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rostore.com
 

 

于 平

 

 

 


明清小说外围论

八、传播论

     23、树前沿意识   向纵深开拓——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1992年 年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于11月7日至10日在古城邳州召开。同时邳州市还成立了《三国演义》应用研究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及业余研究者共50余名;收到论文20余篇,还有刘冬、刘怀玉、冯子礼、张清吉有关施耐庵、吴承恩、《三国演义》、《醒世姻缘传》的专著四部。
    会议表明:江苏的明清小说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会议交流了国内外明清小说的研究成果,并就明清小说研究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关系、明清小说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1)继续加强明清小说的本体研究

    明清小说本体的研究,即审美价值、认识意义、道德意义的研究任何时候都是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此,代表们具有较强的前沿意识。继几年的沉寂之后,1992年的红学界连续爆出几个有争议的问题。欧阳健就脂砚斋批本《红楼梦》真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于从胡适以来几成定论的脂砚斋批本《红楼梦》为《红楼梦》真本、原本,其中的批语为曹雪芹的至亲或好友所加、批点者甚至参与了《红楼梦》创作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与辩证,便是若干争议中颇有影响颇具价值的争议之一。这次会上,他再次提出,应该深刻反思"新红学"七十年来的路子是否走正。检讨红学研究的原有基础是否稳妥。他从版本学的角度对脂砚斋抄本作了"来历"、"题署"、"年代"、"讳字"、"格式"、"文字"六个方面的考辨,论证了脂批本《红楼梦》是一种后出的本子,批语系后人所加,从而进一步向胡适《红楼梦考证》这部"新红学"的奠基之作提出挑战,明确地阐释了自己关于"程甲本早于脂砚斋抄本"的论断。他认为"重新梳理胡适《红楼梦》版本考证的逻辑顺序,重新检验他的最后结论,才是求得红学发展和突破的最明智的选择。"省红学会秘书长曹明指出:欧阳健对版本的考证不仅对程甲本早于脂抄本提出了证据;而且对打破"红学"研究停滞不前的状况也大有裨益。此外,陈玉书、张训《浅议秦可卿的出身》一文,也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秦可卿的身世问题与刘心武同志作了商榷。
    江苏是明清小说的繁胜之地,结合地方特点,会议对几部名著的创作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黄俶成在其《施耐庵籍贯考辨》(载《扬州师院学报》1992年1期)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水浒》描绘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来验证施耐庵是以故里扬州兴化为蓝本来写《水浒》的。他指出至今兴化阳山还留有许多书中所写的战绩和遗迹。而持相反意见的诸祖仁《施氏家谱不可轻信》一文,在对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考证后,提出"施氏家谱"存在着"元朝辛未进士","邑(文)庠生"、"迪功郎"等三个无着落的疑点。他认为施彦端家谱为其祖先所载的各种头衔均属虚假。因此,施氏家谱不可全信,施耐庵是扬州兴化人的结论也站不住脚。王伟康的《儒林外史与扬州》一文对扬州的古老文化进行了考证,指出《儒林外史》展现了包括名城扬州在内的广阔地域的生活画面,从客观上反映了十八世纪上半叶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宣啸东的论文《三国演义与邳州市》择取了这本名著中《白门楼曹操斩吕布》、《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等回的情节,论述《三国演义》的本事与邳州的渊源关系。
    会上对明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社会性也进行了探索。夏兴仁《<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是永恒的社会意识》提出: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在《西游记》的字里行间、人物思想言行中表现得甚为突出。他认为,事实上,追求长生不老是人类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无论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还是在科学极端进步的未来,只要自然规律不突破,这个愿望就始终存在。因此,这是个永恒的主题。《西游记》所集中反映的这种具有人民性和人类共同具有的心理矛盾和意识,富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值得认真研讨。明清两代是理学思想的弘大发明时期,过去,在明清小说研究中多重视李贽等进步的思潮对世情小说的影响,而忽略了从理学营垒中的分化、理学思想的衰变全面考察其对小说创作的浸染。赵兴勤《从理学的衰变和对世情小说内容的制约》从明清小说带有一定程度思辩色彩这个特点,分析了当时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文化总背景。对明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以及"情"与"理"的矛盾作了新角度的诠释。
    文学是人学,小说尤其是如此。对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研究,无论何时,都应特别重视。陈建生《再论<金瓶梅>人物性格系统》一文是他《初论著<金瓶梅>人物性格系统》(载《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2期)的续篇。他从性格组合的角度把《金瓶梅》人物的复杂性格梳理成有机的"三大系统"。他认为这些系统像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的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形成立体、交叉、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状联系。认识和运用这个内在性格系统,不仅对理解全书的结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得到更多的美学享受,使这部名著具有丰富的认识价值。陈玉书《从降将出走看关公形象的风采》概括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羽的忠勇、仁义、是非清楚、明白做人等性格特征,继而联系邳州人民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质朴、真挚、正直,认为关公形象可称为中华民族道德的楷模,光大这种"古风",有其现实意义。
    在作品的研究方面,王立兴的论文《刘鹗筑路开矿论辨》很值得一读。他根据所涉猎的材料,联系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对晚清谴责小说家刘鹗和筑路开矿问题,提出了新看法。论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申办芦汉铁路、作为英公司买办插手山西、河南两地矿务等事件上。并且以史实为据,说明刘鹗流放新疆的原因与全国收回路矿运动的斗争形势密切相关。吴国对是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所产生的思想影响实证,对于考察研究吴敬梓思想的民主倾向有一定帮助。徐保卫《接近李渔》一文则从生活、小说及戏剧的创作、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政治观点等方面对李渔重新作了评价,也使人耳目一新。

    (2)致力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明清小说研究要吹入新鲜空气,避免说老话、套话、大话。在研究方向、方法上,不仅要纵向开拓,而且要横向发展。首先,要重新面对原始资料来考证小说史的起源问题。朱恒夫的《目连戏中孙悟空故事叙考》以翔实的资料证明,在戏曲中有许多小说材料,这些资料不仅开辟了研究《西游记》的新途径,而且说明小说的起源不是孤立的,它是同时代姊妹文字艺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结果。萧相恺则在《关于通俗小说起源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证》一文中明确指出,以往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三个层次上的错误倾向:一是把敦煌石窟所藏的几乎所有叙事文学作品一概称之为变文;二是把所有这些所谓变文又一概当作和尚俗讲的底本;三是导出"说话"源于印度的结论。他认为应当正本清源,通俗小说的正源是在"杂戏"之中,"杂戏"的发展孕育了"说话"技艺,"说话"乃是通俗小说的父祖。
    与会者一致认为,明清小说的研究要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服务。小说研究者一方面要增强事业心,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另一方面也要拓宽读者面,古为今用,把中国古代小说的文艺理论作为现代文艺创作的主要理论支架。近年来,明清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是研究论文还是鉴赏文章都没有打入作家这个读者群。一讲到文学的创新和突破,似乎只能去套外国的文艺理论模式,这是怪现象。中国古小说是一个文化宝库,明清小说研究者有责任总结其中的精华,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小说创作理论,为作家、文学艺术家们提供借鉴。

    (3)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筑和管理相结合,是这次研讨会的另一重要议题。东南大学旅游资源应用与开发研究所所长郑云波从旅游文化的角度作了发言。他指出旅游事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有人类高级创作的物质都能转化为资源。中国古典小说正是这样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把小说研究与旅游事业联系起来,根据古典名著中的许多人物、景观、情节来设置旅游景点,不仅可以加快经济建筑的步伐,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而且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真正植根于我国古老的国土之中,顺乎国情、民情。如此,明清小说的研究将更加根深叶茂。我国《三国演义》流传甚广,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原因之一是因为这部书是智慧与谋略的渊薮。其间诸多的战略决策、战术组织;举贤任能、外交谈判、领导谋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世界上许多国家设专门机构对此加以研究。邳州是三国故事的发祥地,许多事件和人物的原型都发生在这里。会议期间,邳州市《三国演义》应用研究会与参加明清小说研讨会的专家一起从开发本地资源的角度,对故事情节的改编和再创造作了探讨,进而制定了开发的规划。会上《三国演义与企业领导谋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一书的主编介绍了该书的编撰出版情况。他说:关于领导谋略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华之一。发掘其间的领导谋略思想和斗争经验,将应用研究与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领导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拓展《三国演义》研究的视野。他认为:应用研究需要基础研究的深厚土壤;基础研究也要着眼于新观点、新知识的概括和应用,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李灵年在总结中指出:这次研讨会发扬了好的会风,内容充实、有特色,学术气氛热烈和谐。代表们在如何巩固前沿,并占领更广阔的读者领域方面形成了共识,今后要继续发扬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全面占有资料,反对以先验的臆测代替科学探讨的倾向。不说过头话,不过早下结论,不钻牛角尖,不进行人身攻击。在今后的事业中共同努力,使我省的明清小说研究取得更大成绩。年会得到了邳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邳州市市长邢党婴同志和其他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的讲话。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