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发展同时产生巨大影响的藏书家,那就是以历史地理学、金石碑贴学、版本目录学、乃至书法并称於世的杨守敬。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1884)作为使馆随员出使日本,一九一四年受袁世凯聘为顾问、参政院参政。
杨守敬自幼嗜书,却学优而未能仕。杨守敬二十四岁中举,至光绪十二年四十八岁,曾先后七试进士,终因时运不济而落榜。尽管如此,每次入京赴考期间,他都乘机遍游京师书肆,广泛搜罗古书和碑版文字,由此奠定了他的目录版本学和金石考据学的基础。
光绪六年三月,杨守敬第六次会试不中,无奈之下,遂於是年夏天应使日大臣何如璋之招请,作为使馆随员出使日本。当时,日本正值维新之际,提倡新学,睡弃旧学,古典汉籍更是被看作落后的象征而随意抛掷。於是杨守敬得以大量购进许多国内已散佚的善本秘籍。杨守敬还认识了一位名叫森立之的日本医生,森立之同时也是一位藏书家。杨守敬在森立之处看到他所摹写的善本书影数册,爱不释手,森立之见杨守敬如此宝爱,慨然举赠,杨守敬则从中得到启发,补以在日本所访得的宋元秘本的样张后刻版行世,名曰《留真谱》,从而开创了古籍版本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影先河。森立之又送给杨守敬一本《经籍访古志》,此后,杨守敬按目访问,更为便利,仅一年时间,竟购求到三万多卷古书。
一年后,黎庶昌接替何如璋为驻日公使。黎庶昌(1837--1897)号纯斋,贵州遵义人,光绪中曾两度出任驻日使臣。黎庶昌也是一位好古之士,当他听说杨守敬在日本访得许多国内已失传的古书后,很受感动,遂委托杨守敬在搜访古籍的基础上刻印《古逸丛书》,於是杨守敬愈发热心访古。杨守敬本来就能书善画,去日本时,曾带去了汉、魏、六朝、隋、唐的碑贴一万三千多册,利用这些碑贴,杨守敬不仅向日本广泛传播了我国的书法艺术,被誉为"近代日本书道之父",还以此换回了许多用金钱所无法买到的珍本。光绪八年至十年,杨守敬协助黎庶昌刻成《古逸丛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多为当时国内已失传的秘本。
光绪十年,杨守敬尽载其在日本访得之书回国,并於光绪十四年在湖北黄州筑园藏书,园名"邻苏",以其与苏东坡旧居相邻故也。光绪二十九年,杨守敬在武昌建成观海堂,并移书於武昌。辛亥革命时,杨守敬避居於上海,但其书未及运出,当时,都督黎元洪应日本驻汉口领事寺西秀武之请求,发出了保护杨守敬藏书的启示:"照得文明各国,凡於本国之典章图籍,罔不极意保存,以为国家光荣。兹查杨绅守敬,藏古书数十万卷,凡我国同胞,均应竭力保护。如敢有意图损毁及盗窃者,一经查觉,立即拿问治罪。杨绅系笃学老成之士,同胞咸当敬爱,共尽保护之责,以存古籍而重乡贤。"使当时已七旬高龄的杨守敬备受感动。民国元年,杨守敬将幸免於难的藏书从武昌运到上海。
杨守敬一生虽未曾中过进士,但在学术界却颇负盛名。杨氏学术成就最著者为与地之学,被誉为"开舆地学之新纪元"的历史地理学家;二是金石学,在杨氏收藏中,金石碑版一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是版本目录学,杨守敬藏书数十万卷,仅海内孤本即达数万卷,光绪二十三年杨守敬刊行了他在日本访书时所见的各种珍秘古籍的知见录《日本访书志》,在目录学有很大影响,杨守敬又有《藏书绝句》一卷三十二首,曾以笔名"晦堂"、"王葆心"在一九一三年创刊的《文史杂志》上发表。
民国三年,杨守敬应聘为袁世凯顾问,这些书又随杨守敬移至北京。现大多藏於台湾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