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

李建平

  主讲人:李建平,1954年10月出生,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北京街巷与历史风云》、《北京城市景观与古都文脉》、《帝都文化——北京旧城中轴线》、《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等二十余篇;编撰《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百科词典社会科学卷》、《北京经济史资料》等著作。

  主讲地:央视百家讲坛 2003年12月11—12日

   

  从北京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现代北京建设的“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又将其定为“新北京、新奥运”的生长点。

  这条全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的独特魅力在哪里?建筑奥妙是什么?它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而它偏离子午线的背后是否隐藏了什么玄机?

  它是一座850年历史都城——北京的中轴线;

  它汇集了北京城古代建筑的精髓;

  它偏离子午线,蕴含了多年未解之谜;

  它体现了最地道的北京人生活方式;

  它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变迁……

外国使臣进京城

  传说在大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的使者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在古代中国,朝见皇上要下跪。但是这位外国使节表示不想给中国的皇帝下跪。

  于是,中国清朝的官员采取了一个礼宾仪式的安排,让这个外国使节从前门走进北京这个皇城。使节从前门走进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是清朝时候存在的第一道大门,大清门,也就是现在就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这个位置。

  使节走进皇城之后发现周围的环境不一样了。因为他刚进到北京城的时候,发现北京城是一个灰墙灰瓦,街巷整齐的城市,道路两边是建筑体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

  从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齐,横平竖直,都是东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灰色的砖墙灰色的瓦。

  但是,当外国时节走进皇城之后,他发觉他看到的景象与前面的不一样了,特别走过大清门,他发觉建筑物的颜色都是黄琉璃瓦红墙身,而且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就是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地方,当年是皇城的大门,从这个门进来之后是一条御路,现在的天安门广场还可以看到,在广场正中间是大块的条石铺成的一条路,正对天安门正中的门路,这就是中轴线上的路,在古代中国,这条路叫作御路,也就是皇上走的路。

  外国使节在进了皇城大门大清门之后,视线一下子就被引向了天安门。他看到天安门上黄琉璃瓦,红柱子,红红的墙身,前面衬托着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在蓝天白云衬映下,他体会到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截然不同。天安门宫殿式的大屋顶,体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色。

  当他穿过金水桥,走过天安门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这就是端门。走过端门之后,迎面是一个广场,就是穿过端门广场,迎面看到的是午门,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手来,欢迎到来的使者。在高大的城墙面前,人显得很渺小。午门上面有迎宾队伍,有人吹着号,在午门前面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

  当外国使节穿过午门之后,又看到一道金水桥,那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的是外金水桥。走过金水桥,使节终于到达皇城。但是,在见到中国皇帝之前,他还需要走过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太和殿前的门,太和门。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进入午门以后没有树。这种不种树的做法就是让建筑在眼前尽收眼底,显得更加雄伟。

  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了太和门,看到了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三层石台阶上。爬到石台阶上之后,外国使节说,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有如此辉煌的美的建筑,我不得不下跪了。

  而外国使节走过的,还只是北京中轴线当中很小的一部份。

魅力所在

  假如时光倒退到清朝,或者明朝,那时候没有现在这种方便的交通。人们最多就是骑马,坐轿子。当一个人外地人陆路进北京,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永定门有城楼和箭楼,是一个城,它先给人一种感觉:要进城了。进了永定门之后,虽然进城了,但看到的是一条非常宽阔的马路。当年的永定门,东边是天坛,西边是先农坛,中轴线开始就给人感觉中轴明显,两边对称,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建筑。

  当年在坛外边不像现在似的盖满了商店,两边是非常宽松的。从永定门走进之后,遇到的第一个视点是天桥,大家知道现在北京有个天桥,但是天桥大家都没见过这个桥。当时,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南边看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看不见永定门,让人进城之后迎接一个小小的高潮;从这个高潮走下来之后,迎面会看到一个非常繁华的街市,而且正对着是雄伟的北京的前门,明朝管它叫正阳门。

  过了天桥,而且两边环境不一样了,不再是那种清静的,种满树木的那种坛庙,而是长长的一个街市,现在的前门也没有古代的宽。据考古工作者讲,这个前门大街当时是很宽的,没有马路,是土路,但是它很宽,在路的两侧是商店,像珠市口,像前门大街,让人感觉热闹了,确实和农村不一样了,就要进城了。而且前面迎面的是什么呢?是高大的前门城楼,这个前门城楼迎面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对大石狮子,在石狮子前面还有一牌楼,那时候老北京叫五牌楼。老北京见面会问:到哪去?答:到五牌楼。在老北京的时候,每个城墙前面都有一个牌楼,一般的城墙牌楼是三开间,只有前门前面是五牌楼,现在前门前面恢复一牌楼,那是假的,为了通车方便,原来是落地式的,过了牌楼才能看到三座大石桥,石桥过去你看到的是大石狮子,非常的雄伟,进了前门,先建的是叫箭楼,现在的前门有箭楼和城楼,打仗的时候这个箭楼啊,上面穿满了箭孔,那是准备射箭的打仗的,背后,进了箭楼之后才看到前门的城楼,从城楼穿过去之后当时就在前门和现在毛主席纪念堂中间有一个方块的街叫棋盘街,方方整整,这个棋盘街就形成了皇城的前面一片小广场,就在中轴线上有路有城楼,有广场,内涵非常丰富。到了这个小广场之后你再往前看,不一样了。前面就是皇城。

当年的永定门

  从永定门经过天桥到前门形成了一个高潮,感觉进城了,但是这个高潮不退,马上迎面来的是皇城,是一排金灿灿的宫殿。领头的是刚才讲到的就是大清门,民国后改叫中华门,明朝才建的叫大明门,穿过这个门是天安门,然后是端门,午门,太和门,然后才能看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故宫三大殿,后边还有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然后是故宫御花园这一线。当爬到景山上才能感觉到北京是帝都啊,那是皇上住的地方,从景山上往下一看,看不见殿,只看到一片金灿灿的屋脊,就像我们奏一首音乐到达了高峰,就像我们欣赏了一张画到达了汴桥那个地方,那么欣赏北京的古建筑到这点儿到达了高峰。

鸟瞰天安门广场

  从故宫的这些大殿的金灿灿的大殿走下去之后,出神武门让你缓冲一下,然后又给你提高了,上了景山的万春亭,这是全城制高点,全北京城的制高点,让你感觉像音符又上来了,上来之后跟着又下来了,景山后面现在我们叫景山少年宫,当年叫寿皇殿,也是一大殿。这个大殿接着万春亭让你能滑下来,然后出了景山之后,又一座门,皇城后门,刚才说前门是大明门,后面是地安门,过了地安门之后,有一座叫后门桥,在老北京住的都知道,过了地安门再往前走是后门桥,后门桥和天桥的建制是类似的,过了后门桥之后,会让人又有一个小起伏,是高大的鼓楼,这个鼓楼仅次于前门楼,非常雄伟。过了鼓楼之后100米又一个楼--钟楼,钟楼瘦一点像我们古代的一方印,咔的刻在那里。我们这次的奥运会的会徽用一方印来表示,非常坚固地扣在那个地方上,就像一首音乐起伏,起伏,到钟楼这儿收住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前面是鼓楼,后面是钟楼,那么在钟楼和鼓楼的周围是什么呢?是一片四合院,中轴的乐章到鼓楼到钟楼,钟楼就像一个有力的音符结束了,但是它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使中轴乐章消失在这些民居当中。

中轴线演变

  要探讨中轴线的起源,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城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王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相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也就是说,在周朝的时候,皇城中间是宫城。皇城比宫城大一点。这在北京城的布局中没有变化,北京城的皇城就在中间,然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着。可见,这个思想在周朝就确定了。但是周朝城和现在的北京城有一个不同。那时候,人们建城讲究每面要有三个城门,而且道路要都对着,它这个九经九纬,经和纬就是横的竖的它都对着,皇城在中间,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这种思想有好多专家考证过,说是源于中国的井田制,因为中国的井田制就是方块的,方块不断地罗砌在一起,是中国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国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规划的城都是方的。《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的是儒家的礼制思想。《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

  北京城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先有规划而后建的城,有很多城市,比如上海,大连,青岛,是依地势,依海边,或是依河流而建的。但北京不同,北京城是先有规划再建城的。是依据周王城的思想,在一块空地上建起的一座方形的城,皇城在城中央。

曹魏邺城复原图

  但是这种思想到汉以后,发生一个变化,那就是明显的城市中轴线的出现。现代考古发掘,三国时期,曹操建的邺城里面,每条路都对着,它有一条路更突出了,对着皇城,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里头引用中轴线的都城。

  明北京的中轴线和历史上中轴线有什么不同?首先,明北京的中轴线把南边拉长了,全长7.8公里,把进入北京城的建筑大大的拉长了,增加了从永定门到前门这块,等于就是它从前门那儿进,就从城的正门,北京多了一个外城,外城把轴线拉长了。

  再有,明北京城做了一个大贡献,就是使中轴线继承了古代建筑整齐对称的思想。永定门两侧一边是天坛,一边是先农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称感。进到天安门后,一边是太庙,一边是社稷坛,就是现在的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让你整齐地对在这儿,元大都社稷坛和太庙是在城的两边,不是紧挨着中轴线,你看它把中轴明显整齐对称,非常明显。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这不仅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使中轴线的内容大大增加了。

  最后一个它的变化,就是把钟鼓楼放到了中轴线的末端。元朝中轴线的最北边是个寺庙,叫万宁寺,万宁寺有一个建筑叫中心阁;金中都的时候中轴线北端也有个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叫天宁寺。寺庙里面供奉的是宗教里讲的神。

  明朝以后,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它周围是民,是人,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在5000年的历史演化当中,中轴线最后形成了一条非常出色的气魄雄伟的北京城市中轴线。

中轴线的人文意义

  城市轴线不只中国有,也不只北京有,巴黎和华盛顿等欧美城市有,在中国历史上秦城咸阳有,东汉、北魏也有城市轴线,然而,都比不上北京中轴线,都没有像北京中轴线如此之长、如此笔直与壮观,如此考究"自然、文化"理路。北京原本"中轴线",南北贯通,南达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将京城分为东与西,位于中轴线上的宏伟宫殿建筑群--皇宫、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紫禁城外还有城,均以中轴为线,城中有城;中轴的东西两侧,对称修筑,内城左修太庙,右筑社稷坛,外城左修天坛,右建先农坛,城外则为左日坛,右月坛;紫禁城、皇城、内城与外城,城城呼应;有城就有城墙、门楼和角楼,是北京人文的壮观与美景;有城就有街、有房,标淮的北京街巷是胡同,房子是四合院,胡同可以是横七竖八,却怎么走也不会迷失方向,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怎么喊也会传入四合院:四合院可以是大大小小,却必是中轴式建筑,设计正房、两侧厢房、正门与侧门,关起门来,自有安身处,自有天伦乐。

  北京中轴线是一种圆满的境界,既可体现地理上的风水要求、文化上的制度与心理要求。不过,无论如何,"北京中轴线"观念和北京的风貌,相当具体地贯通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一中华文化精神。"中和位育"出自《中庸》。"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老北京的城市格调,带有比较充足的"致中和"宽容性格,宫殿位于中心,高高在上,等级森严,同时,四合院鳞次栉比,胡同密布,街市人流,养鸟、斗蝈蝈、喝茶、聊天,可以在空间交错之中,一边嘴上挂着"莫谈国事",一边休闲取乐"胡同消息"四起,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与休闲功夫,训育了北京人独有的柔性与乐天性,自尊、大方与悠悠自得。作为古都的北京,经历了明清6个世纪的昌盛,她在空间布件配置上的宽裕,在对世间情感释放上的宽厚,是留给人类深厚奇妙的文化理想。

探秘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然而,经过测量发现,这条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与子午线有所偏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33位皇帝的宝座不是都歪了吗?为什么中轴线会偏离子午线?是古人有意为之?还是测量出了问题?

  我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中轴线,而且往往是和子午线相一致的。子午线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次施工中,曾经挖出一只石鼠和一匹石马,这两件孤立的文物分别在中轴线的两个不同的地方。中国古代天干地支中,子为鼠,午为马,暗示着中轴线实际上是城市的子午线。

  北京城作为一个帝都,元、明、清三代33个皇帝都在这里面南背北称帝。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往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钟楼、鼓楼,全长大约为7.8公里。以紫禁城为中心,从而成为当时连接南北城的主线。但是,一位老先生经过非常认真的研究后发现,中轴线和子午线并不是完全吻合的。那么,北京中轴线究竟是否真是偏离子午线呢?这其中又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惊奇的发现

  发现中轴线偏离子午线这一现象的老人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从事空中遥感摄影以及测绘地图的工作。在一次观察北京市航空影像图的时候,夔中羽发现,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移!

  夔中羽知道地图是按照地理坐标严格控制制作的,应该不会有问题。他马上又找来了北京的卫星影像图。在卫星影像图上,他发现中轴线也是偏离子午线的,他又买了多个版本的北京市地图,当中还包括北京交通游览图,发现中轴线都偏了一点儿,并且是向逆时针方向偏了一点点。这就证明了这条线确实与子午线有一个偏角。

  夔中羽考虑,既然从地图上发现北京的中轴线有一定的偏离,那这个角度到底有多少呢?于是夔中羽决定对永定门进行一次实地测量。

  要测定永定门的子午线,首先要知道太阳经过永定门当顶的精确时间,这一时间对测量十分关键。夔中羽和专家一起,根据世界时分区、当地时间差和当日时差等多种因素推算,确定了太阳经过永定门的正午时间。

  2004年冬季的一天,夔中羽和测绘专家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开始了立竿见影试验。他们在甬路中央立了一根2米长的杆子。在杆子的下面,延甬路中心线向北,粘上一条长6米的黑胶带,表示中轴线。当太阳经过永定门上中天时,杆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门子午线。影子与黑胶带之间的夹角就是子午线与中轴线的夹角。

  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2度多。这个偏角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夔中羽又在地形图上选择了永定门、钟楼和地安门三个点,算出偏角是2度十几分,证明永定门立竿见影粗略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根据这一计算,从永定门开始的中轴线到了钟楼,就已经偏离子午线达300米了。

  ●详解原因:是不是计算错误

  可是京城的中轴线为什么会是偏的呢?在建造元大都的时候,是故意让它偏的,还是因测量错误造成的呢?

  地球上各处的经、纬度和方位角都是随时间变化而发生某些变化的,比如地球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小的周期性摆动、移动、偏转等现象,这在天文学上称为极移、章动和岁差,那么中轴线的偏离与这些天文现象是否有关系呢,夔中羽为此专门请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席泽宗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天文学家和天文史学家,他在了解了关于北京中轴线偏离的情况后,认为把一些天文现象与北京中轴线偏离联系起来有些不合适。因为极移是地球自转中在地球内部的一点挪动,面积很小。岁差、章动虽然会影响到恒星位置经纬度的变化,但不会影响地面经纬度的变化,所以天文现象影响中轴线偏移的因素可以排除。

  那么是不是计算误差所致呢?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精确的测量,唐朝的学者曾经在河南很准确地测量了子午线,从河南考古复元的宋代皇城模型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城中那条笔直的中轴线。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中轴线偏离不应是测量错误。不是技术原因,那又是什么呢?

  为了揭开这个深藏在中轴线背后的谜团,夔中羽暂时放下依据自然和技术路线寻找原因的途径,开始寻找人文线索。

  夔中羽考虑古代很多建筑的方向,都和远方的一些地物有一定的关系,北京的中轴线是否也和远处的地方建筑有一定的关系呢?现在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建立的,而元大都又是元朝忽必烈建立的,那忽必烈以前在别的地方会不会建有什么与北京相关的建筑呢?

  夔中羽找来了北京至内蒙古的几张地形图,当他把九张地形图连接起来看的时候,一个从没关注过的地方展现在眼前。他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古开平,而那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发祥地。

  1206年,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帝国。二十几年后,忽必烈在领地内,由刘秉忠设计城邑,营造宫室,建成了开平,也就是元上都。元上都和元大都有很亲密的关系,当时元朝是两都制,也就是一个国家有两个首都,那么北京的这条中轴线是否和元上都有关系呢,在地图上测量总有误差,要取得更精确的结果,还需要更加精确的数学计算和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作实地测量。夔中羽决定循着北京发出的这条中轴线到内蒙古自治区亲自考察一下。

  从北京、河北到内蒙古的正蓝旗直线距离为270公里,夔中羽考虑,当时负责设计的人会不会是按照当时统治者的意愿,为体现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大都连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准线呢?带着这个疑问,夔中羽在当地文化局副局长赛音、元上都史学研究者东希格的陪同下,向元上都遗址进发。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面。

  元上都遗址经过几百年的变迁,早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夔中羽行走在上都古城,他们寻找着从古都北京延伸过来的那条线,他们展开地图,依据GPS卫星定位仪寻找元上都遗址中从北京延伸过来的中轴线,并与地图一一对证,然而这条无形的线究竟在哪里呢?

  当夔中羽手中的GPS仪显示出东经116度12分的时候,他知道距离真正通过中轴线的那个点只差1分的经度,也就是几百米的距离。夔中羽把连接元大都与元上都的这条线称为两都线。这么一看,北京城的中轴线就位于两都线的南端。学者们认为,我们不应该用现代人精确的测量方法去评判古人的测量,因为毕竟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那么完备的工具,更没有必要把这条中轴线刻画得要精确到小数点的4位以后。

  对于夔中羽和许多科学家来说,中轴线偏离的原因是否真的是人文因素决定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是不管答案是什么,中轴线上那些经历了几百年风霜雨雪的诸多文化历史遗迹,将注定帮助人们揭开这一极富传奇色彩的谜团。

发布日期:200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