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潇潇
就现有的文献资料,“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是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执着追求的总和。将人文和奥林匹克运动结合起来,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
奥林匹克运动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由当时的古希腊人所创造的古代奥运会。“古代奥运会追求理想而丰富多彩的竞赛方式,表达出对善与美的追求,它强调形体的健与美和精神健全,身心和谐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无疑也受到了古代奥运会的影响,她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就是在为了恢复古代奥运会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体育活动的初衷而创立的,期望能够创造一种能够弘扬古希腊文化传统和古代奥运人文精神,又能够使体育运动同文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并且现代奥运一直表现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透射出浓烈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不仅表现在物态层面,如夏奥会、冬奥会、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学院、博物馆、文化节等方面,而且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奥林匹克口号、主义、精神和教育等方面。”[1]顾拜旦从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开始“就试图将奥运会建立在一种单纯的体育运动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础之上,以避免奥林匹克仅仅流于一种单纯的体育运动和缺乏良好思想基础而走向歧途”,而这种哲学就是“奥林匹克运动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哲学”[2]。
奥林匹克运动始终追求的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的沟通与协作,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服务。奥林匹克的追求是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体现着人性深厚的人文底蕴,她所带动的奥林匹克运动已不单纯是一种体育活动,而是展示全世界体育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窗口,她所宣扬的和平、友爱、平等、尊重、理解、拼搏等思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的范围,而是体现人类对人性关怀的需求。
现代奥运自1896年诞生起,百年中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多借此展示本国独特的文化,带给世人迥异的视听感受。雅典奥运会通过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全球圣火传递、开幕式、运动场的选址、橄榄枝花冠以及文化活动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式,将体育与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这使得雅典奥运会成为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奥运会”。
北京从雅典带回奥林匹克旗帜,也借鉴并发扬了其“文化奥运”的成功经验。“人文奥运”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它的实施将使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深刻的影响,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多元化带来机遇,促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同时也将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接轨提供重要契机,从而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一笔伟大遗产。[3]
有意思的是,“人文奥运”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仍是众说纷纭。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4]编写的《人文奥运》一书,立足于文化解释的涵义和立场,来阐发“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并在解答什么是“人文奥运”的基础上,从“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历史、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和组织等方面来展开对“人文奥运”内涵的阐释、说明、论证。从而揭示和凸显“人文奥运”主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其中,人大哲学系副教授彭永捷从传播效果出发,对“人文奥运”的内涵分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5]。
对国内重点从“人本”的角度界定:“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是关怀人、尊重人和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注重对人实施教育和文化素质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奥运;它是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哲学,强调奥林匹克精神中奉守和平、友谊的宗旨,团结鼓舞大众参与的体育实质,以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去精神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原则激励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而奋斗。“人文主义”对中国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对内宣传时强调“以人为本”,具有全民参与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但在西方,其人文主义思想由于过度强调以个人为中心,造成了许多严重背离人本精神的文化后果和社会后果。[6]“人文主义”已经成为后现代批判和反省的对象,加上某些不友好的势力频繁借“人权”问题向中国发难,在对外宣传时,可重点从“文化”的角度界定“人文奥运”理念:北京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和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是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和爱”的和谐统一盛会。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人文奥运”,可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中华文明,实现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彰显北京奥运会的历史价值。
世纪之交,东西方文化各自的发展也都进入了拐点,或者说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亟待输入新鲜的东西来实现突破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以上对“人文奥运”的两种解释,都是从东西方精神文化交融、互补的需求层面,阐释了奥运与中国、与北京结缘的必然性。
海南百川,有容乃大。历史证明,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就在于它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四海文明,儒释道三家的交融共同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而一旦走向封闭,中华文明就会走下坡路。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虽然国内民族融合促成了康乾盛世,但缺乏对外交流仍导致了中国的落后。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时期也使东西方文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的关口,正经历着“成长痛”,即相应的精神文明尚未完全建立,人们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很难真正觉得幸福。这就像处在青春期的人身体疯长,而营养跟不上,于是就有一种难以言说之痛。三十年来,虽然外来文化不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但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北京奥运会满足了这一需求。
中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更旷达的开放、真诚之心办奥运,自己首先适应和接纳世界。在举办奥运过程中,当“国际惯例”和“中国特色”发生冲撞,我们选择适应前者,废除或修改与国际惯例相悖的规定。如修改了管理条理让外国记者可以在中国境内自由采访,兴奋剂检测中心将由一个国际团队掌管,奥运知识产权将得到有效保护,国内紧俏的奥运志愿者岗位和热门门票都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提供给海外人士,以饮食为荣的我们却把奥运村的餐饮服务商交给了一家外国公司,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都需要真诚、胆识和勇气。正是在这一并不总是愉快的过程中,中国调整和提高了自身的文明程度、文化水准。
同时,中国举办奥运会,也是向世界展现自我、消除偏见、增进理解的舞台。无论来自何方、何种信仰、属何种意识形态,只要在奥林匹克旗帜下遵守奥林匹克宪章,都会受到欢迎。
这正是世界希望看到的。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科技和工业文明并没有给西方人创造持久的宁静和欢愉。全球性生存危机使得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创造的神话接连破产,西方人所依赖的对宗教和理性信仰也在消解,未能阻止民族种族主义、宗教冲突和恐怖主义的猖獗。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此进行了尖锐的反省和批判,它欣赏现代化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深恶痛绝。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成果,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克服二元对立思维、主张多元论,反对理性至上、科学至上等,即便不是借鉴东方思想,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近几十年里,奥运的人文精神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过度商业化、高度职业化、滥用兴奋剂等一系列问题使奥运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理想受到冲击,这甚至会导致奥运的衰落。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上任之际提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新格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这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全新解读,倡导人们在体魄、心智和精神方面通过自觉奋斗成为完美的人,并进而促成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体现出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切。这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相通的。
由此,北京提出“人文奥运”是奥运精神发展的必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适应。从实践的角度,“人文奥运”可以定义为:一个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以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为宗旨,各种文化交汇、各种利益共存,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互补共济、共同发展的奥运模式。“人文奥运”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世界公认的奥运新精神。[7]“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和谐思想是奥运与中华文化、东西方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全球伦理、对人的关心、可持续发展等,在“人文奥运”的精神中都有体现。
奥林会超越了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种族肤色和文化差异,构筑了“和平、团结、友谊、进步、和谐”的普适价值观,五环旗由此成为人类共同的旗帜。在奥林匹克旗帜下,一些冲突被化解,文化的认同带来彼此的融洽。韩朝两国运动员在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上高举“朝鲜半岛旗”并肩入场,并将在北京奥运会上一如既往,这给了世人极大的欣喜,和平终将是人类社会的主流。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传统的建筑、戏曲、民俗等特色文化将得到展现,而一系列采用国外设计方案的奥运场馆也将吸引八方来客。总之,北京奥运会将展示一个开放、成熟、理性的中华文明,上演一幕幕各种文明冲撞、交融、共生共存的壮丽图景。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将以更自信、稳健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整个世界也将收到一份巨大的惊喜,在享受一份文化盛宴的同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和平、和谐之境也指日可待。
注释:
[1]李连生:《“人文奥运”思想的历史追溯及影响》,《体育与科学》,2005年第1期
[2]刘雪松、许传宝:《人文奥运研究述评》,《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11期
[3]孙葆丽:《雅典“文化奥运”及其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启示》,《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第12期
[4]成立于2000年10月,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是应北京奥组委的要求而组建的、研究人文奥运相关理论并参与奥林匹克实践活动的学术研究机构。
[5]彭永捷:《人文、人本和文化——“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人文奥运》,东方出版社,2003年3月
[6]刘慧:《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7]袁黎平、田雨普:《和合思想:人文奥运的精髓》,《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9月
发布日期:200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