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欣赏集锦之一


风声雨声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截然不同的思想情趣。(林金山)

重九节塞上称觞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楹联丛话》卷二)。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阳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不是文字游戏,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林金山)

今年季子不回家

  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

  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谈》284)。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王君实先生在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此联在结构上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读起来,节律感很强,三言句式重复一次,而且与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结构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这是我们上面没有提到的最佳结构。此联在用典上也非常讲究,上联用《冯諼客孟尝君》的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都出自《战国策》。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林金山)

清风明月本无价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此联为梁章钜所撰苏州沧浪亭集句联梁章钜,清文学家。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纵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也能诗。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楹联丛话》、《浪迹丛谈》、《称谓录》、《归田琐记》、《藤花吟馆诗钞》等。沧浪亭,江苏苏州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在园内建沧浪亭,故名。全园结构以假山为中心,建筑物环绕四周,高低起伏,树木苍翠,有山林气象。并利用借景法,将园外的水与园内的山联成一气,扩大园景。在园林设计中独具一格。

  这是一副巧妙的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虽是集句,读起来却是一副佳联,上下契合,天衣无缝。上联,清风明月是无价之宝,意境是那样雅淡、疏朗;下联,远山近水都是有情之物,情韵是那样缠绵、妩媚。使人入得园来,觉得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分外可亲,满园美景都是无价之宝,真令人留恋难舍。名园对名联,相映成趣。倘若我们略加分析,此联就更加值得玩味。中国的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受佛道的影响很深,崇尚高雅、清淡、闲适的意境。由于中国社会政体的特殊性,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具对社会政治实体的依附性。儒道两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精神支柱,达则尊孔孟,积极入世,讲究修、齐、治、平;否则重老庄、消极出世,转向自然,寄情山水。在古典诗歌中,家国之忧与对山林的陶醉是两个基本母题。对政治的消极引来了对审美的积极,换句话说,消极的人生态度恰与积极的审美态度接壤。由此,在文艺作品中士大夫通过移情作用,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都感到亲切和愉悦,从大自然与秀丽中得到美的享受,当西方文学家把大自然视为恶敌,笔下常指写人与自然力的搏斗,流露出恐惧之意时,中国的文学艺术却在大自然中怡情养性,自得其乐。话说回来,清水、明月这自然之物是特别受文人青睐的,吟水弄月者为高人雅士。如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再看欧阳修《会老堂口号》是“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文人对山水有情的就更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清风、明月、近水、遥山成了失意文人心灵的避难所,所以这副对联情趣的高雅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周丽云)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肠,合古今天地之精灵,同此一山结束;
  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马当斜阳,匡庐瀑布,挹南北东西之胜景,全凭两眼收来。

  此联为彭玉麟所撰题湖口石钟山锁江亭联。彭玉麟(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字雪琴,卒谥刚直,湖南衡阳人。咸丰三年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转战长江各省,战功显赫。曾与太平军作战,1855年在湖口遭太平军截击大败。彭玉麟建水师昭忠祠于湖口石钟山,祠有锁江亭。结束:指装束在一起。湓浦:一名湓水或湓江,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马当:山名,位于江西彭泽县东北,山形似马。

  这副长联,是彭玉麟为纪念阵亡将士而作的。上联颂扬忠烈们的英雄气概,切“昭忠”的主题。“昭忠祠”增光生色,浩气回荡。下联在上联述史点题的基础上,放眼南北东西,写尽了立身锁江亭所见的远近胜景:鄱湖烟波、湓浦明月、浔江浪涛、马当斜阳、匡庐飞瀑,尽收眼底,应有尽有。至此,上联与下联,写人写景,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这副对联用字奇特: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长短参差,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抑扬合拍,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而且与对联抒写的内容配合十分得体。“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似连珠实发,诉说不尽,极大地增添了对联的气势。此后字数增多,逐步趋于平缓,“合古今天地”“挹南北东西”,则一气概括无余,力有千钧,情透纸背。

  此联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列品的修辞技巧。所谓列品,有点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排比,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任何间隔词语。使用列品方法,可以强化对联所吟咏的事物,收到其它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运用列品手法创作的对联中,最有名的当数邓石如自题碧山书屋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邵明灿)

谈吐趣中皆合道

  谈吐趣中皆合道;
  文辞妙处不离禅。

  此联为南昌青云谱联,撰者不详。青云谱,在南昌市南郊定山桥附近,始建于东晋大兴四年(321年),为许逊之“净明真境”。清顺治十八年(1661)画家朱耷(即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朱石慧)隐居于此,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康熙年间,改“圃”为“谱”。今为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朱耷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诗、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绘画造诣更深。他在二十三岁时剃发为僧。二十八岁时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三十九岁至六十二岁,在南昌城郊青云谱(原称天宁观)苦心孤诣经营主持这所道院,过着亦僧亦道的生活。他常与僧友在此饮酒吟诗,寄情书画,并且讲经论道参禅。此联虽属园林联类,然所记叙的事则是朱耷那段讲经论道生活的写照。其实,八大山人的为僧为道,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他的主要信仰。他是为了逃避清朝统治者对明宗室遗臣的政治迫害,借以保存自身。

  上联写僧友聚集在环境清幽的青云谱内交谈阔论,那一言一行,风趣横生,几乎句句讲的都是道家经典。下联则说僧友们不仅讲经论道,也吟诗作画谈写文章,语言机锋毕露,深奥玄妙,字字不离有关佛教的事情。

  此联所述青云谱历史悠久,环境幽美,文物荟萃,要描写的东西很多。然而全都略去,只字未提,单就当年的僧友讲禅论道做文章,这样便使读者对青云谱当年这所道观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陈国涛)

遗世独立 与天为徒

  遗世独立;
  与天为徒。

  此联是题福建武夷山天游峰一览亭联。天游峰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后,巍然高耸,独出群峰,登其绝顶,下观云海,尤如人在天上游,故称天游峰。天游峰绝顶处建有一览亭,是取登其亭而一览武夷山全景之意。

  这是一副写景联,读来使人产生一种恢宏、豪迈之气慨。本联有如下特点:

  采用了对联中“隔”手法,就是说写对联时由于用了典故而使人读起来感到好象隔了一层似的。本联一开头即借用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算是用典,却恰到好处。一览亭虽然高、险,但总有一个限度,如果本联用“不隔”的手法,直接写出一览亭到底有多高、多险,不仅无法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而且要在短短数语中勾划出一览亭的全貌是很难做到的。本联采用“隔”的手法,一方面避免了平铺直叙,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余地,看似隔了一层,其实两边只隔着薄薄的一层白纸,反而有一种新奇、朦胧、神奇的感觉。人们一看到“遗世独立”四字,就知道一览亭是高峻的,但如何个高峻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去作不同的想象,这种作用,是采用“不隔”的手法难以达到的。

  写景与用词,相辅相承。本联粗看无一字写景,细看却字字有景。一览亭在作者心中高峻无比,无比的高峻就应超出世间之外,作者用“遗世独立”来比喻,看起来似乎没有写景,而事实上景景都在其中。用天下最豪迈的词来形容作者心中最高的山,在语意上来讲都恰到好处.人们可以尽情地想象山的挺拔高峻,风光的秀丽,形胜的险要,自然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在用词措句方面,气势磅礴,极尽夸张之能事。单从字义上看,“遗世独立,与天为徒”概言天游峰一览亭的高耸,超出尘世之外,唯一可以和它相比较的是“天”;从其典故的出处来看,也是气派豪放,“遗世独立”源出于北宋豪放派诗人苏轼的《赤壁赋》,本联借用这一典故,也是要借用苏轼的豪放精神,来说明一览亭的高大雄伟,巍峨挺拔。我们知道,天的高度是无限的,豪放的雄浑的精神和文风也是无法用尺度衡量的,而一览亭的高度却是可测量到的。作者把有限的东西比喻成无限的东西,目的是为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最后,本联言简意赅,气势雄伟,节奏鲜明,对仗工整,这也是本联能够长久流传的原因之一。(王紫林)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此联是唐英所撰题庐山虎溪三笑亭联。唐英,字俊公,晚号蜗寄老人。清朝乾隆年间任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等官,擅诗、工书画等。虎溪是庐山东林寺门外的一条小溪,《名山洞天福地记》称为“四十七福地”。虎溪上原先建有一亭,取名三笑亭,后废。

  庐山素以“匡庐奇秀甲天下”著称于世。它不仅是蜚声中外的避暑胜地,而且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佛法名山。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神话传说。全国各地历代名人在庐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和奇闻轶事。唐英撰写的这幅对联,即讲述了这样两则历史掌故。

  上联向读者叙述了在庐山发生的一个传说:相传和尚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以溪为界,若过溪,寺后老虎就会吼啸起来,因此名虎溪。有一次,慧远送别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由于情投意合,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虎即吼叫起来,三人相视太笑,从此传为佳话。该联叙及此掌故,认为他们三个人代表了佛,儒、道三种宗教派别和宗教泛流,发展历程。然而,对“三笑”事实持怀疑态度的自有人在。明代儒学提举王祎在《自建昌还径行庐山下记》中曾说:“修静始来庐山,时慧远亡时且二十余年,靖节时亦二十余年矣,安得所谓‘三笑'乎?或曰晋盖有两修静也。”王祎所言,不无道理,史实确凿可证。

  下联则概括了东林寺白莲社的潮源历史:佛教在汉魏两晋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不久,庐山东林寺便成为“佛教阐化之基”。慧远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到庐山宣扬佛法,在江州刺史帮助下,创建了东林寺,结下了白莲社,创立了佛教新的分支净土宗,又称莲宗,世人称之为“一花”,其后禅宗佛教又演化为五个宗派,人们称为“五叶”,每一宗派都产生出自己的领袖人物。

  楹联艺术是文学艺术的一脉。唐英如同许多天才的文学家那样,没有生硬地照搬历史,而是依据离奇的传说故事,充分发挥了对联的借景抒情、探胜猎奇、对仗严谨、音韵铿锵的艺术特色,使人读后只会顿感兴味无穷,而不会去责怪、去追究故事的不真实了。(陈国涛)

放开眼界,看朝日才上

  放开眼界,看朝日才上,夜月正圆,山雨欲来,溪云初起;
  洗净耳根,听林鸟争鸣,寺钟响答,渔歌远唱,牛笛横吹。

  此联是龚正谦所撰题福建邵武市熙春山憩亭联。龚正谦,福建邵武人,清初文人,生平事迹不详。

  联中充满诗情画意,山与水,声与色,人与物,都是描绘的对象。上联从视觉方面写景,所写景物都与“眼”“看”二字相关联。“看”是领字,领属下面四句,分别描绘“日”“月”“雨”“云”四种景物。“朝日才上”是说太阳刚刚升上来,这是写白天的景物。“夜月正圆”则写出夜景之美,后两句写天气变化,作者于此用了一个典故,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诗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原意是说,溪边开始弥漫雾气,太阳也从楼阁上落下去了,山中快要下雨的时候,大风刮进了高楼。此联引用这两句诗的前四字,显然是为了表现熙春山的气候特点,同时也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拓展视野,真正做到“放开眼界”。

  下联从听觉方面写景,所写景物都与“耳”“听”二字相关。同“看”字一样,“听”字也领属下面四句,分别描绘“鸟”“钟”“歌”“笛”四种事物。“林鸟”即林中之鸟,“争鸣”写出了众鸟喧哗的热闹景象。“寺钟”指寺庙所用之钟,附近各个寺庙的钟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这就是“响答”了。“渔歌远唱”也用了典故,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两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原意是说,渔船上在傍晚时传出了嘹亮的歌声,响遍了整个鄱阳湖畔。此联无论作“渔歌远唱”“渔歌唱晚”或“渔舟唱晚”,都表现了一种和平宁静的境界。末句“牛笛横吹”,表现的是一种田园生活,流露的是一种闲情逸致。

  在写法上,此联的最大特点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落墨,新鲜别致。由于上下联各由五个短语或短句所组成,所以从声律上看,只要这些短语或短句的末一字平仄相对就算合符要求。上联的“界”“上”“圆”“来”“起”,下联的“根”“符”“鸣”“唱”“吹”,平仄分别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好一一相对,合于声律要求。(甘久生)

拼命酒与断肠诗

  大胆文章拼命酒;
  坎坷生涯断肠诗。

  此联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洪深所撰。洪深(1894-1955),字浅哉,江苏常州人。早年留学美国专攻戏剧。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戏剧活动。三十年代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和剧场艺术水平的提高有较大贡献,后任电影编导,并长期担任学校教育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大批进步文人会集重庆北碚,洪深也在其中。当时整个社会极端黑暗,生活又十分艰苦窘迫,在这种情况下,洪深自题了上述这副对联。

  人们写对联,一般都要表达某种思想观点或政治倾向。洪深也不例外,他自拟的这副联,既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又显示出勇于斗争,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豪迈气概,同时也道出了他当时苫闷的心情。

  “大胆文章”是他对自己创作的一个总结。他的著名作品如《赵阎王》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大胆地揭露了封建军阀统治的罪恶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英勇顽强的斗争,给当时社会以无情的抨击。说起“大胆”,当时还有段小插曲。那是在1929年,上海正在放映美帝国主义侮辱中国的影片《不怕死》,洪深也在剧院,他当场就愤怒抗议、演讲,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爱国热情。抗战爆发后,又领导上海救亡演剧二队赴内地演出,积极推动了戏剧界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与“大胆文章”相对照的是“坎坷生涯”这句。这又是他对自己大半生生活的总结。他191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先是学建筑,后专攻戏剧,1922年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生活待遇回国任教,从事戏剧活动。曾领导“复旦剧社”“戏剧协社”,并参加了“南国社”。抗战爆发后又断然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积极筹组抗敌演剧队,组织宣传抗战活动。

  对联的后部分“拼命酒”与“断肠诗”,却是他当时在重庆的生活与心情的写照。当时的重庆是抗战的后方,国民党的首府,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和高压政策下,进步文人不仅生活十分艰苦,精神上也极度苦闷,只有把仅有的几个钱全用来买酒喝。希望在酒精中一醉方休。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拼命地喝酒仍解除不了那苦闷的心情,便又转而寄情于诗文中。在那使人荡气回肠的诗句中多少能发泄一些愤懑之情,也多少能寄托些希望与光明。

  这副对联是一个流水对,上下句意思非常连贯,对仗十分工整,“大胆文章”对“坎坷生涯”,“拼命酒”对“断肠诗”,都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读后扑面迎来一股豪迈之气,却又夹杂着点点伤心泪。(陈红涛)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此联为陆游所撰“书巢”联。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一生创作诗歌极多,今存就有九千多首,同时他又是宋代著名词人和学者,开宋词豪放派之先锋。书巢意即用书筑成的巢,指书室。

  陆游,他那脍炙人口的诗词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他生当北宋灭亡之际,饱受民族灾难之苦,少时便立下爱国壮志。然而他一生不得志,满腔的报国热情无处发泄,只好寄情于诗词,或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统治者屈辱求和,给人以雄浑豪迈之气,或抒写日常生活中平凡之事,借物咏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用在陆游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他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不知身在何处,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是“读书有味身忘老”,还象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

  陆游的这副“书巢”联正是当时他生活的写照。联中的“万卷”指书的数量极多;“古今”指书的内容涉及面极广,古往今来无不领略;“一窗昏晓”可见其读书之专致,达到了废寝忘食地步,既不知黄昏,也不知晨晓,岁月年华就这样不知不觉地逝去了。

  寥寥几字,使读者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

  此联对仗十分工整,很有诗词的那种韵律美。用词也十分精确对仗。“万卷”对“一窗”,“古今”对“昏晓”,”消”对”送”,“永日”对“流年”,不仅词性与平仄相对仗,而且意义上也相互对照关联。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正对的修辞手法,正面直接描绘作者读书废寝忘食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此不仅反映陆游好学的生活场面,而且透过此联,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当时极端郁闷的心情。诗人拳拳爱国心、报国志无处伸展,无奈只有寄情于诗书之中,在书海里消磨这苦闷的漫漫长日,而大好的年华也在这书海中渐渐流逝。这无疑也是发泄对当权者的不满和自已的无奈之情。(陈红涛)

半湖烟雨 一局棋枰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
  王侯事业,都如一局棋枰。

  这是挂在莫愁湖胜棋楼外的一副园林楼阁联。莫愁湖在南京水西门外,水陆面积700余亩,湖面宽阔。相传南宋时,有洛阳少女莫愁远嫁江东卢家,住在湖滨,因此叫莫愁湖。胜棋楼在莫愁湖公园内,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相传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他的开国元勋徐达常在莫愁湖畔下棋。徐达棋艺卓绝,可是与朱元璋对弈却每着必败。朱元璋认为徐达没有亮出真本领,于是许诺说,如果徐达能胜了他,便将莫愁湖送给徐达。他俩从早晨开始布棋,直到红日西沉,尚未分胜负。终于一局围成,朱元璋大笑,说:“这一回,我是真的胜了!”徐达谦和地说:“还请主公细看这盘棋,方知胜负!”朱元璋听话中有话,便举灯照棋,发现徐达的百余颗闪亮的棋子分明排出繁体的“万岁”二字,顿时惊叹不已,亲自斟酒,双手捧着送到徐达面前。徐达连忙跪下接过一饮而尽。后来,人们就在朱和徐下棋的地方,建了这座胜棋楼。

  上联意为:当年的莫愁美女和明王朝江山,如今已不存在了,只留有半湖烟雨让人缅怀追念那逝去的历史故事。下联则生发出作者更深意义的感叹:那些帝王将相攻战杀伐,争名夺利,最终都象一局棋势,随时间的匆匆过去,是非成败转眼化为过眼云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联寥寥二十字,把南京莫愁湖胜棋楼的美景,有关的人物,有趣的传说都含蓄地“点”了出来,令游客读后如饮醇酒,如含橄榄,情奋而味长,陶冶了性情,增添了游览兴趣。类似这样的楹联,在全国各地的园林中为数极多,饱含诗情画意,对于美化环境,渲染气氛,都有积极作用,可惜在“文革”浩劫中损毁不少,这是又一笔难以挽回的无法估价的损失!(陈国涛)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早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好风月不用一钱买,休辜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

  此联是王珊森所撰安庆大观亭联。大观亭在安庆市西南隅正观门外,为明代知府陆钶创建。大观亭气势雄壮,俯瞰长江,是江南有名的亭台之一。

  这是一副名胜风景联。作者站在气势雄伟的大现亭,俯瞰涟滚东去的长江,遥看远处的青云红树,面对秋高气爽的天气,观赏着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色,呼吸看清新的空气,不觉心潮汹涌,遐想联翩,情不自禁地振笔疾书,惜古喻今,写下了这副境界开阔,气象豪迈,意境深远的对联。它将大观亭周围的壮丽秋景和奔腾不息的浩瀚长江,描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河胜景图。它既赞美了大观亭这个名胜景观,缅怀了千古风流的历史人物,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上“风流人物”的崇敬心情。

  这副对联既是一副名胜风景联,又是一副抒情联,它采用了“集引”、“藏典”的艺术技巧,把历史典故运用到对联中,暗寓哲理,一语双关,不但丰富了对联的内容,使人产生联想,而且以典故对照现实,加深了思想深度。如上联的“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是宋俞文豹《吹剑录》文句的化用。它用短短的几句话,将苏轼《赤壁怀古》中描绘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壮阔境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又由浩荡的长江,波涛滚滚,日夜奔腾,无止无休的景观,联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象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因而在缅怀千古风流人物的同时,抒发了作者江山如故,人事已非的感觉之情,慨叹了莽莽乾坤能有几个像苏轼一样饱览江山胜景,写出《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也为作者自己能有幸一睹大观亭的壮丽奇观感到兴奋和自豪。下联的“好风月不用一钱买”,是唐李白《襄阳歌》诗句的化用,“红树”是引自元勃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在这里作者描绘了满目青山,一川红叶的奇丽的秋天景色,告诉人们不要辜负这“不用钱买”的“好风月”,要自由自在地呼吸着从西风中送来的清新空气,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给人造就的旖丽风光,但又不是消极的享受,而要象“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珍惜这大好时光,奋发向上,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这种借用典故,集引前人诗词文句组成对联的艺术技巧,使对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景物的描写更加有声有色,形象逼真,倍增了诗情画意,令人读之,心往神驰,陶醉在无边的秋色之中,既联想起风云变幻的历史往事,又增加人们的游兴。古人云:吾人读书,于妙词警句,哪怕是抄来的,嵌于文中,合乎情调,也称可观。这副对联正是一副运用得宜,合乎情调的巧对佳联。

  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用典得当,全联上下,人以景移,情由人传,情景交融,使语言高昂、协和、流畅,而且对仗工整文词讲究。如上联的“莽乾坤”对“好风月”,“早安排”对“休辜负”,“铁板铜琶”对“青山红树”,“唱大江东去”对“送爽气西来”,对得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早安排”,既突出了苏词纵论古今,横览江山,风格豪放的特点,又揭示了“大江东去”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下联的“休辜负”,既叫人尽情欣赏、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又叫人珍惜大好时光,奋发进取,对全联起了画龙点睛和抒发情感的作用。令人读来,心胸开朗,豪情满怀,为自己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山河和“风流人物”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鱼读月 鸟谈天

  水清鱼读月;
  花静鸟谈天。

  此联是陈定山所撰台北阳明山联。陈定山,名蘧,字小蝶,1927年生,浙江杭州人,陈栩园先生长子。他与其妹小翠、弟次蝶早负文名,当世将他们比做眉山苏氏。陈定山先生尤富文翰,解音律,诗文、词曲、书画、戏曲、小说,无一不精通,著作甚富,对楹联艺术也有较深的造诣。历任过中兴大学、淡江文理学院等院校的教授。又同父亲陈栩园共创实业,办过造纸厂、汽水厂、碳酸钙厂、滑石粉厂等四十余厂。陈定山先生也很关心民族存亡,热心从事过抗日事业,任过上海市商会执行委员兼抗敌后援会副主任,曾被日军逮捕入狱,直至日寇投降后,方获释出狱,并由重庆迁往台北。阳明山原名草山。在台北市北部,位于七星山之南,纱帽山东北,磺溪上游。附近青山翠谷,原野开朗,遍植有樱、杜鹃、桃、杏等花木。春季花开,众芳争妍,游人如织。辟有阳明公园,分前山公园和后山公园。有中山楼、阳明山庄、阳明湖、小隐潭、阳明瀑、快雪亭、永河台、鱼乐园等胜景,是台北的著名风景区。

  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美丽富饶的海岛,而地处亚热带的台北阳明山,更是个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风景名胜之地。在这里,楹联作者陈定山先生通过这副对联,将阳明山清幽雅致的迷人景色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流露出他自己在经过大半生奋斗、到了暮年之际的一种贪求清逸和超脱世俗的思想情感。这种写景抒情,借联言志的艺术手法,显得清新自然,毫无做作,是名胜风景联这个百花园中开放的又一支鲜艳夺目的奇葩。

  这副对联采用了楹联中衬托和比拟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阳明山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互相衬托,巧妙的结合起来,并作了形象而又生动的比拟。如上联的“水清鱼读月”,以“水”之“清”作参照来突出“鱼”之“读月”,把阳明山清澈的泉水、湖水描绘得一清见底,清澈得鱼在月明之夜欣赏月亮的微妙情景,也看得清清楚楚。这里的“鱼读月”就是对鱼在水中活动情形的形象比拟,好象鱼和人一样会“读月”。“鱼读月”本是动景,和“水清”相互衬托,巧妙结合,又反过来加深了对水的清澈程度的渲染。下联的“花静鸟谈天”,同样是以“花”之“静”作参照来突出“鸟”之“谈天”。二者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将一个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环境描绘得幽静异常,连鸟在花丛中“谈天”也听得清清楚楚。这里的“鸟谈天”,不仅是对花海中的鸟鸣声作了形象的比拟,而且对繁花似锦的幽静景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种有静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艺术技巧,使对联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环境优美、清幽深邃、世外桃园的感觉,产生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这副对联还采用了“藏字”的艺术技巧。所谓藏字,就是作者把要表达的意思用字藏入联内,让人细心体会,慢慢思索,是一种构思精巧的艺术手法。这副对联,作者在上联中藏了一个“清”字,下联中藏着一个“静”字,连起来就是“清静”二字,这里既对阳明山环境清幽优美的特点起了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又表达了作者对清静舒逸生活的向往,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妙趣横生。

  这副对联,不仅文词优美,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平仄入律,而且在一副只短短十个字的名胜风景联中,同时运用衬托、比拟、藏字三种不同的艺术技巧,这在楹联创作中是不多见的。(黄顺强)

我辈复登临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此联是清代学者李春园所撰南昌滕王阁联。滕王阁在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与抚河交汇处。唐永徽四年(653年),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治南昌)时营建。落成时,李元婴被封为滕王,故名。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洪州都督阎伯玙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应邀,即席作《滕王阁序》,千古传诵。原阁规模宏大,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一千三百多年来,屡毁屡建,不下二十八次。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烧毁。1989年主阁重建竣工,并于当年重阳节向游人开放。

  本联系一副集句联。集句,是对联的写作手法之一。古往今来,集句成联的范围甚广,如集诗句、词句、帖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本联则分别集自两首诗和两篇散文。

  上联开头一句“我辈复登临”,妙在一个“复”字,它实际上是藏了一句“潜台词”,令人读后立即联想到无数前人登临滕王阁的情景以及他们所留下的大量墨迹题咏和种种掌故。因“复”字在此起着承古启今的作用,加之本联集句本来就是集自古人,故本联中每一句所述的其事其景,莫不既是古人之所为所见,又是今人(“我辈”)之所为所见。古今一线牵,“复”字是关键。

  上联第二句“目极湖山千里而外”,气势磅礴,蕴含丰富,是写登临九丈危阁,高瞻远瞩,视野广阔,将千里而外的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此处系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阁高而天晴,心旷而神怡。此时此刻,作者自然而然会联想起当年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所描绘的万千气象。

  下联首句“奇文共欣赏”正表明了这层意思。“我辈”登临高阁之上,边饱览风光,边欣赏玩味王勃那篇气贯长虹、情景交融的千古杰作,兴致无穷。

  《滕王阁序》中佳句甚多,而最令联作者喜爱的想必是不朽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只是为了对仗的需要,联作者不得将此脍炙人口的佳句脱化为“人在水天一色之中”。而这一脱化,竟将所有的游人都“化”了进去:要在画中游,画面顿时活了。显然,新句比原句更添意境,略胜一筹,就连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流流”等著名诗句也因见景不见人而为之逊色。

  作为集句联,其特点就是用现成的语句,按对联的形式、格调编结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往往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甚至比自己遣词造句所创作的还好。本联无疑即是一例吧!(杭丹)

云间树色千花满

  云间树色千花满;
  竹里泉声百道飞。

  此联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所撰杭州西湖净慈寺联。净慈寺在浙江杭州市南屏山慧日峰下,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年),原名慧日永明院,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改今名。寺分前、中、后三殿,中间的大雄宝殿于1960年重修。寺内西首旧有济公殿,供奉宋代高僧道济(济公)塑像。东首旧有运木井,是从济公运木建寺的神话而来。寺前有“南屏晚钟”碑亭。

  本联是一副名胜风景联。作者乾隆是一位身为九五之尊的风流天子,他喜爱诗文,在位时曾多次南游,饱览了江南各地的名胜风景,本联就是乾隆游玩西湖净慈寺时留下的。这副对联虽只短短的十四个字,却通过对云间树色和山涧泉声的生动描述,将西湖净慈寺及净慈寺周围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楚楚动人,有如一幅清幽绚丽的图画,从而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深厚感情。

  净慈寺座落在南屏山慧日峰下,环境幽静,景色宜人。作者不仅通过这副对联将净慈寺周围的景色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而且运用了楹联中比喻、夸张的艺术技巧,将云间树色、竹里泉声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如上联的“云间树色千花满”,写的是远景、静景,它把云雾中的树木在阳光照射下出现的奇异景色,形容为像长满着各种花朵,千姿百态,千娇百媚。下联的“竹里泉声百道飞”,是写近景、动景,将竹林里传出的淙淙泉水声比喻为从千百道竹缝间飞出一样传入耳中,似一曲清脆悦耳的动人乐曲。树色泉声,组成一幅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画图;耳闻目睹,令人如进入一种清幽高雅的仙境之中。这副对联题在千年佛地净慈寺,是最恰当不过的。佳联与胜迹相结合、互相衬托,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它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了胜地的特色,而且使楹联倍添了诗情画意。

  这副对联,不仅写景形式活泼,丰富多彩,而且文辞优美,对仗工整,用字讲究。如上联的“云间”对下联的“竹里”,“树色”对“泉声”,“千花”对“百道”,“满”对“飞”,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对得十分巧妙,恰到好处。尤其是上联的一个“满”字,把云间树色的生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像真的长满着千百种奇花一样,绚丽夺目;下联的一个“飞”字,将山涧的泉水声响描摹得活灵活现,好象泉水声真的从竹林中飞出传入人的耳中一样,形象逼真而又生动。它把净慈寺周围的山水神髓点透出来,对全联起到了画龙点晴的妙用,称得上是神来之笔。(黄顺强)

拼命酒 葬魂诗

  哥了了无言,潦草文章拼命酒;
  子归归不得,落花风雨葬魂诗。

  这是太仓吴养涵先生挽胡粹士联。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有一诗题为《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乡人某”即胡粹士(1888-1946)。胡太仓沙溪人,1931年赴美留学,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任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抗战期间爱子敬侃殉职缅甸,因作《哭儿记》以文志痛,借酒浇愁。吴曾任太仓图书馆馆长,系知名学者,与胡知交。上联说“老兄无声无息地走了,留下的是《哭儿记》和拼命喝酒的悲痛形象”,下联说“令郎想回也回不来了,只有让春天的落花在风雨中把您的诗魂埋葬。”此联巧妙地用“哥了”谐音爱发鸣声的“知了”与无言形成强烈对比,用“子归”谐音思乡以至啼血的杜鹃鸟“子规”,而且用了叠字,如闻呜咽之声。对仗工丽,含义深切,悲痛之情用艺术手段表达得淋漓尽致,堪称挽联精品。此联由书法家胡绳祁先生凭五十年前记忆提供,难能可贵,否则将淹没无闻矣。(林金山)

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清何绍基题岳阳楼联(《名胜鉴赏词典》第109页)。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王勃《滕王阁序》“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上联写岳阳楼人文,下联写洞庭湖水势。悠悠历史,浩浩江水,不胜感慨。

古今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是由清代名士孙髯翁为昆明大观楼所题写的长联,垂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的门柱两侧,号称“古今第一长联”。孙髯,字髯翁,号颐庵,昆明人。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自幼聪颖,才气超群,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晚年又自号“咒蛟老人”。在文禁森严的雍乾之际,把感慨融铸于一百八十字大观楼长联中,一时轰动诗坛,是我国楹联文库中的一颗明珠。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气势磅礴,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如翱翔的凤凰,北边的蛇山如蠕动的长蛇,南边的鹤山如展翼的白鹤。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点缀着如少女鬟髻鬓发般摇曳多姿的杨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手挥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肃经四川,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这一系列宏伟壮观的景象,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萧萧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

  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内涵美质,外溢华彩,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正因如此,该联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换,但始终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对联史上的位置。

九派会君山

  九派会君山,刚才向汉沔荡胸,沧浪濯足。直江滚滚奔腾到,星沉龛赭,潮射钱塘。乱入海口间。把眼界洗宽,无边空阔。只见那庙唤鹧鸪,落花满地,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只见那峰回鸿雁,智鸟惊寒,湖泛鸳鸯,文禽戢翼。恰点染得翠霭苍烟,绛霞绿树。敞开着万顷水光,有多少奇奇幻幻,淡淡浓浓,铺成画景。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鱼艭。一个个头顶竹箬笠,浮巨艇南来。叹当日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闇,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至今破八百里浊浪洪涛,同读招魂呼屈子;
  三终聆帝乐,纵观觅伶伦截管,荣援敲钟。竟响渢渢随引去,潭作龙吟,孔闻鼍吼,静坐波心里。将耳根贯彻,别样清虚。试听这仙源渔棹,歌散桃林,楚客洞箫,悲含芦叶。试听这岳阳铁笛,曲折柳枝,俞伯瑶琴,丝弹桐柏。将又添些帆风橹雨,荻露葭霜。凑合了千秋韵事,偏如许淋淋漓漓,洋洋洒洒,惹动诗情。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数声声手拨铜琵琶,唱大江东去。忆此祠神尧阿父,傲朱阿兄,监明阿弟,宵烛阿女,敤首阿小姑。亘古望卅六湾白云皦日,还思鼓瑟吊湘灵。

  这是张之洞为湖北洞庭湖屈原湘妃祠题写的长联。在号称“八百里洞庭”的万顷碧波中,有一座方圆不足两里的小岛,这就是千百年来一直为游人所称道的君山。山中古迹甚多,其中尤以舜及其二妃的故事更加哀艳动人。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寻丈夫来到君山,闻说舜帝已死,痛不欲生,悲愁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忠贞,将此岛名为君山,并立庙祭祀她们,尊封她们为湘水之神。此庙当建于秦以前,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曾记载说,秦始皇南巡至君山,遇大风浊浪,手下官吏对他说是湘水神作祟,秦始皇大怒,命人将山上树木伐倒,放火烧山。这个传说在《湘妃庙纪略》的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载,“洞庭湖中有君山,湘君之所游处,君山有湘妃庙。”后来,人们因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写了《湘君》和《湘夫人》篇,就在湘妃庙中同时祀屈原,逐渐湘妃庙也习惯地称为“屈原湘妃祠”。清代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不久他为巡阅水师来到洞庭湖,游览了君山,整修了屈原湘妃祠,是时写了洋洋洒洒、共四百字的长联。

  张之洞,字香涛,又字孝达、香岩,号壶公、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人。他是我国晚清时期一个较有作为的政治家,同时他在文学上也有较深的造诣,著作大都收在《张文襄公全集》中。他一生创作的楹联也很多,这副楹联是其中最长的。在我国已经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数百字以上的楹联中,这副楹联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全联立足于凭吊屈原湘妃祠,围绕洞庭湖,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以及名诗名作糅合在一起,抒发了作者无比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绵绵之情。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北连天险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古来一直是争战的水军基地。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结成同盟,在赤壁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洞庭湖此后便成了东吴的水军据点,许多战舰每日在洞庭湖中操练。公元215年,东吴和蜀汉关系紧张,东吴的鲁肃和蜀汉的关羽,各领水军云集洞庭,准备决一死战。当时虽然没有打起来,但剑拔弩张的气势真是千钧一发。后来,到了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青雀舫(船首画有鹢鸟头的战船),从益州顺流而下,击毁了东吴的横江铁链,打败了洞庭水师,直取金陵,宣告了东吴的灭亡。上述历史事实,就是上联中“焉知他是雾锁吴樯,焉知他是雪消蜀舵?焉知他是益州雀舫,是彭蠡渔艭?”的历史根据。然而,楹联没有更多地去渲染历史上的争战,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洞庭湖秀美的景色描绘中,并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表现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的宏伟气势上。作者将郑谷的著名诗篇《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衍化为“庙唤鹧鸪,落花满地”。将崔颢的著名诗篇《题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衍化为“洲邻鹦鹉,芳草连天”。大诗人李白在《江夏赠韦南陵水》中写有“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诗人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写有“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我国最早的诗人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写下著名的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众多的名诗名作,经过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和衍化,形成了“也任你说拳椎黄鹤,也任你说盘贮青螺,也任你说艳摘澧兰,说香分沅芷”的精妙构思,浓缩出极其动人的诗情画意。至于说到人物,即有神话传说中伶伦、荼唐、援尧、丹朱、虞舜、娥皇、女英,还有舜的妹妹敤首。又有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奸臣靳尚、说客张仪,昏君楚怀王、诗人宋玉、胸怀抱负的贾谊,以及“箭射钱塘”的钱缪。

  作者在楹联的写作中,打破了一联叙事、一联抒情的惯用手法,熔事件人物和诗情于一炉,在衍化名诗名作方面,自然得体,不露斧凿痕迹,显示出作者对诗词典故深切渗透的工力。全联在句式的安排上,采用四字、五字、七字、八字和十字的交替排列,上下联中皆以排比句的形式,集中排出与风光、景物密切相关的人物名,不仅加强了气势,同时能给人以联翩遐想之机,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由于句式活泼、匀称而大方,不仅在听觉上可以获得节奏铿锵和谐的美感,同时在视觉上也可获得长而不冗、起伏有致的效果。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这副楹联写于清代末期国势危难、政府腐败、矛盾重重的时候,作者虽然在上联和下联中以“同读招魂呼屈子”、“还思鼓瑟吊湘灵”为结句,以表明自己的吊古伤今之意。但是作者终究是一个忠于清王朝的封疆大吏,他不会也不可能在楹联中涉及时事,能够提提楚怀王的昏愦,丹朱太子的无能也就不错了。(王存信)

卷中岁月 花里神仙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这是陆润庠为苏州留园五峰仙馆所题之联。陆润庠(184l—1915),字凤石。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年状元,历任工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土。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能联擅书,时有双壁之称。苏州留园是我国名园之一,约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原有东西两园,清嘉庆年间就东园遗址建成寒碧山庄,光绪年间改称留园。

  苏州留园是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典范,这里山石奇美,庭院幽深,流水依依,小径在花草林间迤逦而行,鸟儿在树梢嘤嘤啭啼。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吟对,定然情趣横生,忘却尘世。楹联作者正是身处如此美妙的环境中,携着书本流连于兰草、野菊、梅花、海棠的神韵里,谈世上万千之事,看水塘清莲傲立。

  本联是一幅言志抒怀联。从上联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抒发了自己忘情书中,以书为伴的文士之乐。他读《尚书》懂得了为人如何正道直行;读《易经》知道了“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读《离骚》《楚辞》又为其章句的幽雅不凡所倾倒;而庄子的旷达大度蔑视权贵的精神使他脑海迷雾尽失,心胸豁然开朗;汉文里那朗朗正气又使他初衷不改,意志弥坚。谁说远离了名利场所就会孤独寂寞?在书卷中寻找寄托不亦悦乎!下联则笔锋一转,作者以花草作喻。他赞赏野菊的随遇而安,寒梅的铮铮傲骨,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兰草的朴实芬芳,海棠的恬恬神韵,以此巧妙地表达了自己鄙视名利富贵,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志气。

  该对联在技巧上有两大特点:一是隐喻法。初看上去,上联只是教人读书,强调读书之乐,下联也不过描写自己对花草的钟爱罢了,但细细品味,却能够看出其中寓意深刻。作者深受屈原诗的影响,善以花草作譬言志。人之于书,之于花草,能够入其中而怡然自得,这境界本来就不是俗人所能企及,而作者却能超乎于外。二是排比法。作者连用五个“读”“取”“与”“同”,上下联的各句首、句中皆同字相对,加之每句都简洁凝练,使全联语势回畅迭宕,舒展飘逸,把文士的那种与世不群的超脱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此联上联言书,下联言花,表面上似乎不太贴切,但下联中的花实是上联“读骚取幽”之“骚”中反复出现的,一语相关,其意无穷,不愧联中上品。(龚云)

发布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