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 八十五卷 唐 魏征等 撰
隋末唐初,修撰隋史者甚多。先是,隋人王劭撰《隋书》80卷。唐初郎余令曾撰《隋书》,未成。王绩也曾撰过《隋书》,未就而卒。此外,吕才著有《隋纪》20卷,流行于世。张太素撰《隋书》30卷,敬播著《隋略》20卷,据说都不太完善,影响不大。唐朝国家组织修撰前代史,发端于令狐德棻的创议。高祖武德五年(622),封德彝、颜师古修《隋史》,但因数年工作没有进展而罢。贞观三年(629),太宗特开史馆,复令修史。乃命魏征修《隋史》。贞观十年(636)正月修成《隋书》“本纪”5卷、“列传”50卷。据《魏征传》载,孔颖达、许敬宗负责撰《隋史》,魏征受诏总其成,乃作序论与梁、陈、齐史总论,时称"良史"。因当时所修《隋书》及其他四朝史书尚未有志,贞观十五年(641)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又奉命续修史志。初由令狐德棻监修,永徽三年(652),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656)成书,共十志,三十卷。从内容来说,"十志"虽然是配合五朝史的,但记述隋朝部分较详。据李延寿《北史序传》当时也称为"《隋书》十志"。又,《旧唐书》著录《隋书》85卷,卷数与今本相合,而没有另列"五代史志"或"隋书十志",可见后晋时《隋书》已包括"十志"在内。
《隋书》,凡85卷,列传50卷,人物364人,共计108万余字。因去隋不远,编撰人员生当其时,有官修《开皇起居注》、《大业起居注》以及保存下来的大量诏诰文书档案材料,加之史官搜访有关资料,使得《隋书》的资料来源相当丰富,也较为信实可靠。许多内容也能大致据事直书,不为隐讳。因此,在唐初所修几部史书中,人们对《隋书》的评价最高,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隋书》最为简练,盖当作史者皆唐初名臣,且成书进御,故文笔简净如此。”李慈铭比较《南史》、《北史》及南、北八书,认为《隋书》可称上品,“八书中尤要者宋、隋两书,次则《魏书》、《南齐书》、《梁书》。盖五书皆详赡有体例,符壐刊落较多也。”另外,历代评论家对《隋书》“十志”也大为称赞。因为各志多出专家之手,撰者学问渊博,选材得体,水平较高。《隋书》“十志”中记载了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但记述范围有时概括整个南北朝时期,甚至追溯到汉魏,对研究隋唐典制渊源颇为方便。特别是食货、百官、刑法、天文、律历、经籍诸志,保存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如《食货志》记载了自东晋以来按官品占有劳动力的等级制度、课役制度以及当时的货币制度,《刑法志》记载了梁以来律书的编定和“皇家”立法毁法的情况,都写得略具轮廓。《地理志》大体按照隋朝的行政区划,记载了南北朝以来的建置沿革,并保存了当时经济史和交通史等方面的资料。《律历志》和《天文志》出于历法学家李淳风之手,对南北朝以来天文历法上的成就,作了总结性的叙述。数学家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历法学家张子信和刘焯关于“日行盈缩”规律的研究成果,都保存在《律历志》中。《音乐志》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国内各地区以及国内外乐舞艺术交流的情况,说明了导致隋唐“燕乐”产生的历史条件。《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除著录当时所存的著作以外,还附载了一些已经亡佚的书,并论述学术的源流。它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直至清代相沿未改。
《隋书》最早的本子是宋天圣二年(1024)刻本,仅存跋文,已附于中华书局校点本之末。今存版本主要有:(1)宋刻递修本,现存15卷;(2)宋刻本,现存5本;(3)元大德饶州路刻本(商务印书馆百衲本据此本影印);(4)元至顺瑞州路刻明修本;(5)明南京国子监本;(6)明北京国子监本;(7)明汲古阁本;(8)清武英殿本;(9)清淮南书局本;(10)中华书局,1973年繁体竖排校点本;(11)中华书局,2000年简体横排本。
后人对《隋书》的考订著作主要有:章宗源的《隋书经籍志考证》、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章学诚的《隋书经籍志考证》、杨守敬的《隋书经籍志考》、陈逢衡的《隋书经籍志疏证》、洪饴孙的《隋书经籍志考》、康有为的《隋书经籍志纠谬》、张鹏一的《隋书经籍志补》、李正奋的《隋书艺文志》、潘令华的《隋书经籍志现存书目》、杨守敬的《隋书地理志考证》、黄大华的《补隋唐之际月表》等。日本学者兴膳宏、川合康三合撰的《隋书经籍志详考》,于1995年由汲古书院出版,亦可参阅。后人对《隋书》订误的著作则有:牛运震《读史纠谬·隋书纠谬》、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隋书》部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中《隋书》2卷。此外,还有2种札记考订之作:一是李慈铭的《隋书札记》,由王重民于李氏读书眉注中录出,凡111条,1930年北京图书馆印行;二是岑仲勉的《隋书求是》(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对《隋书》校勘、考订精细,功力甚深,参考价值极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