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编辑:宗古

 
再读《大唐新语》点校本

黄正建

   十多年前读中华版《大唐新语》点校本时,还是刚刚学做研究的年青人,囫囵吞枣地就把书读了。这次借重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之机,又读了一遍《大唐新语》点校本,却发现其中存在一点点点校方面的问题,于是想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点校本《大唐新语》用《稗海》本为底本。《稗海》本虽然问题很多,但在没有其他好本子的情况下,用它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点校本的第一类问题是底本不错而点校本错了。例如点校本卷8页125倒3
行:“赏山行见孤松,赏玩久之”。“赏山行”不通。查《稗海》本卷八页十,“赏山行”作“尝山行”。显然,点校本错了。
  第二类是对校的问题。点校本以《四库全书》本为主要对校本之一。这是很对的。因为《四库全书》馆臣当时看到了除《稗海》本外的其他本子,如“冯氏姚氏之本”等。所以,“合诸本参校”而定的《四
库全书》本(以上引文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际上是一个比《稗海》本要好的本子。但是点校本在与《四库全书》本对校时,往往并没有依《四库全书》本来改《稗海》本中的明显误字,也没有出校注。例
如:
   1、 点校本卷10页151正2行:“诏曰:百家家口,咸厕士流”云云。查《四库全书》本卷十页四,“百家家口”作“百官家口”。再查《旧唐书》卷45《舆服志》,有“下敕曰:百官家口,咸预士流”语,故《四库全书》本的“百官”是,点校本的“百家”错,应据改。
    2、 点校本卷10页155正3行:“士人团练,春夏放归,秋冬追集”。查《四库全书》本卷十页九,“士人”作“土人”。再查《资治通鉴》卷225唐代宗大历十二年五月条,有“差点土人,春夏归农,秋冬追集”语,故《四库全书》本的“土人”是,点校本的“士人”错,应据改。
    3、 点校本卷10页156正8行:“智欲圆而行欲方……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查《四库全书》本卷十页十一,“仁之方”作“行之方”。再查《旧唐书》卷191《孙思邈传》,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语,故《四库全书》本的“行之方”是,点校本的“仁之方”错,应据改。
这一类问题比较多。再举几个例子。
    4、 点校本卷10页153正5行:“秦承国制”,《四库全书》本卷十页七作“秦承战国”。《四库全书》本是,应据改或出校注。
    5、 点校本卷11页172倒2行:“李林甫秉政,阴中计於武妃,将立其子以自固”。“阴中计於武妃”,《四库全书》本卷十一页十四作“阴申计於武妃”,是。应据改或出校注。
  第三类问题是:底本和其他本子的文字全同,但实际是错了,应该出校注。例如:
    1、 点校本卷10页148倒3行有云:“初用全幅皂向后幞发,谓之幞头。周武帝才为四脚”。这其中的“才”字各本皆同,但明显是个误字。查《隋书》卷12《礼仪七》,此段话写作“故事,用全幅皂向后襆发,俗人谓之襆头。自周武帝裁为四脚”。因此,“才”当为“裁”之误,应出校注。
    2、 点校本卷10页151正2行:“武德、贞观之代,宫人骑马者,依《周礼》旧仪多着羃罗,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此段文字各本全同,但既云依《周礼》,又云“发自戎夷”,不是自相矛盾吗?而且“羃罗”也不见其他记载。查《旧唐书》卷45《舆服志》云:“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离。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羃离”又频见于其他史籍,此不备举。因此《大唐新语》的这段文字有误,点校本应该出一个校注。
    以上所举,不过是点校本《大唐新语》卷8至卷11中的几个例子。其他各卷类似的问题,还能举出一些。我一向认为,中华书局出的古籍点校本是迄今为止较好较权威的本子。像唐代笔记中的《唐语林》、《朝野佥载》等点校本,作的多么出色。真心希望中华书局出的所有古籍点校本,都能让我们放心大胆地使用,而且,还能使我们得到比原书提供的信息更多得多的有用信息。

                                      《书品》1999年第二期

  

版权所有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opyright©2000

webmaster@guoxue.com      web@guoxue.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