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0卷)

<太平御览>内容提要



卷四十二


  ◎地部七

  ○河南宋郑齐鲁诸山
 
  砥柱山

  《水经注》曰:砥柱,山名也。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
 
  《搜神记》曰:齐景公渡于江沅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惊惕,古冶子於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之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杀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之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说文》曰:凤鸟出东方君子之国,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
 
  邙山

  《说文》曰:邙,洛阳北土上邑也。
 
  《十道志》曰:邙山在洛阳县四十里。
 
  《元和郡国志》曰:邙山是陇山之尾,一名平逢山,亦名郏山。
 
  杨佺期《洛城记》曰:北山连岭,修亘四百余里,实古今东洛九原之地也。
 
  又戴延之《西征记》云:邙山西匡东垣,亘阜相属,其下有张母祠,即永嘉中,此母有神术,能愈病,故元帝渡江时,延圣火於丹阳,即此母也。今祠存焉。
 
  《续汉书五行志》曰:灵帝时童谣曰:“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邙。”至中平六年,献帝为中常侍段珪等数人所执,公卿百官随其后,到阿上乃得还。此非侯非王上北邙也。
 
  《魏略》曰:魏文帝猎北邙上,时盛夏炎暑,行者或中暍,鲍勋切谏,遂因此伏法。
 
  《魏志》曰:明帝即位,欲平北邙,令登台以观见孟津。廷尉辛毗谏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以损费人功,民不堪役。”帝乃止。
 
  熊耳山

  《河图括地象》曰:熊耳山,地门也。其精上为毕附耳星。
 
  《史记》曰:齐桓公曰:寡人南伐至郡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
 
  《东观汉记》曰:赤眉初降,辇输铠甲兵弩,积与熊耳山等。
 
  盛弘之《荆州记》曰:南郑修县北,有熊耳山,山东西各一峰傍竦,南北望之若熊耳。山多漆,下多棕,浮豪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又按《仙书》谓此山上有青丹之树,得而服之成仙。
 
  《西京杂记》曰:叶似江篱,而红绿色。又有丹青树,叶一青一赤,望之如绣,长安谓之丹青树是也。
 
  鼓钟山。

  《山海经》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者也。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圆叶而三成,其名曰乌酸,可以为毒也。今名钟山,在陆浑县西南三十里。
 
  陆浑山。

  《水经》曰:陆浑山,伊水出焉。今亦号方山。汉末隐士,颍川胡昭隐居此山。山中有石城,远望之有金坛玉匮,皛然间出,尤好竹木泉石。时有野人居之,长生不死。春秋时,迁陆浑之戎,意其遗类。
 
  崤山

  《元和郡县志》曰:二崤山在今渑池县西北,一名岭岑。《左传》谓秦将袭晋,蹇叔哭送,谓收子骨所。后汉末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汉,恶其险而更开北山道路,多从之便。又有石铭云:“晋太康三年,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
 
  《西征记》曰:崤山上不得鸣鼓角,鸣则风雨总至。自东崤至西崤三十里,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
 
  《传》曰: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於东门之外。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於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汉书》曰:景帝三年,吴楚反,以周亚夫为太尉击吴楚。亚夫发至灞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吴王素宿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於崤渑厄陋之间,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趋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金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崤渑间,果得吴伏兵。
 
  《三辅旧事》曰:邓禹败於潼关,后大破赤眉於崤。
 
  青要山。

  《山海经》曰: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畛水出焉。有草黄华、赤实,服之美人色。注《水经》云:强山东阜,即騩山,有美枣焉。
 
  《十道志》曰:青要山又名强山。
 
  缺门山

  注《水经》曰:缺门山,山阜之不相接者一里,故得名。二壁争高,升耸相乱是也。
 
  三涂山

  《地里志》曰:三涂山在陆浑县南。《左传》谓四岳、三涂,九州之险。或曰,三涂者,伊阙、大谷、轘辕三道是也。
 
  女几山

  《元和郡县志》曰:女几山,在福昌县西南三十四里。
 
  《山海经》曰:女几山,上多玉,下多金,其兽即豹、麖、麝,禽多鷮、翟、鸠。
 
  白马山

  《十道志》曰:白马山,注《水经》云:溪水出宜阳白马山,山上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焉。
 
  《滑州白马山开山图》云: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谓此山也。
 
  《西征记》云:山有神白马,故名焉。
 
  太阴山

  《十道志》曰:太阴山,《左传》谓晋梁丙、张趯率戎伐颍。
 
  又云:蛮子赤奔晋之阴地,且自雒以东至於陆浑,谓此山也。
 
  金门山

  阮籍《宜阳记》曰:金山之竹,堪为笙管。
 
  杨泉《物理论》云:宜阳金山竹为律管,河内葭莩为灰,可以调气。
 
  又注《水经》曰:金门溪,出金门山也。
 
  又《戴氏西征记》曰:宜阳县地名金门坞。
 
  轘辕山

  《十道志》曰:轘辕山,在缑氏东南。
 
  《左传》曰:栾盈过周,王使候出诸轘辕是也。按轘辕道十三曲,今置关焉。
 
  又按薛综注《东京赋》云:轘辕坂十二曲,道将去复还,故曰轘辕。
 
  阙塞山

  《洛阳记》曰:阙塞山在河南县。《左传》晋赵鞅纳王,使汝宽守阙塞,伏虔谓“南山伊阙”是也。杜预注云:洛西南阙口也,俗名龙门是也。
 
  牧牛山

  《阳城记》曰:牧牛山,在阳城东八十里,下有九十六泉,即沧河之上源也,父老云:昔有一神驳身,自山而降,下饮泉竭,故以为名。
 
  九山

  《阳城记》曰:九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水经注》云:“相涧水,经九山东。”仲长子云:“昔有上者身游九山之上,施心不拘之乡。”即此山也。山阴有九山庙碑,晋永康二年立。文曰“九山府君者,太华元子之称也。”
 
  大嵬山

  《阳城记》曰:大嵬山在密县东南五十里,即具茨之山。黄帝登具茨之山,升於供堤之上,受神芝图於黄盖童子,即此也。又名具茨山也。又有方山,一名浮戏山,汜水出焉。又有洧水,出密县西南马岭山。
 
  桑山

  《春秋传》曰:郑大旱,使屠击有事於桑山,斩其木,不雨。子产曰:“有事於山,艺山林也,(艺,养护也。)而斩其木,有罪大矣。”夺之官邑。
 
  半石山

  《山海经》曰:半石山,其上有草,生而秀,高丈余,叶与花皆赤而不实,其名嘉荣,服者不迁喜怒。在缑氏南十五里。
 
  天心山

  《道书福地志》曰:天心之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墙,长十余丈。山高谷深,多生微蘅,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天心山又名锡义山,在丰利县东六十五里。
 
  小陉山

  《山海经》曰:小径山,器难之水出焉。旧传器难之水即索水也。小径山一曰嵩渚山,俗名周山,在荥阳县三十五里。
 
  兰岩山

  《搜神记》曰:荥阳县有兰岩山,峭拔千丈,常有双鹄不绝来往。
 
  《神仙传》曰:昔有夫妇隐此山数百年,化为两鹄。忽一旦一鹄为人所害,其一鹄岁常哀鸣,至今响动岩谷,莫年岁。
 
  砀山。

  《水经注》曰:砀县分水,北有砀山,砀芒二县之间,山泽深固,多怀神智。有仙者涓子、柱主,并隐砀山得道。汉高隐之,吕后望气知之,即於是处也。
 
  历山

  《水经注》曰:雷泽西南十里许,有一小山,孤立峻上,亭亭嵥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迤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郑玄云: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曰: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余谓郑玄之言为然。故扬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济河之岩。”今雷首历观历山,西枕大河,校之图纬,於事为安。
 
  南城山

  《后汉书》曰:郑玄汉末遭黄巾之难,客於徐州。今《孝经序》,郑氏所作。其序云:“仆避于南城之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盖康成胤之孙所作也。今西上可二里所,有石室焉,周回五丈。俗云是康成注《孝经》处也。
 
  奚公山

  杨晔《徐州记》曰:奚公山,奚仲造车之所。山上轨辙犹存。
 
  嵇山

  《水经注》曰:嵇山,嵇氏故居也。嵇康本姓奚,会稽人也。先人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故为嵇氏,取嵇字之上以为姓,盖志本也。
 
  曹南山

  《十道志》曰:曹南山,《曹风诗》所谓“薈兮蔚兮,南山朝跻”是也。有汜水出焉,即《汉书》云:“高祖即位於汜水之阳”。今坛存焉。汜音泛。
 
  峄山

  《书禹贡》曰:峄阳孤桐,泗滨浮磬。(郑玄注曰:峄山今在下邳西葛峄山也。)
 
  《诗》曰:奄有凫峄,遂荒徐宅。(凫峄二山。)
 
  《尔雅》曰:鲁国邹县有峄山,绝石相积构,连属而成山。
 
  《史记·始皇本纪》曰:二十八年,始皇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博士议,刻石颂秦德。
 
  《三代地理书》曰:秦始皇乘羊车,登峄山。
 
  《邹氏记》曰:邹山,古之峄山也。孤桐之所植,邾文公之所卜。下山是邹县,本是邾国,鲁穆公改邹,山从邑变,故谓邹山。峄阳犹多桐树。
 
  《地理志》曰:峄山在邹县北,绎邑之所依名也。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一十三里,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有如数间居处,其俗谓之峄孔。遭乱,辄将居人入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永嘉中,太尉郄鉴将乡曲逃此,胡贼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郄公峄。山北有绝岩,秦始皇观礼於鲁,登於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岭,名曰昼门。《诗》所谓“保有凫峄”者也。
 
  金乡山

  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有数山,汉司隶校尉鲁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山形峻峭,冢前有石祠石庙,庙四壁皆青石隐起,自书契以来,忠臣孝子贞妇,及孔子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边皆刻石记之,文字分明。又有石床长八尺,磨莹鲜明,叩之声闻甚远。时太尉从事中郎傅珍之、咨议参军周安、穆析败石床,各取之,为鲁氏之后所讼,三人并免官。
 
  琅琊山

  《史记》曰:始皇二十六年灭齐,遂登琅琊山,筑层台於上。秦皇乐之,因留三月是也。
 
  《郡国县道记》云:琅琊台在故城东南十里,州东南一百七十里。台上有始皇碑,碑上有六百字可识,余多剥落。台侧有四时祠,即齐地八祠之一。又云台上有神泉,人或污之,即立竭。
 
  龟山

  《水经注》曰:龟山在博县一十五里。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故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齐龟山操焉。山北即龟阴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徂徕山

  《水经注》曰:《邹山记》云:徂徕山在梁甫、奉高、博三县界,犹有美松,亦曰尤竦之山。
 
  危山

  《汉书五行志》曰: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
 
  报山

  又《汉书》曰:瓠山石转立。(晋灼曰: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东平王云及后谒自之石所祭,治石象瓠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杀,后谒弃市,国除。
 
  尼丘山

  《水经注》曰: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丘也。山东一十里,有颜母庙。防山南数里,孔子父葬处,《礼》所谓“防墓崩”者也。
 
  羽山

  《十道志》曰:羽潭,一名羽池。潭东有羽山。
 
  《汉志》曰:东海郡祝其县有羽山,殛鲧之所。
 
  《郡国志》云:锺离沫城有羽泉,殛鲧处。其水恒清,牛羊不饮。
 
  《书》曰:殛鲧于羽山。
 
  又曰:蒙羽其艺。
 
  《左传》曰:昭公二年,郑子产聘于晋,平公有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实为禹郊,三代祀之也。”韩子祀夏郊,平公乃间。
 
  华不注山

  《传》曰:齐师与晋战於鞍,齐师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山。
 
  《水经注》曰:华不注,虎牙桀立,孤峰特起,青崖发翠,同点黛焉。
 
  长白山

  《郡国志》曰:长白山,陈仲子夫妻隐处。
 
  郭氏《述征记》云:长白山,能兴云雨。山西南有大湖山,二山并有石室,败赤漆船,上有记。皆谓之尧时物。
 
  黉山

  《三齐记略》曰:郑玄刊注《诗》,常栖黉山。今山有古井不竭,犹生细草,叶形似韭,俗称郑公书带。
 
  陶山

  《齐地记》曰: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号鸱夷子。间行止於陶山,因号陶朱公焉。后改曰鸱夷山,在今平阴县东。
 
  巫山

  又曰:巫山,一名孝堂山。
 
  《左传》曰: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山也。山上有石室,俗传云郭巨葬母之所,因名孝堂山焉。在平阴县。
 
  鱼山

  郭缘生《述征记》曰:鱼山,一名五山,《瓠子歌》所谓也。魏熹平中,有神女智琼降弦超室,后复遇此山陌上。
 
  又《西征记》曰:鱼山临河,神女智琼与弦超会所。魏陈思王曹植尝登此山,有终焉之志,遂葬其西。亦其所封国也。鱼山在东阿县东北。
 
  穀城山

  《汉书》曰:穀城山,昔张良受黄石公素书,云山下黄石即吾也。穀城山一名黄石山,在东阿县东北。
 
  劳山

  伏琛《齐记》曰:不其城南二十里,有大劳山、小劳山,在海侧。
 
  晏谋《齐记》曰:俗云“太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劳”,即此也。
 
  蒙山

  《高士传》曰:老莱子隐於蒙山之阳,以葭为盖,蓬为室,岐木为床,耆艾为席,衣缊饮水,垦山播植。楚王亲至其门,方织畚。王去有间,其妻戴畚菜挟薪而至,问车马迹之多。答曰:“楚王。”妻曰:“可食以酒肉者,可加以鞭捶;可授以官爵者,可随以鈇钺。先生受人官禄,为人所制;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乃畚菜而去也。
 
  东蒙山,在蒙山之东,故曰东蒙。《论语》云:“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谢禄山

  《郡国志》曰:东海郡有谢禄山。按《汉书》,王莽时,东海徐宣、谢禄等,击王莽时田况,大破之,曾屯兵於此,因名谢禄山。在县西一里。
 
  夹山

  《地理志》曰:怀仁县有夹山。
 
  《左传》齐鲁会于夹谷,即此也。在县西四十里。
 
  桃山

  《地理志》曰:桃山即华莱山也。一名义珠山。山上有井,不可窥;窥者不盈岁辄死。
 
  又云:山上有井,有鸟巢於井中。此鸟金喙黑色,见则大水。
 
  吠狗山

  《地理志》曰:吠狗山,宋武北伐南燕之时至此山,夜间犬吠,明日视之,惟见石狗。
 

yxl@guoxue.com  web@guoxue.com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