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时序部十六
○五月五日
《大戴礼》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
谢承《后汉书》曰: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
又:《礼仪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也。
沈约《宋书》曰:元徽五年五月五日,皇太后赐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华,因此欲加酖害。
《宋略》曰:王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欲弃之。其祖猛曰:“昔孟尝君以此日生,卒得相齐,此儿必兴吾宗,以镇恶为名。”
《唐书》曰:崔信明以五月五日正中时生,有异雀数头,身形甚小,五色皆备,集于庭树,鼓翼齐鸣,其声清亮。隋太史良使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为火,火为离,离为文采,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奋翼而鸣,此儿必文藻焕烂,声名播於天下。雀形既小,禄位殆不高矣。”及长,博闻强记,下笔成章。乡人高孝基有知人鉴,每谓人曰:“崔信明才学富赡,虽名冠一时,但恨其位不达耳。”
《孝子传》曰:纪迈五月五日生,其母弃之,村人纪淳妻养之。年六岁,本父母云,汝是我儿,迈涕泣,佣所得,辄上母。
《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尝见祭甚善,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约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
《西京杂记》曰: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母欲不举。其叔曰:“昔田婴敕其母勿举田文,文后为孟尝君。以古事推之,非不祥。”遂举之。
《邺中记》曰: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及作五色缕,五色辛盘相问遗,不为介子推也。
《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西人并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
又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
又曰:是月俗忌盖屋及曝荐席。(《风俗通》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又《异苑》云:新野庾寔家尝以五月暴席,忽有一小儿死于席下,俄失所在,其后寔女子遂亡。相传弥以为忌此条通五月之事,今附於此。)
又曰:五月五日,荆楚人并蹋百草,将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故《师旷占》曰:“岁病,则艾草先生也。”
《风土记》曰: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栗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龟。黏米一名粳,一曰角黍,盖取阴尚阳包裹末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
《抱朴子》曰:或问辟五兵之道。答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
又曰:蟾蜍万岁者,头上有角,颔下丹书八字再重,五月五日中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画地,即为流水。
《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又曰:亦因屈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孝经援神契》云:仲夏始出妇人染练,或有作务。《玉烛宝典》云:此节备儗甚多,其尚矣。又曰: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帖画,贡献所尊,古诗云:绕臂双条达是也。)
又曰:五月五日,集五色缯辟兵。余问服君,服君曰:“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於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织麦庪悬於门,以示农工成。转声以襞为辟兵耳。”(按麦肙音涓,麦茎也。)
《养生要集》曰:术味苦,小温,生汉中南郑山谷,五月五日采之。
《琴操》曰:介子绥割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玉烛宝典》曰:五月五日,采艾悬於户上,以攘毒气。按《荆楚岁时记》云:“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未鸡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是日竞渡,采杂药。”
《夏小正》曰:此月畜药,以蠲除毒气也。
《异苑》曰:五月五日,剪鸲鹆舌,以能学人语。
又曰:田文母嬖,五月五日生文,父敕令勿举之,后母私举,文长成童,以实告之,文遂启父曰:“不举五日子何?”父云:“生及户,损父。”文曰:“寿命于天,岂寿命于户?若寿命于户,何不高其户,谁能至其户耶?”父知贤,为嗣。齐封为孟尝君。
《世说》曰:胡广本姓黄,五月五日生,父母恶之,置瓮中投于江,胡翁闻瓮中有儿啼,往取之,养为子,遂七登三司。
《会稽典录》曰:女子曹娥者,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县江溯涛迎波,沉溺死,不得尸。娥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月,遂投江而死。
习凿齿《与褚常侍书》曰:想往日与足下及江州,五月五日共澡浴戏处,追寻宿眷,仿佛玉仪,心实悲矣。
《国史补》曰: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中有百炼者,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
郦道元注《水经》曰:如深水有异鱼。按正光元年五月五日,天气清爽,闻池中鎗鎗。若钲鼓声,池水惊而沸,须臾雷电晦冥,有五色蛇,自池上属于天,久之乃灭,波上水定,惟见一鱼在,其一变为龙。
○伏日
《历忌释》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於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阴阳书》曰:候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曹植谓之三询也。)
《史记》曰:张子房始见下邳圯上老人与一编书,曰:“读是为王者师,后十三年济北殿穀城山下黄石,即我也。”良后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下黄石,良取宝而祠之。留侯死,并黄石葬之。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又曰:秦穆公始为伏祠。
《汉书》曰:东方朔为郎,伏日诏赐诸郎肉,朔独拔剑割肉,谓其同官曰:“当早归,请受赐。”即怀肉而去。上问朔曰:“赐肉不待诏而去,何也?”上令自责。朔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令生自责而反自誉。”复赐酒一卮,肉百斤,遗细君。
又曰:杨惲《报孙会宗书》曰:“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去声。)
《汉官仪》曰:伏日万鬼所行,故伏。汉魏日有饮食之会。故《汉书》杨惲《闲居》曰:“养羊沽酤,供伏腊之费。”
《典略》曰:大驾都许,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与绍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於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
《荆楚岁时记》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王翙《邺中记》曰: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
宋王玄谟《寿阳记》曰:明义井,三伏之日,炎暑赫曦,男女行来,其气短急,望见义井,则喜不可言。未至而忧,既至而乐,号为欢乐井。
《世说》曰:郄嘉宾三伏之日诣谢公,炎暑熏赫,复当风交扇,犹沾汗流离。谢著故绢衣,食热白粥,晏然无异。郄谓谢公曰:“非君,几不堪此。”
崔实《四民月令》曰:初伏,荐麦瓜於祖祢也。
《风俗通》曰:汉中、巴蜀自择伏日。俗说汉中、巴蜀、广汉土地温暑,草木蚤生晚枯,气异中国,夷狄畜之。故令自择伏日也。谨案《汉书高帝分四都之众,用良平之策,还定三秦,席卷天下。盖君子所因者本也,论功定封,加以金帛,重复宠异,令自择伏日,不同於风俗也。
《书仪》曰:六月三日伏日。昔贾谊在湘南,六月三庚日,有鵩鸟来,时以南方毒恶,以助太阳销烁万物,故损人,因避之。
稽含《困热赋序》曰:三伏之节始奏,商秋之辰未期,余下俚贫生,居室卑陋,狭巷不来清风,短庑不足增荫。叹彼夏屋之士,体逸高廊,并天而寒暑殊,同世而忧乐异矣。
程晓诗曰: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柰此何。摇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呵。
晋潘岳《怀县诗》曰:南陆迎修景,朱明送末垂。初伏启新节,隆暑亦赫曦。
○七月七日
《汉武帝故事》曰:景帝尝梦高祖谓己曰:王美人生子可名为彘。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武帝于猗兰殿。(谨按《洞冥记》汉武帝未生之时,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如林木蔽户牖,望阁上有丹霞蓊郁,既而乃改崇芳阁为猗兰殿,后王夫人生武帝也。)
又曰:七月七日,上於承华殿斋,其日忽有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西王母至,有二青鸟如凤,夹侍王母旁也。
又曰:王母遣谓帝曰:“七月七日,我当暂来。”帝至日扫宫内,燃九华之灯。
又曰:《汉武帝内传》曰:帝登寻真之台斋,至七月七日夜,忽见天西南如白云起,郁郁直来趋宫。有顷,西王母至,乘紫云之辇。
又曰:七月七日,乃扫除宫掖之内,张云锦之帷,燃九光微灯。夜二唱后,西王母驾九色之斑龙上殿。
又曰:七月七日,西王母降,武帝戴太真晨缨之冠,履玄琼凤文之舄。
宋卜子《杨园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登楼曝衣。
《晋书》曰:魏武帝辟高祖。以汉祚将终,不欲屈节于曹氏,辞以风痺不能起居。魏武遣亲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门下树荫下息,时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乃重遣辟之,敕行者曰:若复不动,便可收之。高祖惧而应命。
《后魏书》曰:太祖道武皇帝韩珪,七月七日生于参合陂。
又曰:任城王澄为雍州,功縗在身,故以七月七日集文武骑射。张普惠,字洪赈,为录事参军,奏记请停。
《列仙传》曰: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一朝火散,冶上紫色冲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须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日龙来,安公骑之东南而去,邑中数万人预共送之,皆与辞诀。
又曰: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二十余年后,于山中谓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是日,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又曰:吴蔡经去家时已老,及还更少壮,头发皆黑。语家中,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可作数百斛酒饮之。至期日,王方平果来,乘羽车,驾五龙,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
《荆楚岁时记》曰: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宋孝武七夕诗曰,迎风披采缕,阿月贯玄针。)陈瓜果于中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以为符应。
周处《风土记》曰: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中庭。然则中庭乞愿,其旧俗乎?
又曰: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於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惟设汤饼,无复有糜矣。”
又曰:陆云与兄平原书曰:(机为平原相。)一日按视曹公器物,书刀五枚硫璃笔一枝,景初二年七月七日,刘婕妤云,之见此使人恨然。案魏武帝於汉为相,不得有婕妤。又景初是魏明帝年号。如此,则文帝物也,与曹公器玩同处,故致舛杂矣。
《日纬书》曰: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言虽不经,有是为征也。
《西京杂记》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云:“在宫时见戚夫人侍高祖,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滇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连爱。”
又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俗也。
《舆地志》曰: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淮南子》曰:七月七日午时,取生瓜叶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以拭面,靥即当灭矣。
又《万毕术》曰:七月七日采守宫阴干之,合以井华水和涂女身有文章,即以丹涂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
晋周处《风土记》曰: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酺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咸云,见天汉中有弈弈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梁吴均《齐谐记》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也。
《韦氏月录》曰:《龙鱼河图》云:七月七日,取赤小豆,男吞一七,女吞二七,令人毕岁无病。
又曰:七月七日晒曝,革裘无虫。
又曰:合乌鸡药:是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三日桃花末涂面及遍身,三二日肌白如玉。此是太平公主法,曾试有效。
《世说》曰: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曝晒衣服,隆乃仰,出腹卧,云:“晒书”。
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麹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
又曰:世传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夕,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
《竹林七贤论》曰: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诸阮俱世儒学,善居室,内足於财,惟籍一巷,尚道业,好酒而贫。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曝衣,诸阮庭中烂然,莫非綈锦。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标大布犊鼻裈於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复共尔。”
《酉阳杂俎》曰:魏仆射收临代,七月登舜山徘徊顾眺,谓主簿崔抚曰:“吾所经多矣,于山川沃壤,襟带形胜,天下名州不能过此,惟未审东阳何如?”抚对曰:“青得古名,齐得旧号,二处山川形势相似,曾听所论,不能逾越。”公遂命笔为诗。
《杂异书》曰:时有女子尚幼,七夕见家人出庭望候天门开,独在室中不出,曰:“若合当见者,虽暗室中亦应见之。”至夜深,忽见天上门开,云气赫弈,因求富。及长嫁而富,既寡,家累钜万。有贾客货其绢百匹去,而船覆溺,资货皆没。其女子偶开后房,见绢在其中,但湿耳。后贾客归而自首。女子曰:“绢归矣。”验之而信。(亦出《夷坚录》亦是开元以后事。)
《国史补》曰:兴元元年七月七日,斩伪官乔林,将临刑,曰:“林以七月七日生,亦以此日死,岂非命也夫!”
古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轧轧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晋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诗》云:商风初授,辰火玄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花园,芳草被畴。于时我后,以豫以游。
宋孝武《七夕诗》曰:开庭镜天路,余光不可临。沿风披弱缕,迎曜贯玄针,薄艺诚无取,时务聊可寻。
宋谢惠连《咏牛女诗》曰:落日隐檐楹,升月照帘栊。团团满叶露,淅淅振条风。蝶梦恒栩栩,终年阙相从。遐川阻昵爱,修渚旷清容。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昔离秋已雨,今聚夕无双。倾河易回斡,款情难久悰。沃若灵驾旋,寂寞云幄空。留情顾华寝,遥心逐奔龙。
宋颜延之《织女赠牵牛诗》曰:婺女丽经星,嫦娥栖飞月。惭无一媛灵,托身侍天阙。闾殊阖未央,银河岂沐发。汉阴不夕怅,长河为谁越?有促宴归期,万顷凉风发。非怨杼柚劳,但念芳菲歇。
宋谢庄《七夕咏牛女应诏诗》曰:辍机起春暮,停箱动秋襟。琥车照汉右,芝驾肃河阴。珠殿釭未暗,瑶庭露已深。夜清岂掩抑,弦徽无久临。
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曰:火流凉风至,少昊协素藏。织女思北征,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佩垂藻蕤,雾裙结云裳。金翠耀华辎,軿轩散流芳。释辔紫微庭,解襟碧琳堂。忻燕未及究,晨晖照扶桑。仙童唱道情,盘螭起腾骧。怅怅一宵促,迟迟别日长。
梁简文帝《七夕穿针欹疑诗》曰: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梁刘孝仪《咏织女诗》曰:金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欲待黄昏至,含娇渡浅河。
梁庾肩吾《七夕诗》曰:玉匣卷悬衣,针缕开夜扉。姮娥随月落,织女逐星移。离前看促夜,别后对空机。寄语雕凌鹊,填河未可飞。
隋庾信《七夕赋》曰:兔月先上,羊灯次安。睹牛星之曜景,视织女之阑干。于是秦娥丽妾,赵艳佳人,窈窕名燕,逶迤姓秦。娥丽装而半故,怜晚饰之全新。此时并舍房栊,共往庭中,缕条紧而贯中,针鼻细而穿空。
隋王昚《七夕诗》曰:天河横欲晓,凤驾俨应飞。落日移妆镜,浮云动别衣。欢逐今宵尽,愁随还路归。犹将宿昔泪,更上去年机。
张文恭《七夕诗》曰:凤律惊秋气,龙梭静夜机。星桥百枝动,云路七香飞。映月回雕扇,凌霜曳绮衣。含情向华幄,流态入重闱。欢余夕漏尽,怨结晓骖归。谁念分河汉,还意两心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