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gif (2967 bytes)
 
 

                                 编辑:宗古

 

高 层 次 的 科 学 追 求
              
——评《李德裕文集校笺》
   
                                陶 敏 

    李德裕是中晚唐之际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文宗、武宗朝两任宰相。四为节度使,革弊政,平叛乱,抑阉宦,固边防,使日趋没落的唐王朝出现了"小中兴"的局面。称得上是唐代最后-一位名相、贤相。但是由于他陷于当时的朋党之争,长期受到曲解、误解甚至恶意的中伤攻击,人们往往对他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和判断。傅璇琮、周建国二位先生长期从事李德裕与牛李党争的研究。有《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1984年出版)等论著多种。他们在研究中认识到,要考察中晚唐的历史与文学,必须研究牛李党争的关键人物李德裕;而要了解李德裕。首先又必须对他的文集进行认真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l月出版的《李德裕文集校笺》就是他们共同合作、长期研究的成果。

    《校笺》一书从底本的选择到作品的笺校。都严格遵循前人所确立的学术规范,表现出谨严的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校笺者广搜善本,了解到原为陆心源皕宋楼所藏并经陆氏以月湖丁氏影宋抄本精校的明嘉靖刊本最为完善,遂几经周折,托请他人从日本静嘉堂文库拍来胶卷,作为整理工作的底本,并校以海内唯一宋刻原本的残本(北京文物出版社《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丛书》本,美国纽汉普什尔州莱姆的翁万戈先生收藏)等各种善本及其他传世文献,在注意保存古本旧貌、广泛摭录异文的同时,尽可能正讹订误,既再现了李德裕集古本的海外遗存,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集众本之长的定本。在辑佚方面,《校笺》除收入《四部丛刊》本文集《李卫公集补》外,还自出土碑志和传世文献中广泛搜集了李德裕的佚作,编为《新补李德裕佚文佚诗》。在辨伪方面,校笺者深入研究了现存34卷本李德裕文集的编纂流传过程,对后人所编《别集》10卷、《外集》4卷(亦即《穷愁志》)以及集外诗文中的伪作加以考察,一一辨明真伪。《校笺》的笺语则以作品系年和人物史事地理为重点,作了简明扼要的考释。在这方面,校笺者除充分利用了岑仲勉先生《会昌伐叛集笺证上》等今人成果外,还深入研究作品,广泛查阅文献,对许多问题作出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如卷四《授元晦谏议大夫制》、《授狄兼谟兼益王府傅……》就据《册府元龟》卷四五七台省部、卷七八0宫臣部有关记载以确定其写作年代。又如《外集》4卷,前人因其中有伪文羼入而对全集持怀疑态度。笺语指出,外集《忠谏论》"谏大夫言婢不为主,白马令言帝欲不谛"下有自注:"刘、李二人名各不便,故书其官。"其中"谏大夫"和"白马令"分别指西汉人刘辅和朱云,其名分别和李德裕的祖父李栖筠、父亲李吉甫之"筠"、"甫"二字同音,这应当是文为李德裕作的确证,进而指出:"对《外集》应本多闻阙疑的原则,不必遽下论断,以审慎为是。"态度极为严谨。

    不难看出,新出版的《校笺》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既全备而又信实可靠的李德裕文集定本。但是,著者并不满足于这一点,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科学追求,即透过文集的整理,进一步梳理中晚唐政治和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以廓清李德裕研究中的迷惘和困惑。于是,在《校笺》前言中,作者重点分析不中晚唐的政局,说明"牛李党争并不是单纯的个人权力之争,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政见的原则分歧",从而对李德裕在政治和文学两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评价。著者不但在文集的笺语中重点突出与当时史事有关的部分,即"以每篇写作年月及历史背景为主,考证有关的人物、事件、地理",而且在全书后附入了《李德裕年表》和《史书所载李德裕奏对及纪事》,在年表的会昌一朝部分,又分列《关于朝政、科举与宗教》、《关于摧抑藩镇》、《对回鹘、吐蕃等扰边之对策》三个醒目的小标题,以突出李德裕秉政期间的政绩。这就使《校笺》不仅"为中晚唐文史研究及李德裕研究的深入,提供信实可靠的史料",它本身也标志着中晚唐历史和文学研究,特别是李德裕研究的深入。

    既恪守传统的学术规范,又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将文献考据和文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乃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对古文献整理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方面,《校笺》为我们作出了良好的榜样。


摘自《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355期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master@guoxue.com                          web@guoxue.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