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94 清光绪廿一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县
1900 七岁 入私塾读书
1903 十岁 进果育小学就读
1905 十二岁 父逝
1906 十三岁 入常州中学堂
1910 十七岁 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适逢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遂辍学
1911 十八岁 任教无锡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
1918 廿四岁 任教鸿模学校,即原果育小学,出版《论语文解》
1919 廿五岁 任后宅泰伯市初小校长
1922 廿八岁 赴厦门任教集美学校为任职中学教师之始
1923 廿九岁 任教江苏省无锡第三师范学校
1927 卅三岁 转任教苏州中学
1928 卅四岁 妻殁、儿殇、兄亡连遭三丧
1930 卅六岁 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后任教北京燕京大学为任教大学之始
1931 卅七岁 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兼课清华、燕京、北师大
1935 四一岁 出版《先秦诸子系年》
1937 四三岁 随政局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9 四五岁 《国史大纲》脱稿,回苏州侍母一载
1941 四七岁 往成都任教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武汉大学
1943 四九岁 先后任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1944 五十岁 撰文《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号召知识分子投笔从戎
1946 五二岁 赴昆明任教五华学院、兼任云南大学
1948 五四岁 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课余撰《湖上闲思录》
1949 五五岁 赴港任亚洲文商学院院长
1950 五六岁 成立新亚书院、应邀赴台讲演
1951 五七岁 为筹办新亚书院台湾分校滞台数月,未果。
1952 五八岁 4月,在淡江文理学院惊声堂讲演,屋顶泥块坠落击中头部晕厥送医。
1955 六一岁 新亚研究所成立,访日,“教育部”颁赠学术奖章 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56 六二岁 新亚书院农圃道校舍暑期落成,为自有校舍之始与胡美琦女士九龙缔婚
1957 六三岁 新亚书院增设艺术专修科
1960 六六岁 赴耶鲁大学讲学,课余撰《论语新解》 耶大颁赠名誉博士学位后赴欧访问
1961 六七岁 新亚书院理学院成立
1963 六九岁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曾辞新亚书院院长职
1965 七一岁 正式卸任新亚书院院长,离港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讲学
1967 七三岁 十月迁居台北
1968 七四岁 迁入素书楼,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 七五岁 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故宫博物院”聘为研究员
1974 八十岁 撰《八十忆双亲》
1976 八二岁 是年冬,胃病剧作,几不治
1978 八四岁 该年常病,目不能视,抱病赴港任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主讲人。
1979 八五岁 赴港出席新亚三十年纪念会
1980 八六岁 与三子、幼女会于香港,卅二载未见,得七日相聚
1981 八七岁 与长女、长侄晤聚香港,五子女两年内分别见面
1984 九十岁 获颁行政院文化奖章
1986 九二岁 为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学生上最后一课
1988 九四岁 在家中授课至是年方休
1989 九五岁 赴港参加新亚四十年纪念会
1990 九六岁 六月一日迁出素书楼 八月卅日逝于杭州南路寓所
1992 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