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00卷)

<太平御览>内容提要



卷十四


  ◎天部十四

  ○霜
 
  《释名》曰: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
 
  《说文》曰:{雨执},(竹入反。)早雪。皑,霜雪之白者。
 
  《易·坤卦》曰: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诗》曰:纠纠葛屦,可以履霜。郑玄注曰:“魏俗,至冬犹谓葛屦可用履霜,利其贱也。”
 
  又曰:九月肃霜。(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也。)
 
  又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礼》曰:季秋之月霜始降,则百工休。(郑玄注曰:谓胶漆之作仃。)
 
  又曰:孟冬行秋令,则雪霜不时。
 
  又曰:孟春行冬令,则雪霜大挚。
 
  又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郑注云:感时念亲也。)
 
  又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以达天地之气也。
 
  京房《易传》曰:诛不原情,有霜附木,不下地。不教而诛,其霜反在草下。
 
  又曰:兴兵妄诛,厥灾不霜;圣贤遭害,其霜附木不下也。
 
  《大戴礼》曰:霜是阴阳之气也。阴气胜阳则凝而为霜。
 
  《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凝为霜。
 
  又曰:霜以杀木,露以润草。
 
  《春秋考异邮》曰:霜者,阴精,冬令也。四时代谢,以霜收杀。霜之为言亡也,物以终身也。
 
  又曰:僖公即位,陨霜不杀草,臣威强也。
 
  《春秋感精符》曰:霜,杀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杀之威。
 
  《孝经援神契》曰:霜以挫物。
 
  《五经通义》曰:寒气凝以为霜,霜从地升也。
 
  《五经钩沉》曰:天霜树落叶,而鸿雁南飞。
 
  《家语》曰: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娶者始也。《诗》曰: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国语》曰:驷见而霣(于敏反。)霜,霣霜而冬裘具。贾逵曰:“驷,房星也。”
 
  《汉武内传》曰:西王母云:“仙之上药,玄霜绛雪。”
 
  王子年《拾遗记》曰:广延国有霜,色绀碧。
 
  又曰:嵰(立俨反。)州霜甘。
 
  又曰:员峤之山名环丘,有冰蚕,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其色五采,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投火,经宿不燎。唐尧之代,海人献以为黼黻。
 
  《庄子》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曾子》曰:阴气胜则凝为霜。
 
  《淮南子》曰:芝兰以芳,未尝见霜。(先霜刈之。)
 
  又曰:圣人行於水无迹,众人行于霜有迹。
 
  又曰:至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霜雪。(高诱注曰:青女天神,青天玉女主霜雪也。)
 
  又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地镜图》曰:视屋上瓦独无霜者,其下有宝。
 
  《山海经》曰:丰山有九钟,霜降其钟即鸣。
 
  《命历序》曰:桀无道,夏陨霜。
 
  《师旷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治政太严刻,大杀,天以示之。宜损威杀,重人命。
 
  崔豹《古今注》曰:鹧鸪常向日而飞,畏霜露;夜栖则以树叶覆其背上。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凝为霜。
 
  徐整《长历》曰:北斗当昆仑山,气运注天下,秋冬为霜雪。
 
  《唐书》曰:宁王宪疾,时京城寒甚,凝霜封树。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宪见而叹曰:“此俗谓树者也。谚曰:树稼达官怕,必有大臣当之,吾其死矣。”十一月薨。
 
  《琴操》曰:《履霜》者,伯奇之所作也。伯奇者,尹吉甫之子也。吉甫听其后妻之言,疑其孝子伯奇,遂逐之。伯奇编水荷而衣,采楟。(音亭,山梨木也。)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放逐,乃援琴而鼓之。
 
  《楚辞》曰:秋既戒之以白露,冬又申之以严霜。
 
  《古艳歌辞》曰:秋霜白露下,桑叶郁为黄。
 
  何瑾《悲秋夜》曰:霜凝条兮璀璀,露沾叶兮泠泠。
 
  ○雹

  《释名》曰:雹,炮(匹巧反,又音雹。)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蹙炮也。
 
  许慎《说文》曰:雹,雨冰也,从雨包声。
 
  《礼》曰:仲夏行冬令,则雹动伤穀。
 
  《传》曰:昭四年正月,大雨雹。季武子问於申丰曰:“雹可御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其出入也时。今藏川池之冰,弃而不用。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雹之为灾,谁能御之。”
 
  《穀梁传》曰:僖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雹者阴胁阳,臣侵君之象也。)
 
  京房《易传》曰:飞雹下尽树木之枝、害五穀者,君赋敛刻民也。
 
  焦贡《易林》曰:阴雨泥寒,常冰不温,凌人惰怠,大雹为灾。
 
  《尚书洪范五行传》曰:阴阳相胁而为雹霰,盛阴而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霰者,阳胁阴也;雹者,阴胁阳也。
 
  又曰:人君妒贤疾善,在下谋上,则日蚀而雹杀走兽。
 
  《春秋感精符》曰:大臣擅法则雨雹。
 
  又曰:九月十月,日色青则寒,有雹雪。
 
  《春秋考异邮》曰:阴阳专精,凝合成雹。雹之言合也。
 
  《春秋汉含孳》曰:专一精并气凝为雹。宋均注曰:“谓若鲁僖公胁於齐,以妾为妻,尊重齐,胜无回曲之心,感阴水气,乃使结而不解散。”
 
  《史记》曰:景帝二年秋,雨雹,大者五寸,深二尺。
 
  又曰:凡雹皆冬之愆阳,夏之伏阴也。
 
  《汉书》曰: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蜚鸟皆死。
 
  又曰:宣帝地节四年五月,山阳济阴雨雹,如鸡子,深二尺五寸,杀二十人,蜚(音飞,与飞同。)鸟皆死。
 
  又:《汉书·五行志》曰:武帝元封三年,雹大如马头。
 
  范晔《后汉书》曰:青龙见於御座轩前,又大风雨雹,霹雳拔树。张奂上疏曰:“臣闻风为号令,动物通气。水生於火,相须乃明。蛇能屈伸,配龙腾蛰。顺至为休徵,逆来为殃咎,阳气专用,则精凝为雹。故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或志宁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谗胜,并伏诛戮,海内默默,人怀震愤。昔周公葬不如礼,天乃动威。今武、蕃忠贞,未被明宥,妖眚之来,皆为此也。宜急为改葬,徙还家属。其从坐禁锢,一切蠲除。又皇太后虽居南宫,而恩礼不接,朝臣莫言,远近失望。宜思大义顾复之报。”天子深纳奂言。
 
  又曰:时频有地震陨雹。蔡邕上封事曰:“臣闻天降灾异,缘象而至。霹雳雹数发,殆刑诛繁多之所生也。”
 
  又曰:安帝延光二年夏,京师及郡国三日大雨雹。
 
  又曰:献帝初平二年五月,雹如扇、如斗。
 
  《东观汉记》曰: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国大雨雹,大如雁子。
 
  又曰:韩棱,字伯师,除为下邳令。视事未期,吏民爱慕。时邻县皆雹伤稼,棱县界独不雹。
 
  《晋书》曰:太元二十一年四月雨雹。时道子专政,奸佞竞进,烈宗不能禁,终至大乱。
 
  《晋中兴书》曰:大兴二年,海盐雨雹,大如鸡子。
 
  崔鸿《前赵录》曰:刘曜光初三年夏四月,长安雨雹,大如鸡子。
 
  《后魏书》曰:鲜卑兵投鹿俟,从匈奴三年,其妻在家有子,怪,欲杀之。妻言:“常行仰天视,而雹入口,吞之而生子,号檀石槐。”后遂为鲜卑大人。
 
  郭氏《玄中记》曰:东方有柴都焉,在齐国,有山,山有泉水如井状,深不测。至春秋时,雹从井中出,常败五穀。人常以柴塞之,不塞柴则出也,故号为柴都。
 
  《陈留风俗记》曰:雍丘县夏后公祠有神井,能兴雾雹。
 
  伏琛《齐地记》曰:安丘城南三十里有雹都渊,其雹或出,亦不为灾异。
 
  《西京杂记》曰:鲍敞问董仲舒曰:“雹何物也?”曰:“阴气胁阳也。”
 
  《凉州异物志》曰:有一大人生于北边,(在丁零北千五百里。)偃卧於野,其高如山,顿脚成谷,横身塞川,(长万余里,顿脚之间,乃成大谷。)近之有尖,铜雹击之也。惟可遥看,不可到下,下则雷电流,铜铁之丸为雹,以击杀人。
 
  《曾子》曰:阳之专气为雹。雹者,气之化也。
 
  《淮南子》曰:北方之极有九泽,有积雪雹。
 
  《孔丛子》曰:永初二年夏,河西县大雨雹,皆如棬杯,大者或如斗。杀畜生雉兔,折树木。於是天子责躬省过。
 
  《风俗通》曰:成帝问刘向曰:“俗说文帝时天下断狱三人,米一斗一钱,有此事否?”对曰:“不然。后元年雨雹,如桃李,深三尺,寻景帝代之,不可为昇平。”
 
  《历代记》曰:石遵袭位於邺,暴风雨震电,雹如斗,其太武殿及两厢端门,光艳照天,金石皆消,为火月余乃灭。
 
  《纪年》曰: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
 
  《白虎通》曰:自上而下曰雨雹。
 
  《风角占》曰:徵动羽,有雹霜。
 
  陈陆琼《和张湖孰雹诗》曰:惟徵动羽,惟阴胁阳,雨冰作冷,凝气为祥。
 
  ○虹霓

  《释名》曰:虹,攻也,纯阳攻阴气故也。阴阳不和,昏姻错乱,淫风流行,男女互相奔随,则此气盛。霓,齧也。其体断绝,见於非时。此灾气伤害物,如有所食齧。
 
  《说文》曰: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阳气也。
 
  《河图稽耀钩》曰:镇星散为虹霓,虹霓主内淫。又霓者,气也,起在日侧,其色青赤白黄。
 
  《周书》曰:清明后十日虹始见,小雪日虹藏不见,虹不收藏,妇不专一。
 
  《诗》曰:螮蝀在东,莫之敢指。(螮蝀,虹也。夫妇过礼则虹气盛,君子见戒而讳之,莫之敢指。)
 
  《礼》曰:小雪之日,虹藏不见。
 
  又曰:玉气如白虹,天也。
 
  又曰:清明后十日虹始见。
 
  《尔雅》曰:螮蝀,虹也。霓为挈贰。
 
  《易通卦验》曰:虹不时见,女谒乱公。虹者,阴阳交接之气,阳唱阴和之象。今失节不见,似君心在房内不修,外事废礼失义,夫人淫恣而不敢制,故曰:“女谒乱公。”
 
  《诗含神雾》曰:瑶光如霓贯月,感女枢,生颛顼。
 
  《尚书考灵曜》注曰:日傍白者为虹,日傍青赤者为霓。
 
  《春秋演孔图》曰:霓者,斗之乱精也。斗失度,则投霓见。(宋均注曰:投,应也。)
 
  《春秋元命苞》:阴阳交为虹蜺。
 
  《春秋运斗枢》曰:枢星散为虹蜺
 
  蔡邕《月令章句》曰:虹,螮蝀也。阴阳交接之气着於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蜺。虹常依阴云,昼见於日冲,无云不见,大阴亦不见。霓常依蒙浊,见日旁,白而直曰白虹。凡日旁者,四时常有之。惟雄虹起季春见,至孟冬乃藏。
 
  《史记》曰: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如淳注曰:“虹,臣象;日,君象。”
 
  《烈士传》曰:荆轲发,后太子见虹贯日不彻,曰:吾事不成矣。”后闻轲死,事不立,曰:“吾知之矣。”
 
  《汉书》曰;武帝游东莱,临大海,是岁虹气苍黄色,若飞鸟集城阳宫南。
 
  又曰:上官桀谋废昭帝,迎立燕王,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饮水井,井水竭。
 
  又曰:《天文志》曰:虹蜺者,阴阳之精光。(如淳注曰:雄曰虹,雌曰霓。)
 
  张璠《汉纪》曰:灵帝光和元年,虹昼见御坐殿庭前,色青赤,上引蔡邕问之,对曰:“虹霓,小人女子之祥。”又名臣蔡邕奏曰:“有黑气堕温德殿东,庭中如车盖腾起奋迅,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似龙。占者以虹霓对,虹著於天而降於庭。以臣之闻,则天所投虹者也。”
 
  《吴志》曰:诸葛恪攻新城不克,引军出往东兴,有蛇见其船,还拜蒋陵,白虹复绕其车。(《吴录》云:恪曰,虹何为此来哉!果为孙峻所诛。)
 
  《晋阳秋》曰:建武元年,虹长弥天。
 
  《晋·安帝纪》曰:义熙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
 
  《前凉录》曰:张骏六年有彩虹五里,隆隆如钟鼓之声。
 
  沈约《宋书》曰:刘义庆在广陵有疾,而白虹贯城,野麕入府。心甚恶之。因自陈求还。
 
  《庄子》曰:阳炙阴为虹。
 
  《文子》曰:天地二气即成虹,人二气即生病。
 
  《淮南子》曰: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皆古得道,能御阴阳。)乘雷车,驾云虹。
 
  又曰: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二皇:伏羲、神农。)天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虹霓不出,贼星不行,(贼星,妖星。)含德之所致也。(含,怀也。)
 
  又曰:虹蜺者,天之忌也。
 
  《孟子》曰:汤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之望汤也,若大旱之望云霓。
 
  《战国策》曰:唐睢谓秦王曰:“聂政刺韩相,白虹贯日。”
 
  《搜神记》曰: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备,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天乃有赤气如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又曰:庐陵巴丘民陈济者,作州吏。其妇姓秦,独在家,忽疾病,恍惚发狂,后渐差,常有一丈夫,长大,仪貌端正,着绛碧袍,彩色炫燿,来从之。常相期於一山涧之旁,至于寝处,不觉有人道感接,忽忽如眠耳。如是积年,春每往期会,不复畏难。比邻人观其所至,辄有虹见。秦云至水侧,丈夫金瓶引水共饮,后遂有娠,生儿如人,多肉,不觉有手足。济寻假还,秦惧见之,乃内儿著瓮中。因见此丈夫以金瓮与之,令覆儿。济时醉眠在牖下,闻人与秦语,语声至怆,济亦不疑也。又丈夫语秦云:“儿小,未可得将去,不须作衣,我自衣之。”即以绛囊与裹之,令可时出与乳,于时风雨晦冥,邻人见虹下其庭。秦常能辨佳食,肴馔丰美,有异於常。丈夫复少时将儿去,亦风雨晦冥。人见二虹出其家,从此遂疏。
 
  《异苑》曰:古语有之曰:“古者有夫妇,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
 
  又曰:晋陵薛愿,义熙初有虹饮其斧奥,吸响便竭。愿辇酒灌之,随投便竭,吐金满器。於是灾弊日祛而丰富岁臻。
 
  《述异记》曰:有黑虹下乐辑营,少日辑病卒。
 
  《纪年》曰:晋定公十八年,青虹见。
 
  《瑞应图》曰:大虹竟天,握登见之,意感生帝於姚墟。
 
  《太玄经》曰:紫霓围日,其疾不割。
 
  《杂兵书》曰:日晕有白虹贯内出外者,从所止战胜。
 
  《华阳国志》曰:李特生长子荡,字仲平;少子雄,字仲俊。初特妻罗氏妊雄,梦双虹自地升天,一虹中断。罗曰:“吾二儿有先亡者,有贵者。”后雄王蜀。
 
  《黄帝占军诀》曰:攻城,有虹从南方入饮城中者,从虹攻之胜。白虹绕城不匝,从虹所在击之胜。谨守其缺,贼乃从其地破走。
 
  《文子》曰: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蜺不见,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楚辞》曰:青云衣兮白霓裳。
 
  《楚辞·天问》曰:白霓婴茀,胡为此堂?(王逸注曰:蜺,云之有色似龙者,茀,白云逶迤似蛇者,言有此霓茀气气逶迤相婴,何为于此堂乎?盖屈原所见祠堂也。)安得失夫良药,不能固臧?(臧,善也。崔文子学仙於王子乔,子乔化为白虹,而加婴茀持药与崔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霓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履也。故言得药之善也。)
 
  扬雄《甘泉赋》曰:曳虹彩之流离。
 
  左思《吴都赋》曰:虹霓回带於云馆
 
  潘尼《苦雨赋》曰:收绛霓於汉阴
 
  杨文《云赋》曰:浮素霓之逶迤。
 

yxl@guoxue.com  web@guoxue.com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