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 |
|
荣新江 男,1960年 生于天津。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 1978.9--1982.8 北京大学历史系 本科 获历史学学士 1982.9--1985.9 北京大学历史系 硕士研究生 获历史学硕士 1984-1985.7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Sinological Institute, Leiden University)留学(合作培养) 工作简历: 1985.9--1987.9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助教 1987.9--1988.9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讲师 1988.9--1993.8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副教授 1993.8--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教授 1998.8-- 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海外学术经历: 1984. 9--1985.7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Sinological Institute, Leiden University) 留学(合作培养)并走访英、法、东西德、丹麦、瑞典等国学术机构 1990.9--1991.2 日本京都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1.2--8 英国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访问学者并走访法国和俄国 1991.8 参加了香港大学举办的隋唐五代史国际研讨会 1992.11--1993.5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3.8 参加香港大学举办的第34届亚洲与北非研究国际学术会议(3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Studies) 1994.10-11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5.8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6. 6-8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OAS, Free University Berlin)访问教 授 1996.10-1997.1 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Yal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1996.11 参加台北第三届唐代文化研讨会并在中正、中兴、成功等大学讲演 1997.6 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E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Etudes)访问教授 1997.7 参加英国图书馆(The British Library)举办的Forgerie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二十世纪初敦煌写本伪卷学术讨论会)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讲演 1998.7 参加美国耶鲁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 1999. 2 参加夏威夷东海大学太平洋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东亚对话年会:东亚 的历史保护与教育" 2000.3 参加在圣迭戈举行的第52届美国亚洲学会年会(The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 Studies)并在加州大学洛 杉基分校(UCLA)艺术史系讲演 2000.5 特邀参加日本第45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并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库、创价 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外国语大学讲演 2000.7 参加香港"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 学术兼职: 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1992-)、副会长(1998-)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理事(1994-)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1995-) 《唐研究》主编(1995-) 《敦煌吐鲁番研究》、《敦煌学辑刊》、《西域研究》编委(1995-) 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1996-)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学术顾问(1996-) 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理事(1998-)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99-) 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99-) 浙江大学敦煌研究中心兼职教授(1999-)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1999-) 《欧亚学刊》学术顾问(1999-) 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9-) 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2000-) 《中国学术》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 研究方向或学科专长: 中西文化交流史、隋唐史、中亚史、敦煌学吐鲁番文献 研究方向: 汉唐中西文化交流、唐五代西北民族史、西域史、敦煌吐鲁番文书、敦煌古籍整理 主讲课程: 1. 研究生:古代中西交通史研究、隋唐要籍选读、隋唐史专题、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 2. 本科生:中国古代史、古代中外关系史、敦煌吐鲁番学导论 已刊论著分类目录 2.所谓李氏旧藏敦煌景教文献二种辨伪(与林悟殊合撰),
《九州学刊》4:4敦煌学专号, 1992, 19-34。(D) 3.古代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粟特移民,
《西域研究》1993:2, 8-15。 4.《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评介,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11, 28-29。 5.森安孝夫著《回鹘摩尼教史之研究》评介,
《西域研究》1994:1, 99-103。 6.西域粟特移民考,
《西域考察与研究》,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4, 157-172。 7.祆教初传中国年代考,《国学研究》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35-353。 8. Doubts concer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wo
Nestorian Christian Documents Unearthed at Dunhuang from the Li
Collection(with Lin Wushu),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1.1, May 1996, 5-14. 9.吐鲁番出土《武周康居士写经功德记碑》校考----兼谈胡人对武周政权之态度,
《民大史学》1, 1996, 6-18。 10.唐与新罗文化交往史证----以《海州大云寺禅院碑》为中心,
《韩国研究》3, 杭州出版社, 1996.12, 14-34。 11.中外关系(与廉湘民合撰),
《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432-
485。 12.书评: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
《唐研究》2, 1996, 555-559。 13.赫德逊《欧洲与中国》汉译本评介,
《书品》1996:2, 32-34。 14.书评:A.Cadonna (ed.),
Cina e Iran. Da Alessandro Magno alla Dinastia Tang, 《唐
研究》3,1997,538-543。(D) 15.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第三届中国唐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
1997, 231-241。 16.安世高与武威安姓──评《质子安世高及其后裔》,黄时鉴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1998,
366-379。 17.梵蒂冈所藏汉籍目录两种简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西初识》,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139-144。 18.一个入仕唐朝的波斯景教家族,《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2,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2-90。 19.丝绸之路,袁行霈编《中华文明之光》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23-134。 20.《历代法宝记》中的末曼尼与弥施诃──吐蕃文献中的摩尼教和景教因素的来历,王尧编《藏学研究丛刊·贤者新宴》,北京出版社,1999.3,130-150。 21.书评: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唐研究》5,1999,518-522。 22.书评:E.R.Knauer, The
Camel’s
Load in Life and Death,《唐研究》5,1999,533-536。 23.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国学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85。 24.摩尼教在高昌的初传,刘东编《中国学术》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8-171;原稿收入《吐鲁番新出摩尼教文献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15-230。 25.高昌王国与中西交通,《欧亚学刊》2,中华书局,2000待刊。 26.书评:《汉文史料中的罗马帝国》(The
Roman Empire in Chinese Sources, by D.D.Leslie and K.H.J.Gardiner,
Roma 1996),《北大史学》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待刊。 27.《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导言,《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二十世纪史学名著丛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待刊。 28.龚方震、晏可佳《祆教史》评介,《欧亚学刊》第3辑待刊。 29.隋及唐初并州的萨保府与粟特聚落,《文物》2001年第1期待刊。 30.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待刊。 二、隋唐五代史 1.《唐刺史考》补遗, 《文献》1990:2,
80-94。 2.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
《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 西安, 1993, 76-87。 3.书评:《新中国出土墓志
河南》壹, 《唐研究》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57-560。 4.(主编)《唐研究》第1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66页+10图版。 5.(主编)《唐研究》第2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65页+8图版。 6.五代洛阳民间印刷业一瞥,《文物天地》1997:5,
12-13。 7.(主编)《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84页+16图版。 8.(主编)《唐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页+4图版。 9.俄藏敦煌写本《唐令》残卷(Дх.3558)初探(与史睿合撰),《敦煌学辑刊》1999:1,3-13。 10.(主编)《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72页+4图版。 11.《唐研究》的编辑方针及其旨趣,《唐代史研究》3,日本唐代史研究会,2000,54-58。 12.(主编)《唐研究》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待刊。 三、西域史 1.关於唐末宋初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及其王家世系问题(与张广达先生合撰),《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
北京, 1982, 179-209 。(A) 2.和田敦煌发现的中古于阗史料概述(与张广达合撰),《新疆社会科学》1983:4,78-88(A) 3.Les noms du royaume de Khotan, les noms d'ere et
la lignee royale de la fin des Tang
au debut des Song (with Zhang Guangda), Contributions
aux etudes de Touen-houang III, ed. by M.Soymie, Paris 1984, 23-46+
pls.I-IV. 4.敦煌瑞像记, 瑞像图及其反映的于阗(与张广达合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3, 1986, 69-147, 图20-34 。(A) 5.于阗佛寺志 (与张广达合撰),
《世界宗教研究》1986:3, 140-149。(A) 6.敦煌文书P.3510于阗文《从德太子发愿文》(拟)及其年代(与张广达合撰),《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
兰州, 1987, 163-175 。(A) 7.九、十世纪于阗族属考辨,
《新疆社会科学》1987:4, 76-83。 8.吐鲁番文书《唐某人自书历官状》所记西域史事钩沉,
《西北史地》1987:4,53-55。 9.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与张广达合撰),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4, 北京,
1987, 90-127 。(A) 10.Notes a propos d'un
manuscrit chinois
decouvert a Cira de Khotan (with Zhang
Guangda), Cahiers
d'Extreme-Asie, 3, 1987, 77-92. 11.《唐大历三年三月典成铣牒》跋(与张广达合撰),
《新疆社会科学》1988:1, 60-69。(A) 12.关於和田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与张广达合撰),
《东洋学报》69:1.2, 1988, 59-62 。(A) 13.关於敦煌和田出土于阗文献年代问题研究概述,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8:1, 17-27。 14.上古于阗的塞种居民(与张广达合撰),
《西北民族研究》1989:1, 172-183 。(A) 15.关於敦煌出土于阗文献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
(与张广达合撰),
《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北京, 1989,
284-306。(A) 16.新出吐鲁番文书所见西域史事二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5,1990,
339-354。 17.唐宋时代于阗史概说(木田知生日译文),《龙谷史坛》97,
京都,1991, 28-38。 18.于阗在唐朝安西四镇中的地位,
《西域研究》1992:3, 56-64。 19.所谓图木舒克语中的“gyazdi-”,《内陆亚细亚语言研究》VII,
神户,1992, 1-12。 20.《于阗史丛考》(与张广达合撰),
上海书店, 1993.12。(=A) 21.关於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影响的几个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1,1993,
北京大学出版社, 401-424。 22.唐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评介,
《北京大学学报》1994:1,
122-123, 120。 23.于阗王国与瓜沙曹氏, 《敦煌研究》1994:2,
111-119。 24.八世纪下半与九世纪初的于阗(与张广达合撰),《唐研究》3,
1997, 339-361。 25.西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1998:2,
132-148。 26.贝利教授与于阗语文献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2,
1998, 309-324。(D) 27.德国探险家勒柯克其人其事──《新疆地下的文化宝藏》中译本序,《人民政协报》1998.11.9《学术家园》。 28.罗布泊:中国西部探险的热点话题,《深圳特区报》1999.6.20《读书》。 29.十世纪于阗国的天寿年号及其相关问题(与张广达先生合撰),余太山编《欧亚学刊》1,北京中华书局,1999.12,181-192。 30.据史德语考(与段晴合撰),《中亚学刊》5(1996),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9-21。 31.[Chines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s
(tr. By Lin Y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 2000, 111-123. 32.近年于阗语及其文献研究论著评介,《上海师范大学语言集刊》创刊号待刊。 四、民族史 1.有关西州回鹘的一篇敦煌汉文文献(与张广达合撰),
《北京大学学报》1989:2, 24-36。 2.通颊考, 《文史》33, 1990, 119-144。 3.小月氏考, 《中亚学刊》3, 1990, 47-62。 4.唐代河西地区铁勒部落的入居及其消亡,
费孝通编《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281-304。 5.mThong-khyab or Tongjia: A Tribe in the
Sino-Tibetan Frontiers in the Seventh to
Tenth Centureis, Monumenta
Serica, 39, 1990-91, 247-299. 6.曹议金征甘州回鹘史事表微,
《敦煌研究》1991:2, 1-12。(C) 7.公元十世纪沙州归义军与西州回鹘的文化交往,
《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台北, 1991, 583-603。(C) 8.甘州回鹘成立史论, 《历史研究》1993:5,
32-39。(C) 9.甘州回鹘与曹氏归义军,
《西北民族研究》1993:2, 60-72。(C) 10.龙家考, 《中亚学刊》4,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4-160。 11.张氏归义军与西州回鹘的关系,《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118-132。(C) 12.书评: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唐研究》5,1999,499-504。 13.书评: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唐研究》5,1999,515-518。 14.The Relationship of
Dunhuang with the Uighur Kingdom in Turfan in the Tenth Century, Studies in Honour of J. Hamilton on the Occasion of the 80th
Birthday on the
14th March 2001 (? Silk Road Studies), eds. by L.Bazin and P.Zieme,
Brepols 2001(forthcoming). 五、敦煌学 (一)、历史 1.敦煌卷子札记四则,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 北京, 1983, 631-673。 2.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
《敦煌学辑刊》1986:2, 24-44。 13.
敦煌文献和绘画反映的五代宋初中原与西北地区的文化交往,《北京大学学报》1988:2,55-62。(C) 4.敦煌的兴衰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文史知识》1988:8, 23-29。 5.晚唐归义军李氏家族执政史探微,
《文献》1989:3, 87-100。(C) 6.关於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
《敦煌研究》1989:4, 70-78。(C) 7.沙州张淮深与唐中央朝廷之关系,
《敦煌学辑刊》1990:2, 1-13。(C) 8.Caves of the Thousand Buddhas, E.Yarshater ed., Encyclopaedia
Iranica, V-1, New York
1990, 97-99. 9.敦煌学研究揭开晚唐五代宋初西北史的新篇章,
《中国文化》2, 1990, 7-9。(D) 10.《话说敦煌》,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 11.沙州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称号研究(修订稿),
《敦煌学》19, 台北,1992, 15-67。(C) 12.金山国史辨正, 《中华文史论丛》50,
1992, 72-85。(C) 13.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06-216。(C) 14.关於曹氏归义军首任节度使的几个问题,
《敦煌研究》1993:2, 46-53页。(C) 15.初期沙州归义军与唐中央朝廷之关系,
黄约瑟与刘健明合编《隋唐史论集》, 香港大学,
1993, 106-117。(C) 16.归义军改元考, 《文史》38, 1993, 45-53。(C) 17.九、十世纪归义军时代的敦煌佛教,
《清华汉学研究》创刊号, 1994, 88-101。(C) 18.《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与姜伯勤、项楚合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4.7。 19.《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1。(=C) 20.归义军大事纪年初稿,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3,北京中华书局,1998,234-260。(C) 21.法门寺与敦煌,《1998年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待刊。 22.《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评介,《中国史研究》2000:1,167-169。 (二)、敦煌文献调查与研究 1.欧洲所藏西域出土文献闻见录,
《敦煌学辑刊》1986:1, 119-133. 2.欧洲所藏西域出土汉文写本调查随记,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6:10, 24-29。 3.龙谷大学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及研究状况,《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1:2,1-7。(B) 4.《中国所藏大谷收集品概况----特别以敦煌写经为中心》(与尚林、方广錩合撰),
日本龙谷大学, 1991。 5.两种流散的敦煌《刘子》写本下落,
《书窗》1993:1, 61-63。(D) 6.《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拾遗,
《文物》1993:2, 56-59。(D) 7.敦煌吐鲁番出土中古伊朗语文献研究概述,
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7-71。 8.《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残卷目录(S.6981-13677)》,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4.7。 9.俄藏敦煌西域文献纪略,
《学术集林》卷四,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255-283。(B) 10.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敦煌文献考察纪略,
《敦煌研究》1995:4, 127-132。(B) 11.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卷子小记(与张国刚合撰),
《中国古代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 252-257页。(与张国刚合撰)
(B) 12.英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纪略,
《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 1-8页。 13.书评:《俄藏敦煌文献》第1-5册,
《敦煌吐鲁番研究》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68-373。(D) 15.书评:《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
《敦煌吐鲁番研究》1,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73-376。(D) 15.日本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敦煌文献纪略,
《文献》1996:2, 149-158。(B) 16.静嘉堂文库藏吐鲁番资料简介,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6.6, 176-188。(B) 17.《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6。(=B) 18.山田信夫著《回鹘文契约文书集成》评介,
《敦煌研究》1996:3, 172-174。(D) 19.书评:Chen Guocan, Sitanyin suohuo Tulufan
wenshu yanjiu (with Valerie Hansen),
Reuv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 1996, 11. 20.书评:郭锋《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甘肃新疆出土汉文文书》,《唐研究》3,1997,
572-575。(D) 21.书评:陈国灿《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唐研究》3,1997,
575-577。(D) 22.法藏敦煌西域文献考察纪略,《中华文史论丛》57,1998,37-65。(B) 23.The Historical Importance of the Chinese
Fragments from Dunhuang in the British Library,
The British Library Journal,vol.24,
No.1, Spring 1998 (1999), 78-89 + 3
figs. 24.《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补正,宋家钰、刘忠编《英国收藏敦煌汉藏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379-387。 25.《英藏敦煌文献》定名商补,《文史》52待刊。 26.甘藏敦煌文献知多少?《档案》2000:3,16-18。 27.书评:《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法书大观》,《敦煌吐鲁番研究》5,
2000。 28.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郝春文编《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待刊。 (三)、敦煌学学术史与方法论 1.法国科研中心敦煌文献研究组的研究工作,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9, 27-28。 2.池田温教授谈海外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现状,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7:1,
26-31。 3.日本“敦煌学”研究简介,
《文史知识》1988:8, 108-112。 4.《中国所藏敦煌写本联合目录》编写刍议,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8: 2,
55-58。(D) 7.日本“青年敦煌学者协会”简介,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9:1, 23-28。 8.台北“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评介,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2, 22-28。(D) 9.敦煌学书评二则, 《敦煌研究》1992:4,
106-112。(D) 10.Turfan and
Tun-huang the Texts.
Encounter of civilizations on the Silk Route.
台湾《汉学研究通讯》44:4, 1992, 307-309。(D) 11.书评:池田温编《敦煌汉文文献》,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XXXI.1, 1993, 174-178。(D) 12.饶宗颐教授与敦煌学研究,
《中国唐代学会会刊》4, 1993, 37-48。(D) 13.第34届亚洲与北非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敦煌组纪要,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4:1, 20-21。 14.饶宗颐编《法藏敦煌书苑精华》评介(与赵声良合撰),
《敦煌研究》1995:1, 172-174。 (D) 15.敦煌文献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敦煌研究》1995年特刊, 50-52。(D) 16.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与敦煌学研究,
同上, 70-71。 17.书评:J.-P.Drege, Les
bibliotheques en chine au temps des manuscrits (Jusqu'au
Xe siecle),《九州学刊》第6卷第4期敦煌学专号,
1995, 171-173。(D) 18.季羡林先生主持的“西域文化读书班”侧记,
《人格的魅力》,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6,
241-245。(D) 19.档案与敦煌学研究, 《档案》1996:5,
12-13。(D) 20.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敦煌吐鲁番研究》2,
1996, 23-48。(D) 21.Ye Changchi: Pioneer of Dunhuang Studies, IDP
NEWS, No.7, Spring 1997, 1-5 + 3 pls. 22.李盛铎写卷的真与伪,《敦煌学辑刊》1997:2,
1-18。(D) 23.Meeting on the Centenary of the Discovery of the
Dunhuang Manuscript Cave, IDP
News,
No.10, Spring 1998, 7. 24.重读敦煌书序,追念恭三先生,《仰止集──邓广铭先生纪念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494-499。 25.敦煌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文史知识》1999:6,40-45。 26.《鸣沙集──敦煌学学术史与方法论的探讨》,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9。(=D) 27.藤枝晃教授与敦煌学研究(附:藤枝晃教授论著目录),《敦煌吐鲁番研究》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563-576。 28.王道士──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修订稿),《敦煌研究》2000:2,
23-28。 29.“The
Nature of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nd the Reasons of Its Sealing”(tr.
By Valerie
Hansen), Cahiers d'Extreme-Asie, 11 (Nouvelles etudes de Dunhuang), ed.
J.-P. Drege, Paris/Kyoto 1999-2000, 247-275。 30.北京大学与敦煌学,《1998年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1.重读《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中华读书报》2000.3.22第20版。 32.敦煌学:21世纪还是“学术新潮流”吗?《辞海新知》No.5,
2000.6,65-71。 33.中国敦煌学:回顾、现状、展望,《中华读书报》2000.7.19第9版。 34.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艺术世界》2000:7,上海文艺出版社,16-17。 35.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琐议,《光明日报》2000.9.5。 36.敦煌学のきのう、きょう、ぁす,《人民中国》2000:10,20-24。 37.敦煌学百年:海外汉学的奉献,《光明日报》2000.10.20《历史周刊》。 38.略谈敦煌学研究对欧美汉学的贡献,《世界汉学》2待刊。 39.华尔纳《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中文本序,《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新疆人民出版社。 40.(整理)陈寅恪《敦煌零拾》札记,《敦煌吐鲁番研究》5,
2001待刊。 41.书评:《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敦煌研究》2000:4待刊。 42.书评:《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台北待刊。 43. The Li Shengduo Collection: Original or Forged
Manuscripts?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the Dunhuang Forgeri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ed. by Susan Whitfield, London: The British Library, 2001 (forthcoming). 六、吐鲁番历史与文献 1.辽宁省档案馆所藏唐蒲昌府文书,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5:4, 29-35。 2.吐鲁番的历史与文化,
胡戟等编《吐鲁番》, 三秦出版社, 1987, 26-85。 3.《唐开元二十九年西州天山县南平乡籍》残卷研究,《西域研究》1995:1,33-43。 4.王延德所见高昌回鹘大藏经及其他,
《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267-272。 5.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藏吐鲁番汉文佛典札记,《华学》2,
1996, 314-317。 6.柏林所藏吐鲁番汉文文献概述,曾宪通编《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翰墨轩出版公司,1997,114-118。 7.中国所藏吐鲁番文书及其对中古史研究的贡献,《敦煌学》21,1998,
41-61。 8.《唐开元二十三年西州高昌县顺义乡籍》残卷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140-146。 9.《且渠安周碑》与高昌大凉政权,《燕京学报》新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5-92。 10.德国“吐鲁番收集品”中的汉文典籍与文书,饶宗颐编《华学》3,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309-325。 11.书评: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历史研究》1999:3,186-188。 12.唐代西州的道教,《敦煌吐鲁番研究》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7-144。 13.书评: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86-590。 14.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Turfan Oasis and Its
Exploration (with Zhang Guangda),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11, Part 2, 1998 (1999), 13-36. 15. Chinese Inscriptions on the Turfan Textiles in
the Museum of Indian Art, Berlin, Catalogue
of the Turfan Textiles in the Museum of Indian Art,
ed. by ChhayaHaesner, Berlin April 2000 (forthcoming). 七、古典文献 1.英伦所见三种敦煌俗文学作品跋,
《九州学刊》5:4, 1993, 131-133。 2.有关敦博本禅籍的几个问题(与邓文宽合撰),《敦煌学辑刊》1994:2,
5-16。(D) 3.敦煌本《书仪镜》为安西书仪考,
《庆祝婺源潘石禅先生九秩华诞敦煌学特刊》,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8, 267-273。 4.俄藏《景德传灯录》非敦煌写本辨,
《段文杰先生治学五十周年纪念敦煌学论集》, 北京, 1996.8, 250-253。衣川贤次译载《禅文化》161,
1996年夏, 134-146页。(D) 5.书评:方广錩编《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
《唐研究》2, 1996, 463-466。(D) 6.敦煌本禅宗灯史残卷拾遗,
《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97.3, 231-244。(D) 7.《敦博本禅籍录校》(与邓文宽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2,41+527页;1999.10第二版(改订错字)。 8.敦煌古籍整理现状评议,《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2,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5,332-346。 9.德藏吐鲁番出土《春秋后语》残卷考释,《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2,71-73+附图。 10.新见俄藏敦煌唐诗写本三种考证及校录(与徐俊合撰),《唐研究》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9-79。 11.敦煌本《天宝十道录》及其价值,唐晓峰等编《九州》2,1999,116-129。 12.敦煌文献与古籍整理,《庆祝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269-280。 13.敦煌本《贞元十道录》及其价值,《中华文史论丛》63,2000,92-99。 14.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1,16-17。 15.敦煌地理文献的价值与研究,《书品》2000:3,33-40。 16.书评:《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敦煌吐鲁番研究》5待刊。
(2000.1.24) 投稿: 55.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日文),《内陆ァジァ研究》(早稻田大学)待刊。 56.敦煌写本〈唐律〉〈唐礼〉及其他,《东洋学报》待刊。 57.中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整理刊布简介,《唐代史研究》待刊。 58.粟特系祆教的流传及其在艺术上的影响,汉唐之间:文化的互动与交融学术研讨会,2000年7月6-9日。 59.略谈于阗对敦煌石窟的贡献,敦煌“敦煌百年学术会议”,7月29日-8月3日。 60.关于甘肃藏敦煌文献的珍贵记录,香港敦煌会,7月25-26日。 61.再论敦煌藏经洞的宝藏──三界寺与藏经洞,第45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东京,2000年5月19日)论文。 62.More on the Nature of the
Dunhuang Treasures: Three Stages Monastery and the Library Cave, Paper
presenting to the 4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astern Studies (Tokyo
May 19, 2000). 63.《汉唐塔克拉玛干沙漠图》,《中国国家地图集·沙漠图卷》待刊。 |
版权所有 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