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科研成果
《文艺学方法通论》
40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江苏省“七·五”社科规划项目最终成果,1994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依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将文艺学方法概括为五种基本范式,对其各自的特性及历史型态进行了具体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全国十余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书评,被认为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方法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该书被载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名著提要》和《中国文学年鉴1990-1992》。
《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
41.7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国家“八·五”社科项目最终成果,1997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本书对源于西方的“形式”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阐发了形式美学的历史渊源及其学科型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美学发现》
1.6万字,载《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1986年获南京市作家协会首届“金陵文学奖”。论文从“人”和“美”的四个关系阐发了马克思这部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认为马克思将人和美、人的问题和美学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将人的一切本质属性都归结为美的属性,是非常深刻的。
《人的和谐——新时期文学价值观描述》
1.3万字,载《学习与探索》1991年第3期,1994年5月获《学习与探索》杂志社首届优秀论文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7期转载。论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突出特点是重铸心灵的和谐:如果说表现愚昧与文明的冲突、寻找新的伦理规范是人与人和谐之达成,那么,在人化的自然和人的自然化中营造新的精神家园,则是人与自然和谐之寄托,二者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价值结构,试图为整个民族适应并参与现代生活锻铸健康的心灵。
研究课题:
“论中国各体文学的审美形式”(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重点课题)
将中国各体文学的艺术形式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展开比较研究,考察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体式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形式美学思想和形式创造的方法,进而从总体上概括中国文学的审美形式及其形式创造的民族特色,以及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和交流可能性及其“形式话语”和“话语形式”。
《易经》与中国形式思维
通过研究《易经》所展现出来的形式思维探讨中国人的形式观念及其思维形式,进而从文化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考察古代中国人的形式美学思想。
中国形式美学
在上述两相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体上概括中国形式美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赵宪章教授已讲授和准备讲授的课程
文艺学的概念与范畴
选取中外美学史和文艺理论史上若干最具典型性且有现代意义的概念与范畴,展开历史梳理及逻辑分析,廓清其基本内涵,确定其理论边界,发掘其学术意蕴,探讨其相互关系,籍此拓展学生的知识系统,强化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文艺理论体系研究
通过中外美学史和文艺理论批评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理论家或理论流派、理论思潮的分析研究,探讨文艺理论体系建构的方法和逻辑,总结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学生独立地思考和分析文艺理论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和方法论的参照,训练学生洞察文艺问题的敏锐力和理性思辨能力。
文艺学方法通论
首先阐释文艺学方法的逻辑规定和历史型态,即依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将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作为一个整体,从方法论的层面剖析整个人类对于文艺现象的接受、阐释和研究的原则、方式和方法,探讨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基本思维范式和基本规律,从而使文艺学走向自觉和自由,为文学理论批评提供方法论方面的理论参照。
马列文论
综合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美学和文艺的主要理论,从历史发展和逻辑构成两个层面阐释其精要,并结合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最新发展,揭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展开再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