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外围论
前 言
江苏省是明清小说研究的繁盛之地。这里有众多的学者和名家,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在这样难得的人文环境下,我虽先天不足,却也得天独厚,能够接触到许多学术前辈,结识许多学术朋友,学到许多小说知识,并在闲暇的时间内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不成熟的见解记录下来,连缀成篇。
翻检以前所写的论文难免浅显、零碎、粗疏,但却有一个特点:即总体上侧重于客体论的研究。客体论是小说研究中的弱项,是跨学科的。为求教前辈和同仁,我不揣孤漏,大胆将这些尝试之篇汇文成集,出版这本小书。
客体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文学创造和文学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个过程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面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其间有社会学的视角、文化学的视角、价值学的视角。它还与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有着不解之缘。
什么是文学创作的客体?客体就是社会生活。然而,这个社会生活很特殊,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和自然观上的物质世界。文学作为意识活动,既可以把物质世界作为创造客体,也可以把客观存在着的特定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文化氛围、历史情境和作家个人对生活的体验作为创作客体。我能够找到这样的研究方向,其实并不是偶然的。我长期以来做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深知资料对于研究的重要性。我有幸师从赵国璋、李灵年等先生做一些工作。1985年我的第一篇习作《评宋元话本市民意识的两重性》,就是在李灵年先生的指导下,得以鄙陋之资厕身于"优秀毕业论文",被《明清小说研究》刊出的。自此,我便进一步深入到这一领域,在前辈学者的鼓励下间断地做一些微观研究。此后,我又师从南京大学宋林飞先生学习社会学、心理学;师从马景仑、韩陈其先生学习语言学。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不知不觉中把所学到的一点皮毛融入研究明清小说的思路中去了。
照此看来,这本书该叫"明清小说客体论"的,但窃以为自己还没有进入研究的高境界,充其量只在外围,感到还是定名为"外围论"更妥贴。一来标明本书的理论框架趋向于客体研究;二来也表达对自己学术水平的自惭之心。值此,我要感谢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的吴圣昔先生、王同书先生等,没有他们,我不会如此认真地来做这件事。研究是一种享受。我时常为能抽暇读书而感到幸福。我为古代小说家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表现而惊叹,常常禁不住拿起笔来,把一些画面草绘下来。本书中所选配的几幅画正是即时的涂鸦。我深知为文尚在"外围",为画更是戏笔。总之,不当甚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各位前辈和同行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