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晓
在当今的古典文学研究界,活跃着一些思维敏捷、勤奋好学,既具有传统国学的基本素养,又兼备现代文学理论思辩能力的中青年学者,构成了当代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这部分学者中,蒋寅是值得提到的一位。十余年来,蒋寅以他的勤奋好学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在中唐诗歌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唐诗研究界新老学者交口称赞。笔者忝为同事,对他的为人知之较深,对其治学之道也略窥一二,故愿在此对他的治学之道略陈己见,以资借鉴。
蒋寅的唐诗研究始于戴叔伦。当时他就读于扬州师院中文系。1981年考取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后,开始考究戴叔伦诗的窜伪问题,从追寻作品出处、考察典故名物起源、比较版本异同几个方面入手,检阅了大量文献,考出几十首混入戴集的唐、宋、元、明人作品,并断定戴集的伪作决非一般误收,而是明人有意作伪。于是学位论文即以《戴叔伦研究》为题,写成一篇四万字的综合研究报告,包括作品考述,生平考证和创作研究三部分,后分别发表在《中华文史论丛》、《文史》和《文学遗产》上。1985年蒋寅考取程千帆先生的博士生,在老师指导下,加强史学、文献学、文学史、诗学诸方面的学习,理论思维、文献掌握和艺术鉴赏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在将有关包佶、独孤及、梁肃、权德舆生平的考证整理成文时,他所关注的已不只是若干作家的事迹,而逐渐萌发全面研究大历诗人与诗歌的愿望。博士论文遂以《大历诗风》为题,对大历诗歌的总体风貌作全面研究。在逐一分析大历诗人心态、艺术理想、主题取向的变化,揭示大历诗在写作方式、作品构成、体裁风格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大历诗风嬗变的一系列见解,并论述了大历诗的得失与影响。论文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吏隐问题、盛唐诗中主客体的对峙、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方式成型于大历诗等,令人耳目一新。这部论文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青年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
1988年进文学所工作后,蒋寅继续从事博士论文未克完成的大历诗人、流派研究。至1993年4月,完成五十八万字的《大历诗人研究》。该书旨在阐明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诗史上的大历本身所包含的演进过程,二是不同诗人群体之间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以及相互间的交流与影响。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将大历诗划分为三个阶段和四个群体,对大历诗坛的创作及向元和诗坛的过渡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在作家批评上,他注重从文体学的立场来看待诗人才能的运用和作品的独创性,经常由不同体裁来讨论诗人的成就得失。而在表述上尽量使用说明性的语言,选择可供讨论的概念来阐释问题。该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也赢得好评,并于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专著优秀奖。
此外,蒋寅还参加了文学所《唐代文学史》、《中华文学通史》等著作的撰写。自1985年以来,蒋寅已发表长篇学术论文百余篇,还出版有《戴叔伦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多种译著,新著《王渔洋事迹征略》和学术批评文集《学术的年轮》也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印行。正因有这些高质量的论著,37岁的蒋寅在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蒋寅读大学时即对唐诗产生兴趣,十多年来,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中唐诗歌研究上。他对大历诗人的研究成绩斐然,在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而这一时期诸如诗人生平考证、诗坛现象分析、诗歌文本考辨、理论观念阐释等方面,学术界对大历诗歌的研究不仅在总体上成绩超过前代,而且也代表了近十多年来唐代文学研究的新水平。笔者以为,蒋寅对唐诗研究至少做出了下列贡献:
(一)填补了中唐前期诗歌研究的空白,揭示了大历诗歌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蒋寅认为,大历时期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诗人们在安史之乱中饱受战乱之苦,对社会、人生和历史获得了空前深刻而惨痛的体验,当这种体验被诉诸诗歌时,诗歌本身就经历了一次洗礼,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时期。大历诗歌可称为中唐诗变的前导,杜甫诗中出现的许多新的艺术特征,经大历诗进一步酝酿和发挥,到元和时期形成一股全新的艺术精神,不仅主导了中晚唐诗歌的发展趋势,更成为宋诗的先声。建国以来,由于庸俗社会学和狭隘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唐诗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唐前期诗歌的研究更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使得唐诗史在杜甫到白居易之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非但诗史演进的大趋势模糊不清,其艺术特征的具体变化以及这变化背后包含的社会、人文和艺术内容,更是隐覆未发。蒋寅《大历诗风》始对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大历诗风在唐诗史上的意义作出全面阐述,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大历诗人研究》又进一步深入到诗史、流派、诗人及具体作品中去,对大历诗本身的历史演变及其承前启后的具体路径作了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正是由于这两部力作,唐诗研究界才真正意识到中唐前期诗歌在诗史上的地位,并逐渐将力量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使中唐诗研究出现全面繁荣的可喜局面。
(二)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思路。《大历诗风》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大历诗歌的专著,也是国内第一部综合性地研究一个诗史时段的著作。作者将历来不被人重视的大历诗歌作为唐诗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段来研究,通过与开元、元和两个高峰的比较,以诗人的感受方式、表现方式为核心,从心态史、时空观念、意象结构等新的视角设计了一个适合于对象的全新的研究模式,从而揭示出大历诗歌独特的价值及其在唐诗乃至整个中国诗史上的意义,使诗史的内在脉络愈益清晰地凸现出来。全书在独特的研究方式与表述框架中展开的整个研究过程,将前人源于感觉印象的笼统判断演绎为有分析过程支持的、可以验证的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有其独创性。它在研究方法上的开拓意义和实际的理论收获,也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众所周知,八十年代中后期,古典文学研究界有关新方法的呼声甚高,但在具体操作上,经常盲目堆积生搬硬套的名词,险怪生涩,作者自己和读者均不知所云,未能切实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在此背景下,蒋寅的整个研究方式及表述结构作为初步的实践结果,就给学术界带来一种新鲜的感觉。《大历诗人研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批评对象作详细有据的分析:第一,评论诗人首先着眼于对其创作个性的揭示,通过实证的剖析、比较说明每个诗人的艺术特征以及在诗坛、诗史上的位置。避免空洞浮泛地概括风格,评判优劣。这在对刘长卿五古、韦应物诗歌语言、李嘉祐七律、钱起古诗的批评中都有突出的表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蒋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那敏锐的艺术鉴赏力。第二,在诗歌的审美判断上,侧重从文体学的立场来看待诗人才能的运用和作品的独创性,根据诗歌类型和诗歌体裁的审美特性、修辞要求来评判诗人的成就得失。因此对诗歌的艺术分析严格而挑剔。第三,有针对性地运用了一些现当代文学理论,力求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来阐释和批评。如论郎士元送行诗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刘长卿、权德舆诗用新批评派的一些理论,论吴筠诗借鉴了神话批评的原理等等。即使是传统的研究角度,蒋寅也力求突破现有文学理论的框框,从新的视点审视问题。如论韩翃诗的风格,不仅阐释其特征和内涵,更指出它与当时诗歌时尚的关系,从风格的流行和滞后的角度论定了他作为盛唐之音的终结的独特地位。第四,力求从多方面审视诗人的诗史意义,在诗歌艺术的独创性、审美价值之外,还从广阔的文学史、文化史背景中把握诗人的文学史意义、心态史意义和文化意义。如论权德舆与唐代文坛盟主的更替着眼于文学史,论韦应物对陶渊明的发现着眼于心态史,论李嘉祐诗中的南方风情着眼于地域文化,都抉发出这些诗人超出大历诗本身的深远意义。我们在击节称叹蒋寅那些纷至沓来、令人信服的创见时,也为其娴熟地运用各种方法的功力所折服。可以说,蒋寅有关大历诗歌的各种观点与他所运用的方法密切相关,这种研究范式和研究思路,为今后的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参照,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他得出的各种具体结论。
(三)重新展示了考证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将考证与古典文学研究有机地结合,有助于考据学在新时期获得新生和发展。考据本身是一门学问,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源远流长。但近一二十年来,年轻学者因种种原因重视考证者渐少,致使浮华空疏的文风有所抬头。蒋寅的两部著作把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分析建立在坚实的文献研究和传记考证之上,通过文献考证揭示新的诗史内容,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这也可以说是蒋寅治学的一贯特点。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往研究中的线性推断和简单结论,使中唐诗研究步入深层描述阶段。《大历诗人研究》详考了刘长卿、戴叔伦、包佶、独孤及、梁肃、权德舆、钱起、陆羽八位重要诗人的生平与作品,并订补了顾况等十位诗人的传记,继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后对大历诗人及其作品作了全面的考证。从而避免了缺乏历史感的平面分析和剥离创作背景的随意性批评。对学术界研究较多的作家,他总是尽量吸取现有考证成果。但一经覆验,往往发现或多或少都存在可商榷之处,只得自己从头考证。结果刘长卿考证将诗人生平几个众说纷纭的年代问题都考清楚;钱起考证不仅补充了许多诗作的系年,还证实了部分被今人判为伪作的作品确出于钱起之手;独孤及考证补充了文章的系年,并订正了台湾学者罗联添的一些失误;梁肃考证大大充实了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的研究,并纠正了一些疏误;陆羽考证通过许多细节的确证使这位茶神的传奇式生平成了大体明瞭的信史,并凸现了他的文学生活。这些细碎的考据给他带来难以预料的收获,蒋寅自述对刘长卿诗史意义的认识就得益于行年考证,对权德舆新台阁诗人集团的发现,也源于对权氏诗文的系年。他的考据成果不仅为自己的批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如他考定戴叔伦集近六十首伪作,即为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二书所采纳,正在进行的新编《全唐诗》也将以此为依据。
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后记中说:“我一向认定,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而在乎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东西。”“所以对此书--尤其是上编--,我总抱着一种奢望,想写出一点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东西。”笔者与蒋寅共事多年,深知他每一篇论文都出自长久的积累,总是能提出新的问题,有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而他的专著都是在一系列论文的基础上形成的,故能新意迭出,创见纷陈。其师程千帆先生一直强调,文学研究者应该在实际批评中发现和总结出理论,这被蒋寅视之为追求的目标。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他对古典文学的理论思考逐渐明晰起来,于是近年他的研究渐向古典文论和诗学转移,发表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批评家的严羽》、《古诗声调论的历史发展》、《清代诗学著作简目》、《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等论文。我们可以十分确定地说,蒋寅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我们期待着他在未来的学术历程中获得更为丰厚的成果。
本文撰写于1999年
发布日期:200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