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外围论
八、传播论
21、吕四娘与侠女孰先孰后
在《聊斋志异》众多的妇女形象中,侠女是很特别的一位。她既非狐魅花妖又非幽鬼神灵,却有着超凡的法力,脱俗的侠骨,她来无影去无踪,行动神秘,让人难窥真迹。"神韵说"的倡导者王渔洋这样评价:"神龙见首不见尾,此侠女其游龙乎!"他一语中的,指出:蒲松龄的高明之处正在于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广大的空间。唯其空间广大,读者便有按自己的方式诠释文学形象的可能。清末汉人喜谈宫闱秘闻,野史纷出。这些野史搜罗了大量的民间辗转相因的传说,枝蔓繁多,颇具影响,其中在雁北老人的《满清十三朝宫闱秘闻》、柴萼的《梵天庐巡录》、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中都被反复提到康雍间的一位女杰,她就是与甘凤池、鱼娘等人齐名的江南八杰之一吕四娘。她的故事在许指严的《十叶野闻》和孙剑秋的《吕四娘演义》等笔记、小说中有详细的交待。吕四娘等人的传说和记载给清史研究提供了旁证材料。特别是对于雍正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大程度受到这些笔记、小说的影响,甚至被一些研究者作为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的关键材料。关于雍正的猝死,历来是清代一大疑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吕四娘刺杀说。人们发现《聊斋志异》中的侠女与历史人物吕四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显然,吕四娘与侠女有着某种不可解脱的连带关系。作为可资辩证的疑点,上述关系引发出一个假设:侠女系为吕四娘作传。亦有人断言:《侠女》并非蒲公所作,而是后人托名蒲松龄的赝品。侠女的生活原型来自何处?《侠女》真的是一篇伪作么?笔者在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感到有必要加以考证。欲以辩明,先从问题的发源谈起。
(1)吕四娘其人其事
吕四娘先于侠女之说最先起于《阙名笔记》,其中言之灼灼:清世宗之崩也,实为人所刺。盖其严治吕留良、陆生蚺、查嗣庭之狱,既以大干吾民族之义忿,于是甘凤池之流,始相率而起,从事于暗杀。清庭虽竭力搜捕,而终不能去之。当时吕晚村孙女某,剑术之精,尤冠柴倍,相传雍正即为吕女所杀。《聊斋志异》侠女一则,盖影射此事也。考鄂尔泰传,是日上尚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午后忽召鄂入宫,外间已喧传暴崩之耗矣。鄂入朝,马不备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何所危疑,而仓皇至此,知被刺之说不诬也。
说侠女影射吕四娘,必先知道吕四娘其人其事。关于吕四娘的传说有多种多样,但故事的主体都是围绕着刺杀雍正一事。选择有代表性的刊布如下:其一《吕四娘传奇》写在吕留良一案中吕家长子吕葆中之女吕四娘被乳母救下,只身北上京城,决心刺杀雍正,报全家惨遭屠戮之仇。由于连日奔波,年少体弱,昏倒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山下,被一高僧救下。高僧乃江湖豪杰甘凤池,因遭到雍正的通缉才隐匿出家当了和尚。四娘早闻甘凤池的大名,立刻跪地拜师,从此跟甘凤池在寺内学艺。四年过去后,甘凤池对四娘说:"你武功已练成,报仇的时机到了。"四娘告别师父,来到京城,摸清了雍正寝宫乾元宫的路径,翻越宫墙,混进宫内。入夜时分用蒙汗药麻翻了雍正,割下首级,离宫而去。
其二《十叶野闻》写以文字狱被灭族的吕家只有年幼的四娘被门人所匿。门人乃明功臣裔,家中有反清杰士往来,拔剑斫地,击拄悲歌。中有虬蚺客善技击,知剑术,取人首如探囊。当他见到吕女乃大惊曰:"此异人也,吾术概不传男子矣!"遂悉心教之,并赠以名"侠娘"。侠娘颖悟绝伦,三年学成,年已及屏,因志在报仇,矢志不嫁。她身边还有一江湖姐妹名鱼娘,妩媚且有英气,亦是非常女子。雍正要臣张廷玉派一心腹士人前去打探秘密,士人是侠娘儿时学友,企图以情感麻痹侠娘。侠娘为了活动的需要与士人假扮夫妻,但她没有陷入感情的漩涡不可自拔。当她与鱼娘前往宫中探路时发现雍正早有戒备,遂起疑心。一日士人作密函待发,被鱼娘发现。两人设计当晚入宫取了雍正的首级,并杀了士人。后两人遭到清兵的追捕枪击而失散,从此隐身江湖。
其三《清季野史》的记载与前两种有些差异。是说吕四娘逃出后拜一个道士为师,三年学成来到了京师。她与一李氏男儿结婚,从此以李家为隐身之处。四娘每每更深夜半待丈夫熟睡后从窗口逸出,李氏发觉后渐生疑窦。一日,四娘短装外出,深夜归来,提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这是从雍正脖子上取下来的。李氏大惊,吕四娘才以真情告之。丈夫见四娘胆识过人,十分钦佩,想到妻子留在京都必遭鹰犬追捕,于是陪同妻子远遁他乡。文人笔记和小说所勾勒出的只是经过辗转相传、添油加醋的、带着过多演绎成份的、大半是虚构的吕四娘。史料中关于吕四娘的记载极少,我们只知道她与甘凤池等人合称江南八杰。据袁枚《随园笔记》甘凤池是江宁人,著名的反清密秘活动领袖。他"炼气粗劲、武艺高强",名声很大。曾与明朝后裔周昆来、张云如等人结拜,在浙江安徽等地进行反清复明活动。而在一些小说演义中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有说他是少林和尚,又有说他是雍正豢养的力士。而吕四娘只类似于草寇盗贼一类。上面所提到的鱼娘与吕四娘的情况相仿,我们只知道她是江南大盗鱼壳的女儿。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只好存疑。
(2)两位女侠何其相似
凡是阅读过《侠女》的人都会发现,此女子是一个艳若桃李、冷如冰霜、有恩必酬、有仇必报的豪侠之人;而吕四娘亦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奇女子。两位女子无论是身世、处境;还是报仇方式,甚至年龄、称呼上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不下五点:
一是籍贯相同,年龄称呼相仿
笔记、小说中的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号晚村,清代大儒,雍正朝一特大文字狱的案主,他是浙江石门人。据此四娘的籍贯是没有疑问。再看《侠女》结尾处:侠女夹着一个"须发交而血模糊"的仇人首级回到家中,向顾生和盘托出自己的身世"妾浙人,父官司马,陷于仇,被籍吾家"。可知侠女也是浙江人。至于侠女的年龄,几处都交代当吕家被籍没时,吕四娘或"年未及笄",或"年仅十四";后来她拜师练武,有说"三年学成",有说"四年始成"。照此推算,四娘得报大仇时年正十八九岁。顾生初见侠女,是一次偶遇,当时他"正自外入,见女郎自母房出,年十八九,秀曼都雅,世罕其匹"。再看两人的称呼,侠女没有留下真名实姓,以其特征称"侠女"。四娘在《十叶野闻》中因造诣精进被虬髯公赠以"侠娘"之名。在其它各处多被称为"女侠"。两人称呼思路相仿。
二是出身名门,长期流落在外
庄重、坚强,知书达礼是侠娘和吕四娘都具有的品行。这与她们的出身不无关系。吕四娘的祖父吕留良是一个以倡导程朱学问而著称于世的大儒,被人尊称为"东海夫子",他义不仕清,写下了大量的诗集、文集。他以评选时文为务,评选集多达二十余种,当时的读书人莫不奉为经典。时人对他的仰慕不言而喻。照四娘的年龄推算,她出世时,其祖已仙逝,而吕家仍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蒲松龄对侠女的描写"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几处都交代侠女出身大家。侠女流落金陵,家无隔宿之粮。"问所业,则仰女其指。"顾生的母亲通过观察说:"此女不似家贫",只是家道中落而已。侠女最后道出隐情"父官司马",可见侠女是家遭大难才破落的。这两位女侠均失去了生活依凭,不得不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三是忍辱负重,舍弃感情生活
《侠女》写少女复仇的故事,同时也写了她的爱情生活。开初,作者以较多的笔墨写两家的交往,通过顾母及顾生的感受逐步揭示侠女的为人。顾母意娶侠女为媳,女每不应。然生送米给女,女受之。日尝至生家,代缝纫,"出入堂中,操作如妇。"顾"母适疽生隐处","女为之洗创敷药"。两家互敬互爱,感情日笃,但女终不愿以身相许。一直到她为顾生生了儿子,仍然表示"只能为君生之,不能为君育之"。她舍弃了原本能很幸福的家庭生活,主要是不愿拖累顾生。吕四娘也有类似的经历。据《十叶野闻》"侠娘年已愈开,矢志不嫁,盖在复仇,不愿傍分也。"她遇到了儿时的伙伴--士人,虽属意于他,但严格遵守师傅的教诲,只是假扮夫妻。当她发现这士人原来是官府派来的密探,遂决然舍去,让鱼娘结果了他。四娘和侠娘的共同之处在于她们都想过正常生活,但既要考虑报仇,又要提防仇家暗算,不得已要斩断私情。
四是身怀绝技,武艺超凡俗毫无疑问,吕四娘是以武艺高强而名闻遐尔的。在多种史料记载中她都身怀绝技。比如《吕四娘演义》中的四娘打一套少林拳,无人能匹。她还会飞檐走壁、空中飞剑等。《十叶野闻》中的侠娘,剑术尤精且有神力,虬蚺公感叹到:"吾术殆不传男子矣!"蒲松龄不愧是小说大家,他在《侠女》中写了一狐仙少年,看似闲笔,实则别有深意。少年不知侠女品气节,更不知侠女超凡的武艺欲狎亵侠女。侠女当着顾生的面,"忽翻上衣,露草囊,应手而出,则尺许晶莹匕首也","女以匕首望空抛掷,嘎然有声,灿若长虹;俄一物堕地作响。生急烛之,则一白狐,身首异处矣。"顾生看的目瞪口呆,才知侠女并非只是一弱女子。
五是胸怀大恨,勇取仇人首级《侠女》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更数夕,夜将半,女忽款门入,手提革囊,笑曰:"我大事已了,请从此别。"急询其故,曰:"养母之德,刻刻不去诸怀。向云'可一而不可再'者,以相报不在床第也。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沿一线之续。本期一索而得,不意信水复来,遂至破戒而再。今君德既酬,妾志亦遂,无憾矣。"问:"囊中何物?"曰:"仇人头耳。"检而窥之,须发交而血模糊。骇绝。
这一段是《侠女》一篇的大结局,说侠女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如愿已偿,成功的取下了仇人的首级。关于雍正的死因,历来充满了神秘色彩,说法各异。有丹药中毒说、中风病死说、为宫人所杀说等,而流传最广的就是遇刺身亡说。究竟是什么人刺的?无从得知。吕四娘仿佛就是为了证实"遇刺身亡"而编造出来的人物。虽然在多种笔记史料中刺杀的细节不同,但主干都是吕四娘割下了雍正的首级。
(3)究竟谁摹仿谁
正是因为侠女和吕四娘如此相像,才给了人们想像的空间。遗憾的是作这种猜测的人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时间的错位。我们只要稍加考索就会发现:首先,蒲松龄于康熙五十四年去世,雍正于康熙六十年当皇帝,所谓雍正被刺发生在雍正十四年。其时蒲松龄早已作古,根本不可能写出十数年以后发生的事。其次,尽管九泉之下的蒲松龄有口难辩,与他同时代的王渔洋已留有评说,王渔洋的评语不会是凭空捏造。蒲松龄作《侠女》也不是未卜先知。那么,怎么来解释两位女侠神秘的相似之处?这里面有个谁先谁后的问题。我们不妨对《侠女》和吕四娘的来龙去脉再做一个考察。侠女是蒲松龄所创作的文学形象,但有源可溯。唐传奇里有诸种剑侠传奇,比如《聂隐娘》、《红线》中的女剑侠都可能是侠女的原型。另外,《集异记》和《唐国史补》中也有类似故事。《集异记》写唐余干县尉王立流落京师,认识了一个寡妇。两人生活在一起并生了一个儿子。寡妇有一天去市场上做生意半夜才归。她提了一个皮囊,内装一个人头。王立惊诧,问之,她说:"妾有冤仇,痛缠肌骨,为日深矣。伺便复仇,今乃得志,便须离京。"她舍不得婴儿,给孩子喂了奶,就象飞鸟一样跳墙走了。再看《唐国史补》写一个长安人的小妾忽然失踪,不知去向。数日后的一个夜晚她又出现了,手中却提着一个人头。她对长安街客说:"我有个杀父的仇人,我到长安来是为了报仇。如今心事已了,请你放我离去。"面对血淋洒的人头,长安客无言以对。那小妾洒泪后象一阵风似的去了。为了不留后患,她临行前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毫无疑问,《侠女》脱胎于唐传奇。《阙名笔记》说《侠女》影射雍正被刺一事非但没有根据,而且颠倒了事情的前后次序。然而,麻烦的是假使后人根据侠女的型象构思出了吕四娘,那么,吕四娘是否确有其人?这又成了疑案。无论历史上是否有吕四娘其人,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吕四娘与吕留良毫无瓜葛。江浙是清朝的海上门户,又曾是南明小朝庭的盘距之所,历来盗劫、抗官案件层出不究。雍正朝《东华录》曾载:两江地方"一月之内,所报盗案,竟有一百九件"。有浙江总督兼巡抚李卫给雍正的奏折报告:以江宁人张云如、甘凤池为核心骨干的反清复明势力已被侦破云云。在徐珂的《清稗类抄》等文人笔记中也有许多甘凤池的轶事。而与甘凤池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吕四娘几乎不见于任何官方记载。世人为什么要把吕四娘和吕留良联系在一起,很可能因为俩人都姓吕。更重要的是吕留良案浓重的反清复明的政治色彩。
吕案始发于雍正七年,是被因策反而遐尔闻名的教书先生曾静所牵连出来的。其时吕留良早已死去多年。但雍正深深感受到了汉族尤其是文人士子中反清复明的强大政治势力的威胁,必欲除之而后快。雍正十二年,吕留良全家被诛。他的尸体被从棺材里挖出戮尸枭示,子孙俱发配到边疆为奴。雍正是一个政敌颇多的皇帝,当时冤狱遍地,受到他迫害的何止吕留良一家。可以想见,根据吕留良一家的遭遇塑造出吕四娘这样一个有仇必报,意志坚强,具有超凡神功的传奇式人物,表达人民对满清统治者残酷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至于到底是谁最先创造了这一人物,不可考。大约先有口传,辗转相因,再有文字、演绎。这就是在多种文人笔记和小说中吕四娘的形象有多种版本的原因。应该说,吕四娘这个人物的"神"来自于吕留良冤案的思想精髓;而"形"正是摹仿于《侠女》。我们知道:雍正并不是文字狱的始作蛹者。顺康间就有多起冤狱发生,矛头都是直指汉族文人学士的反清思想的。联系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得知蒲公创作《侠女》其主旨亦包含了一种反抗。《聊斋志异》传为名篇,摹仿其形当然更是顺理成章的事。综上所述,侠女并非为吕四娘作传;而吕四娘却可能是侠女的翻版。据此,侠女与吕四娘孰先孰后不言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