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生卷气 戎马伴墨香
——书法家冯青春其人其书
文/张兴国(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提及军人,人们自然联想到军营里,战场上那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威武场面和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豪迈气概。然而,威武并非“唯武”,古往今来,军旅漫漫且儒将倍出:从羽扇纶巾、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周瑜,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的岳飞……他们以下马草军书,上马击狂胡的儒将气质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竟显风流。本篇主人公——原沧州军分区司令员冯青春就是一位文武兼备,并以精湛的书法艺术显赫军营与书坛的儒将。

冯青春,别署冯峰,1946年出生,河北省安平县人,1965年入伍,大校军衔。他出身书法世家,本家祖父冯令宣是当地颇有影响的书法家,自幼受家庭熏陶,使他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与生俱来的书法情结,记录了他将成为一名书法家的心路历程。身为武将,在长达近40年的戎马生涯中,靠打拼和实干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士兵到司令员的擢升和变迁。在任职期间,多次率部出色完成作战、训练、国防施工、征兵等任务。被北京军区树为国防施工先进个人、三次荣立三等功。可谓功绩显赫,誉满征程。称其为儒将,是因为他嗜书如命,政治的、军事的、古今中外名著典籍涉猎广泛,可谓博学多识、文思泉涌。在繁忙的军务之余,常以笔墨为伍、碑帖作伴,孜孜以求,不辍临池之志。在他的案前有这样一幅条幅“一生无田耕破砚,临池志意度春秋”,是他醉心于书法研究的真实写照。而今他虽退休,且更加读临日勤,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潜心于书法艺术的研究。近年来,通过对自身艺术的理性思考,“众里寻她千百度”后,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观:在吸收和继承上走碑帖融合之路,在意境上以情带笔,以笔助情,用黑白两色书写五味人生。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他成功了。他的作品先后发表于《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等多种报刊,其传略及艺术简介被《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名典》、《当代文艺家名典》收录,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中南海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榜书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主席。

书画者,文之极也。浓厚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在书法实践上取法乎上,出手不凡,其楷书在学习唐人的基础上,上取魏晋,融人了钟繇、王羲之的楷书意韵;于宽博中见婉丽,于平和中见精奇。其行书浸临《兰亭序》《圣教序》和王殉《伯远帖》,撷其用笔之神韵,近年又着力研习《孙过庭书谱》和米芾、王铎、吴昌硕之行草章法结体,得其潇洒之姿,古朴之意,险劲之态,飞动之气。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又认真拜读了由当代著名书画家张道兴作序的《冯青春书法作品集》、(2003年出版),那扑面而来的鲜活气息,那古朴苍劲,枯湿相兼的线条变化,那以险求稳,出奇制胜的章法造势,那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整体风貌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只有鲜明的个性才能产生穿透力、感染力的艺术效果。作为以汉字为表现的书法艺术能够体现独特的个人风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当今部分书法作品的似曾相识的雷同化现象居多。真正既有扎实的传统功底,又有可寻的承袭关系,兼有鲜明个性的书法家并不多,冯青春先生则是出类拔萃的一个。熟悉和了解冯先生的人,对他的进步与成功都认为这是他辛勤耕耘几十年水到渠成的事。面对他的艺术成就,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光环,而是一掬掬汗水。花好月圆之夜,柳暗花明之春,别人或牌局尽情人生之时,他常独对孤灯与碑帖对话,向先贤讨教,于阴阳中和中抒我愉悦,于枯润浓淡中弹奏心曲,于笔墨纸砚的磨擦交响中寻求自己的个性语言。个中劳苦只有个中人知道。大凡精神劳动,仅有勤奋是不够的,书法家之路是一条遥迢之路,辛苦之路,但不能是曲折之路,路子不对,取法乎下,其结果必然是南其辕北其辙。成功总是眷顾勤奋智慧之人,冯先生的成功来自于勤奋,得益于他对书法真谛的正确把握和理解,这里也包括自身的造化,大康先生的教诲,张道兴先生的点拨,使他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道路,按照自身的体味和名师的指点,他从传统人手,广泛涉猎,在遍临诸多碑帖的交换中夯实自己的笔墨根基,在恪守传统的前提下,敢于突破前人藩篱,有选择,有取舍,大胆塑造自我,从中寻找时代与自我性情的契合点,并大胆开创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狂怪浮躁之气,看不见随波逐流的功利之风,昭然可见的是他那强烈的个性,每一笔都直气冲盈,每一画都精力弥漫。充满张力的线条和纵横捭阖的笔势犹如广袤的土地一望无垠,又似军人的胸怀雍容大度。冯青春先生以行书见长,善榜书,所作擘窠大字伟岸雄壮,正气凛然,神完气足,直抒胸臆。作品中见不到小桥流水和西风瘦马,洋溢笔端的是军人的豪放胸襟。其行笔收放有致,藏露相生,一派笔墨齐发,一泻千里的气势跃然纸上,达到痛快酣畅,美妙惬意的境地。

作为军人,冯先生对书法内涵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尝谓:“作书犹如用兵布阵,心手为帅,笔墨为器,字纸如兵阵。”观其作书,宛若坐阵疆场,宁神静思,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但成竹在胸,笔墨齐发,势如破竹,与其调兵遣将,指挥作战训练同出一理。他讲究笔法,墨法、章法,追求枯藤之姿,屋漏之美,强调大小、粗细、疏密、浓淡、宽窄、正斜等关系的对立和统一,用笔灵活,节奏感强,如规如矩,既得唐人严谨之韵致,又兼北魏活脱之风貌。他在学习前人,继承传统,锻造自己浓厚艺术功力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注重研究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从现代书家作品中汲取营养。他戒自满,立躬行,从不以书家自居,拜名师,晶佳作,交书友,谈书艺,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追求,用多方面的营养来充实自己,他借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多次拜访请教康殷先生、张道兴先生等名家并得其真传。此外,他为了汲取自然之道,一有机会,便去观览名胜古迹。如泰山摩崖石刻,曲阜孔庙、龙门石窟、西安碑林等书法圣地都留下他的足迹。谈及学习书法,他总感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啊!身为军分区司令员的他,百忙之中所以能够执迷于一个全然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在技艺上日臻成熟,他的窍门是,种好责任田,不忘自留地。视书法为休息和业余爱好,他说:“书法乃人生一乐,一提起笔,铺开纸,进人情境,苦累烦恼全忘了。”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赋闲在家,他坚持笔随身走,墨在心中,拉练途中,训练间隙,开会余暇,友人雅聚,他都挥毫泼墨,以书传情,难抑心笔。他当然知道“书不滥与”之说,但他更晓得“书通人情之理。”虽身居高位,然赠书作却不分圣凡,他的书作既登大雅之堂,又进寻常百姓之家,既赠与军地要员,也赠与普通一兵,所到之处,翰墨留香。他为人坦诚,待人热情,对上对下一视同仁,圈内圈外口碑颇佳,他在任军分区参谋长和司令员期间,军务繁忙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书、画艺术活动,并且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凡是他能办到的,都尽所能地去办。1995年沧海印社举办10周年庆典,他亲自安排车辆,帮助跑赞助单位,河北书协在沧州召开理事会,市文联换届等活动,他都应邀参加。一桩桩、一件件,不胜枚举。为沧州书画篆刻事业的发展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

作为一位书法家,绝不能只埋头写字,应有广泛的学识修养和“字外功”。他深谙其理,并向更高境界拓展,他爱好广泛,对诗词、楹联、绘画、收藏、戏曲等多有研究,并能够融会贯通,从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他的书法作品多为自撰诗联,为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古人云:“兵者以武为精,以文为种。”不战而慑人之兵,是文的极致发挥,也是武的最高境界。冯青春以军人的品格和胸怀,师自然造化,悟民族精神,始终保持着严肃的创作态度,借笔墨抒发情怀,服务于社会。毋庸置疑,这种执著的艺术追求和不懈的进取精神,正是他的书法向更高境界迈进的有力保证。通过几十年对书法艺术的研习,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画面风格。从大量作品中,仿佛看到了他几十年在书法这条艺术道路上跋涉前行的身影,也深深感受到了他的这份执著和虔诚。在成功面前,从不张扬自己,更不随波逐流,坚定的走自己的路,真正的做到书如其人,人如其书。愿他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中,不断探索,用充满激情的笔墨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