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 二百卷 后晋 刘昫等 撰
《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本名为《唐书》,《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以及南宋刻本均题为《唐书》。后来为了区别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编的《唐书》,乃有新、旧《唐书》之说。明嘉靖时闻人诠刻本定名为《旧唐书》,沿用至今。
《旧唐书》的正式修撰,始于后晋天福六年(941)二月,最初由宰相赵莹监修,他在组织人员、收集史料和确定体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规划。在具体编撰过程中,张昭远负责本纪,用力最勤;贾纬长于史学,会昌以纪传补充,多出其手;赵熙作文字修改,也出了一定力量。此外,郑受益、尹拙等都参加了一些具体编撰工作。由于开远二年(945)六月书成时,恰好刘昫为宰相,领监修职衔,由他上奏,所以题为“刘昫撰”。
《旧唐书》修撰时间短促,基本上是抄撮已成唐史有关文献。如,吴兢、韦述、令狐峘等人相继撰述的《唐书》130卷,它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叙述比较完整。还有唐高祖至唐文宗的各朝实录。所以《旧唐书》前期文献资料完整,国史、实录可依之处不少,材料翔实,叙事详明,条理清楚,文字简洁,体例完整,很受后人重视。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选用两唐书资料时,多以《旧唐书》为主。后期(主要是唐穆宗以后)无本可据,史料零乱,本纪内容繁琐冗杂,叙事首尾不完整。《历志》、《经籍志》止及玄宗时代。而列传中唐末人物缺漏较多,资料不全,或列履历表,或作附传,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而《刘文静传》则附十六人之多。《旧唐书》编纂粗糙,回护之处不改,照抄国史原文不变,脱稿前又缺乏认真核对,或一文复见,或二传一人,互不相统。
但是,《旧唐书》的史料价值不可忽视,照抄国史、实录以及唐末文书档案,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更难能可贵的是此书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如庞勋、黄巢、李茂贞、王行瑜、朱温等人事迹,《懿宗本纪》、《僖宗本纪》中甚详。《昭宗本纪》、《哀宗本纪》对藩镇、宦官的飞扬跋扈,叙述颇为全面,对研究晚唐社会政治史参考价值极大。尤其是《旧唐书》中记录的一些文章,如《吕才传》中所载论宅经、禄命葬文,《卢藏用传》中所载析滞论,是唐代反对迷信的重要篇章。《贾耽传》所载进奏表文,以及《李百药传》中的《封建论》、《魏征传》中的《十渐不克终疏》,均属唐代历史名篇,更不可忽视。至于诸志中可取之处也有不少,如《历志》、《天文志》多据李淳风、僧一行的旧著,保存了《麟德历》、《大衍历》中某些内容。《地理志》经玄宗、德宗时期一再修订,分别注明了不同时期的统计数字材料与重大变革史事,超过其他著述,值得重视。
《旧唐书》的版本主要有:(1)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越州刻本,残存67卷,“百衲本”用此残本与闻人诠本配补而成。(2)明嘉靖十八年(1539)闻人诠刻本,为传世最古的刻本,据闻刻序称“遗籍俱出宋时模板”,但与今传绍兴本不同,可能不是一个系统。(3)至乐楼抄本,明抄或清抄尚难确定,每卷校勘人同绍兴本,可能抄自宋本。(4)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刻本,即所谓“殿本”。据沈德潜校刻跋,是用《新唐书》、《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新旧唐书合抄》等校闻本后所刻,每卷附有考证。(5)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扬州岑建功惧盈斋刻本,据“殿本”仿汲古阁“十七史”版式重刻,附校勘记66卷,逸文12卷,均出自当时学人刘文淇之手,资料丰富。(6)清同治年间广东陈氏葄古堂刻本,属于“闻本”系统。(7)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属于“殿本”系统。2000年,中华书局又出简体横排本。
《旧唐书》考订校补之作主要有:清罗士琳等撰《旧唐书校勘记》66卷,岑建功辑《旧唐书逸文》12卷,张道撰《旧唐书疑义》4卷(正觉楼丛刻本),龚向农撰《旧唐书札迻》(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