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中国,与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印度一样,也有灿烂的古代体育文化。
中国人在体育方面表现出独有的聪明才智,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精神。中国古代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影响遍及社会各个阶层。
古代体育与古代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如军事、宗教、艺术、教育等互相连系,密不可分。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与专制统一局面所提供的文化氛围中,在不断吸收外来体育形式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在长期的民族冲突与交融的历史旋涡中,中国古代体育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对社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作为东方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一环,既是中华各民族体育文化汇集和融合的结晶,又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意味
在世界上所有古文明的体育形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想,而中国古代体育与传统哲学思想的结合之紧密,是世界上少见的。
以竞技、娱乐、养生为内容的中国古代体育,大量引入了一些传统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气”、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合一、动静相因相成、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等等,并用来解释或指导体育实践,这种状况在武术和养生术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古代体育出现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即不仅注意到人体外部的肢体活动,更注意到身体内部机能的锻炼,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自然界的变化去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这也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智力并重
虽然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程中,存在着“文武分途,重文轻武”的倾向,但我们仍然可以在体育发展的历史点滴中,发现其中藏着“智力并重”的痕迹。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体育活动中,不仅有展示速度、力量的项目,还有一种用脑的具有竞争性的智力游戏,这就是以思维与智慧的较量为特征的棋类活动。中国有两项古老的棋类竞赛项目――围棋和象棋。几千年来,它们既娱乐着世世代代的民众,开了人们的智慧,又满足了人类的竞争心理。
下围棋极似用兵,历来为文人雅士和军事家所喜爱。它对于提高战略战术意识,发展智力,陶冶性情,都有良好的作用。
古代养生术与医学和哲学有密切的连系,养生术中的导引最初主要是一种医疗手段,后来由于长寿思想的影响,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保健手段。许多养生家、导引家又同时是医学家、哲学家或文人学者,如华佗、孙思邈、苏轼等。
又如古代体育很强调体育道德,许多体育活动如射箭、投壶、剑术、棋艺等,常被士人用作自我道德修养的手段。特别是武术,不仅追求功夫的高强精湛,也十分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见义勇为、扶弱抑强等是历代真正的武术家所谨守的重要武德。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体育智力并重的特点。
长寿观念
商周时代,人们逐渐产生了“长寿”的思想和愿望。商代典籍《尚书?洪范》中认为人生有“五福”,其中有关健康长寿的就占了三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寿问题已相当重视。
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在健康长寿观念的影响下应运而生,在传统体育中独具东方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养生术的发端和发展,与古代医学和哲学有很大关系。有不少养生家同时也是医家或哲学家,如华佗、孙思邈等。医学研究认为养生术提供了人体解剖、人体生理功能和病变方面的认识基础,如《黄帝内经》中有关人体与生命的理论;而在诸子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形神统一的人体观,及运动与静养相结合的养生思想,从而也为长生术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传说中活了800岁并最终成仙的彭祖是养生术的老祖宗,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有壮容”,西晋学者和医家葛洪亦享年80余,他们都是中国养生长寿的典型代表。
军事需要
西魏步、骑武艺作战图壁画
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军事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由于战争和军事训练的需要,有助推动古代与军事有关的体育项目的发展,一些娱乐健身活动逐渐从军体训练中分化、演变出来,譬如蹴鞠。
夏商周时期,射箭和御术都是重要的军事技能,也成为当时学校教育中类似体育的重要内容。这时还出现了用以操练军队的“武舞”,西周时着名的武舞有两种,一为象舞;一为大武舞,操练时金鼓大作,气氛紧张,“持干戚以舞”,“发扬蹈厉以示勇”,可以振奋士气。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随着兵器、作战技能和军制的变化,作为军事训练的体育活动也不断演变,角力、举鼎、拳术、奔跑、跳跃、投石、游泳、蹴鞠、马球、武艺等都先后用作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
游戏娱乐
古代游戏也称嬉戏,是古代儿童体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七、八岁以上的贵族儿童在学校除学习识字外,还必须接受舞蹈、射箭、驾车等教育,由此学习礼仪和常识,为进入成年社会做准备。在这一时期,体育教育是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的。两汉以后,体育内容渐渐从普通学校教育中消失,只在专门的学校(如唐宋以后的武学和武塾)中还有正式课程。这样,体育就只能以民间游戏的形式存在于少年儿童的生活中了。
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其中除了模仿成年人的体育、生产和战争活动外,还有相当部分是由古代儿童创造并代代传习下来的。唐朝人路德延在《小儿诗五十韵》一诗中就提到了许多儿童游戏:骑竹马、口接抛果、藏钩、捉蜘蛛、黏蝴蝶、打泥弹、斗草、踢球、积木、垒石、捕蝉……其中不少游戏具有相当高的个人锻炼价值。
一直为古代中国人喜爱的荡秋千、放风筝、捉迷藏、踢毽子、打陀螺、抖空竹、拔河、跳绳、舞狮、舞龙等活动形式,经长期筛选之后存留下来,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体育的重要内容。
修身教化
西周的学校教育较诸夏商有了很大发展,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书、数是伦理、道德、文化教育;乐是带有美育意味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射、御(射箭和驾驶战车)实际上是体育的内容。
古代学校中习射御,兼有德育和体育的含义。此外,舞蹈也是必修课,贵族少年子弟在学校学习舞蹈,是为了将来参加各种祭礼,兼有使身心健康受益与学习礼仪和典制的双重目的。此外,武舞中的“大武”因内容是表现周武王伐纣的武功,故常用以鼓励士气,训练军事技术。
先秦诸子教育中,体育占有一定的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便是一位文武并重的伟大教育家,他明确提出了“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孔子精于射御,曾亲自带领学生习射。他的不少关于射礼的言论,表现了他把道德礼仪与体育相互结合的观念。
墨子深通军事,主张以武力反对侵略,提高武士的社会地位。墨家教育中,注重武艺技能和勇敢精神的培养,军事体育占有一定地位。
学校出现
中华民族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已有学校的出现。
夏商时的学校,实行文武兼习的教育而偏重于武。夏朝时,有“序”和“校”两种学校机构,培养奴隶制国家统治所需的人才。其中“校”不仅是实施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专门机构。
到商代,由于统治者把宗教和军事用作维持其统治的两大支柱,宗教教育和军事训练便成为商代教育的中心内容。射箭和车战技术的训练,都被列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较诸夏商有了很大发展,以培养文武兼备、和谐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射箭和驾驶战车)实际上是体育的内容。
科举选拔
清代武举图
科举制始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唐代武则天在发展和完善文科举的同时,继承了唐太宗重视选拔将才的做法,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创武举制。武举制是武科举的简称,即通过考试选拔武官。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武举考试的内容包括力量测试、武艺较量及身材、言语等。力量测试有两种方法,一种称“翘关”,即一人举起城门的门栓;第二种为负重,负米五斛,行20步。武艺中的射箭,主要分为徒步和马上,“马枪”则测试马上运用武器的能力及刺杀技术。
用加官进爵的方式吸引和鼓励习武者,表明政府承认了武艺的社会地位。武举制的确立和实施,对民间尚武风气和武艺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发布日期:200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