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是用以防御的墙垣,中国汉字中的“城”,既指“城墙”,也指由城墙围起来的“城市”。从历史的发展看,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的一个特征是,大多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这与西方相反。
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如果将它所保卫的城市比作建筑物的综合,城墙的作用就相当于建筑物的外墙。国都的城墙还是统治者中心形象的扩大,所以,历代统治者会把“城”当作“国”的同义词,倾城即是国破。
老北京人记忆中的城墙与城门指明清北京城墙城门。其城墙城门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的,它以宫城(紫禁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池所组成。有“内九外七、皇七禁城四”之说。九门深处,就是北京的老城。
“内九”,是指内城墙共有九门。内城墙系通过正阳门的城墙,总长度23.6公里,高11.8公里。封建礼制对进出城门有严格的规定,九门各有分工严明的用途:正阳门为京城正门,走皇辇宫车;崇文门设鱼、酒纳税之所,走酒车;朝阳门为南米漕运入京之门;东直门为木材入京之门;安定门走粪车;德胜门为出兵之门;西直门走水车,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阜成门为西山煤炭入城之门;宣武门清代走囚车。
“外七”,是指外城墙有七门。外城墙系通过永定门的城墙,又称罗城,总长度28公里,高10米,明朝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墙是内城墙南墙的外围部分,其七门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和西便门。
“皇七”,是指以天安门城楼两侧为起点的红墙,即皇城,共有七门。皇城城墙的总长度约为9公里,环绕着紫禁城,共有七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大明门(大清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禁城四”,是指紫禁城有四门。外城之中有内城,内城之中有皇城,皇城之中是紫禁城。所以,紫禁城是城中之城。紫禁城呈长方型,城墙的总长度,为3公里,高10米,共有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它是一部土石作成的史书”。这是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所著《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对城墙的赞叹。
清代末年,北京城墙逐渐拆除,出现了许多豁口,城门也越来越多。北京城门也因此逐渐由“内九外七、皇七禁城四”增加到30多门。
新中国成立后,内、外城城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拆掉了,城门也无所依附,除正阳门、德胜门外,仅余遗迹尚可供人们追忆中国的文化遗产,成为游览古都北京时有意义的一项内容。明代城墙是北京建城史上修筑得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的建筑物,堪称北京城的标志。
转自北京第29届奥运会官方网站
发布日期:200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