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金克木

 

 

诗作为传达信息中介
——古诗形态学研究设想之一

 

□金克木

    作为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一部分的艺术,作为艺术一部分的文学,作为文学一部分的诗, 是不是可以作为社会现象中的一个流通过程看待呢?明显是这样一个公式:

  诗境(自然中的社会)—→诗人A(作者)—→诗(作品)—→诗人B(读者)—→诗境(社会)

  这是从社会到社会。第一个人作出诗来,是诗人。第二个人吟诵这首诗是将诗重现,所 以也是诗人。诗若无人作出又无人读出,还原为自然和社会,不通过人,就不以诗的形态存 在。人总是社会的人,必然生活在自然的和人工的世界中,所以公式两头的项是不必要列的 。结果是:

  作者诗人A—→作品诗—→读者诗人B

  B再通过社会影响作者。这是一个循环。这和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类似。例如经济活动。 自然经济除外,只要到市场上去观察,就可见商品流通过程是:

  商品—→货币—→商品(W—G—W)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就列出这个公式。物的交换关系后面隐藏着人的社会关系,所以单纯的一次买卖过程实际是:

  卖主(商品=交换价值)—→货币—→买主(商品=使用价值)

  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作为交换的中介。 再看思想流通过程,也是这样:

  说者(思维语言=信息)—→语言符号(代码)—→听者(思维语言=信息)

  语言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中介(不是唯一的)。

     由此,诗(语言作品的一种)是作者和读者在社会中的一种艺术通讯活动,即使用艺术语 言中介的信息交流。这种活动和经济活动及一般信息交流一样是循环流通的。若不循环,便 不再生,不扩散,停滞了,死亡了。古今许多诗就是这样。若是单行线交通,进入死胡同, 坠入遗忘的深渊,就脱离了社会活动的“万古流”。

     这个“简化”的抽象公式是从实际活动过程得出来的,是为了驾驭那复杂变化的具体情 况的。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个互相联系的三项式的具体变化。

     这里有必要先说明一点:照一般哲学语言说,这个不变的抽象公式和其中的项是“内容 ”,即“实质”,而变化的具体情况是“形式”,即“现象”。但照我们所习惯运用的哲学 观点说,正好相反,具体的变化是“内容”,而抽象的“公式”是“形式”,不承认抽象的 是“实质”。可是我们常说的“实质”又往往是指那抽象的公式,即“形式”。(例如说什 么、什么的本质、实质。)那么,“实质”究竟是内容还是形式呢?由此,许多人讲的话, 还有外国人和中国人、古人和今人,讲的话常常用词相同而意义大异。现在预先定下:抽象 公式及其项是形式,而千变万化的是具体内容,也就是实质。因此,我们可以从形式达到内 容,从形式理解内容或实质。换句话说,把抽象的作为形式而具体的作为内容。这个抽象公 式本来是从实际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这样的从形式到内容就是从一般到特殊,并不是从主观 概念出发。例如上述的流通公式。

     还需要说明:我们平常分析文学作品有两种情况。一是从公式出发。这是从形式出发而 以为是实质,所以从形式到形式,具体内容成为例证、附属品、指示形式的符号,因此陷入 形式中兜圈子,作品千篇一律。另一是从语言现象出发,探索所指物或感受。这是内容脱离 形式,因此目迷五色。两者对理解、欣赏、创作文学作品可以有所启发,也可以无所启发, 自成体系,不相关联。这两种情况,古代现代各有侧重,形式内容说法混淆。

     现在试从上述信息流通或艺术通讯的形式方面研究,结合内容分析,着重在中介如何为 双方传达信息。注意从“上下文”解说“文本”,即从作者和读者解说作品,亦即由“句” 说“词”。这是诗的“语法”,姑且称之为形态学研究。下面以中国古诗为对象,试作简略 考察。

     试从《诗经》考察起。

     不论孔子是否确实编辑过现传《毛诗》的本子并作“定稿”(“删诗”),《论语》中孔 子多次讲“诗”。其他先秦著作(经过汉代人整理的)中也有不少“诗云”。从这些议论和引 用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诗是交流信息的中介,是艺术语言通讯的一种。《论语》引孔子说,“ 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从吴国季札“观风”的记载以及其他,如《论 语》所说《关雎》之“乱”,可以知道,诗中的“风、雅、颂”都是配乐的歌词,是“礼、 乐”之中不可缺少的,是不脱离音乐、舞蹈的,也是和乐舞一同为了纵向(对后代)或横向( 互相间)交流信息的。诗是那时人的文化教养内容之一。无诗不能畅通信息。“不学诗,无 以言。”(《论语》)当时各国语音不一,方言有别,口头定下的通行语标本就是诗。唱起来 都知道。写下来,规范化,读音不同也能互通。

     《诗经》包括了黄河流域中的人的作品,还收罗不到长江流域的楚和吴越。那地区住的 是“南蛮<SPS=1024>舌之人”(《孟子》),“断发文身”,与北方虽有来往,但一般人语言 不通,或不被北方人认为“文明”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算是“化外”。《诗经》 不收,不知道或不承认他们的“风”。

     《诗经》的编订是依照乐曲的。“乐正”,然后“雅、颂各得其所”。没有提到“风” ,可见“风”是乐曲的另一部类。乐曲是为不同场合应用而有不同风格的。所以区别了“风 ”和“雅、颂”即分开了民间之乐和庙堂之乐。民间之乐又随地区而不同,所以又分地区编 排,与“雅、颂”不同。由于“礼、乐”都是社会性的,所以自然而然也伴随着信息交流即 通讯的类型而分别。这样,民间交流的诗中有对唱、轮唱、合唱、独唱等等音乐形式,而“ 雅、颂”就不同。那是对神和王等统治者说话或代表他们说话的。尽管也可能有独唱、合唱 之类形式,却不是平等的人对话,而是上对下的训话,或下对上的禀报,或代表上层的宣告 。《小雅》作者是中间的人,既属统治阶级,又是其中下层,所以处在夹缝中间,“怨诽而 不乱”。“风”(风、谣)和“雅”(雅、颂)是诗的两种形态,各具有不同内容,对不同的人 传达不同的信息。

     楚文化兴起并传播开来,出现了第三种形态:“骚”。从现存的《九歌》等看来,这也 是配乐舞的,是巫者在集会上(包括民间和庙堂)应用的歌词。这是“楚”风,和中原的“风 ”大有差别。差别更大的是屈原的《离骚》。这是新的形态,和风、雅鼎足而三,成为古诗 形态的主流。此后诗人便又称为“骚人”。楚“风”从《九歌》形态中巫的表演派生出又演 又唱又说的“优”。《史记》中现存优孟演孙叔敖时唱歌和演戏的记录。那是对楚王传达一 种不便直接讲出的信息,是复合的代言形态,超出了诗的范围,但唱的歌词仍然是诗。

     屈原位于诗人之首,并不是由于他第一个作诗而是由于他第一个作出了个人的诗。在他 以前,无论是风、雅、颂,或是巫者、优人唱的歌,都没有个人的作者或读者明白显现。从 前面说的三项式看来,作者和读者,即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都不是有个性的个人主体。 有的是无主体,如雅、颂。有的是可转移的模糊的主体,如“风”和“小雅”的有些诗中说 的个人。那是可以更换演员的脚色。唯有《离骚》,尽管夹杂着譬喻和象征,却鲜明地有一 个作者,而且作者所预期的接收对象也显然不是集合的群众而是“知音”,所以最后说:“ 国无人莫我知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无人知,何必还作诗?还是盼望有知音。第一 个也是最大的知音是司马迁。他作了千古高文《屈原列传》。《离骚》还有个特点是:虽然 采用楚“风”的乐歌形式,却不一定是配乐唱的,而是可以个人吟诵的。本来是音乐舞蹈为 主或则乐、舞、歌并重的,现在歌词宣布独立了。诗中乐舞可有可无,若有,也成为配角了 。狭义的诗的传统应当从屈原的“骚”开始,而不是《诗经》的“风”和“雅”,那是广义 的诗的开始。《九歌》是兼“风、雅”的,不是第三形态。从三项式来看,它还属于“风” ,不过表演和信息收发者又与“雅、颂”相通。《九章》则属于“骚”。

     从秦代以前的《诗经》、《楚辞》看来,诗的形态是三种:风、雅、骚。其中的风和雅 以及巫的歌和优(优孟、优旃)的唱、演、道白都可以说是代言体,说的不是自己,不突出个 人。唯有骚是个人的诗又诉诸个人。作这一形态的诗的第一人是屈原。作这一形态的文的第 一人是司马迁。屈原的诗不是代言体。司马迁的文不但有他自己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 曰”,而且往往仿佛代别人说话而实际是让别人出面代自己说话。这开辟了中国文学中的一 种重要形态,变化多,流传广而且久。不过那不专属于诗,所以这里不论。(李斯的《谏逐 客书》之类是议论一事,仿佛“对策”,不是个人自己说话,和《报任安书》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础大概可以说是奠定在秦的前后。政治和社会和统一国家的许多制度都是 秦代首先制定而汉朝遵循下来的。诗作为文化语言的一种形态,自然也在这时大体定下了基 础(或说模式)。这便是风、雅、骚三分天下。从三项式的首尾两项(即人)来说便是:民间( 风)、庙堂(雅)、个人(骚)。从中项(即通讯方式和代码)来说便是代言或自言,代码系统由 此而异。

     本文不过提出一种看法,不能再分析从汉到清的诗的三种形态的丰富内容变化。不过我 想引一下杜甫的意见,以见我这说法并非贩卖舶来品而于古无据。杜甫称为“诗史”,不仅 是作诗的史家而且是诗的史家。他本人既是诗人,对诗的历史也有独到见解。他的《戏为六 绝句》中提到的诗的时代是汉、魏、齐、梁、当今(唐),提到的诗人是屈、宋、庾信、初唐 的王、杨、卢、骆以及“尔曹”、“今人”,提到的诗“体”是风、骚和风、雅。这可以算 是他心中的诗的历史纲领吧?至于评价和意见,因为他用的是绝句诗体而不是论文,用艺术 语言而不是科学术语、公式,那就尽有讨论余地了。那里有价值观念体系问题。

     关于诗的形态学的其他问题当另文讨论。

    

 

          

              

版权所有 国学时代文化发展公司网络部 Copyright©
国学网站,版权专有;引用转载,注明出处;肆意盗用,即为侵权

    

Baidu
map