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陶
汉画,汉代绘画也,主要存载于现存的汉代墓室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各种器物画之中。它的内容十分广阔丰富,几乎可以囊括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体育活动的画面当然也不例外。正如我国国学大师、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所说:“全部汉画的总和,无疑是一幅汉代社会的风俗画。”
《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图》之射箭局部 《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图》之翻筋斗局部
本人业余喜欢收藏汉代画像石(砖)及其拓片,藏品达上百件(幅)。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近日从柜中找出一横一竖两幅与体育密切相关的拓片,以表庆贺与迎接之意。
横的一幅拓片为《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图》,上面真实地、集中地记录了当时体育活动的场面。其活动种类之众多运动姿态之优美,人物形象之生动,是单幅汉画中所罕见的。
该画像石据说出自华东一带,长164厘米,宽40厘米,平地凹面线刻。一条横线将画面分割成上下两个部分,上为“乐舞百戏”,下为“车马出行”,刻画出当时达官贵人乘车坐马,赶宴赴饮,在鼓乐声中欣赏各种戏舞表演的奢侈生活景况。
“乐舞百戏”在汉代极为流行,它汇了“竞技、杂耍、歌舞、幻形等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表演艺术史上的创举。当时虽然尚无体育”一词(据考证,“体育”一词是十九世纪从日本传入的),但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却十分普遍。这种休育活动很大一部分就包含在乐舞百戏之中。
这拓片共有八组(十三人)画面,除中间的“建鼓舞”、左侧的“男女长袖舞”和右侧的“跳丸”外,其余五组(八人)均可视为体育活动画面,即左侧的“跳绳”、“射箭”、“体操”(翻筋斗)和右侧的两组“击俭”。
古代的一些体育活动项目,往往是与当时的军事活动、生产活动相连的。射箭,就是春秋战国到汉代,在作战训练和狩猎中形成的比较普遍的活动。拓片中刻画了单人下蹲式射箭的姿态。
翻筋斗,也叫“跟斗”、“连倒”,它是体操技巧运动的基本功之一。
据资料记载,由于长期征战,汉代的剑术已相当成熟,在当时的击剑训练汇中,既有单剑训练,也有双剑训练。拓片上这两组“击剑”的画面,正是这种活动的真实写照。
《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图》之跳绳局部 《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图》之击剑局部
特别是“跳绳”组图,刻画了两个女子单人跳绳的形象:当绳子摇到头上时,女子双脚落地;而当绳子接近地面时,女子双脚跳起。这一上一下、一落一起,把跳绳的整个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我们不知道“跳绳”在汉代称作什么,有人说古时叫“跳百索”、“跳白索”,但这种活动从汉代(甚至汉以前)就已经普及,并一直延续至今,甚至连动作都丝毫未曾改变,确是不争的事实。
竖的一幅叫《六博图》,出自陕西米脂,高96厘米宽32厘米,剔地平面线刻。该类题材在汉画像石中虽多有表现,但在一石上通过多幅画面表现二人对博欢饮的全过程,却是不多见的。
汉画《六博图》
众所周知,除围棋、中国象棋之外,六博是我国古代另外一种棋类游戏,它比中国象棋早得多,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乃至隋唐都十分盛行。《史记·滑稽列传》说:“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六博争雄好彩来,全盘一掷万人开。”可见六博是当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
《六博图》之对博局部 《六博图》之投箸局部
所谓“六博”,是因一套博具中有六根箸而得名。除了箸之外,对博双方各有六枚棋子,棋子布在博局上。通常行棋之前要投箸,根据投的结果来决定行棋的步子。六博的行棋技法早已失传,但其为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鼻祖却是世人公认。
该拓片用六幅画面将落坐、投箸、对博、欢饮等六博的过程刻画得活灵活现。最下方刻有手持的门吏,把对博的场所和两人的身份表现得明明白白。这种具有益智特点的盘上棋类游戏,讲究身心和谐、内外兼修,与北京奥运会所强调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这一点,从拓片的幅幅画面中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得到。
选编自《中华文化画报》
发布日期:200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