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无先生慧鉴:大著楞伽疏决谈十四事,甚善。武服膺已久,唯第十节,近觉可疑,特将鄙怀,录呈钧怀,尚希不吝赐教为盼!
楞伽(唐译五卷廿四页后四行):何等八识?谓如来藏名藏识(此指第八识也,魏译作阿赖耶识。意谓如来藏中有名藏识者,以未舍如来藏中藏识之名故也。是二者和合意,非如来藏又名藏识也)。意,第七识也。意识,第六识也,五识身,前五识也。由此文观之,则如来藏、藏识,合名阿赖耶识,其义甚明。
摄大乘论说(唐论)云何一切种子异熟果识为杂染因,复为出世种子?又说,正闻熏习(即无漏种子也),寄居异熟识中,(寄居二字,梁论作依止)与彼和合俱转,犹如水乳。(彼说出世种子即正闻熏习系非阿赖耶识。杂染因乃阿赖耶识。)
由一经一论观之,则楞伽之如来藏,即摄论出世闻熏无漏种;楞伽之藏识即摄论杂染因之阿赖耶识;楞伽之阿赖耶识,即摄论一切种子异熟识也。楞伽合如来藏、藏识,为阿赖耶识,摄论合杂染因、出世种为异熟果识,其义一也。不过摄论就无种姓者说,以彼异熟识中,本无无漏种,偶因闻薰而有少许无漏种生,以少入多,故云寄居异熟识中。楞伽就入灭尽定及诸谛解脱者说,无漏习气增盛,而有少许有漏习气(即藏识也)未尽,故云未转未舍如来藏中藏识之名。(此则藏识寄居如来藏中也)
摄论既云无漏寄居异熟识中,和合俱转,犹如水乳。则楞伽藏识寄居如来藏中,有不和合俱转,犹如水乳者耶?
如来藏是无漏习气,非刹那法,故佛以本性清净、常恒不变、性空涅槃等,说如来藏。(此即第八识净分,非说净八识也。)藏识与意等习气,是刹那法,故佛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说名藏识。又说若无藏识,七识则灭。(此即第八识染分,非说染八识也。)摄论亦就无漏熏习,(彼说非阿赖耶)说名法身种子。又说法身解脱身摄,其杂染因,乃说名阿赖耶识也。
如上所述,一识之中既有漏无漏二习气俱。此二习气,又和合俱转,今以善无漏法薰习,则无漏增长,有漏消灭。
(无漏增长,岂非如来藏受薰耶?有漏消灭,则藏识无种子而转矣。)若于其初,以有漏不善熏习,则有漏习气增盛,无漏习气被染污迷覆。(楞伽云:意等我烦恼,染污于净心。又云:如来藏,四种习气之所迷覆。)言染污迷覆者,以无漏习气非刹那法,非所断故,犹如金刚舍利经劫不减故。
然无漏习气虽不坏,但因被伏而不现行,此凡夫也。由是观之,则如来藏不能被无明熏灭,却可被无明覆染也。
起信论说,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依者依止也,即摄论寄居也。藏识说名心,即生灭之藏识,依止如来藏也。
)所谓不生不灭,(如来藏无漏习气,非刹那法,故不生不灭也)与生灭(即藏识,有刹那生灭者也)和合,不一不异,(即摄论和合俱转,犹如水乳也。)名为阿赖耶识(是起信之阿赖耶识,同于楞伽摄论也。)。
不特此也,胜鬘经说:世尊,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云云。彼亦以无漏法身、有漏烦恼,合名如来藏。
此如来藏(藏有烦恼),即起信论之阿赖耶识也。
楞伽等经论既以如来藏与藏识和合而说,故有时言如来藏,单指净如来藏,如以性空等说如来藏及无我如来藏是。
有时言如来藏又兼摄藏识,如说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是,说藏识亦然,有时单指染污藏,如说生于无明住地,与七识俱是。有时包涵净如来藏,如说心如工技儿是。
起信论所言真如有二:(1)真如门之真如(系无为法之真实如)。(2)生灭门之真如(系清净法)。论于互熏前,自行料简云: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云云。论者多未留心及此。
论既以净法为真如,则受熏之真如,自是净法如来藏。
以净法薰,则如来藏无漏增。以无明熏,则如来藏被染。(能薰之真如体相,论自释云:具无漏法。备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此即摄论四清净也。无漏法,即得此道生此境二清净,余皆自性离垢二清净也)论言:心从本来自性清净者,谓即如来藏,体性是真如故。习气是无漏故,客尘所染者,谓藏识依于自体,非是主故。
刹那变动,犹如尘故。藏识不转,则如来藏被其染污迷覆,不能成佛故。
心性非识唯是真如者,亦指如来藏说。以净如来藏,纯是真如无漏非是识故。
不生不灭之如来藏,与生灭之藏识,和合俱转,犹如水乳,如前已说。
先生以根尘识三之和合,解起信和合二字,谓非楞伽圣言,非胜鬘如来藏与七识俱,似有误会。武熟读楞伽胜鬘摄论起信,觉无差别,皆是圣言。观疏决所说,不能无疑,特还质之。
先生,不知以为如何?
又先生于抉择五法谈正智中,谓““分别论”与起信同”,亦有疑惑。查唯识破“分别论”者,系破转成无漏一语。若言心性转,心性是真如,不可转故;若言心转,心是有漏,有漏不转无漏故。而起信则不然,起信真如即如来藏自性,虽被藏识和合染污,而藏识转舍时,自性清净,常恒不变。至无漏习气,则如来藏本具,非由真如所变,亦非藏识有漏,变成无漏也。故无有过,抉择谈所指之过,似属错误!
又说:“染净不相容,正智无明不并立,即不得熏,谓起信熏习不成云云。”据上文观之,则如来藏之无漏与藏识有漏和合俱转,岂得言不相容,不并立耶?若果不相容,不并立,则摄论无漏习气,即不应寄居异熟识中,和合俱转;既能和合俱转,而又能以闻思修熏习,下中上品次第渐增,如是如是异熟果识,次第渐减,即转所依,乃至一切种永断。则起信等同,而言不能熏者,有何异因耶?若谓摄论于净法闻思修而起熏习故可。起信以真如熏习故不可者,起信自料简言,净法名曰真如。又谓依法力熏习,(法力即净法)。如实修行(即以闻思修修行),满足方便(方便即加行道)故,破和合识,(即破前和合俱转之阿赖耶识也)。灭相续心相。(即灭刹那生灭相续之藏识也)。此与摄论熏灭异熟果识者,有以异耶?
又说:“真如体义,能熏所熏,都无其事云云。”言无所熏可耳。若能熏似不可言无,何以故?瑜伽(五十二卷)
云:“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伦记(八十七卷二十二页)云:“真如种子者,缘真如为境,而熏成种子故。”显扬颂(十六卷十三页)云:“无执圆成实,熏习成清净。”长行云:“圆成实自性无执著故,起于熏习,则成清净。……”当知即是转依相。瑜伽(五十一卷十页后):“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修习二字,与熏习同)而得转依。”又说:“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又(八十卷二十页)云:“阿罗汉所得转依,唯用缘真如境修道为因。”佛地论(三卷四页)云:“因者,即是清净法界,(彼论清净法界,即是真如)是能生长圣法因故。果谓圣智,缘彼生故,依止彼故。”(此说真如为因,圣智为果。圣智缘真如生,依止真如故)凡此皆以真如为所缘境,而熏习耳。起信论说:“真如自体相熏习,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者,即此义也。”
又说:“真如缘起之说出于起信论。”武遍觅不得!不知此说出起信何页何句?尚望指示,俾知所以。若依法藏,真如随缘,说名真如缘起,则非所敢知也。
再者,观法藏起信论疏,贻害匪浅。何以故?法藏于奘师译场中,意见不合,愤而出场,是法藏未解唯识今学也。
起信译于唯识古学之真谛,即唯识古学也。彼既不通今学,如何能通古学耶?故彼不知如来藏与藏识和合,犹如水乳。
(故解此段犹豫其辞,又说如来藏与七转识和合,自己亦不敢相信,毫无定识)于解不通处,辄妄造真如随缘之说以自开通。试问水乳和合时,随取一滴,皆是水乳,谁随于谁耶?若彼果知和合之理,则单言和合,已足疏解全论而有余。
何必掺以人语,杜撰随缘,遂令后世之学者迷盲耶?
又真如内熏者,谓即如来藏无漏习气,能熏习藏识也。
此义云何?摄论云:“出世心种子,(即无漏习气也)虽未生出世心,已能对治诸烦恼缠,已能对治诸险恶趣,已作一切恶业朽坏对治。”此即无漏习气内熏气也。然则起信论义,即楞伽经阿毗达磨经义也。(无著菩萨依阿毗达磨经造摄大乘论,故知摄大乘论义,即阿毗达磨经义也)
兹将起信论心图示于次:
摩诃摩
┌──────┴───────┐
二义 一法
╱∣╲ ┌───┐
用 相 体 ∣世是法∣
大 大 大 ∣间心谓∣
∣ ∣ ∣ ∣出摄众∣
谓 谓 谓 ∣世一生∣
三 如 真 ∣间切心∣
身 来 如 ∣法 ∣
∣ 藏 ∣ └─┬─┘
∣ ∣ ∣ ↓
即 即 即 ┌─────────┐
摄 佛 摄 ∣ 心 ∣
课 地 论 ∣义刹藏 藏 如体如∣
彼 经 彼 ∣也那识 来是来∣
得 五 果 ∣能生摄不识 藏真藏∣
智 法 断 ∣转灭世异 和 如摄∣
体 摄 体 ∣生法间犹 合 法出∣
大 ∣七是法如 俱 身世∣
觉 ∣识烦具水 转 所法∣
地 ∣ 恼有乳 不 摄具∣
∣ 藏漏名 一 即无∣
∣ 即习阿 觉漏∣
∣ 不气赖 义习∣
∣ 觉是耶 也气∣
└┬───────┬┘
︹ 心 ︹ 心
示 生 示 真
大 灭 大 如
乘 乘
体 体
相 ︺
及 ╱╲
用 如 如
︺ 实 实
┌────┴──┐ 不 空
用 体 空 ︹
∣ 相 ︹ 真
┌─┴─┐ ┌──┴─┐ 此 如
∣如用谓∣ ∣相真体谓∣ 就 是
∣用即心∣ ∣ 如相心∣ 所 二
∣ 真之∣ ∣ 体即之∣ 显 空
└┬─┬┘ └┬──┬┘ 说 所
∣ ∣ ∣ ∣ ︺ 显
(二) (一) (二) (一) 此
平 差 不 无 就
等 别 思 漏 能
缘 缘 议 法 显
境 即 说
性 得 ︺
即 此
自 道
性 生
离 此
垢 境
二 二
清 清
净 净
。 。
由此观之,则内熏外熏,似皆不成问题,不知是否?
又抉择五法谈正智文中云“真如是所缘,正智是能缘,能是其用,所是其体。”意谓真如是正智体,正智是真如用。鄙意有疑者,若因真如为一切法体,故说彼为正智体,说正智为彼用者;则无明亦以真如为体,亦应为彼用。诠法宗用,应主无明。(余法亦然,皆同此难。)若因智能缘如,说如为体,智为用者,则后得智不缘如,应非以如为体,亦非真如之用。后得智能缘依他,应依他为后得体,后得应为依他之用。且体能起用,则正智应由真如而起,不应由种子而生。(何以又说正智有种,由种而生耶!)用能显体; 则真如应由正智所显,不应由二空所显。(何以诸论皆说真如二空所显耶)若所缘能缘,可互为体用者,则眼能缘色,耳能缘声,应眼耳是色声之用,色声是眼耳之体。此既不尔,彼云何然?佛地论说:“真如正智各有其体。”(三卷十页后一行云:无漏无分别智相应心品,无分别故,所缘真如不离体故,如照自体,无分别相云云。既云所缘真如体,如照自体。当知自有体,不以真如体为体也。又三卷五页云:佛自体者,清净真如为体相故,及缘此境无分别智为体相故。由此可见真如正智各有体相,佛以此二为体也。)不过正智依止真如耳。(佛地论说:如前因果中已引。唯识云: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疏:所依谓真如。)由此观之,则前题似已错误。后面推断,是否不差?
武昌无慧目,不敢自信,敢烦裁夺示知为祷!此颂道安。
私淑生 周继武顿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