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入收藏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中国制度史
吕思勉中国通史之:明清的兴亡(1)
吕思勉中国通史之:明朝的盛衰

吕思勉和一部不可遗忘的中国通史
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
先秦史—吕思勉文集
吕思勉先生的《经子解题》和《中国制度史》
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略论吕思勉先生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

一代名师:吕思勉

吕思勉:一位被冷落的史学大师

 

 

 

 

 

吕思勉先生的《经子解题》和《中国制度史》
剑勋



  初识吕思勉先生是因为他那本《经子解题》,那是本学习古籍再好不过的入门读物了。我国古籍自魏、晋以来大体形成经、史、子、集四大部;史部、集部的发端,其实皆可溯源到经及子部,学好经、子,史、集自可迎刃而解。吕先生的这部书,讲的就是如何去读经部、子部之书。除诸经、诸子逐部细论,在这部书中吕先生还有两篇综论文章,即《论读经之法》及《论读子之法》。细读之后,令后生小子获益匪浅。
   吕先生特别谈及经、子与我国文学的关系,他说:“后世文学,根源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读诸子者,固不为研习文辞。然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留心文学者,于此加以钻研,固胜徒读集部之书者甚远。……近人研文学者,多徒知读集,实为舍本而求末,故用力多而成功少……”。吕先生进而提出了一个学习文学的参照样本:庄严典重之文字应求之于《书》,《檀弓》则为记事文之极,风韵独绝,《文王世子》文最流畅,《礼运》、《礼器》文最古雅,《学记》、《乐记》文最深纯,《祭义》文最清丽;儒家之文最为中和纯粹,莫如于《小戴礼》中求之,道家《管》、《老》一派文最古质,《庄子》文最诙诡,法家文最严肃,名家之文长于剖析,纵横家文最警快,而明于利害,《吕览》文较质实,《淮南》尤纵横驰骋,意无不尽,“……诸子之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
   说来惭愧,小子按图索骥,找来吕先生举例的文章,细细读罢,却并不能体会吕先生所言的种种美妙之处,看来我辈非但文字不过关,就鉴赏能力而言,亦有不小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看来是很难弥补了。
   手头还有一部吕先生所著《中国制度史》,令小子爱不释手,这书将中国古代制度的方方面面分为十七个题目,分别作概括而系统的论述。读罢这部书,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及政治制度的源流和变迁,就不至于一无所知了。小子有一些关于古代货币方面的疑问,于是先读了此书的第三章“钱币”,该章除正文外,尚有附录“二十五史札记”“论金银之用”“续论金银之用”等,令小子大开眼界而欣喜若狂,虽然该文并没有解决小子的疑问,但还是获益良多,至少小子知道了我国古代自元朝以后才实行银本位,日常经济活动所支付的还是铜制货币;至于“金”,从来就不曾用于日常流通,而只是富贾豪门的宝藏手段,因此并不是一种货币。
   了解了历代货币制度,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唐代的府兵去戍所大都要带上不少“绢匹”,那是因为唐代是以绢为货币的,府兵虽有国家薪饷,唯恐不敷用度,故而自己再带些“绢匹”,以备不时之需。府兵除了自备兵器马匹等军需外,还要自筹一定数额的零花钱,这说明唐代的府兵家境普遍是不错的,不象宋代那样,国家为了安置过多的穷人,只好以征兵的方式招集养活起来,防止他们流为盗贼,以致冗兵太多,给国家财政造成难以为继的负担。在唐代(主要是盛唐),穷人是没有资格当兵的。
   宋朝养兵极多,养到最后都成了老弱残兵,上不了阵,只好当做仆役来使唤,种种不堪加诸其身,因此逃兵亦多。朝廷于是给这些上不了阵的“厢军”统统面上刺花,称为“配军”,《水浒》中的宋江、武松等人犯了法,发配军中服役,面上也是刺了花的,所以被骂为“贼配军”。宋朝兵虽多,有战斗力的,只是京畿的禁军而已,所以金兵打来,京城一旦陷落,精锐尽失,地方上也就无力抵抗了。这又牵扯到一朝一代的财政制度,唐朝是藏富于民,所以安史之乱,长安失守,各地方还能各自为政,组织有效抵抗,睢阳被围之初尚有谷六万斛,可支一岁,张巡、许远才能坚守。宋朝也许是鉴于唐朝藩镇之祸,矫枉过正,不许地方囤积财富,全年收入的绝大部分解往汴京。汴京一破,历代积蓄尽归金人,北宋朝廷倒成了为人作嫁。地方政府无钱无物,两手握空拳,岂能与金人周旋?故而金人铁蹄,席卷黄河以北,如入无人之境……

 

来源:http://zaojianxun.blogchina.com/2318392.html

[返回首页]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
010-68900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