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4日电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不仅是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和标语,也是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时代心声,更是中国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意识提升的历史坐标。
七年筹办,奥林匹克人文理念通过“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举措,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开幕前夕又得到集中展示。北京、中国以博大胸怀拥抱世界,展示热情好客、文明健康的风采,尽显五千年文明底蕴,为奥林匹克这一西方文明写上东方的乐章。
七年筹办,北京和中国向世人展示:人民自身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在提高,参与奥运的热情被激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出一个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崭新形象。
北京奥运会,必将成为记录中国社会文明的里程碑。
我参与——融入世界的渴望 公民精神的迸发
首都精神文明办副主任郑默杰认为,“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这一口号,意在鼓励民众参与奥运,在贡献中充分享受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提高文明素质。
今年4月,在法国华人支持北京奥运集会现场做了精彩演讲的中国留法学生李洹说,希望将中国的包容、真诚、友善,中国民众希望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用西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和机会传播出去。
不谋而合,被赋予了中美文化交流使者使命的姚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奥运会是个机会,可以通过每个人的参与,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开放的今日中国,“让60亿人感受13亿人的光荣与梦想”。
北京奥运会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不仅有遍布各主办和协办城市的150万名各类奥运志愿者,在奥运场馆建设一线挥洒智慧和汗水的5万名建设者,用足迹和信念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到五湖四海和世界之巅的2万余名火炬手,还包括在圣火遭到侵犯时挺身保卫奥林匹克和祖国尊严的华侨华人,为北京奥运交通、环保、安保、气象、救护、餐饮等承诺奋战在各个领域的无名英雄,为推广宣传奥运知识、文明礼仪奔走在街头巷尾的热情的孩子,以实际行动支持北京交通限行、机动车单双号行驶的近350万辆机动车车主,以及积极响应“排队日”、“让座日”、“绿色出行”、“全民健身”、“奥林匹克文化节”等“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各项活动的人们。
北京的什刹海是外国人旅游、住宿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社区干部张景蒲和她的同事们,为了做好奥运外围保障工作,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休息。治安巡逻、老年指路、流动人口登记、卫生检查、不文明行为纠正、奥运拉拉队……庞杂而琐碎的工作填满了这些年过半百的基层干部的日程表。“开奥运会可是个系统工程,大事小事最后都要归到社区来落实。我们社区每个人的工作量都翻了好几倍。”张大妈认真地说,“可是我们这流传着一句话,选择了这个工作,就选择了奉献。我们的每一项工作看着不大,但都是在实实在在地参与奥运。”前些天,社区组织“奥运感言”活动,跟女儿斟酌了半天,张大妈写下了:“百年奥运,来得不易,参与其中,我很珍惜。”
参与,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首要原则,是奥林匹克的一切理想、原则和宗旨的基础。“重要的在于参与”,与“更快、更高、更强”,构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两大基石。“我参与”不仅喊出了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渴望,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解读和践行,也表达了亿万中国民众走出自我、走出家庭、走入社会、走向世界,关注公共利益、关注人类生存和文明的公民精神的迸发。
百年前,梁启超就公民精神发出慨叹:“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百年后,美国《时代》周刊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写道:“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中国的‘公民精神'并未缺失。”
体现着权利意识、义务意识与责任意识相统一的公民意识在中国的萌生、发展和中华民族对以参与、竞争、公正、友谊、奋斗为核心原则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正一路同行。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朱文闾和老伴刘自明是政府招募的“奥运人家”。年过七旬的老两口把两居室的房子布置得充满中国味道:客厅的朱红色漆画屏风和两把仿明朝制太师椅、电视架子上的各种瓷器、天花板上的朱红色灯笼……平日老两口出门去元大都公园溜弯儿时就能远远看到“鸟巢”。朱文闾说:“为了让外国朋友体验到最原味的中国生活,我们的生活仍旧会保持常态。我们全家都很欢迎他们,会友好地相待。”为了迎接外国友人,老两口已开始学习简单的英语会话,前不久还接受了法国电视二台的采访。朱文闾说跟外国记者聊得很开心,连要准备的饭菜都已经想好。
我奉献——成功奥运的要义 文明社会的标志
任长旺是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去年此时他正陪伴父母、携妻带子,畅游北戴河。然而今年过关斩将成为了奥运会驾驶员志愿者的他,早早地跟年迈的父母“告假”,进入了奥运备战状态,紧张而兴奋地等待着奥运志愿服务使命的召唤。
“马上就要上岗了,我准备明天再抓紧时间,坐公交车熟悉一下奥运场馆周边道路。”有十多年驾龄的任老师告诉记者。为了成为一名称职的驾驶员志愿者,从2006年3月报名之后开始,他先后进行了纠正驾驶陋习、熟悉北京城区和场馆周边路况、英语口语、涉外礼仪等多方面技能的自我培训。“奥运是全民族期盼了百年的盛大节日,为奥运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真是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光荣神圣。所以不断提醒自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任长旺说,“家里人都很支持我的选择,周围的朋友同事也常投来佩服和羡慕的目光,志愿者培训过程中充实而充满归属感。”
任长旺是本届奥运会、残奥会招募的10万名不同肤色、不同职业的赛会志愿者中的一员,与空前高涨的113万报名人数的热情相比,这一奉献机会足以让他们每个人感受到至高的荣耀。北京奥运会组织起的这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不仅超过了奥运历史上任何一届夏季或冬季奥运会,也必将在我国志愿行动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其实,志愿精神关爱他人、奉献爱心、改良社会的核心,与奥林匹克运动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也是相通的。奥运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西班牙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中心的安娜·博雷纳·莫瑞诺曾撰文:志愿者对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长旺告诉记者:“奥组委公布的数字显示,47·86%的赛会志愿者有过志愿服务的经历。很惭愧,我属于那没有相关经历的另一半,我是从奥运来到家门口的那天才真正关注志愿服务、了解志愿精神,也因此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奥林匹克精神带给我的冲击和影响,从自己的小视角体会到举全国之力办好这次奥运会的意义。”
与北京奥运会一浪高过一浪的志愿者活动形成鲜明呼应的是来自2007年底“迎奥运,促和谐,做志愿者——中国2007年国际志愿者日庆祝活动”上的数据:目前全国已注册的志愿者总人数达2511万,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00万名。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35个省级志愿者协会、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和区县志愿者协会、2000多个高校志愿者协会以及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实施网络基本形成。广东、山东、福建等11个省份和宁波、杭州、深圳等8个城市相继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
我国的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下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中国文化的仁爱精神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与胸怀道理相通。如果说东方文明中自古对至善至美的社会精神的追求,为志愿服务在中国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播散下希望的种子,那么谁又能说全国数日内迅速聚集起的20多万奔赴四川灾区的志愿者和更多在各地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队伍,不是中国7年来以奥运为契机前所未有地开展大规模志愿服务普及推广的一种回馈和成果呢?
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到,美国最值得骄傲的并不是国防和经济上的成就,而是社区精神。在美国,50%的成年人一周至少做一次志愿活动。
当今世界,志愿服务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尤其是对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讲,志愿精神的普及和志愿服务的推广已不仅仅是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要求,也是破解社会发展瓶颈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做奉献的不仅仅是志愿者,有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更有亿万百姓。在沈阳市公安局工作的干警任天布,和同事们一道,为奥运足球比赛场地的安全而昼夜辛劳,最多时曾经有一个半月没回家,一周没换过衣服,连在天津上大学的女儿放假回家一周后都没见到她。没办法,女儿只好到他值勤地方附近,匆匆见了一面。
我快乐——参与带来快乐 奉献创造幸福
黄莉,居住在亚运村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和社区编织班的十六个姐妹,从奥运申办成功开始编织奥运作品,舞动的北京、福娃、“鸟巢”和“水立方”……为了使作品更为逼真漂亮,她们从选料到配色、从图案到成品下足功夫。编织用的鱼线,连起来能绕天安门广场十圈,使用的彩珠堆在一起,可以装满几大箩筐。她们不停地编,然后送人,再编,再送人,只因为一个共同的愿望:把作品送给有缘来亚运村的每一位外国朋友,让世界人民和我们一起感受北京奥运的快乐。
在奥运筹备的七年间,像黄莉这样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文明,自发加入到奥运宣传志愿者队伍中的普通人,不胜枚举。被确定为奥运外宾接待家庭的空竹老人刘振钰,用5年时间抱病制作了2008个象征着五环精神的手工艺品。“五子保平安”的巧手老人李兆娴,生前三个月与病魔斗争中创作出福娃系列剪纸的山东残疾男孩聂帅,都是他们中间的代表。
一场体育盛会,何以让举国上下的普通百姓如此忘情地投身其中?是奥林匹克与生俱来的魅力与感染力之外,是改革开放30年累积的民族自豪感和百姓自信心。
吴湘舟,北京第十三中学教了37年英语的退休教师,近三年来毛遂自荐在前门街道做志愿者,义务教授居民学习英语。吴老师耗时两个月开创性地编写社区英语教学教材,每周从通州赶到前门风雨无阻,用心良苦地激发学员兴趣,结果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学员,其中不乏从海淀、石景山赶来的铁杆“粉丝”。如今,“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都可以用英语向外国游客介绍北京前门的故事了。”67岁的吴老师一提到自己这些老年“学生”就流露出一种骄傲的神情,“我们这个班的学员,最小的将近60岁,最年长的近80岁。”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在身的吴老师的这种执着,老伴一语道破:“退休了还能为社会、为国家做点事情,还能发挥专长,这叫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奥运会需要全民的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一生的追求。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青年一代,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祖国和人民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很重很重。
提到“80后”、“90后”,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个人至上、不关心他人、怕苦怕累”等负面形象。但经历了选拔、培训、测试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洗礼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却令人刮目相看。
北京交通大学法律专业大三学生谢冰,1米80的个头,因身高合适而被选中奥运会期间扮“福娃”。当初觉得很好奇也很好玩的小谢,穿上“福娃”的行头后才知道,做“福娃”的滋味并不那么浪漫:衣服是塑料做的,不透气,憋闷难受,还要背上十几斤重的电池和鼓风机。奥运会前后正是北京的酷暑,小谢每天都要穿上这身行装表演近10次,每次至少20分钟。每回表演完,他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像蒸过桑拿一样。一天下来,流的汗能装满一个矿泉水瓶。
虽然工作很累很辛苦,而且没有任何露脸的机会,但谢冰仍很高兴:“因为我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看到观众兴高采烈地与‘福娃'拍照合影,甭提我有多开心了。”现在他一穿上“福娃”的衣服就特别“来劲”:“觉得和‘福娃'已经融为一体了,如果让我再次选择,我还会首选扮‘福娃'。”
谈到志愿者身份,这位22岁的北京小伙子感慨更深:“做志愿者的经历是我人生中精彩的一段,我们付出很多,收获更多。集体观念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
记者采访时看到,在机场内外、公交站旁,在奥运村、新闻中心、媒体村,在各个社区、学校、商店……到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一些年轻学生被晒得黑红的脸庞,不时在烈日下流出汗水,甚至滴到地上。但他们脸上始终挂着微笑。这一幕深深地印在记者的脑海中。
在北京市天坛街道还有一位年纪最大的奥运城市志愿者、103岁高龄的付漪泉。“奥运会是盛事啊,全世界都在看。这次轮到咱中国了,怎么能不高兴?”付老爷子说:“眼瞅着奥运会快到了,咱得做点啥,北京是咱的家呀!得守好(社区)这块地儿,把治安弄得妥帖。个个小区都安生了,奥运大赛才能顺顺当当。”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即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回馈社会。在个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高峰体验”的情感。此时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
奥运,为这种回馈提供了舞台;奉献,为这种追求创造了幸福。当每个人的奉献汇聚成社会文明的进步,并惠及全社会、惠及社会中的个体时,谁会不快乐?
回望30年间,很多人为市场经济“西学东渐”下膨胀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而忧虑,不少人为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流失而呼号。而今,当奥林匹克精神用它无可比拟的感召力在七年间涤荡国人身心之后,我们发现,中西方先进文明的交融,即将成就的不仅仅是一届独特的奥运盛会,更是中国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在经历了30年的冲击后,再一次的回归和升华,是民族文明素质提升的一大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北京奥运会又成为这一文明吸纳其他先进文明的又一见证。
发布日期:200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