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师生平|著作年表|著述索引|作品选读|大师研究|研究著述|书品推介|研究学人|相关链接
|
|
|
||||||||||||||||||||||||
|
|||||||||||||||||||||||||
张艳国 |
|||||||||||||||||||||||||
书法理论典籍上,批评色彩最明显但火气也最大的当数项穆与康有为。项穆站在明人立场上对苏东坡、米元章的指摘,激烈得出人意外;而康有为以晚清书法巨子的身分,对帖学一系作全面否定,大肆鼓吹他的尚碑意识,虽说也造就了一代书风,要之终觉得大过偏激。理论的能力应该是尽量公正地评判历史功过,因此需要周密的理性思考,只图一时痛快,将异己者一概骂倒,这是不能令人心悦诚服的。特别是此公提出“卑唐”,将有唐数百年名家如云的书法功绩一笔抹杀,以理论家衡之未免有点滑稽。大凡一个有成就的理论家大概也很难成为创作大家。理论需要冷静的逻辑分析,创作需要火.热的激情,理论强调公正而创作必须“偏激”。在古来,象孙过庭、苏东坡这样的双栖人物极为少见。康有为的理论震聋发聩但不是理论应有的姿态,我颇疑心他并无意于做真正的理论家,而是以此为创作服务:代创作立言。因为对北碑一面倒的偏爱正是康有为书风的一大特征——当然他不取方笔杀伐之态,而是在遒劲舒展、外松内紧的摩崖书风方面浸淫良深。以如此的特殊立场视唐碑,在审美趣味上的格格不入是理所当然的。雄强的趣尚和锐意变革书风的决心,使我们想起了此公在政治舞台上的作为:“戊戌变法”的最初目的,也是希望中国从积弱中走向雄强,当然,作这样的比附也许稍嫌牵强。但以他在政坛的一度叱咤风云而卒遭惨败的情况看,则胸中郁勃不平之气发为书法,该不会去倾心于容貌姣好的赵董一流,怕也是预料之中的。康有为醉心于《石门铭》,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则方圆兼备,软笔羊毫那种特有的粗茁、浑重、厚实效果在他的线条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有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又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至于线条控制带出结构的动荡,非四平八稳者比,亦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之表现。但粗笔时见松散虚空,不够凝敛紧迫,要亦一病。
|
|||||||||||||||||||||||||
转自美术家网 |
|||||||||||||||||||||||||
[返回首页] |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mailto:
010-689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