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极映出的绚丽画卷
――谈顾大明的新青绿山水画
王界山
笔墨当随时代,任何文艺创作若脱离时代,脱离生活,其结果定会推动生命力和活力。而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紧扣时代节拍,凝聚着生活中真善美的作品则必然是经久不衰,魅力无穷。顾大明以其独具的途径,历经了承袭传统然后锐意创新的过程,他追求色墨的交融――新青绿山水画,形成自己的审美趋向和鲜明艺术风格,令人称许。
直追源流 借古开今
传统是艺术家需要把握的命脉,亦如万丈高楼也需要厚实的根基一样,能否汲取传统的精华为已所用是艺术家成与败的重要部分,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古今中外决没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隔断历史的做法只能导致走向误区。顾大明深知其理,他将视线关注于唐宋元明清的山水画中,反复研究。手上的功夫也日益见长,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临摹,其笔墨画稿日见卓著,在沿习传统中,大明“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决非套用表面皮毛的东西,而是体会古人内在的本精神,捕捉艺术的灵魄以便于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许多年中,大明的确荣其筋骨,伏案疾首,幡悟艺术和人生的大道理。他更深知就中国山水画总体而言,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所呈现的面貌各异,但却有一种一脉相承的东西在延续着其内在的艺术生命力,其结果依然是中国文化整体精神的折射。从文化衍生的角度审视,山水画的生成和成熟不是偶然的,它须要有精神文化的注入才能让社会所接纳和欢迎。如山水画在唐代崇尚宏大、浑厚,体现出盛唐时期帝国强盛的宝贵和壮美,特别是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设色华丽,场景辽阔。李思训的画被认为是“国朝山水第一”,由于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能真实地概括对象的情态,描绘出动人的意境。因此对李思训山水画又有这样的传说:“明皇召思训画大同殿壁兼掩障,一日对李思训云:卿所画掩障夜闻水声,通神之佳手也”。诚然,他所言不是画的水真正有声响,而是形容李思训艺盖群雄,技法高明,不与人同。李思训曾任左羽林大将军,晋封彭国公,以后又转为左武卫大将军。其人生阅历丰富并有着广博的学养和过人的胆识,因此在他的笔下画出的山水洽谈室是从大处落笔,格品高奇且会流露出大丈夫的气节,是时代的产物,是国人的骄傲。顾大明对李思训等古人的艺术心摹手追,神往有加,他拄着前人留下的拐杖走了多年的传统之路,实践证明,顾大明的路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故此,才有今天快步前进的实力。大明在其青绿山水画中,先有继承、后有发展,制造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自然和谐,给人以一种充满青青葱葱,别开生面的美感。
外师造化 内得心源
一个山水画家若不深入于真山真水和社会中去,一味闭门造车和照抄摹本,其作品必是缺乏长久的生命力。向自然学习,在生活中感情艺术与人生这是成功画家所必备的要素。顾大明多年来坚持写生,远涉长江、黄河、足至东起大海,西行沙漠。太行山、沂蒙山、神农架、云贵高原、峨眉山、泰山、武当山等名山大川和鲜为人知的山村小舍,无不留下了他的身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执迷于大自然的怀抱,用心去领悟大自然的博大、沉雄、美丽与神秘。他以山水为友,力求其艺术“畅神”,经由“应目会心”,所体悟到的自然客观的神,又要表现画家“会应感神”所引起的主观精神。把客观主观化,主观客观化,然后主客观互动、交融、合一。源于南北朝宋宗火内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畅神”说,其美学内涵丰富,在“畅神”中使山水画达到了高境界。顾大明的新青绿山水画创作吻合了传统绘画中“畅神”的美学思想。
独辟溪径 自成格局
孔夫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艺术之道贵在凸现自我,独辟溪径。再一步讲一位成功的画家必定有着迥异于别人的艺术风格。形式仅属于作品的客观方面,而风格则超越了作品的主客观的界限。其实风格是一种比形式更为丰实,更为复杂的东西。顾大明知难而进,冲破束缚,终于形成自己在艺术上的面目,修得“正果”。在顾大明的新青绿山水画中,以青色和绿色为主调的色彩在重墨为底色的映衬下,大片大片的颜色如同融合在大地上的宝石,格外醒目,不火不燥,给人以沉雄中见飘逸,崇高中见情趣的感觉,虽群山叠障,气势宏大,但却还具有一种抒情性。在淡彩与浓彩的交织中,决无杂乱刺眼的东西存在,而是一种有序而富有节奏的色彩跳跃,引发出读者对绿色的向往和联想,令人回味无穷。统观大明的青绿山水画,总体呈现出一种厚重之中富有华丽多姿,笔格迥劲,气象非凡的新貌。尤其是大明通过去神农架写生归来后,他画出的高岚山水系列作品,那高山峡谷的清风扑面而来,将读者带入可游可居的幻化境界,他笔下的山水注入了自我的人文精神,打开了一个比眼前现实山水更为新鲜和神奇,更有意蕴的形而上的世界,提升了山水画的思想境界,使得其青绿山水画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顾大明拓展了其绘画层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我深信大明的未来正如绿色所代表的青春和活力一样蓬蓬勃勃,并永远将艺术的色彩映现出绚丽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