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
○水下
《晏子》曰:景公问廉政何如?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其浊无不涂,其清无不扫。”
《杨子法言》曰:或问进,曰:“水。”或曰:“为其不舍昼夜与?”曰:“有是哉!满而后渐者,其水乎?”(李轨注曰:水满坎而后进,人博学而后仕。)
《瑞应图》曰:共工氏受水瑞,百官师长以水为号,蒙水,瑞水也,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蒙水出於山焉。
《韩诗外传》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大小,似有智者;重而之下,似有礼者;踏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所平,此智者所以乐於水也。
又曰:冬不数浴,非爱水也。
又《吴越春秋》曰:伍子胥奔吴至溧阳,溧阳女子击缥濑水之上,子胥过,跪而乞食,女子箪饭壶浆而食之。子胥食而去,谓女子曰:“掩子壶浆,勿令其露。”女子曰:“行矣。”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已自投濑中。后子胥伐楚,师还过漂阳濑上,欲报以百金,不知其家,乃投金濑水而去。后有妪行哭而来,曰:“吾女年三十不嫁,击缥於此,遇穷人饭之,恐事泄,投水而死。”乃取金归。
《物理论》曰: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也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
又曰:九州之外皆水也,余昔在会稽,仰看南山,见云如瀑练,方数十丈,其声硠礚。须臾,山下居民惊骇,洪水大至。
《列仙传》曰:负局先生上吴山,语下人:“吾欲还蓬莱山,为汝曹下神水。”崖头一旦有水,白色,从石间下,服之多愈疾。
《楚词》曰:沧浪之水清,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可以濯吾足。
《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焉,浮天载地,高下无不至,万物无不润。
《山海经》曰:剡山有兽焉,名曰合窳,见则天下大水。高箭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水也。(郭璞注曰:河东解县檀道山,有水潜出山上,俗名之日盎浆,即此类也。)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寒暑之水。
又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而西流至于河,其中多河罗之鱼,一首而十身。
又曰:少阳山,酸水出焉,东而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管子》曰:上有赭,下有铁。)
《水经注》曰:郁水,即夜郎豚水也。汉武帝时,有竹王兴於豚水。有一女子浣於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声,持破之,得一男儿,遂雄夷濮氏,竹为姓,所捐破竹於野成林,王祠竹林是也。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白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今竹王水是也。
又曰: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鼓涓之术,游浮砀郡间,二百馀年后入砀水取龙子,与弟子期,期日皆洁斋待於水傍,果乘赤鲤出入砀中,有万人观之,留月馀复入水也。
又曰:姜水,按《世本》,炎帝姓姜。《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母曰姒,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於姜水。
又曰: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而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为患。蜀郡太守李冰发卒凿平溷崖,河神赑怒,冰乃操刀入水与水神斗,遂平溷崖,通水路,开处即水所穿也。
又曰:黄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采之常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丈,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
又曰:沁水南历猗氏关,又南与骉々水合,水出东北巨峻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称之。
又曰:巴郡鱼复县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池也。
又曰:溱水出浮石岭北青衣山,亦谓之青衣水也。
又曰: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水导双石之中,悬流飞澍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步许,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於霄中矣。
又曰:永昌郡有兰仓水,出西南博南县,汉明帝永平十二年置,博南,山名也。县以山名之,其水东北流出博南山。汉武帝时,通博南山道,渡兰仓津,土地绝远,行者苦之,歌曰:“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苍津,一渡兰仓为他人。”山高四十里,兰仓水有金沙,越人收以为黄金。又有光珠穴,穴出光珠,又有琥珀、珊瑚、黄白青珠也。
《荆州记》曰:夏首东二十里有涌口,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华容、监利二县在其中。
《楚词》曰:过夏首而西浮。郭仲产云:此水冬断夏通,因名夏水。
《述异记》曰:濉涣二水,波文皆若五色,其人多文章,故名缋水。
又曰:汉、沔会流处,岸上有石铭云,“下至水府三十一里”,皆传李斯刻石於此。
《龙鱼河图》曰:玄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十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芝著玄涧,涧水如蜜味,服之长生。
万震《南州异物志》曰:天竺有恒水,一号新陶水,水特甘香,下有真盐也。
《广志》曰:临川郡有粉水,得其水汰粉益洁。
盛弘之《荆州记》曰:阳县西有粉水,源出房陵县,取其水为粉,鲜洁异於馀水,故因粉为名也。巴郡临江县有此水,旧常献之也。
《韩诗外传》曰:溱与洧,三月桃花水下之时,众士女执兰祓除。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上招魂,祓除不祥也。
《秦州记》曰:成纪县有石臼,中水深数尺,水旱无增减,故名其地为天水郡。
《搜神记》曰:汉末零郡太守有女,悦门下书佐,使婢取盥手水饮之,而有娠,而生子,至能行,太守抱儿使求其父,儿直上书佐膝,书佐推之,儿仆地为水。
《三齐略记》曰:康浪水在齐城西南十五里康衢,则甯戚扣牛角歌於此也。
《述征记》曰:临淄牛山下有女水,齐人谚曰:世治则女水流,世乱则女水竭。慕容超时,乾涸弥载,及宋武北征而激洪流。
《续述征记》曰: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於室内,潜以绩笼覆之,由是无瓮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待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而泉遂涌流漂居宇。故名之曰笼水。
《始兴记》曰:林水源中有石室,室前磬石上行罗千瓮,中悉是饼银,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
《名山略记》曰:僧权道人居晋安霍山,晨出涧,忽见白水异常,饮之甘如醴,水过甚迅,器取得少许,以饷晋陶安,不复中饮,权寿百三十岁,不知其终。
盛弘之《荆州记》曰:桂阳郡有圆水,水一边冷,一边暖;冷处清且绿,暖处白且浊。
《陇右记》曰:武都紫水有泥,其色亦紫而粘,贡之用封玺书,故诏诰有紫泥之美。
《方舆记》曰:韶州曲江县修仁水,西南注连水,北有三枫亭,五渡水。齐范云为始兴太守,至修仁水酌而饮之,赋诗曰:“三枫何习习,五渡何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阶邪流。”
《吴录地理志》曰:天门零陵县有溪水,山兽从数十里往饮之,越他水则不饮。
《广志》曰:弱水,夫余北,其水不胜毛羽,世无见者。
《博物志》曰:水有浊有清,河淮浊,江济清。南阳有清泠之水,丹水,泉水,汝南有黄水,华山南有黑水,天下之水皆类五色,今载其名也。泞水不流。
《郡国志》曰:隆州析五县置果州,阆中有阴水,其民锐气而善舞也。
又曰:湓水,昔有人此处洗铜盆,水暴涨失盆,乃投水取盆,见一龙衔盆夺之而去,故曰湓水。
又曰:庭州田灞水滴滴,若以金银铜铁器盛之皆漏,致匏叶则不漏,人掌中亦漏,服之少臭,毛落得仙。
《论衡》曰:燧之取火於日,方诸取露於月,天地之间,巧历所不能与其数乎?然以掌握之中,引类於太极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阳阴固相动也。
《异苑》曰: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冈,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船,长数十丈,蠢蠢而动,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之后获泉源,咸谓是水脉,每至大旱,馀渎皆竭,惟此若巨流通焉。
○水灾
《书》曰:上天降灾,下昏民垫。
又曰:汤汤洪水方割。(汤汤,流貌。洪,大。割,害也。)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传》曰: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史记》曰: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大赤三日。(《洪范五行传》曰:赤者,火色也。水尽赤者,以火殄水也。渭水,秦大川者,阴阳色乱,秦用严刑,败乱之象也。)
《汉书五行志》曰:高后三年,汉中、南郡、河阳大水,流数万家。是时女主独治,诸吕相王。
《续汉书五行志》曰:桓帝永兴三年,彭城泗水逆流。永寿元年,洛水溢至津城门,漂流人物。是时梁冀争政,嫉害忠直,后遂诛灭。
又曰:献帝建安二年,汉水溢,害人物,是时天下大乱。
《古今注》曰:安帝延平六年,河东水化为血。元初二年,颍川襄城临水化为血,不流。
京房《易》曰:君湎於酒,淫於色,贤人潜,国家危,厥异流水赤。
○救水灾
《史记》曰:尧命鲧治水,九载绩用不成。
谢承《后汉书》曰:沛国陈宣,字子舆。建武十年,洛水出造天津城门,或欲筑塞之。宣谏曰:“昔王尊正身,金堤水退,况圣主耶?”言未绝而水去。
范晔《后汉书》曰:公沙穆锐思河洛推步之术,永寿元年,雨大水,三辅以东,无不漂没,穆明晓占候,乃预告,令百姓陟居高地,故弘农人独得免灾。
又曰:任文公,巴郡人也,为治中从事,时天大旱,白刺史曰:“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以至不可防救,宜令民吏预为其备。”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有信文公颇有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从载,白刺史,刺史不信。至日中云起,须臾雨至,晡时湔水涌起十馀丈,突坏庐舍,所害数千人。
《淮南子》曰:古者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顺,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穀,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谓夏殷周。)有阴德也。周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於世,其后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又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水浩漾而不息,於是,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