩。其后舜徽任教于各大学,驰驱四方,衣食奔走,与先生犹时通书问。先生年益高而精力不衰,讲学不倦。盖自少至老,以教书终其身,偶尔出仕,在先生固其馀事也。
李肖聃先生,以字行,长沙人。早岁尝从皮锡瑞问经学,得其指授。旋游学日本,习闻近世列邦政治法律之学。归国后,不乐从政,惟以教书自靖。先生为人和厚,喜谈笑,与世无忤,而博览强记,尤熟于湘中掌故。初为中学师,后乃任教湖南大学,前后二十馀年,仍兼授中学课。舜徽早岁任教长沙各中学时,尝访先生于顺星桥寓庐,谈论竟日,因知其学蕴浩博,甚敬重之,由是过从较密,相与赏奇析疑。先生长于余三十年,在当时中学教员中,最为老师。顾谦退自抑,引为忘年交。偶成诗文楹联,辄以示舜徽;又时时从余索阅近作。舜徽尝以读《说文》、《尔雅》、三礼、《毛诗》诸笔记,呈先生求指正。先生奖许逾情,谓今之年少而肯埋头从事朴学者不多,以君用力之勤,成就殆不可量。勖勉有加,甚可感也。迨抗日军兴,舜徽随学校转徙四方,旋任教国立师范学院,安砚蓝田。先生则隐居于乡,开门授徒,讲学不倦。适北平民国大学南迁,初止溆浦,后又徙至宁乡陶家湾,距先生所居仅三十里,因应聘为中文系主任教授,而弟子相从问学于家者不辍。自以年迈不可兼顾,乃辞去民国大学讲席,荐舜徽以自代。舜徽乃自蓝田徙家至陶家湾,尝以暇日访先生于望城坡麓西精舍,留止二日,为其弟子讲《礼运》、《儒行》诸篇。先生陪余登堂时,诏其弟子曰:“此湖南特立拔起之学者张先生也。”舜徽闻之悚然,益坚奋厉之志。先生奖掖后进,乐道人善,皆此类已。先生不轻著书,晚年自述所闻,裒集湖湘学者行事、著述,成《湘学略》一编,最为翔实云。其女淑一,嗜学能文,有名于时。
王啸苏先生,以字行,长沙人。家素贫,初以课徒自给,后为中学师。年且五十矣,闻清华研究院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主讲其间,欣然规往。友好念其始衰,劝阻之,先生不可。年过五十,始游京师,卒考入清华研究院肄业。在同学中年最长,皆称之为王先生而不敢名也。顾晚学益勤,为师友所礼重。既毕业还湘,以诗文讲授于湖南大学预科。舜徽尝以李肖聃先生之介,见先生于岳麓山斋,先生谦谨和易,鬻鬻若无能,虽对后生,必肃必恭。语声从容低下,不发高谈剧论,一望而知为厚德长者也。其后舜徽施教兰州,尝寄读《皇明绎世文编》时所撰一跋,乞先生是正之。先生报书赏其识议,谓非常人所逮知,又数数为李肖聃先生言之,赞之不容口。舜徽自西北归,时先生已为教授,讲学不倦。其子学膺,治经济学有成,亦应聘为湖南大学教授。或以父子并为教授颂之,先生辄戒其人勿复语。盖恐遭物忌,不克自全也。其谦谨自抑如此,人尤服其德量。一生摩挲书卷,不涉外事。臧否不出于口,荣利不系于心;恬淡寡欲,无慕于物。盖内重外轻,潜修于己者深也。
刘宗向先生,字寅先,号盅园,宁乡人。早岁毕业京师大学堂,归而任湖南高等学校教务长。为学以经史植其基,复研治宋儒义理;能为文章,讲求韩欧义法。复执贽于湘阴郭复初之门,从受二礼之学。任教于湖南大学多年,后乃创办含光女子中学于长沙,自校务以至讲课,皆不惮烦劳而身任之。舜徽初识先生,实孙季虞先生为之介,因得过从请益。恒与舜徽论古今学术得失利病,娓娓不倦。迨抗战军兴,含光女学迁至宁乡近郊,距陶家湾仅二十里,余主讲民国大学时,因礼延先生就近兼课,请先生以经学、义理、古文辞设教,先生婉辞,谓含光事繁,不暇备课也。自允为诸生讲授词曲,盖先生学艺广博,此特出绪馀为之耳。每谱曲咏歌,声韵达于室外,旁听者环堵而立,久而忘疲。时杨遇夫、李肖聃、陈天倪诸先生,皆至陶家湾讲学,极一时之盛。咸谓与刘公交数十年,不解其兼擅此艺,相与嗟叹不已。既而遇夫先生归返岳麓,告之文学院长某君,于暑假中专程赴宁乡,请先生至湖南大学讲词曲,先生谢之。即与舜徽书曰:“近有某君,请余莅岳麓讲词曲,余以不愿为王门伶人之意严拒之矣。”其为人介直不苟复如此。晚年新葺宁乡市内旧庐,颜曰书蔬老屋。楼上藏书,楼下为偃息会宾之所。多留隙地,种菜莳花。舜徽尝造其庐,境至幽僻,远绝尘嚣。知先生有遁世之意,将以此为娱老养静之地矣。不数年病殁,年未七十也。
曾运乾先生,字星笠,益阳人。早岁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辛亥后,长沙报纸纷起,先生能为文章,报社请撰评论,日不暇给。又尝任事于湖南官书局,从事于编述之业。暇则益肆力于古书,寝馈经史小学,好深沉之思,于声韵尤造其微。尝悟喻母三等,古读当与匣同,其四等当与定同,因撰成《喻母古读考》以发其例。后任东北大学教授时,始布其文于校刊。当世治声韵者,咸叹服以为定论。舜徽得其文读之,弥增仰慕之情。后游北京,始得相见于杨遇夫先生座上,谈论移晷。时先生因事入京,舜徽再访之逆旅中,坐谈尤久。始知先生于学无所不窥,上自群经子史,旁逮天算乐律,靡不通晓,非徒以声韵名家也。先生为人和易,与人语,恒煦煦若老妪。益阳与沅江接壤,语言多同,二人乡音无改,故与谈尤极酣畅。先生讲学中山大学时,以《尚书》授诸生,成《尚书正读》六卷,尝取油印本寄舜徽,其书会通诸家之义,不存门户之见,要以疏明经义为归。别择去取之际,弥见其高识卓见,非拘虚之儒所能知也。其后先生还湘,讲学湖南大学。抗战军兴,随学校迁辰溪,任中文系主任。时舜徽居宁乡陶家湾,主讲民国大学。先生与杨遇夫先生并来函相邀作辰溪之游,余以妇病子幼,心惮远行;加以其时币值日落,物价飞涨,陶家湾犹以银元致薪金,生活视他处为优,终谢弗往。先生犹遗书引为憾事,仍往复论学不休。未几,闻先生殁于辰溪,年六十一,其所著书,惟《尚书正读》、《声韵学》已写定,其他丛稿,尚待编次云。
陈鼎忠先生,字天倪,益阳人。博通经史,尤擅词章。年少时,才气纵横,下笔不能自休。所撰《法意》,遐迩传诵,人皆称其有经世济民之略。与曾星笠先生同乡里而友善,一九一四年,二人同任事湖南官书局,有志编述《通史》,先成《叙例》三卷。遭时多故,《通史》终未属草。后十七年,柳诒徵取《通史叙例》交南京史学会排印行世。虽署名陈、曾二人合著,而实出于先生一人之手为多也。舜徽自北京南归,因骆绍宾先生之介,始见先生于湖南大学,即赠以是书,读之既竟,极服其学识之弘通。先生痛时人治学,竞趋诡异,不轨于正,言经学尤多谬妄,为《六艺后论》二卷以针砭之。条别原流,扬榷利弊,文章尔雅,可信可传。后生莫测高深,转病其迂拘焉。始先生与曾星笠先生同任教于东北大学、中山大学,先生先还湖湘,主讲湖南大学。迨抗战军兴,先生不乐远行,家居数载。及舜徽主讲民国大学,乃礼聘之至宁乡陶家湾,为诸生讲授诗古文辞。先生博闻强记,行笈惟衣被杂物,不携一书。讲授诗文,不复持本,悉背诵如流,及门咸惊服焉。体坚实无病,老而不衰。舜徽尝问其养生之术,则曰:“不吸烟,不喝酒,常洗手。守此九字,可以却病也。”卒致年登大耋,以寿考终于乡里。舜徽所见湖湘诸老辈,以才气论,要推先生为最卓。诗文并美,逸气横溢,而典丽实冠一时,特以不自表襮,世人知之者稀耳。
马宗霍先生,以字行,衡阳人。自幼失父,聪颖好学。稍长,有文誉于乡里。初师事其乡前辈曾熙,熙,清末进士,以书法名于时,辛亥后,侨寓申江,以卖字自给。先生随之至上海,教书沪宁间。熙自以所学无以相益,因介先生执贽于章炳麟之门,于是学大进,治文字、音韵尤勤,骎骎名噪士林矣。尝任教南京中央大学,著述乃日益宏富。舜徽早岁读其所撰《书林藻鉴》、《音韵学通论》、《中国经学史》诸书,服其博雅。及抗战军兴,国立师范学院方创立于安化蓝田。一时讲学其间者,多江浙人;惟先生与骆绍宾先生以湘人任中文系教授。舜徽时任教文艺中学高中部,居湘乡杨家滩,去蓝田不数十里。尝以暇日访骆绍宾先生于国立师范学院。因骆绍宾先生之介,得与先生相见,聚谈甚欢。两先生因言之主者,招舜徽移讲席以至蓝田,自是过从甚密,论学品艺,相得也。先生健谈,而性情爽朗。讲学之外,涉览群书,日有定程。舜徽居蓝田二载,旋徙家至宁乡陶家湾,先生随学院初迁溆浦,再徙南岳。抗战胜利后,舜徽移砚入陇,先生则至长沙,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阔别经年,惟时通书问而已。先生晚年侨寓北京,著书不倦,成《说文解字引经考》、《南史考证》诸书。暇则与章士钊往复论学,几无虚日。舜徽既税驾武昌,每因事入京,必造先生庐畅谈竟日乃去。先生精气内敛,与世靡争,寿登八十,非偶然也。
辛树帜先生,以字行,临澧人。早岁游学欧洲,治生物学。学成归国,初在长沙为中学师。顾好读本国文史书籍,博涉群流,能究绎其利弊,条别其原流。与人语辄喜论故书雅记,娓娓不倦。抗日战事既起,舜徽随兑泽中学迁至临澧,值先生因事还乡里,来校参观,小作勾留。与舜徽上下议论,连昼夜不辍。私语其知好曰:“张君博学强识,而气度弘伟,异日必享大名。”先生之知舜徽自此始。其后数年,先生由国立编译馆馆长,出任兰州大学校长。时舜徽方主讲民国大学,偶因事至长沙,邂逅先生于逆旅,与谈竟日,坚请为兰州之行。情意周挚,因应聘焉。时舜徽年三十五,在诸教授中为最少。而先生年已五十余,顾乃折行辈论交,优礼有加。先生精力强固,自治事外,涉览书史不倦。舜徽时兼授文史两系课程,又尝以“广义的文学”命题为文学院诸生作学术讲演,勖励后生以经世致用之理。先生坐在前列,参与听讲。迨讲毕,先生出语人曰:“此非融会群书、贯通大义者不能道也!”其乐道人善如此。舜徽闻而感动,益勤于教学之事。其后舜徽南归,先生旋亦离去兰州,至武功任西北农学院院长。及余税驾武昌,时通书问,以著述互赠。先生陆续寄来《禹贡新解》、《中国果树历史》诸书,繁征博引,弥见其所涉甚广,故能取古证今,言之成理。至其治学勤谨,老而益笃,尤足以矜式多士也。
任凯南先生,字戆忱,湘阴人。早岁游学欧洲,治经济学。归国后,曾任湖南大学校长。喜涉览本国故书雅记,尤好聚书。其时长沙旧书铺,多集中在府正街、玉泉街。玉泉街书肆林立,仿佛北京琉璃厂也。先生即设湖南大学市内办事处于玉泉街,平时在岳麓处理日常校务外,辄渡江至办事处休息,设榻其间,或信宿乃返校。书估每得善本或稀见之书,辄走送先生审择。先生于是致书益多,皆节衣缩食以得之。由是博涉多通,于版本原流利病,皆能自道其所以然,肆估不能欺也。舜徽早岁在长沙任中学教师时,课暇亦喜游玉泉街,偶遇先生于书肆,与谈甚洽,即邀余至办事处小坐,见其室内自几案卧榻积书皆满,多精善之本,为心折焉。先生又尝创立大麓中学于长沙北门外,精力强固,自兼校长。尝札聘舜徽为兼课教师,时余已兼任数校教学,势不能再有增益,因婉谢焉。迨抗日战事既起,大麓中学徙至安化三甲,去蓝田甚近,先生即居学校中亲理校务,年逾六十矣。及余任教国立师范学院,先生固请往大麓兼授高中部文史。授课之日,遣肩舆来迎;课毕,留与共餐。因得商榷古今学术,旁及版本目录。先生口微吃,发言缓重,而语多中肯。案头满置线装古书,休暇则取览之,日有定程。老而嗜学不衰,固犹前辈遗规也。以余所见湘中诸老游学列邦、归而喜读古书又勤博览者,盖以先生及辛树帜先生为最云。
刘永济先生,字弘度,新宁人。祖父长佑,咸同间以拔贡从戎,积军功官至云贵总督。先生席丰履厚,而无纨绔气。静穆恬淡,惟好读书。自少才名大噪,长于诗文;复出游沪,从朱祖谋、况周仪受填词法。还至长沙,为中学师。时时布其所为文于报刊杂志,声称日盛。后乃出游辽沈,任东北大学教授。旋南归任武汉大学教授,居武昌数十年以终。舜徽少时,常于《学衡》杂志读其所为文,心焉仪之,而相识甚晚。迨税驾武昌,始得与先生相见。先生长于文学,于《屈赋》、《文心雕龙》探索为精;尤以填词名家,人皆以一代词人目之,而不知其博览群籍,洞知古今学术流别;为散体文明白宣畅,不貌为高古,而峻洁有法,非世俗治文学者所敢望而及,岂第擅长倚声而已哉!舜徽所居,去先生为近,时时往还,得与上下议论,弥服其根柢深厚,诗词盖其馀事也。当一九六三年舜徽所著《清人文集别录》始印布于世,先生得其书,即遗书舜徽曰:“不意吾家中垒(指刘向)遗风,复见今日,为之狂喜。当自首至尾,尽读之为快。”未几,其旧徒谢君谒候先生,先生即指是书语谢君曰:“非有渊博之学,弘通之识,不足以成此书。观其评骘学术,论而能断,即足见其有学有识也。况其文笔雅健,又非常人所能逮;今人具此根柢者甚罕,能读此书者已不多矣。”谢君尝举其语以告余,闻之悚然汗下,深愧无以副之。益叹先生奖许后进,至于如此,为尤不可及也。
谭戒甫先生,以字行,湘乡人。舅氏颜昌峣,字习庵,深于周秦诸子之学。先生少从请业,得其指授,遂有志从事于此。顾自少卓荦奇异,值时多故,奋欲以功业自见。及壮,膂力方强,奔走四方,或入仕,或从戎;离父兄,弃妻子,冒危难万死而不辞。后知世事无可为,乃折节读书。专治周秦诸子,而尤嗜名、墨之学。自以尝习电机工程,通知物理、数学、逻辑,以之治《墨子·经说》,谓与西人所言光学、力学原理相会,因发抒己见,为之疏解,播其文于报纸杂志,或印为专著,读者咸服其冥思苦索,多发前人所未发。遂以精于诸子之学,有名于时,讲学于西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积数十年。舜徽早岁读其所撰《庄子天下篇讲疏》及《周秦诸子概论》,服其精湛。顾相识甚晚,惟通书问而已。后余税驾武昌,任教华中师范学院,先生任教武汉大学,相距咫尺,时共会议,因得常相见,每见必论学移时。尝自道其治学艰苦曰:“自以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广营基础,则所见甚隘,不足以专精一业。故尝发愤治文字音韵有年,专习经史要籍有年,深究周秦诸子有年,兼理佛学因明有年,旁涉东西洋各种学艺又有年,然后读通《墨子》书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如作战然,每克一名城,为之狂喜。”先生治学之勤如此,宜其钻坚探冥,所造卓尔。先生尝取“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语意,自颜其居曰人十己千斋,可以想见先生奋励之志。先生性情坦易,每与人交,淡泊如水;及治周秦诸子,则如老吏断狱,不放过一字,必穷究其情而后止。晚年增订旧作,重新出版《墨辩发微》、《公孙龙子形名发微》诸书,各以其一贻舜徽,余间有献疑,又未尝不曲从。其谦虚服善之诚复如此,俱足以矜式多士,敦厉末俗矣。
右湘贤二十人,皆舜徽所尝亲炙几席、与闻绪论者也。其年皆长于我,多者至三十馀岁,少亦十馀龄。俱盛德硕学,有名于时。舜徽或师事之,或承其引为忘年交。追忆昔时谈议之乐,如昨日事。而诸君子早登鬼录,无一存者矣。今追录往情,对之抆泪,既痛逝者,行自念也。乌呼!此特就早岁亲炙之湘贤略举其概言之耳。至于数十年间,旅食四方,所识通人俊彦,自倍蓰于此,异日当别撰《海内知音录》以综述之。一九八一年九月一日,舜徽记。
发布日期:200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