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是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的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经常活跃在字里行间。本书包括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在挫折中前进;教育事业的开端;孔子和老子的会见等内容。 本书虽是一部通俗的读物,但作者却并未因此减弱其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于相当的史料在取舍拣择上都做到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几乎每一页都有相关的脚注。全书不过七万余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这些脚注看似不起眼,却凝铸着作者的史识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
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生于山东省利津县。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出版有《夜宴》、《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梦雨集》、《苦雾集》、《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史略稿》等二十余种专著,六百余篇论文。
引子
一、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二、孔子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三、在挫折中前进
四、教育事业的开端
五、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六、走向成熟的道路
七、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八、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九、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十、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十一、从中都宰到司寇
十二、孔子在外交上的胜利
十三、孔子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十四、孔子终于出走
十五、在卫国受到监视
十六、过匡城被拘留
十七、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十八、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十九、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
二十、孔子停留在陈国
二十一、孔子绝粮
二十二、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二十三、孔子再到卫国和归鲁
二十四、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二十五、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二十六、编写春秋
二十七、整理诗歌和音乐
二十八、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二十九、孔子最后的歌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